哈耶克

- 姓名:哈耶克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99年5月8日
- 逝世日期:1992年3月23日
- 民族族群: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又译为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当代西方最著名的 新自由主义者。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899年5月8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18 ~1921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因受奥国学 派经济学家F·维塞尔和L·米塞斯的影响而 研究经济学;192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1~ 1926年担任奥地利政府执行凡尔赛和约的临 时法律顾问。1923年获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 学位。1927~1931年任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 所长,1931~1950年任伦敦经济学托克经济科 学和统计学教授,并在1938年加入英国国籍。 1940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50 年起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伦理学教授。1962 年以后任德国弗莱堡大学政治经济学终身教 授。此外,他还先后担任过斯坦福大学、阿肯色 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开普敦大学和 萨尔斯堡大学客座教授。
其主要著作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 (1929)、《物价和生产》(1931)、《货币民族主义 和国际稳定性》(1937)、《利润、利息和投资》 (1939)、《资本纯理论》(1941)、《通向奴役之路》 (1944)、《个人主义和经济秩序》(1948)、《约翰· 斯图亚特·穆勒和哈利特·泰勒》(1951)、《科 学的反革命》(1952)、《自由宪章》(1960)、《哲 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1967)、《法律、立法 和自由》(3卷,1973、1976、1979)等。
哈耶克因研究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而成 名。他提出了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经济周期 的根源在于信贷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变动。在30 年代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践中,他认为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以后,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没有价格机制和自由竞争,无法实现 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可能有好的效益,而且容易 导致独裁政治,使人们失去自由。他的《通向奴 役之路”是反对社会主义、鼓吹新自由主义的代 表作,被称作“新自由主义的圣经。1947年10 月,由哈耶克等人倡导,总计39名经济学家、哲 学家、法学家和历史学家在瑞士的蒙贝尔兰成 立了蒙贝尔兰协会。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和 政治组织,是新自由主义的大本营。哈耶克任第 一任会长。
20世纪60年代以后,哈耶克的活动日趋 频繁,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和经济学等 更广泛的领域研究自由问题,探讨了自由、正 义、平等的概念,并研究如何才能实现保证自由 的理想社会。随着战后经济增长所积累的矛盾 的激化和“滞胀”的发展,新自由主义又以凯恩 斯主义批判者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
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西方学术界有相 当大的影响。他是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伦 敦—芝加哥学派和弗莱堡学派共同的重要代表 人物,是新自由主义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并被 认为是与凯恩斯革命格格不入的极端保守的经 济学家。他曾在1944年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 士;1970年被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4年被授予东京立教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71年被授予维也纳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 1972年被授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研究员。
哈耶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阿尔贝·萨瓦吕斯
《阿尔贝·萨瓦吕斯》于一八四二年五月脱稿,五月二十九至六月十一日在《世纪报》上连载。同年编入《人间喜剧》十六卷本第一卷,属“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这篇小说以地位悬殊的不幸恋爱为题材,描写了一个才能出众,却没有财产和爵位的青年律师阿尔贝的悲剧故事。他为了配得上他所爱的公爵夫人,呕心沥血,追名逐利,惨淡经营达十余年。就在他即将成功之际,一个偷偷爱上他的贵族少女罗萨莉施展种种卑鄙手段,拆散了这一对情人,断送了阿尔贝的一生。作者在小说中揭露了路易-菲力浦时代外省名利场中的种种肮脏交易,同时也指责了虚伪狭隘的宗教教育及上层社会妇女的自私、骄横和残酷无情。
中国绘画史
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著。潘天寿(1898~1971),浙江宁海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波澜壮阔,在世界美术史上形成了最为繁盛而特具风格的绘画体系。但以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阐述我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事。作者于1926年以《佩文斋书画谱》及日本中村不折、小鹿青云合著的《支那绘画史》为基础,辅以《美术丛书》诸书,编译成《中国绘画史》。作者晚年曾谈到,当时编这本书,只是“学习绘画史,而不是写绘画史。”然而,通过此书表达了一个信念:“艺术的世界,是广大而无所界限的,所以凡有他自己生命的,都有立足在世界的资格。” 《中国绘画史》共分4编,依次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本书从“绘画起源与成立”开始一直到“清代的绘画艺术”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此书史实准确、取材精审,尽量避免了材料的简单罗列,对于读者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绘画史是有裨益的。 《中国绘画史》192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34年商务印书馆再版,1983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重版。
鸣凤记
传奇剧本。据传明王世贞门客作,一说王世贞本人作。四十一出。写大学士夏言欲收复久已失去的河套,奸相严嵩坚决反对,与总兵仇鸾勾结,阻挠出兵,并把夏言害死。兵部主事杨继盛、进士邹应龙等继续同严嵩斗争,最后严嵩父子的罪状被揭发,终于受到制裁。作品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暴露了明代嘉靖年间政治的黑暗腐败。剧情上,打破了传奇以生旦悲欢离合为主的格局;艺术形象的塑造也比较成功。作者善于在剧情的冲突中揭露严嵩、严世蕃父子残暴凶狠的本质,表现杨继盛等人不畏强暴的精神。但作品通过忠、奸斗争,宣扬了忠孝等封建伦理观念;语言上由于追求对偶,多少影响了人物描写的生动性。
后村诗话
南宋刘克庄(号后村居士)撰。该书是撰者六十岁至八十二岁的二十余年间陆续写成的。据书后跋语说:“前、后集各二卷,六十岁至七十岁间所作。续集四卷,乃公告老归后所作,时近八十。新集凡六卷,专采唐诗之新警者。咸淳戊辰(1268)五月夏间也,时年已八十二矣。”其中新集六卷是刘克庄晚年失明以后背诵唐诗的记录,极少评语。前、后、续集,则以评诗为主兼及记事。有中华书局83年点校本。此书凡4集14卷,前、后、续三集统论汉魏唐宋诗人,以唐宋诗为多。新集则详论唐诗,皆“采摘精华,品题优劣”(《四库提要》),对唐诗中大量的名篇佳句、诗人的品格进行了品评。后村论诗不主一家,不拘一格,无门户之见。郭绍虞先生的《宋诗话考》极力称赞此书“网罗众作,见取材之博,评衡惬当,见学力之精”
从征实录
日记体史学著作。又名《先王实录》、《海上实录》、 《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书成于1674年至1681年间,按编年体详细记载郑成功自1649年至1662年间征战南北、经营台湾的史实。这些史实,多为作者身经目睹,或采自六官案牍,翔实可信。因作者职务之便,书中所记财政与军政之事尤详。郑氏子孙后世秘藏此书。1921年在郑氏故里南安石井乡发现抄本,1931年影印行世。1958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32种出版。
原毁
唐韩愈撰。“原”是古代一种专门用来推论事理的文章,源自韩愈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原”有推原其本之意,“原毁”就是推论毁谤的根源。 韩愈所处的唐代中期,社会矛盾重重,朝官以及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相互毁谤,已流为社会风气。作者怀才不遇,屡遭左迁,对士大夫中那些“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的颓风深恶痛绝,所以在此文中,比较了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分析了一般人好诽谤、贬低别人的原因,指出形成这种风气的社会心理就在于“忌”,同时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互相攻击的现象也表示了愤慨,渲泄了内心的不平之气。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毁”字展开议论,段与段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通篇运用对比,语言多用排句和偶句,同时句型长短不一而又错综变化,具有散文特有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