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
  • 姓名:斯特林堡
  • 别名:
  • 性别:
  • 国籍:瑞典
  • 出生地:斯德哥尔摩
  • 出生日期:1849年1月22日
  • 逝世日期:1912年5月14日
  • 民族族群: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Johan August Strindberg,1849年1月22日—1912年5月14日),瑞典杰出的戏剧家,小说家,表现主义戏剧的开拓者。1849年1月22日生于斯德哥尔摩,父亲经过商,做过轮船经济人。斯特林堡的母亲曾是他父亲的仆人,他的4卷本自传体长篇小说 《女仆的儿子》 (1886——1909) 即取名于此。书中描述了作者灰暗的童年生活; 这种生活形成了他脆弱、敏感、渴望温情、以反抗克服自卑的气质,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1876年,斯特林堡入乌普萨拉大学曾几次辍学。20岁时成为业余作家; 他的独幕剧 《被放逐者》 (1871)曾得到国王卡尔十五世的赏赐,斯特林堡得以完成学业,但没拿到学位。1872年,反映瑞典宗教改革的历史剧 《奥洛夫老师》问世,充满了青年人的叛逆精神和悲观主义; 在艺术上,受到莎士比亚和歌德的影响,摒弃了瑞典传统戏剧朗诵式的语言风格。这是斯特林堡的第一部较重要的作品,但直到1881年他的长篇小说 《红房间》 (1879) 在社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时,才得以上演。《红房间》是斯特林堡的成名作,副标题是 《记艺术家和作家们的生活》,其中记述的艺术家和作家生活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对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有不可知论和怀疑主义的色彩。作品中对从莫塞山俯瞰斯德哥尔摩的描写,是脍炙人口的篇章。《红房间》也是瑞典的第一部自然主义作品。1881年,发表《幸运的彼得的旅行》; 1882年发表的 《新国家》,讽刺了1865年政府改革后的社会生活。


1884——1886年,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说集 《结婚》 (1、2部) 问世,因作者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保守态度而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在引言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时代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将妇女驱赶到一个日益自私和道德败坏的位置上。在这部集子中,可以体味到作者最细腻和富有人情味的笔触。对女性的厌恶在斯特林堡好似不可摆脱,这导致他在此后几年完成了被誉为自然主义戏剧之典范的三部剧作: 《父亲》 (1887)、《朱丽小姐》 (1888) 和 《债主》(1889)。受左拉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这几部剧作借鉴了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的某些原则,比如“三一律”的原则。


1890年,斯特林堡完成了描写渔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在海岸线上》。在作品中,存在于受过教育的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的敌意导致了悲剧性的结果,在他们的矛盾冲突中,妇女们站在与有“教养”的贵族们相对立的下层社会一方。此后到1896年,斯特林堡曾出国居住,未完成大型作品。1897年和1898年完成的《地狱》和《传说》,是两部以心理描写著名的忏悔录式的作品,讲述自己的灵魂经历考验和搏斗而终于得到升华。此后,斯特林堡的创作转入了新的阶段,由自然主义转向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剧本《到大马士革去》 (三部 曲 ,1—2: 1898; 3,1904)、《死魂舞》 (1901) 和《一出梦的戏剧》 (1902),以幻想方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人世的绝望,将目光射向了上帝。其中《一出梦的戏剧》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戏剧的开山作,在这一时期,斯特林堡还创作了一批历史剧,以《古斯塔夫·瓦萨》 (1899) 成就较为突出。1907年完成的室内剧《鬼魂奏鸣曲》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一部名作; 同年,长篇小说《黑旗》问世。1909年完成的《大路》,是斯特林堡的最后一部剧作。被认为是作者一生的象征性写照。


斯特林堡于1912年5月14日去世。


斯特林堡一生创作丰富,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戏剧创作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又到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斯特林堡的剧作不以严密的逻辑和反映生活的真实见长,而以表现强烈真切的内在情感体验、丰富自由,不受羁绊的幻想和想象、对人类基本天性的深刻揭示和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为突出特色,对后来欧美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曾将斯特林堡推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


除剧作外,斯特林堡还发表过一些研究语言的论著,著有《中国文字的起源》。

猜你喜欢的书

准风月谈

准风月谈

兴中书局1934年12月出版。收入1933年6月至11月写作的杂文64篇。《前记》说明文集题名的来由,即因《申报·自由谈》刊出启事“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作者便借谈社会“风月”而寓写政治“风云”,展开广泛的社会、文化批评,深刻揭露文化“围剿”下形形色色的社会陋习与文坛怪象。《诗和豫言》、《晨凉散记》等,或取材于历史记载,或借用译文典故,影射喻写了对人民施行疯狂镇压的统治者日暮途穷的没落心理;《华德焚书异同论》、《后记》等,抨击法西斯主义者查禁进步报刊、封闭书店、逮捕作家、杀戮青年的种种暴行;《二丑艺术》、《帮闲法发隐》等,活画出反动统治者的“帮凶”、“帮闲”们的无耻嘴脸;《吃“白相饭”》、《揩油》、《我谈“堕民”》等,批判了奴才无赖自甘堕落的恶习与小市民阶层愚昧落后的心态;《序的解放》、《登龙术拾遗》、《“商定”文豪》等,则嘲讽了投机无行的无聊文人。另有一组关于《庄子》与《文选》之争的文章,也表现了作者反对复古倒退、不断变革现实的斗争精神。集内作品多具有强烈的论战性和鲜明的形象性,由小见大,寓意深远,体现了广泛而深入的思想斗争的特色。

吕祖三尼医世说述管窥

吕祖三尼医世说述管窥

谢按:读此管窥读者须知三元为何义,真一为何物,乾元者,天炁也,就人身而言,虚静中,自顶下降之清炁。坤元者,地炁也,就人身而言,虚静中,自足而升之和炁;人元者,中炁也,于人身内而言,虚静中,心肾二炁交和中宫所生真阳之炁也。混沌虚静中,于中主宰此三元之“物”者,是为真一。此不可拟议,不可摹想,功到自知

玄机直讲

玄机直讲

所谓玄机,玄是指深不可测,机是指方法原理,玄机直讲,是把人们认为深不可测的原理明明白白地直接讲出来,以便掌握。这里要讲的是炼丹火候的方法及原理。

诗话类编

诗话类编

诗话汇编。明王昌会辑。王昌会,字嘉侯,上海人。其父王圻为嘉靖(1522—1566)进士,曾官御史。《诗话类编》三十二卷,分为体格、名论、帝王、忠孝、节义、夙慧、科第、神仙、鬼怪、方外、宫词、闺秀、妓、题咏、考订、品评、诗赏、诗遇、诗穷、诗弹、诙谐、感慨、谶异、事逸、吊古、哀挽、梦幻、规讽、杂录等二十九门。书前凡例略谓:“是编纂辑成书,无敢妄作,间有数条相合,大同小异,如题红叶、题三娘墓故事,诸书错综互见,无所取裁者,漫加笔削,汇成大观。”可见其内容大体分门归类纂辑前人诗话及笔记、杂著中论诗记诗之语,亦有少量加以笔削缀合者。然各则之下不注出处,颇失其存辑价值;又不分人言己言,颇失其著述价值。有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元明清散曲选

元明清散曲选

散曲,是我国最后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古典诗体。此前散曲选本多录元曲,而极少涉及明、清。本书则是一部全面展示元、明、清三代散曲风貌的选本,选录思想与艺术并重,题材、体裁、各种风格流派兼顾,还选录了少数与散曲极为相近的民间小典,充分显示了散曲绚烂多姿的面目。主编是一代曲学大师王季思(王起),除了详实的注释,每篇还有独到精妙的解读,无论对赏读者、初学者还是研究者,都不啻为良师益友,是可供读者长久赏读的佳作。

金七十论

金七十论

音译《波罗末陀》,亦名《拘罗那陀》。又译《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印度数论派哲学经典。作者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350年(2—5世纪各种推论均有)。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后被保存在汉文佛典大藏经内。译者真谛(Paramartha 499—569),南朝梁、陈僧人,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金七十论》(Suvara-saptati-āstra)是印度古代哲学数论(音译“僧伽”或“僧法”)派的主要经典,原名《数论颂》(Sākhya-kārikā),用梵文写成,作者名自在黑(vara-ka大约生活于四五世纪)。 陈代有一位名叫真谛(Paramārtha)的印度高僧将《数论颂》翻译成汉文,取名《金七十论》,该原文仅有七十偈,故名。《数论颂》有几个梵文本流传在世,唯《金七十论》所依梵文本迄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