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林堡

斯特林堡
  • 姓名:斯特林堡
  • 别名:
  • 性别:
  • 国籍:瑞典
  • 出生地:斯德哥尔摩
  • 出生日期:1849年1月22日
  • 逝世日期:1912年5月14日
  • 民族族群: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Johan August Strindberg,1849年1月22日—1912年5月14日),瑞典杰出的戏剧家,小说家,表现主义戏剧的开拓者。1849年1月22日生于斯德哥尔摩,父亲经过商,做过轮船经济人。斯特林堡的母亲曾是他父亲的仆人,他的4卷本自传体长篇小说 《女仆的儿子》 (1886——1909) 即取名于此。书中描述了作者灰暗的童年生活; 这种生活形成了他脆弱、敏感、渴望温情、以反抗克服自卑的气质,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1876年,斯特林堡入乌普萨拉大学曾几次辍学。20岁时成为业余作家; 他的独幕剧 《被放逐者》 (1871)曾得到国王卡尔十五世的赏赐,斯特林堡得以完成学业,但没拿到学位。1872年,反映瑞典宗教改革的历史剧 《奥洛夫老师》问世,充满了青年人的叛逆精神和悲观主义; 在艺术上,受到莎士比亚和歌德的影响,摒弃了瑞典传统戏剧朗诵式的语言风格。这是斯特林堡的第一部较重要的作品,但直到1881年他的长篇小说 《红房间》 (1879) 在社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时,才得以上演。《红房间》是斯特林堡的成名作,副标题是 《记艺术家和作家们的生活》,其中记述的艺术家和作家生活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对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有不可知论和怀疑主义的色彩。作品中对从莫塞山俯瞰斯德哥尔摩的描写,是脍炙人口的篇章。《红房间》也是瑞典的第一部自然主义作品。1881年,发表《幸运的彼得的旅行》; 1882年发表的 《新国家》,讽刺了1865年政府改革后的社会生活。


1884——1886年,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说集 《结婚》 (1、2部) 问世,因作者在妇女解放问题上的保守态度而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在引言中,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时代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将妇女驱赶到一个日益自私和道德败坏的位置上。在这部集子中,可以体味到作者最细腻和富有人情味的笔触。对女性的厌恶在斯特林堡好似不可摆脱,这导致他在此后几年完成了被誉为自然主义戏剧之典范的三部剧作: 《父亲》 (1887)、《朱丽小姐》 (1888) 和 《债主》(1889)。受左拉自然主义理论的影响,这几部剧作借鉴了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的某些原则,比如“三一律”的原则。


1890年,斯特林堡完成了描写渔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在海岸线上》。在作品中,存在于受过教育的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的敌意导致了悲剧性的结果,在他们的矛盾冲突中,妇女们站在与有“教养”的贵族们相对立的下层社会一方。此后到1896年,斯特林堡曾出国居住,未完成大型作品。1897年和1898年完成的《地狱》和《传说》,是两部以心理描写著名的忏悔录式的作品,讲述自己的灵魂经历考验和搏斗而终于得到升华。此后,斯特林堡的创作转入了新的阶段,由自然主义转向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剧本《到大马士革去》 (三部 曲 ,1—2: 1898; 3,1904)、《死魂舞》 (1901) 和《一出梦的戏剧》 (1902),以幻想方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人世的绝望,将目光射向了上帝。其中《一出梦的戏剧》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戏剧的开山作,在这一时期,斯特林堡还创作了一批历史剧,以《古斯塔夫·瓦萨》 (1899) 成就较为突出。1907年完成的室内剧《鬼魂奏鸣曲》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一部名作; 同年,长篇小说《黑旗》问世。1909年完成的《大路》,是斯特林堡的最后一部剧作。被认为是作者一生的象征性写照。


斯特林堡于1912年5月14日去世。


斯特林堡一生创作丰富,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戏剧创作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又到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斯特林堡的剧作不以严密的逻辑和反映生活的真实见长,而以表现强烈真切的内在情感体验、丰富自由,不受羁绊的幻想和想象、对人类基本天性的深刻揭示和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为突出特色,对后来欧美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曾将斯特林堡推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


除剧作外,斯特林堡还发表过一些研究语言的论著,著有《中国文字的起源》。

猜你喜欢的书

茶花女

茶花女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玛格丽特在爱情与疾病折磨下离开了人世。她生前特别喜爱茶花,人们叫她茶花女。她死后,墓碑下也堆满了茶花,这是唯一获得她真正爱情的青年阿芒放置的。阿芒曾怀着纯洁的爱迷恋过堕入娼门、不能自拔的玛格丽特。他在玛格丽特生病时百般关照,充满怜惜,因此深深打动了一向被阔佬们当作玩物的玛格丽特。二人真诚地相爱后,供养玛格丽特的老公爵停止了供给她一切费用。债主们纷纷上门逼债,为了还债,她卖掉了马车、披肩、首饰,决心和风尘生涯一刀两断,过新的生活。阿芒的父亲闻讯而至,他责备阿芒玷辱了门楣,但阿芒拒绝了父亲要他丢弃玛格丽特的要求。此后,玛格丽特突然不辞而别,阿芒以为她贪恋富贵而变心,便千方百计羞辱她,写匿名信辱骂她。饱受精神苦痛的玛格丽特含恨而死。阿芒从她的遗笔中得知,是父亲为了自己家庭的体面硬逼玛格丽特重过卖笑生涯的。1848年小说《茶花女》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1852年他将小说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获得更大成功。此后,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和剧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编成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小仲马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先驱者,还创作有《半上流社会》、《私生子》、《放荡的父亲》等剧作,以其真切感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而著称于世。《茶花女》早在1898年就由林琴南介绍到中国,1980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振孙的中译本。

雍正江西通志

雍正江西通志

江西地方志。清谢旻等修,陶成等纂。一百六十二卷,首三卷。旻字肃斋,江苏武进人。历官太常寺卿,都察院副都御史,江西巡抚。成字企大,号吾庐先生,江西南城人。康熙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尝主豫章书院。著有《皇极数抄》、《吾庐遗书》等。雍正时江西辖十三府一州七十七县。首志创于明嘉靖,中经四次纂修。是志雍正八年奉谕设局,以康熙末白潢修《西江志》为蓝本,调析门目,续以十年要政。十年(1732)成书。约三百三十万字。冠有江西十三府总图、分图及风景图三十九幅。录上谕。志分星野、沿革、形胜、城池、山川、水利、学校、公署、书院、田赋、风俗、土产、兵卫、古迹、名宦、人物、方技、祥异、艺文、杂记等三十二门。总汇明清五次修志成果,为江西现存第一部内容最丰富的志书。全面记述江西地理山川、经济政治、风俗物产等。以详实文字及精致绘图展示庐山、彭蠡湖、滕王阁、百花洲、鹅湖书院等风景名胜,并记九嶷、武功、天柱峰等上千座山峰,斡、旰等上千条川流。物产记有豫章彩色粉笺,桐木山细叶茶,景德镇陶瓷,广信玉山纸等地方特产的历史及工艺。记录全省田地、山塘、人口数及康熙至雍正新增人口数,雍正四年驻江西各府马步水师兵丁数,保留重要经济、军事史料。古迹记郁孤台等。人物载陶渊明、吴芮、姜夔、马端临、范文程等数以万计。艺文收王勃、欧阳询、张九龄、白居易、罗隐、杨万里、文天祥、王守仁等历代名人官宦的表记、碑碣、论疏等文。《四库提要》称其“体例条目,虽多本诸旧志,而广搜专访,订舛正讹,在地记中号为善本”。有雍正十年(1732)刻本, 《四库全书》本。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同盟会用以指导革命进行的文件。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秋冬间由孙中山与黄兴、章炳麟等在日本制订。包括《军政府宣言》、《军政府与各处国民军之关系》、《军队之编制》、《战士赏恤》、《军律》、《略地规则》、《因粮规则》、《安民布告》、《对外宣言》、《招降满洲将士布告》、《扫除满洲租税厘捐布告》等件,1908年又增加《招军章程》、《招降清朝兵勇条件》二件。这些文件对革命发生后,革命政权与革命军队的建立、所应采取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措施,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春秋集注

春秋集注

十一卷。纲领一卷。张洽撰。张洽字元德,清江(今属江西)人,宋代着名经学家。张洽曾在朱熹门下研习六经传注,皆能究其指归。嘉定进士,历任袁州司理参军、知永新县、池州通判,皆有善政,官至着作佐郎。除此书外,张洽还着有《春秋集传》、《春秋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皆佚。宋理宗知张洽家居着书,于是命临江军守臣以礼延访,张洽因此而升任知宝章阁。张洽《进书状》称:“于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核研究,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会于每事之左,名曰《春秋集传》,又因此书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诠次其说,以为《集注》。”可见此书是仿朱熹《四书集注》体例,旨在汇集诸家之说而斟酌发明。然通观其书,集解者多而发明者少。张洽为朱熹高足,其说亦多从朱子。如胡安国创“夏时冠周月”说,认为《春秋》经中如“春二月”、“夏五月”之记时,“春”“夏”为夏正,“二月”、“五月”为周正,朱熹曾反对此说,张氏捍卫朱子之说,以“春”为建子之月,与《左传》“王周正月”义合。朱熹曾反对《春秋》一字褒贬说,认为“《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又说:“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又说:“而今却要去一字半字上理会褒贬,却要去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得知他肚子里事?”(《朱子五经语类》)张洽继承朱子之说,认为:“《春秋》一书,质实判断不得,除非起孔子出来说当时之事,与所以褒贬去取之意方得。”明初科举,经义宗法程朱,乃以胡安国《春秋传》与此书同列于学官,作为解释程朱之说的权威。至永乐年间钦定《五经大全》,胡广等抄袭汪克宽《春秋纂疏》而为《春秋大全》,其说专主《胡传》,成为科场程式,此书遂被废弃。现存宋宝璠三年临江郡庠刻本、元延璠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务滋堂刻本。

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

浦峰法柱栋禅师语录

2卷,清海栋说,慧升集,慧渠编,慧岱录(依驹本印)。卷首收序;卷上收住辰州府天云山浦峰寺语录——上堂、拈古、颂古、牧牛颂、联芳偈;卷下收机缘、示偈、杂著、书问、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七册。

杂藏经

杂藏经

一卷,晋法显译。记饿鬼与目连之问答。前半皆鬼问,目连答。后半更有多种因果,又有现在国王出家等种种缘。又一华献佛,罗汉及弥勒,亦不知其果报边际,俟成佛乃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