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

- 姓名:曾几
- 别名:字吉甫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河南
- 出生日期:1084
- 逝世日期:1166
- 民族族群: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后徙河南(今河南洛阳)。孔武仲、孔平仲外甥。未冠,随兄宦于郓州,补试州学为第一。入太学,屡试为高等。试吏部铨中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迁辟雍博士,兼编修道史检阅官。为秘书省校书郎,出为应天府少尹。靖康初,提举淮南东路盐茶公事,改荆湖北路,以疾奉祠,主管临安府洞霄宫。起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徙江南西路提点刑狱,改两浙西路。绍兴八年,其兄曾开与秦桧力争和议,兄弟俱罢,逾月,除广南西路转运副使,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以与秦桧意见不合,闲居上饶七年。绍兴二十五年,起为提点两浙东路刑狱。次年,知台州。逾年,召对,除秘书少监,擢礼部侍郎。隆兴二年,以左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三,谥文清。曾几为人正直,勤于政事,学识渊博,通贯六经,尤长于《易》、《论语》。曾向韩驹学作诗,又与吕本中、徐俯等交游,对杜甫、黄庭坚、陈师道备极推崇。其诗歌风格总体上近于苏轼、黄庭坚,后人也将他列入江西诗派。陆游谓其“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以杜甫、黄庭坚为宗”(《曾文清公墓志铭》)。他有一些诗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如《雪中陆务观数来问讯用其韵奉赠》诗对中原战乱表示关心,抒发了“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寒心”的忧思;《李泰发参政得旨自便将归以诗迓之》对力主抗金的名臣李光被赦还而深感欣慰;《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写秋雨给农家带来的生机与喜悦,无不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民生的关切之情。其诗具有句律严整的特色,这是他继承江西诗派风格的结果,魏庆之《诗人玉屑》云:“茶山之学,变出于韩子苍”(卷一九)。他的诗又有一种清新活泼、明快流畅的风格,南宋赵庚夫曾将他的诗比作是“新如月出初三夜,澹比汤煎第一泉”(《读曾文清公集》),即是对这一特色的形象描述。其古体诗《秋雨排闷十韵》,方回曾密加圈点,纪昀评论该诗从杜甫诗句化出,而又不见“夺胎之迹”,乃是“精于效古”之作(《瀛奎律髓汇评》卷一七)。近体咏物诗则显示出风格的多样,如《岭梅》诗,纪昀以为虽无一字切梅,而神味恰似,自然高雅,许印芳评为“传神写意在离合间,为咏物高手”(《瀛奎律髓汇评》卷二○);《雪作》诗,方回推为南宋咏雪诗之冠,纪昀以为浅语自然,超过苏、黄诗什(同上书卷二一);《蛱蝶》诗,方回谓“自然轻快,近于杨诚斋”(同上书卷二七)。其馀如《赠空上人》、《还守台州次陆务观赠行韵》、《清樾轩》、《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发宜兴》、《壬戌岁除作明朝六十岁矣》等篇,皆为其代表之作。曾几的诗歌具有巨大的成就,直接影响了陆游以及后来江湖诗派的创作,成为江西诗派承前启后的关键作家。他也有一些诗显得率易生硬,往往受到后人的批评,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曾讥评说:“茶山天性粗劣,又复崇尚豫章,粗鄙矫揉,备得诸公之恶境而揣摹之,以为道在是矣,故盈卷皆啅噪之音。”(卷一)这显然是一偏之见,有失公允。曾几著有《易释象》五卷、文集三十卷(见《墓志铭》)。其诗集后经删削,编为《曾文清集》十五卷(《后村诗话》续集卷四)。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遗诗,重编为八卷,共收古今体诗五百五十八首。《全宋诗》卷一六五二至一六六○录其诗九卷。《全宋文》卷三八○○收有其文。事迹见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渭南文集》卷三二)、《宋史》卷三八二本传。
曾几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革命:席卷法兰西的大风暴》以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为主线,分析了王权与民权、保守派与激进派、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内在矛盾与现实困境,揭示了其与二月革命发生的必然关系,详述了宴会活动、巴黎街头骚乱、王宫遭洗劫、七月王朝覆灭、法王流亡英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
吉米与绝望的女人
短篇小说《吉米与绝望的女人》同他的多数小说的主题一样,描写的是两性之间的故事。作品表现了一个有过婚史的文化男人的奇特的寻偶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他的情感与心理活动。
经学讲演录
范文澜著。载近代史研究所编《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全文分经学的开始、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宋学、明清经学四部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扼要通俗地阐明了经学的产生、演变及其社会历史根源。指出,章学诚称 “六经皆史” ,《说文》和班固又各以 “常” ,“直” 释经,皆有所偏。实际上,所谓经,即孔子教授学生的课本。孔子 “述而不作” ,根据各种文献整理出易、书、诗、礼、乐、春秋六书,称六经,此即经学的开始。六经各有其专门内容。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荀两派,明显对立,反映原始儒学中保守派与适时派的矛盾,西汉后期到唐代,演变为今、古文之争。今古文之争,实际上是齐鲁之争。西晋永嘉之乱,今文消失。南北朝时期,南北各继承魏晋与东汉学风。唐初,钦定《五经正义》,(孔颖达撰) 统一南北经学,儒生凭《正义》应试,经学无从发展。由于靖内乱和反宗教需要,宋学兴盛起来。宋学以伦常为基础,同时与佛道结合,虽重气节,但流于空疏,成为明王朝覆灭的原因之一。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主张经世致用,学、思结合,是有清一代经学、史学的开创者。由于雍正乾隆间,文字狱日烈,于是专事考据的乾嘉学派一时风行。道光以后,西汉今文经学昌盛,讲微言大义,好作引申附会。本书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史的重要的学术专著。
雾中花
该篇设定是抗战结束后霍桑、汪银林、包朗的再聚首。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加上战乱,一切近可以说“惨不忍睹”。故事讲述霍桑和包朗的好友何乃时医生找到他们,他的学生岑纪璋为一户姓顾的人家当家庭医生,那家的女儿顾玲玲被人用灵璧石打碎脑袋致死。程小青 《蓝皮书》 1948.12.15-1949.3.20
朱子抄释
明吕柟编。该书是一部朱熹《语录》的选编。成书于吕柟出任国子监祭酒时。自称当时各版本的朱熹《语录》内容庞杂,而且选录者人数众多,学术界形成了门户争论的风气,大都借朱熹之名抬高自家,为此选编该书,力求将朱熹学术本旨发扬光大。该书仅从《朱子语类》中选取部分内容编成二卷,并对其加以发挥。卷一主要记录了朱熹为学之道、涵养功夫、格物穷理说、知行关系论以及对各家《易》说的评论等;卷二收录了朱熹对各家之道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编者的见解,对一些命题做了深入探讨,比如天地、阴阳、太极、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等。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金刚手光明灌顶经最胜立印圣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轨法品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共遍智译,金刚手菩萨,说圣者无动心,及立印,结界,护摩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