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上靖

- 姓名:井上靖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07年5月6日
- 逝世日期:1991年1月29日
- 民族族群:
井上靖(いのうえ やすし,1907年5月6日—1991年1月29日),日本小说家。生于军医家庭。在大学预科时开始写诗,京都大学哲学系毕业前发表剧本《明治之月》。大学毕业后,在大阪每日新闻社历任编辑及记者,后辞职专事写作。1949年发表反映日本战后社会腐败的中篇小说《斗牛》,获芥川奖,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井上靖多才多艺,除出版诗集《北国》 (1958)、 《地中海》 (1962)、 《运河》(1967)外,他还写剧本、电影剧本及美术评论等,但主要精力还是在小说上,《井上靖小说集》(1949)共32卷之多。他的小说善于选取有社会意义的题材,采取侧写、暗示、间接描写等多种手法,在婉转含蓄中抨击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这样的作品除《斗牛》外,还有《比良山的石楠花》(1950)、《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1950)、《射程》(1956)、《冰壁》(1957)等。进入60年代后,他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都获得进一步提高,他又创作了控诉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罪行的《城堡》(1964);《榉树》(1970)和《方舟》(1970)则对日本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表示了强烈愤慨。此外,他还擅长写历史小说,主要作品有:《天平之甍》(1957)、《楼兰》(1958)、《敦煌》(1959)、《苍狼》(1959)、《风涛》(1963)、《杨贵妃传》(1963)、《永泰公主的项链》等。其中《天平之甍》最为著名,小说描写了唐代高僧鉴真和尚11年内历尽千辛万苦东渡日本的故事,阐述了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和两国人民友谊历史悠久的积极主题,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井上靖是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多次访问中国,为日中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猜你喜欢的书
文说
刘师培著。这是“隐法《雕龙》”而写的。全文除“序”外,分《析字》、《记事》、《和声》、《耀采》、《宗骚》等篇。作者认为:“皇古学术, 溯源史官,记动记言、实惟史职;是记事之文,起原至古。”记事之文应重事实,“文以记事,故事外无文;若词涉不经,言等子虚。”(《记事》)在谈到文的起源时说:“上古未有文字,先有语言”、“言出于口,声音以成,是为有韵之文”,所以“古文之文, 以音为主”(《和声》),韵文是最早的文。作者基于这样的观点,认为“骈文之一体, 实为文类之正宗”。接着列举《三都》、文饶《会昌》、刘琨《劝进》、 中郎《太邱》等等文章为赋体、制敕、书表、碑志、序文、游记、论体、颂铭箴赞、檄文、 祭文等等各类文体之正宗(《耀采》)。作者认为文体是随时代而变迁的,文学创作应该重视文采。他崇尚六朝骈文,赞赏骚体,认为“《楚词》之书,其用尤广;上承风诗之体, 下开词赋之先”(《宗骚》)。他主张划清文学创作与学术著作、实用文字的界限。这些见解,对发展文学创作是有益的。
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
天尊述凡人36条过失,分由天、地、人36雷公纠察,劝人祷谢36雷公,书符诵号转经,以积功赎罪。经中神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该神名出现于北宋末年。该经当出自南宋或元明时。
内修十论
八仙吕纯阳之弟子--王重阳。宋末元初,陕西咸阳人。亲传弟子七真人立全真派。张三丰以内修十论为太极根基。王重阳祖师之十论,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训言,又何必另寻瑶草,别采仙花。即此是长生药。不老丹也。恭录之,以示后之好道者。以神筑基,去污除垢平息贪欲之念,复清静无为之真。神合太虚,阴阳五行之气,合于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为一体,即天人合一之太极。以神化之动,自然圆合连贯,千变万化,神妙莫测,是为太极拳。千变万化之式,神而化之,如行云流水、涛涛不断,起无定式,收无定法。自由、自如、自在安然,是自然天赋人类自神所化之真太极拳。发挥人人自我之天赋,青出于蓝,胜于蓝。固守陈规、停滞不前,无新生命。应续真宗,创新迎未来。
我怎样飞向了自由的天地
我出生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望族,这种家庭对于人一点好处没有。好容易我母亲冲到社会上来而且成为一个小学校长。我也完全由我母亲的教育而做一个女子师范学校的预科生。但我的母亲由于环境和时代的限制,她的思想也不过是使得我将来有谋取职业的本领,不至于在家里受气,和一个人应该为社会上做一番事业。我自己呢,完完全全是一个糊涂的小孩子,从来也没有过什么思想,顶满意自己的环境,觉得自己很聪明,校长、教员、同学都喜欢我,可是这时忽然来了“五四”。
古史
纪传体史书。北宋苏辙撰。60卷。辙据司马迁《史记》,参考诸书,上自伏羲、神农,下迄秦始皇,为7本纪,16世家,37列传。自谓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略论之,于《史记》有纠正补缀之功。书成于绍圣二年(1095),朱熹赞之曰:“近世言史者,唯此书为近理,而学者忽之。”书中附注,不著姓名,据叶大庆《考古质疑》之说,乃辙子苏逊为明其去取之意而作。有宋刊本及元、明刊本,《四库全书》著录。
法受尘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诫男勿染女,女勿染男。以法性受尘染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