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劳伦兹

康拉德·劳伦兹
  • 姓名:康拉德·劳伦兹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奥地利
  • 出生地:维也纳
  • 出生日期:1903年11月7日
  • 逝世日期:1989年2月27日
  • 民族族群:

康拉德·劳伦兹(1903年11月7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89年2月27日卒于阿尔滕堡)是一位奥地利动物学家,现代行为学的奠基人,该学科通过比较动物学的方法研究动物行为。他的观点有助于人们理解行为模式如何追溯到进化史,他还因研究攻击行为的根源而闻名。1973年,他与动物行为学家卡尔·冯·弗里希和尼古拉斯·廷伯根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洛伦茨的父亲是一名骨科医生。他从小就对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养过各种各样的动物——鱼、鸟、猴子、狗、猫和兔子,其中很多都是他小时候外出游玩时带回家的。他还年轻时,就为附近舍恩布伦动物园的患病动物提供护理。他还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鸟类的行为。


1922年,中学毕业后,他遵从父亲的意愿学习医学,在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度过了两个学期。随后他回到维也纳继续学业。


在医学学习期间,劳伦兹继续对动物行为进行详细观察;他记录的一只寒鸦的日记于1927年发表在著名的《鸟类学杂志》上。1928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于1933年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受到对其科学工作的积极回应的鼓舞,劳伦兹建立了寒鸦和灰雁等鸟类的饲养群,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它们观察结果的研究论文,并很快获得了国际声誉。


1935年,劳伦兹描述了刚孵化的小鸭和小鹅的学习行为。他观察到,在孵化后不久的一个关键阶段,它们会学会跟随真正的或代养的父母。这一过程被称为印记,它涉及来自父母对象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这些刺激会引发幼鸟的跟随反应,从而影响它们成年后的行为。劳伦兹通过在刚孵化的绿头鸭幼鸟面前模仿母鸭的叫声来展示这一现象,结果这些幼鸟把他当成了母亲,并跟着他走。


1936年,德国动物心理学学会成立。次年,劳伦兹成为新创刊的《动物心理学杂志》的联合主编,该杂志后来成为行为学领域的权威期刊。1937年,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比较解剖学和动物心理学讲师。1940年至1942年,他在德国柯尼斯堡的阿尔伯特大学担任普通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现为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1942年至1944年,他在德国军队中担任军医,并在苏联被俘成为战俘。1948年他返回奥地利,1949年至1951年期间担任阿尔滕贝格比较行为学研究所所长。1950年,他在威斯特伐利亚州布尔德恩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建立了比较行为学部门,并于1954年成为该研究所的联合所长。1961年至1973年,他担任位于塞维森的马克斯·普朗克行为生理学研究所所长。1973年,洛伦茨与弗里施和廷伯根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动物行为模式方面的发现。同年,洛伦茨成为奥地利科学院阿尔滕贝格比较行为学研究所动物社会学系主任。


洛伦茨早期的科学贡献涉及本能行为动作的本质,特别是这些动作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神经能量的来源。他还研究了动物同时受到两种或多种基本驱动力激活时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洛伦茨与荷兰的尼科·廷伯根合作,证明了不同形式的行为在单一的动作序列中是协调一致的。


洛伦茨的概念推进了现代科学对于物种行为模式如何演化的理解,尤其是关于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以及行为对于物种生存的适应价值。他提出,动物物种在基因上被构建为能够学习对物种生存至关重要的特定类型的信息。他的观点还阐明了行为模式在个体生物一生中是如何发展和成熟的。


在其职业生涯的后期,洛伦茨将他的理论应用于人类作为社会性物种的行为,这一应用具有颇具争议的哲学和社会学意义。在一本通俗读物《所谓的恶》(1963年;《论攻击性》)中,他主张人类的争斗和好战行为有先天的基础,但通过恰当的理解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可以加以改变的。


康拉德·劳伦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西村集

西村集

八卷。《附录》一卷。明史鉴 (1434—1496)撰。史鉴字明古,因家居西村,人称西村先生,江苏吴江人。他隐居不仕,终身布衣。王恕巡抚江南时,闻其名,延见之,与其讨论时政,史鉴指陈利弊,王恕非常佩服其才,认为可以独当一面,而史鉴却以淡泊生活为乐,著有《西村集》。其集先有嘉靖八年(1592)史壁刻本,此集为史鉴之孙史臣所编,共八卷,其中诗、文各四卷;集前有周用、卢襄序,集末附有吴宽所撰墓表、赠诗。史鉴一生淡泊,其诗却敢于揭露时弊,如《黜陟使》、《征租使》等诗讽刺了当时一些官吏的劣行;《饮马长城窟行》揭露了明军抵御入侵者的无能。其抒写感情的诗作,总带有几分风韵,颇有魅力。其文究悉物情,练达时事,亦多于国计民生,而于水利言之尤详。其《杭州十记》、《菊花记》、《诛巫序》等都是较好的散文作品。《西村集》另有史鉴之裔孙史辰伯所刻版本,史辰伯将史鉴已梓和未梓的诗文增辑为二十八卷本,搜罗较为完备,但今只有抄本传世。

唐宋元名表

唐宋元名表

四卷。明胡松(生卒年不详)编。胡松字汝茂。滁州 (安徽) 人。约嘉靖二十二年(1543)前后在世。嘉靖八年 (1529)进士,历知东平州,迁山西提学副使,累官吏部尚书。《明史》胡松本传载,胡松曾辑古名臣奏章,终未见其本。本书乃胡松督学山西时选为士子程式之书。虽所录均各集所有,无奇秘未睹之篇,但去取恰当审慎。卷首自序称:“是学也,昉于汉魏六朝,盛于隋唐,而极于宋。其体不能尽同,然其意同于宣上德而达下情,明己志而述物则。其后相沿日下,竞趋新巧,争尚衍博,往往贪用事而晦其意,务属词而灭其质。盖四六之本意失之远矣。”其言甚为明切,说中了这一文体的特质。胡松此编,挽颓波而归之雅,于当时有功于骈体,于今却有讽于官场文章。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老子变化经[敦煌本]

老子变化经[敦煌本]

道教经典。S.2295。一卷。约成书于东汉末。首残尾全。抄于隋大业八年(612)。存九十五行。经文言老子在历代名称法相之变化,宣扬老子神异变化之说,类似东汉边韶《老子铭》。《正统道藏》未收。

读史述九章

读史述九章

《读史述九章》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咏史诗,所咏者依次为伯夷与叔齐、箕子、管仲与鲍叔、程婴与公孙杵臼、孔门七十二弟子、屈原与贾谊、韩非、鲁二儒、张挚。全诗九章,每章均为四言韵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人情淡薄的慨叹,流露出对故国灭亡的哀痛,抒发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怀抱。组诗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结构排列颇具艺术性。

雁山吟

雁山吟

又名《沃州雁山吟》。诗别集。宋吕声之著。一卷,收诗三十四首。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六四。《宋百家诗存》卷一四、《宋人集》甲编亦收入。

隐元禅师语录

隐元禅师语录

《隐元禅师语录》清隆琦说,海宁等编。十六卷。卷一至卷七,收住福州府福清县黄檗山万福禅寺、浙江嘉兴府崇德具福岩禅寺、福建福州府长乐县龙泉禅寺等寺语录;卷八收小参;卷九收源流颂;卷十收颂古、拈古、行实;卷十一收入室、问答机缘,法语、答垂语;卷十二收启、书问;卷十三至十五,收书偈;卷十六收赞、杂记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