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 姓名:弗洛伊德
  • 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性别:
  • 国籍:奥地利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56年5月6日
  • 逝世日期:1939年9月23日
  • 民族族群: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立者。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前曾在德国生理学家布吕克(Ernst Wilhelm Brüche, 1819—1892)的实验室工作,受其物理主义观点影响,认为心理能力是一种物质能力。1881—1885年与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布洛伊尔(Josef Breuer, 1842—1925)联合开设精神病门诊所。1885—1886年留学法国,师从法国精神病学家夏科(Jean Martin Charcot, 1825—1893),受到某些疾病障碍都有性基础的观点的启发。回维也纳后,在用催眠疗法治疗癔病时,发现产生癔病的原因有时无法用催眠法深入理解,于是开始精神分析研究。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应用抗拒、压抑、发泄、防御、移情等概念进行精神分析。提出精神分析的一项基本原理——压抑,即指把痛苦的观点或记忆从清醒的意识中排斥出去。1900年写成《梦的解析》,初步系统陈述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梦可能是重要的情绪材料的来源,其本质是愿望的满足。梦有外显的内容,又有隐藏的内容,在隐藏的内容中,被禁止的欲望以象征形式表现在外显的内容中。1901年发表《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论述舌误、笔误、遗忘等心理根源,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的各种无意识的观念都表现着和斗争着,并有可能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1905年出版《性学三论》。1906年创办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学会。强调性对个人行为的关键作用。1908年创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19年创办专门出版精神分析学书刊的国际性出版社,直到1938年为纳粹所封禁。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结构不仅有意识的部分,而且还有无意识的部分、且“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比意识更广阔有力,更原初、更根本、更重要,其中包含着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无意识包括各种原始的冲动、本能、欲望,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欲。性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并对人类文化、艺术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贡献。后期又修改了泛性欲主义理论。1923年发表《自我和本我》,它以无意识概念为基础,提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理论。后期还将人的本能归结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后者则是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弗洛伊德还从精神分析学出发,提出对社会文化、道德等的看法,在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被广泛吸收和运用,产生巨大影响,他本人被西方学术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1938年纳粹入侵奥地利后流亡英国,翌年死于伦敦。主要著作还有《精神分析引论》(1915—1917)、《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超越快乐的原则》(1920)、《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等。

猜你喜欢的书

苹果树

苹果树

《苹果树》是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创作的中篇小说。作者以荡气回肠的抒情笔触与细腻真切的心理刻画,抒写出一个令人动情的爱情悲剧:大学生艾舍斯特在旅行中遇到天真纯朴的农村姑娘梅根,与她在苹果树下定情,答应和她一起去伦敦结婚。后来他到托尔基取钱、为梅根选购衣服时,遇到了门当户对的女孩斯苔拉,艾舍斯特逐渐对自己和梅根的感情怀疑甚至后悔。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终于抛弃了梅根,和斯苔拉结了婚。令艾舍斯特没有想到的是,梅根却因此而殉情。

王子安集

王子安集

十六卷。唐王勃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颖好学,六岁能作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汉书注指瑕》十卷。乾封元年 (666),授官散郎。被沛王招为王府修撰,曾撰 《平台钞略》十篇。因戏作 《檄英王鸡文》,震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逐杀曹达,被判死刑,改元大赦后,上元二年(675)随父南下赴任,至洪州撰写传世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次年渡海,落水而卒。著有《王勃集》、《王勃文集》、《王子安集佚文》等。据杨炯《王子安集序》称“君平生属文,岁时不倦,缀其存者,才数百篇”,“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但 《唐书·文苑传》称 “其有文集三十卷”。《崇文总目》亦作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又作二十卷,记载不一。至明代时,宋元旧本已亡。明嘉靖时,永嘉张逊业刊 《王勃集》,仅有诗赋二卷。明崇祯中,张燮以张逊业刊本为底本,又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十六卷,即是此本。其中诗赋三卷,文十三卷,并附录两《唐书》中本传,及遗事、集评、纠缪、补遗等。此书虽是别本,但较为完善。《四部丛刊》亦据此本影印。王勃之诗以五言近体为多,有诗九百零七首。五律名篇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绝如《山中》亦为骨力不凡之作。其文为四杰之冠,虽均为骈体,然气势壮大,流畅自然。清人蒋清翊又著有《王勃全集笺注》二十卷,光绪九年(1833)由蒋氏双唐碑馆刊行。近人罗振玉辑有《王子安集佚文》一册,包括佚文、附录、校记等行于世。今人聂文郁参校各本选录诗五十八首,写成《王勃诗解》,1980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康熙天台县志

康熙天台县志

十五卷首一卷,由清李德耀、黄执中纂修,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刻本,咸丰六年(1856 年)陈迁善重修。该志书设舆地、建置、秩官、版籍、祀典、选举、人物、方外、艺文、杂志等,详细记载了天台自有史以来至清康熙年间的地理沿革、山川城池、自然风貌、建筑关梁等方面的内容,还涵盖了天台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如当地的风俗、人物事迹、宗教活动、艺文创作等均有记录。其中,对济公的记载为 “济颠,邑人。年甫十八,亲丧,投杭州灵隐寺出家,居净慈。逆行顺行,言行叵测,其济物利生、神通感应事迹甚多”。也提到资福寺 “旧名清化,赤乌二年(239 年)建。宋治平二年(1066 年),改兴化。隆兴(1163-1164)初,改资福寺”,可见其对天台县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有较为详实的记录。

一个女人的自传

一个女人的自传

本书是杨步伟前半生的回忆录,记录了一位新时代的新女性在激荡变革的年代,勇于追求自由、知识、事业的经历。杨步伟出身南京望族,自幼性格果敢,勇于任事。她敢于反抗俗世成见,顶住压力辞退婚约,追求婚姻自由;二十岁左右担任女子学校的校长,有原则,有担当,在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后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医,留学归来后,她在北京开设医院,正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遇到年轻有为的学者赵元任,也由此开启了另一段精彩的人生。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李焘撰。五百二十卷。编年体北宋史。焘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著为此书。起建隆,迄靖康,凡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自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目》十卷,《目录》五卷,共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大量史料,既可考定《宋史》、《辽史》及现存文集、笔记传写之误,又可从中辑存佚文、佚书。原书世鲜传本,今本系清乾隆时《四库全书》馆臣由《永乐大典》中辑出,缺佚英宗治平四年四月至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哲宗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元符三年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徽宗、钦宗两朝史文。清辑写本藏于南北七阁,后因兵火,已有散失。嘉庆时,张月霄据阁本抄本印刷,称爱日精庐本。光绪时,浙江巡抚谭钟麟延杨莹、黄以周等以爱日精庐本为底本,校以文澜阁残本,多有是正,由浙江书局刊刻。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唐君毅著。上下册。凡三十 二章及自序、导论、附录、后序。八十二万言。1977年台 湾学生书局初版。收入《唐君毅全集》。为作者一生学问 与思想的结晶。本书从人的生命存在出发,把人的心灵 活动分为九种境界:(1)万物散殊境,为心灵相应于客 观事物的体所成的境;(2)依类成化境,为心灵相应于 客观事物的相所成的境;(3)功能序运境,为心灵相应 于客观事物的用所成的境;(4)感觉互摄境,为心灵自 己反省主观的感觉活动所成的境;(5)观照凌虚境,为 心灵自己反省主观之相的呈现所成的境;(6)道德实践 境,为心灵反省主观之用的活动所成的境;(7)归向一 神境,为心灵超主客观的有关体的响往所成的境;(8) 我法二空境,为心灵超主客观的有关相的活动所成的 境;(9)天德流行境,为心灵超主客观的有关用的响往 所成的境。前三境为客观境,中三境为主观境,后三境 为超主客观境。作者认为,这九境无高下差别,都是人 的心灵本身所具有的,都有不可移易的意义。作者从心 灵的这九种境界出发考察了中国、西方、印度已有的思 想成就,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德性是人的生命存在的 整个表现,儒家的成德之教是人“安身立命”的归极。作 者的最终旨趣在于建立和论证现代新儒学的心性论。 此书在海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