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 姓名:波德莱尔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21年4月9日
  • 逝世日期:1867年8月31日
  • 民族族群: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随继父生活常有不合,这些对他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都有很大影响。成年后,他继承了生父的遗产,过着浪荡生活。1848年巴黎工人起义,他怀着对资产阶级进行报复和破坏的心理,参加了战斗。他一生在矛盾、痛苦、反抗和颓废中生活。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也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诗集《恶之花》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还出过散文集,翻译过美国爱伦·坡的作品。


波德莱尔是法国十九世纪的重要批评家。他在1845和1846年发表的两篇《沙龙画评》就曾轰动评论界。他的批评广涉小说、戏剧、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多方面。他的文艺观点和美学观念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独辟的新见,这在艺术论集《美学管窥》、文学论集《浪漫主义艺术》、 《恶之花·序言》以及一些书信中都有表露。


他抛弃“真善美统一”的传统观念,认为自然是丑的、恶的,而美是理性的结果,善是某种艺术的结果,提出要“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意即要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表现。由此他还认为忧郁“是美的最光辉的伴侣”,弥尔顿的撒旦是“最完美的雄伟美”。他强调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美,而在他看来, “病城”巴黎就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里可以发掘美的场所。诗集《恶之花》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这些美学观念。


在艺术表现上,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的“对应论”,并把心理学中的“通感”引入创作。他认为,自然界作为一个神秘的存在,不断向人发出各种感应和象征的信息,而人自身的各种感觉之间也可互相感应沟通,诗人就是要把人的内心同外物的象征之间的隐秘关系揭示出来。所以诗人不能使用再现的方法,而只能求助于暗示, “一种富于启发的巫术”。由此,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直接为后来的象征派提供了理论和创作根据。


波德莱尔大为推崇想象,他称想象是“一切功能中的皇后”,“是真实的皇后”,并说“只有想象里才有诗”。同时他提到想象要有“观察成果”作“帮手”,要有技巧作“伴侣”,这样才能和理想竞争,才能放出全部光辉。


波德莱尔的理论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却蒙着浓重的颓废主义色彩,给后来的各种颓废艺术以极大影响。

波德莱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阴谋与爱情

阴谋与爱情

德国戏剧家席勒(1759~1805)青年时期的代表剧作,写于1783年。故事发生在德国一个封建小公国里,宰相瓦尔特的儿子斐迪南,爱上了平民音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他不顾阶级地位的悬殊和父亲的反对,毅然要与露易丝结婚。瓦尔特为了达到捞取政治权力的目的,强令斐迪南和公爵的情妇结婚,遭到斐迪南拒绝。瓦尔特便和秘书伍尔牧策划阴谋,先逮捕了米勒,然后告诉露易丝说,如果她能写一封情书给宫廷侍卫长卡尔勃,就可以使她父亲获释,并要她发誓保密。露易丝为救父亲,只得照办。他们还故意使“情书”落到了斐迪南手里。斐迪南质问露易丝,而露易丝却不能告诉他真实情况。绝望中的斐迪南给露易丝服了毒药,自己也服了毒,临死前,露易丝才吐露了真情。这一爱情悲剧,深刻地反映了18世纪德国市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对封建专制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同时也反映了进步青年要求打破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平等的思想。恩格斯称之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作者塑造人物善于刻划其性格的多面性,使人物真实可信,富有立体感。如斐迪南这个人物,他能认识到贵族阶级的罪恶,勇敢地追求真诚、平等的爱情;但他受阶级、家庭的影响,主观、偏激、爱妒忌,以致不能识破阴谋,毒死了自己的情人。

她为什么死

她为什么死

《她为什么死》将作者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都囊括其中。早期小说是有关“爱与美”的,表现了作者从开始追寻“爱与美”的理想到最终幻灭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和博爱思想。中期小说是忧患深沉、凝重宏阔的农村小说,体现了作者由起先的关注理想人生,到逐渐对人生的伤感甚至一度消沉,但最终作者走出了困境,进入了现实世界,开始转向关注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后期是政治高压下的悲感情怀小说,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投身民主运动的热情。

金陵物产风土志

金陵物产风土志

清末陈作霖撰。一卷。凡《植物品考》、《动物品考》、《矿物品考》、《食物品考》、《用物品考》五篇。记叙金陵(今南京)农业、畜牧业、食品业、印刷业、纺织业等历史与生产情况。为金陵地方志一种,与《金陵通纪》、《金陵通传》相辅而行。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刊本。

传神秘要

传神秘要

肖像画技法论著。一卷。清蒋骥撰。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年)以前。《传神秘要》全书凡二十七目:分为传神以远取神法、点睛取神法、眼珠上下分寸、笑容部位不同、取笑法、神情、闪光、气色、用全面颜色法、笼墨、用笔总论、用笔四要、砌染虚实不同、起手诀、用笔层次、鼻准与鼻相参核法、起稿算全面分寸法、全局、生纸画法、礬纸画法、设色层次、用粉、补缀、火气、气韵、白描、临摹。书前有程嗣立乾隆七年(1742年)序文一篇。《传神秘要》作为肖像画技法专论著作,论述极详。近人余绍宋认为“元王思善(绎)所作《写像秘诀》,语焉未详,疑非全帙。得此编补益之,写真一道,可云无蕴不宣矣。”唯编次先后顺序,略嫌凌杂,但持论研析精微,亦有见地。《传神秘要》主要版本为《蒋氏游艺秘录》本、《借月山房汇钞》本、《泽古斋丛钞》本、《四铜鼓斋论画》本。收入《美术丛书》、《画论丛刊》、《中国画论类编》。

宋文宪公护法录

宋文宪公护法录

《宋文宪公护法录》(简称《护法录》),是宋濂佛教作品的选集。凡十卷。明代宋濂着,云栖袾宏辑录,钱谦益校订。宋濂曾三度阅大藏,儒门中以多闻总持著称。本录即辑录其所作‘金华文集’中有关护持三宝之文章,计收有塔铭、碑、记、序、诰、赞、铭、颂、偈、说、题跋等诸多种类。《护法录》在明清佛教界有很大影响,缘其所收三十九篇高僧塔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护法录》因此被称为传灯录,一代僧史。

宝生陀罗尼经

宝生陀罗尼经

全一卷。又称宝生经。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先引述陀罗尼,后阐明其功德,谓若诵此陀罗尼而满七日,能得天眼清净;又有人耳闻此陀罗尼,并常忆念不断,则可证得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