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
  • 姓名:波德莱尔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21年4月9日
  • 逝世日期:1867年8月31日
  • 民族族群: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随继父生活常有不合,这些对他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都有很大影响。成年后,他继承了生父的遗产,过着浪荡生活。1848年巴黎工人起义,他怀着对资产阶级进行报复和破坏的心理,参加了战斗。他一生在矛盾、痛苦、反抗和颓废中生活。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也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诗集《恶之花》是他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还出过散文集,翻译过美国爱伦·坡的作品。


波德莱尔是法国十九世纪的重要批评家。他在1845和1846年发表的两篇《沙龙画评》就曾轰动评论界。他的批评广涉小说、戏剧、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多方面。他的文艺观点和美学观念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独辟的新见,这在艺术论集《美学管窥》、文学论集《浪漫主义艺术》、 《恶之花·序言》以及一些书信中都有表露。


他抛弃“真善美统一”的传统观念,认为自然是丑的、恶的,而美是理性的结果,善是某种艺术的结果,提出要“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意即要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表现。由此他还认为忧郁“是美的最光辉的伴侣”,弥尔顿的撒旦是“最完美的雄伟美”。他强调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美,而在他看来, “病城”巴黎就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里可以发掘美的场所。诗集《恶之花》集中地表现了他的这些美学观念。


在艺术表现上,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安曼努尔·史威登堡的“对应论”,并把心理学中的“通感”引入创作。他认为,自然界作为一个神秘的存在,不断向人发出各种感应和象征的信息,而人自身的各种感觉之间也可互相感应沟通,诗人就是要把人的内心同外物的象征之间的隐秘关系揭示出来。所以诗人不能使用再现的方法,而只能求助于暗示, “一种富于启发的巫术”。由此,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直接为后来的象征派提供了理论和创作根据。


波德莱尔大为推崇想象,他称想象是“一切功能中的皇后”,“是真实的皇后”,并说“只有想象里才有诗”。同时他提到想象要有“观察成果”作“帮手”,要有技巧作“伴侣”,这样才能和理想竞争,才能放出全部光辉。


波德莱尔的理论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却蒙着浓重的颓废主义色彩,给后来的各种颓废艺术以极大影响。

波德莱尔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唐·吉诃德

唐·吉诃德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萨维德拉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出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却”(拉曼却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做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文学评论家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李叔同的禅语与修身

李叔同的禅语与修身

弘一法师李叔同晚年潜心修佛, 埋头著书。他对佛法有着精深的掌握和认识,在多部著作中,向人们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产生的原因,并启发人们排除业障,明心见性,快乐生活。本书收录了李叔同一些浅显而耐人寻味的书信、演讲、格言,包含为人处世的真如智慧和佛徒对佛教的一些疑问,这是李叔同说禅的精粹,能够指导普通人修身做人,调节心灵。

北海集

北海集

四十六卷。《附录》三卷。宋綦崇礼(1083—1142)撰。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后徙潍之北海(今山东潍坊)。登重和元年(1118)上舍第。调淄县主簿,历秘书省正字。高宗时,拜中书舍人,历漳州、明州,除翰林学士。以宝文阁直学士知绍兴府。退居台州卒。赠左朝议大夫。史称崇礼“妙龄秀发,聪明绝人。覃心辞章,极润色论思之选。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诏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其内外诸制,大多明白晓畅,切中事情,颇与汪藻风格相近。著有《北海集》六十卷,世久失传。《北海集》四十六卷,《附录》三卷乃清四库撰官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编次而成。有《四库全书》和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诸本。

北宋文化史述论

北宋文化史述论

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往往在文化构成各个层面的交汇处得以体现。作者治北宋文化史,而以‘宋学’为纲领,深入探讨了传统儒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及其对同时代其他文化层面的渗透和影响。本书比较全面地剖析了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的各个阶段,揭示了宋学若干重大主题和以议论精神为主的宋学基本精神,论述了宋学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北宋文化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现了北宋社会文化中无所不在的宋学及其时代精神。

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

经书,亦称《大戴礼》或《大戴记》。传西汉戴德编,85篇。今存39篇,订为13卷。德字延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后仓弟子,西汉今文礼“大戴学”的创始者。书本为秦汉以前儒家治《礼》所辑解释和补充经文的有关资料,初无定本,系在长期传习中逐渐定型,而附会为“大戴”之作。所收皆产生于公元之前,不少属于战国作品。 为研究上古社会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夏小正》为中国最古月令之作。孔子三朝记八篇和曾 子十篇之于儒学,《五帝德》、《帝系》之于古世系,《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投壶》、《公冠》之于古礼,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周卢辩注为通行之注。版本以明袁耿翻韩本为佳,《四部丛刊》即影此本。日本有正德六年京师万屋喜兵卫本。注本以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可读。孙诒让《大戴礼记校补》、汪照《大戴礼记补注》等亦可参考。日人铃木隆一编有《大戴礼索引》。

涅槃经疏私记

涅槃经疏私记

涅槃经疏私记,十二卷,唐行满集,日本定深题记,止经卷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