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 西台集

    西台集

    《作者:毕仲游诗文别集。北宋末毕仲游撰。二十卷。仲游字公叔,郑州(今属河南)人。元祐初为军器尉丞,与黄庭坚、张来等同召试学士院,擢为第一,累迁吏部郎中。后入元祐党籍。终年七十五岁。有集,《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作二十卷,卷数相差悬殊,传本也久绝于世。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抄缀编,依晁《志》仍厘作二十卷。 文十七卷,有奏状、札子、表、议、试策、策问、论、序、记、书启、状、尺牍、祝文、墓志铭、行状、祭文诸体,凡四百○二篇。诗三卷,有古诗五言三十二首,七言十六首;五言律诗百一十首,长律四首;七言律诗五十四首;绝句五言四首,七言四十八首,凡二百六十八首。苏轼集中《举仲游自代状》称其学贯经史,才通世务,文章精丽,议论有余。今观其著作,大都雄伟博辩,有珠泉万斛之致,于苏轼文轨辙最近。论事之作类皆明白详尽,切中情理,具有典则,不为浮夸诞谩之谈。其诗也多畅达清新之作,犹以七绝为佳。有《丛书集成初编》,据《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排印本。另有《山右丛书初编》本。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中,有《西台集》拾遗四条,有诗一首,文三篇。

  • 西山文集

    西山文集

    《作者:真德秀一作《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诗文别集。宋真德秀著。五十五卷(一作五十一卷)。据《宋史》本传,真德秀著有《西山甲乙稿》、《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端平庙议》、《翰林词草》、《四六献忠集》、《江东救荒录》、《清源杂志》、《星沙集志》诸书,《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西山集》五十六卷”,较今传本仅多一卷。考传本,除诗赋外,惟《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翰林词草》三种自分卷帙,其余序记等作,但以类编次,不分别名目。抑或宋时刻本,即未尝将诸书编入。宋元以降,代有刻本。是集大抵有五十五卷、五十一卷两种。五十五卷本有明正德十五年(1502)、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雍正元年(1723)诸刻本。《四库全书》本即以万历二十六年金学曾刻本清初递修本抄入。五十一卷本有明嘉靖三年(1524)书林精舍刻本等刻本。今传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五十一卷,据明正德本刊印)、《万有文库》本(五十一卷本)等。另有选本多种:《真西山先生集》八卷本(正谊堂全书、《丛书集成初编》),《西山文钞》八卷本(《浦城遗书》)、《西山先生诗集》三卷本(《两宋名贤小集》)等。

  • 五峰集

    五峰集

    《作者:胡宏宋代诗文别集。5卷。胡宏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载此集5卷,又称有“别本不分卷”。清代修《四库全书》辑入1种5卷本。卷1为诗106首,卷2为书78篇,卷3为记、序、行状、墓表、墓志铭、哀词、题跋、札子、祭文、上梁文、论史等杂文44篇,卷4为《皇王大纪论》80余条,卷5为《易外传》、《语指南》、《释孟疑》3种经义之作。卷端载其门人张栻序。据张序说,此5卷本乃作者季子胡大时编集,“先生非有意于为文者也。其一时咏歌之所发,盖所以纾写其性情。”而其他述作“又皆所以明道义而参异同,非若世之为文者徒从事于言语之间而已。”《四库全书总目》则称他“能萧然自远,蝉蜕于权利之外,其书词婉而意严。”除5卷本外,北京图书馆尚藏有清抄3卷本。

  • 武溪集

    武溪集

    《作者:余靖诗文别集。北宋余靖撰。二十卷。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天圣进士。少以文学称乡里。曾官右正言、桂州知州、集贤院学士、工部尚书。范仲淹被贬时,谏官御使均不敢言。靖上书反对,与尹洙、欧阳修同被贬逐。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同称为“四谏”。为官廉洁,有政绩。谥曰襄。是集乃其子屯田员外郎仲荀所编,周源为之序历元及明,几经湮没。成化中丘濬抄自内阁,始传于世。此本为嘉靖十三年(1534)重刊本。含诗二卷,序、论、记四卷,寺诗三卷,制诰二卷,判词二卷,表、启四卷,杂文一卷,墓志二卷。计收诗百余首,文三百余篇。靖为皇祐、嘉祐间名臣,狄青讨平侬智高,靖为之摩崖作记,以旌武功,颇为当时推重。其奉命使辽,撰《契丹官仪》亦可与史传参证,具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 武夷新集

    武夷新集

    《作者:杨亿诗文别集。北宋杨亿撰。二十卷。亿有《西昆酬唱集》已著录。此集景德四年(1007)成书,乃亿辑其十年诗笔,且自序之。含诗五卷,颂记一卷,序一卷,碑、表等一卷,墓志等三卷,策问、表状等七卷,祭文等二卷。其诗重雕琢用典,铺陈词藻,讲究声律,被称为“西昆体”,在宋初诗坛影响颇大。其代表作为《因人话建溪旧居》,朱熹评之为“巧中犹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来不觉。”然由于过分追求词藻铺陈,显得内容空虚。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浦城遗书》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杨文公集》四卷,载其诗三百余首,多为赏花应制,送友赴任,游览名胜之作。其诗风近李商隐,无唐末五代衰飒之气。

  • 勿轩集

    勿轩集

    《作者:熊禾诗文别集。南宋熊禾撰。八卷。禾初名鉌,字去非,一字位辛,号勿轩,又号退斋,建阳(今属福建)人。从朱熹门人游。咸淳进士,授宁武州司户参军。宋亡不仕,入武夷山,筑室教授乡里以终。著述颇富,有《易经讲义》、《诗选正宗》、《四书标题》等。此集为其族孙孟秉编,收文凡六十八篇,诗、词百二首。文以序、跋为多。平正质实,不以藻采见长。诗有纪旅、咏物、酬赠之作。此集明天顺中六世孙斌为博罗主簿始刊行,清张伯行重刻。有《四库全书》本。又《正谊堂丛书》与《丛书集成初编》中,有《熊勿轩先生文集》六卷本。《元诗选初集》中有《勿轩集》一卷。

  • 欧阳文忠集

    欧阳文忠集

    《作者:欧阳修别集名。北宋欧阳修(谥文忠)作。153卷(凡《居士集》、《外集》、《易童子问》、《外制集》、《表奏书启四六集》、《奏议集》等114卷,《归田录》、《诗话》、《长短句》等19卷,《集古录跋尾》10卷,书简10卷)。附录5卷(年谱、行状、墓志、传文等)。其中《居士集》是作者晚年自己编定,并有苏轼写的《居士集序》,其余都是南宋周必大所编定。《近体乐府》、《诗话》为后人单独印行,称《六一词》、《六一诗话》。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著名的文学家。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文笔纡徐曲折,语言平易流畅。其诗风格清新雄健,平易疏朗,议论化、散文化特点较明显。词则更富于情韵。代表性的作品,散文如《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五代史伶官传序》等;诗如《食糟民》、《边户》、《戏答元珍》等。

  • 无为集

    无为集

    《作者:杨杰诗文别集。北宋杨杰撰。十五卷。杰字次公,自号无为子,无为(今属安徽)人。嘉祐进士,历官礼部员外郎,知润州,除两江提点刑狱。是集为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无为军知赵士粲所辑,并作序。凡赋二卷十一篇;文八卷,有序十六篇,题跋四篇,记八篇,杂文七篇,表启三十四篇,碑志三十五篇,计百○四篇;诗五卷,古诗三十八首,律百二十四首。杰与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游,诗大致属元祐体。其律诗易者近白居易,奇崛处偶似卢仝。集中如《补正三礼图序》、《皇族服制图序》及诸奏文,皆有关于典制。今观之,其诗情调未深,但也有规格;其文才亦稍弱,但颇有根底。《勿去草行》:“君不见长安公卿家,公卿盛树悲如麻,公卿去后门无车。”,世态人情比照古今。是集编次也略欠完备。有《四库全书》本,又有民国九年(1920)刊行《宋人集乙编》本,附民国李之鼎《校记》一卷。

  • 吾汶稿

    吾汶稿

    《作者:王炎午宋文别集。10卷。王炎午著。凡散文9卷,附录1卷。《四库全书总目》谓“炎午大节不亏,而文章不甚著名”。但集中《生祭文丞相》和《望祭文丞相》两文,为世人所推重。文天祥被元军俘去后,作者写《生祭文丞相》,勉励其为国死节;文天祥就义后,又作《望祭文丞相》以吊之,其中“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回者天,不负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韬光,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没为列星;凛然劲气,为风为霆”等句,语气沉痛,感人肺腑。林瀚在《读吾汶稿》诗中对它备加推崇:“养士恩深士气豪,定分廊庙与蓬蒿。梅边节概秋云耸,直绕文山万仞高。”有《四部丛刊三编》本。

  • 文溪集

    文溪集

    《作者:李昴英宋代诗文别集。20卷。李昴英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质实简劲,如其为人;诗间有粗俗之语,不离宋格,而骨力遒劲,亦非靡靡之音”。其诗词题材丰富,颇具特色。有的透露了农村丰收时节的喜悦:“负郭平田阔,秋深获课勤。短镰行缺月,多稼剪黄云。旧腊占三白,今年稔十分。太平村舍里,堕穗饱鸡群。”(《观获》)《过严子陵钓台》一诗则生动地表现了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船重只因将利去,船轻又恐为名来。如今羞见先生面,夜半撑船过钓台。”在〔兰陵王〕词里又以婉约的风格塑造一个柔弱多情的女性形象,反映爱情生活上的波折和苦恼,与诗歌的通俗风格又大异其趣。本集有《粤十三家集》本、《四库全书》本。

  • 文庄集

    文庄集

    《作者:夏竦诗文别集。宋夏竦撰。三十六卷。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以父荫补官。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 与王钦若、丁谓结交,屡得升迁。仁宗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判大名府。后为言者所攻,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改郑国公。其集原一百卷,今已不传。此本为《四库全书》编者据《永乐大典》所载,兼以他书附益之。正文含制、诰、诏、表十二卷,进策、奏议三卷,上书、状、启三卷,书、议二卷,记、序、铭等八卷,诗七卷。集中多朝廷典册之文,其中表奏有代王曾、王旦、寇准诸人所作。竦所记事迹真实,其中如记太宗为京兆尹时召见魏咸信事,澶渊河清见底事等史实,足以订《宋史》之伪,并补其不足。其文章词藻赡逸,风骨高秀。《归田录》、《青箱杂记》、《东轩笔录》、《中山诗话》、《玉海》、《困学纪闻》诸书皆称引之。吕祖谦《文鉴》亦颇采录。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 收有《夏英公杂诗》一卷,载竦诗赋十七首。多为即景抒怀之作。

  • 文恭集

    文恭集

    《作者:胡宿五十卷。《补遗》一卷。宋胡宿撰。胡宿,字武平,江苏常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为真州扬子尉,调合肥主簿,荐为馆阁校勘,累官枢密副使。治平三年(1066)以尚书礼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次年迁左丞,卒谥文恭。著有《文恭集》。据《宋史·艺文志》称胡宿有集七十卷、制词四卷。然已久佚。此集为编 《四库全书》时,由 《永乐大典》中辑出诗文共一千五百余篇,厘为五十卷。另有《补遗》一卷。但此集实为四十卷。并无《补遗》。所录有赋五篇,各体诗三百四十四首,奏议二十七篇,状十一篇,议二篇,表四十七篇,笏记五篇,外制五百零四篇,内制二百四十六篇,各类杂文二百一十八篇。胡宿立朝清谨,学问赅博。为文典重赡丽,追踪六朝,亦工四六之文。然其文多为官样文章,价值不高。其诗多应酬之作,却气势雄浑,五律、七律皆有盛唐遗响,远胜西昆诸子。有 《四库全书》本、《常州先哲遗书》本存世。

  • 文山集[四库本]

    文山集[四库本]

    《作者:文天祥诗文别集。南宋文天祥撰。二十一卷。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年二十举状元,历官江西安抚使,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江西,天祥兵败,退入广东,次年,在五坡岭(海丰北)被俘,囚禁元京都四年,劝降不就被害,卒年四十七岁。天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著名爱国诗人。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其遗作,编成《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卷,世称“道德堂刻本。”明初,其本散佚,尹凤歧《内阁得之,重为编次。有诗、文十七卷,收宝祐三年(1255)至咸淳十年(1274)间之作,皆入仕后及入己临安以前之作。江西副使陈价、庐陵处士张祥先后刻之,附以《指南录》一卷,《指南后录》二卷,则自德祐二年(1276)奉使入元营至囚禁燕间之作,为在囚禁中亲自编定,得诗凡六百余首,前期受江湖诗人影响颇深,后期师法杜甫,皆感于时事而发,不拘于字句声调之工拙,而直抒胸意。所作《读杜诗》、《六歌》等诗,皆得杜诗沉郁苍凉之神髓。被俘前,其诗表现百折不挠抗战到底的爱国精神,被俘后,抒发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昂奋的乐观精神。感情奔放,词气磅礴。如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深得后人传颂。如《正气歌》、《高沙途中》,词《酹江月·驿中别友人》、《念奴娇·水天空阔》,文《指南录后序》等,皆为宣扬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传世杰作,为宋末平庸诗风,独树一帜。有《四库全书》本,附《纪年录》一卷,亦文天祥在狱中自述,后又复集众说以益之;天祥尚有《集杜诗》二百十八首,以世久单行,未缠收入。另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题《文山全集》;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刻有《庐陵文丞相文山先生全集》。

  • 文定集

    文定集

    《作者:汪应辰诗文别集。南宋汪应辰撰。二十四卷。应辰,字圣锡,初名洋,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学称玉山先生。本农家子,绍兴五年进士第一,高宗为改此名。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侍读。卒谥文定。政治上因主战与秦桧不和,为政多革时弊,少从吕本中,胡安国、张九成诸家学,又与吕祖谦、张栻相善,文章学问具有渊源,表侄朱熹颇引以为重。著有《石林燕语辨》。原有集五十卷,世久无传,明程敏政于文渊阁得旧本,摘抄其要,编为廷试策一卷、奏议二卷、内制一卷、杂文八卷,余散佚。嘉靖中,乡人夏浚列刻时,又附遗事、志传等二卷。清乾隆朝,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载与程本互相比较,删重补缺,诠次为二十四卷,虽仅得原书之半,然其精华略备于是。应辰平生不喜为文,以为不宜敝精神,然每作辄过人,代笔制诰,温雅典实。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武英殿木活字本。另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福建刻本、广雅书局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清陆心源辑目、傅以礼录《拾遗》一卷。今人栾贵明据现残存《永乐大典》又辑得十条,见《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可补以上诸本之缺漏。

  • 渭南文集

    渭南文集

    《作者:陆游宋文别集。50卷,逸稿2卷。陆游著。陆游晚年封渭南伯,故以此作为文集题名。毛晋汲古阁以无锡华氏活字版本重刊。包括散文48卷,词2卷。《四库全书》即收此本。根据陆游幼子陆子遹作的跋,此书是陆游生前自己编辑而成的。逸稿2卷为明人毛晋所补辑。《四库全书总目》载:“史称游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今集中凡与侂胄启皆讳其姓,但称‘丞相’,亦不载此二记,惟叶绍翁《四朝见闻录》有其全文。晋为收入逸稿,盖非游之本志,然足见愧词曲笔,虽自刊除,而流传记载,于求其泯没而不得者,是亦足以为戒矣。”

  • 唯室集

    唯室集

    《作者:陈长方四卷。《附录》一卷。宋陈长方(1108—1148) 撰。陈长方,字齐之,号唯室先生,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绍兴八年 (1138)进士。曾官江阴县学教授。长方父陈侁,与游酢、杨时、郑浩、陈侁等交游颇深,因而长方之学以程氏为宗。长方奉母居吴,依外祖材旦,家于步里。闭户穷研经史,以教学者,人称 “唯室先生”。长方著有 《步里客谈》二卷、《尚书传》、《春秋传》、《礼记传》、《西汉论》、《唐论》等。《唯室集》原本十四卷二百篇,清四库撰官据《永乐大典》掇拾残缺,仅得诗三十九首,文五十五篇,勒为四卷,而以他人所作铭、状、记、序附录于后为一卷。今见 《四库全书》 和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 韦斋集

    韦斋集

    《作者:朱松诗文别集。又称《朱韦斋集》、《韦斋朱先生集》。十二卷。宋朱松撰。《朱子大全》卷九七《皇考朱公行状》谓松“有《韦斋集》十二卷行世,《外集》十卷藏于家”。《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别集类著录《韦斋小集》十二卷,而卷二○诗集类复著录《韦斋小集》一卷。疑卷一八所著录的《韦斋小集》即《韦斋集》。《宋史·艺文志》著录即作“《韦斋集》十二卷、又《小集》一卷”。《文渊阁书目》卷一○著录一部三册,完全,入于诗词类。《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韦斋朱先生集》六册,卷四著录《朱韦斋集》三册;前者诗、文合刊,后者为诗。知其时诗有单行本。今通行本有《四部丛刊》续编影铁琴铜剑楼所藏明刊本,卷首有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傅自得序,卷末有淳熙八年尤袤跋,知其源于宋刊。另有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邝璠刻本、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程垲刻本、康熙四十九年朱昌辰刻本、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朱玉刻本、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紫霞洲祠堂刊本。《四部丛刊》本前六卷为诗,共四百十七首;后六卷为文,共八十四篇;末附朱槔《玉澜集》一卷。

  • 王荆公诗注

    王荆公诗注

    《作者:李璧诗文注。南宋李壁撰。五十卷。壁有《临川先生文集》已着录。此集乃壁谪居临川时所作,注古诗二十一卷,律诗二十九卷。文中大字单行为王安石诗,小字双行为壁注。末有补遗,收古今体诗五首。壁注王诗,搜集原始资料、认真核校原本和墨迹,凡诗涉及之人物背景均有探索,所用典故均标注出处,疑者缺之,非穿凿附会者能比,故历来学者颇为重视。其中古今体诗,较世行《临川集》多七十二首。然个别注亦有疏漏,清沉钦韩尝作《王荆公诗集李壁注勘误补正》予以订正。有《四库全书》本。

  • 王魏公集

    王魏公集

    《作者:王安礼宋代诗文别集,王安礼著。 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弟弟,封为魏郡公,故集名《王魏公集》。其集本为20卷,《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均有著录,明代叶盛《篆竹堂书目》亦载其书6册,但其后即不见载于诸家书目,大约明中叶后已亡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散见于各韵之作,重编为7卷,计诗1卷、制敕2卷、札子1卷、表1卷、启并书1卷、志铭祭文1卷。《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内外制草颇典重可观,叙事之文亦具有法度,如沈季长、元绛诸志铭尤足补史传之阙。以视安石,虽规模稍隘,而核其体格,固亦约略相似也。”在王安礼兄弟7人中,只有他与其兄王安石、王安国文章有盛名。本集曾收入《豫章丛书》。

  • 王著作集

    王著作集

    《作者:王蘋宋文别集。 王蘋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此集4卷,宝祐年间其曾孙王思文刊于吴学,卢钺为之作序。明代弘治中,其十一世孙王观重编为8卷本。其卷1为传道支派图,卷2为札子、杂文等18篇,卷3至8为像赞、题跋及门人私志的语录之类。此集与陈振孙所记相比,虽然卷数增加一倍,但王蘋的遗文实则不过1卷而已。可见其著作已大都散佚,此本不过捃拾残丛,另加附录而成。此集卷首列卢钺宝祐四年(1256)序、祝允明弘治三年(1490)序及杜启序。集中卷3所录袁万跋,称王蘋之文章“皆温醇平实,沉潜蕴藉,蔼然有馀味。”而汪悫跋则说:“玩其议论,想其辞气,雍容切当,自有奕奕映照简编者”。本集全称为《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其弘治刊本现已不见于图书馆及藏书家书目,但北京图书馆等均藏有清抄本。另有清抄本将王蘋著作编作1卷,另编附录1卷(今藏上海图书馆)。

猜你喜欢的书

花影集

花影集

明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四卷二十篇。陶辅作于弘治初年,初刻于嘉靖初年,今存万历丙戌崔岂立重刊本。写刻,无图。卷首有张孟敬《花影集序》及作者《花影集引》,对本书各篇旨趣,以及作者情况、创作精神介绍甚详。据云,作者壮年时曾得《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效颦集》三书而读之, 感到“虽三家造理之不同,而各有所见,然皆吐心葩结精蕴,香色混眩,鬼幻百出,非浅学者所能至也。予不自揣,遂较三家得失之端,约繁补略,共为二十篇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剑农著。太平洋书店1930年出版。李氏又名剑生,号德生,湖南邵阳人。1913年赴英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中国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该书原名为《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著者对1898—1928年间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各系军阀之间政治斗争作了精辟的分析。1946年补写了1840—1937年的中国政治斗争,改为现名出版。后作者又删去《导言》和最后一章,并略加校改,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该书中,著者认为西方近代正值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中国则处于封闭落后之中,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而此后的政治变化,大致可分三个段落: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外力侵入,新思想酝酿的时期;第二阶段从甲午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进展,满清皇位颠覆的时代;第三阶段从民国成立到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这是革命势力与满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全书分析中肯,比较注意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角逐以及政治斗争的演变和分化,是这一领域较成功的著作。

罗氏识遗

罗氏识遗

十卷。北宋末南宋初罗璧(生卒年不详)撰。罗璧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书中前定一条,引陈抟“寒在五更头”之谶语,称第五庚申后又十五年,北宋灭亡,可知此书成于南宋时期。书中又谓宋代文章多粹,自程颢、程颐发明孔孟之说,便觉欧、苏气象不长,又谓孔夫子之道至朱熹而集大成,诸家经解自朱熹断定,然后一出于正等等,可知罗璧是朱熹学说的忠实信徒、传布朱熹学说的学者。此书于经史百家、朝野遗闻等,无所不论,无所不考。大体说来,征索旧文,皆有依据,考据精核,颇多可取。但书中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论养老之制,谓《礼记》袒而割牲、执酱而馈等数语为委巷之谈,排诋经书,殊无忌惮。又谓公羊高、梁赤皆姓姜,亦属杜撰。又谓班史原于刘歆,引葛洪《西京杂记》后序为证,不知葛洪序谓刘歆有汉书一百卷者,自汉魏以来绝无是说,罗璧轻信伪书,尤为疏舛。此书虽少有错误,但多数皆有根据,足资参考。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本作 《识遗》十卷,《学海类编》、《碧琳琅馆丛书》、《芋园丛书》本作《罗氏识遗》十卷,宛委山堂 《说郛》节选本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

洛神传

洛神传

大和中处士萧旷自洛东游至孝义馆夜憩于双美亭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夜半调甚苦俄闻洛水之上有长叹者渐相逼乃一美人旷因舍琴而揖之曰彼何人斯女曰洛浦神女也昔陈思王有赋子不忆也邪旷曰然旷又问曰或闻洛神即甄皇后后谢世陈思王遇其魄于洛滨遂为感甄赋后觉事之不正改为洛神赋寄

黄书

黄书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一卷,收入《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七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是作者早年的政论著作。通过评述历史阐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解释仁义为“以仁爱人,不授以制而尽其私。以义制我,不私所爱而厚其疑”。(《任官》)仁义的最高意义便是维护民族利益,“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若不能保护民族的利益,便失去了仁义的真髓。“今族类之不能自固,而何他仁义之云云也哉!”(《后序》)指出“天下之势,有合者,有分者,有张者,有翕者”(《古仪》),而没有万世一系的天下。强调天下不是一姓的私产,指责“秦私天下而力克举,宋私天下而力自诎”,是孤秦陋宋,导致了天下的祸乱。认为改朝换代是自然的事情,但不能容许他族入主华夏,“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原极》),高度重视“夷夏之防”。指出要永保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公天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宰制》)。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此书与作者另一著作《噩梦》合编刊行。

中说

中说

一名《文中子》。为隋末名儒王通子福郊、福畤仿《论语》体例,集通生前言论,以问答形式整理而成。今有宋阮逸注十卷本。分《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其哲学思想确认天、地、人为“三才”,“天者统元气焉”,“地者统元形焉”,“人者统元识焉”,但又相信“天神”、“地祇”的存在。认为治乱、穷达、凶吉都有命,“君子畏之”,又认为吉凶祸福,惟人自召,在人自取。矛盾之处很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王道”,抨击现实社会暴政,依据孟子仁政学说,提出要统治者“遗身”(即至公无私)、“推诚”,盼望重建王道政治。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但以儒家为主。并希望恢复分封制和井田制。王通在《中说》中提出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后人因其中所记王通门人多隋唐间大臣,年龄与事实不符,或疑其为伪作,虽不尽然,但其中有夸饰之词,则为事实。中统 元世祖年号(1260—1264)。凡五年。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