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
省斋集
《作者:廖行之》10卷。附录2卷。(宋)廖行之撰。廖行之(1137—1189),字天民。衡州(今衡阳)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官岳州巴陵县尉,以亲老辞归。改宁乡主簿,未赴任。生平内行修饬,留心经济,入仕多循绩。《宋史·艺文志》载其有《省斋文稿》40卷,《别稿》10卷,其子谦刊。久佚。此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所辑,收入诗词421首、文130篇。排次谨审,文尚质朴,词意笃实,切近事理。四六之作,则较流丽。卷首有戴溪序。后附两卷,为原跋十七通及行状、墓志铭等。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清乾隆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行之又有《省斋书馀》1卷,载于《彊村丛书》与《百家词》。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载四库本漏收省斋诗4首、文5篇。
-
苕溪集
《作者:刘一止》宋代诗文别集。55卷。刘一止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其《非有斋类稿》50卷,《宋史》本传也说他“有《类稿》五十卷”,直至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犹载其《类稿》50卷。但传世的刘氏别集仅见《苕溪集》55卷本。《四库全书》据朱彝尊曝书亭抄本著录,其中诗文53卷,末附行状1卷、诰词1卷,共55卷。《四库全书》的《苕溪集》提要以为“或后人掇拾遗篇增附其后,因而更名欤?”其卷1为赋,卷2至卷8为诗,卷9至卷52为文,卷53为词。文中外制占17卷、碑铭占5卷。韩元吉撰其行状说他“为文章推本经术,出入韩、柳,不效世俗纤巧刻琢,虽演迤宏博而关键严备”。“其为制诰,明白有体,丽而不俳”。“其为诗,高处陵轹鲍、谢,下者犹足眇视温、李,寄意深远,自成一家。吕舍人本中。陈参政与义皆号能诗,得公诗惊曰:‘此诗不是人间来也!’石林叶公梦得与公平生交,其论当世人物,以公为第一流;至公诗,亦日:‘世间久无此作矣!’”本集传世版本,除有数种清抄本,尚有清宣统三年(1911)沈耀勋刻本。
-
山谷集
《作者:黄庭坚》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文集。凡97卷,分《内集》30卷、《外集》14卷、《别集》20卷、词1卷、简尺2卷、年谱30卷。《内集》多编年诗作,其甥洪炎编;《外集》首赋、次诗、诗编年,其友人李彤编;《别集》为诗,不编年,其孙黄㽦编。其中《内集》又称《豫章黄先生文集》,按赋、词、古诗、律诗、六言诗、铭、赞颂、序、记、书、表、文等类编列。有明嘉靖刻本。因本集向以诗词传世,注家众多,故通行本以《山谷词》、《山谷全集》及《豫章黄先生文集》等注本最为常见,与原集编次体例及所收内容取舍不同。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治平进士,官国子监教授,太和知县。元祜时进京奉修《神宗实录》,与苏轼结识,后齐名,世称“苏黄”,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并江西诗派领袖。一生数遭贬徙,仕途不得意,官至著作佐郎,后沉浮以终。诗风效法杜甫、白居易,公开向晚唐及西昆体的柔弱华靡挑战,刻意求新求奇,颇多佳制名篇,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寄黄几道》、《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等清新可喜,世人多所传诵,但也因其多用冷僻典故,片面追求技巧,生硬晦涩之作不少。现存诗约1500余首,词约180余首,总的看来都有功夫,当时即效法者纷起,一度统治了宋代诗坛,甚至波及元代之后。清方东树评其诗为“英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昭昧詹言》卷10),并非过誉;至若其词豪放与艳情之作兼有,向与秦观并称,也可见其地位和影响。
-
檆溪居士集
《作者:刘才邵》檆[shān]溪居士集,宋代诗文别集。刘才邵著。周必大于嘉泰元年(1201)为本集所作的序称:“其孙承议郎恪类公集二十二卷,授其子国学生千龄。”原本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其诗文,重编为12卷,前3卷为诗,卷4至5为内外制,卷6为诏,卷7为敕书,卷8为表、状、札子,卷9为启,卷10为序、记、论、跋、策问,卷11为箴、偈、祝文、疏文等杂文,卷12为祭文、墓志铭。卷首列周必大、杨万里序。周序称“其制诰有体,议论有源,铭志能叙事,偈颂多达理,固余事也。”《四库全书总目》则谓:“其诗源出苏氏(东坡),故才气颇为纵横,其余亦驯雅,而制诰之作尤有体裁。”本集除《四库全书》本,较常见的版本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本。
-
尊白堂集
《作者:虞俦》宋代诗文别集。6卷。虞俦著。据陈贵谊原序,本有22卷,年久有散佚。《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所收编为诗4卷、文2卷。集名“尊白”,即表示对白居易的仰慕。在《读白乐天诗集》中有“大节更思公出处,寥寥千载是吾师”的句子。《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作韵语,类皆明白显畅,不事藻饰。其真朴之处,颇近居易,而粗率流易之处,亦颇近居易”。如《劝农》一诗所表现的忧国忧民之心,与白居易的精神极为相通:“平生忧国愿年丰,荒政那知技已穷。千里农桑千里雨,一番桃李一番风。宦游老去春强半,劝相归来日过中。自愧活人无好手,只将水旱祷天公。”散文大多是制诰、札子,其中有些对时政的议论,十分激切。如《上时政阙失札子》内有“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言路之开,社稷之福也”等语,表现了对国事的关切。
-
三余集
《作者:黄彦平》宋代诗文别集。黄彦平著。此书世无传本,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其赋诗2卷、杂文2卷,合编为4卷。卷首列谢谔及汤思谦序。《永乐大典》辑自此集的诗文,有70余篇题为黄次岑,篇题为黄次山,而其《见山堂记》一文篇末则自署黄次岑。《永乐大典》另载谢谔撰《三余集序》及《宋史·艺文志》又题为黄季岑。此外《国史经籍志》及载录其诗1首、文3篇的《前贤小集拾遗》亦题为黄次山。直至清初厉鹗撰《宋诗纪事》才说:黄次山字季岑。据集中《先大夫述》说:“先考讳得礼,字执中,洪州丰城黄氏”。查《丰城县志》,宋人黄得礼,字执中,元祐间进士,曾为柳州军事参军。其长子名黄彦辅,字伯强,登政和进士;次子黄彦平,字季岑,号次山,登宣和进士。故知此集作者即黄彦平。集名“三余”当系取三国时董遇以“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空闲读书之意。
-
臞轩集
《作者:王迈》诗文别集。又称《臞轩文集》、《臞轩先生集》、《王臞轩文集》。十六卷。宋王迈撰。其集,《宋史·艺文志》未著录,流传不广。《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七册。《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谓十七册。王圻《续文献通考》著录,谓二十卷。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时,仅见《臞轩四六》一卷,馀已佚。四库馆臣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六卷:卷一至卷一一,收各体文一百七十三篇;卷一二至卷一六,收五古七十三首、七古四十四首、五律六十五首、五言排律三首、六言四首、七律一百九十七首、五绝五首、七绝四十九首、词五首。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五古一首、七律六首、五律六首、文二篇。然犹未尽,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二有迈自题画像之文,其集未收。《校辑宋金元人词》有《臞轩诗余》一卷,出自《臞轩集》。
-
仁山集
《作者:金履祥》诗文别集。四卷,诗二卷。宋金履祥撰。履祥平生所著诗、文极多,后多散佚。其集原分类《非非存稿》、《仁山新稿》、《乱稿》(南宋灭亡后诗文稿)、《噫稿》(子亡后之所著诗文),作者生前可能曾经刊行,为其门人林景熙、方逢辰等人所刻。此本不见传世。其弟子吴师道家藏有履祥手稿多种;至明,董遵(或作董遵道,误,董遵字道卿)又补充多篇,于明武宗正德(1506—1521)间刊刻问世,为四卷;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再度刻印,为三卷。清世宗雍正三年乙巳(1725),履祥裔孙金弘勋得到依明正德刻本之影写本,又得万历刻本,因合校精刊之,是为六卷本。《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又雍正九年履祥第十八世孙金律亦刻全集,名为《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作四卷,附录一卷。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桐山金祠刻金集,亦作五卷。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胡丹凤辑刻《金华丛书》,亦收金集。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编《四部丛刊》收金集乃据清初写本影印,作三卷。
-
秋声集
《作者:卫宗武》又称《卫宗武诗》。诗文别集。六卷。宋卫宗武撰。其集,有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张之翰序,即刊行于此时。《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三册。《箓竹堂书目》卷三同。《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谓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著录,谓十卷。知其集明末清初犹存。清修《四库全书》时,已不见其集,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六卷:卷一收五古一百十二首,卷二收七古三十八首,卷三收五律八十首及五言排律一首,卷四收五绝十一首、七绝六十三首、词十一首;卷五至卷六,收序五篇、记三篇、墓志铭二篇、塔铭一篇、杂著十二篇。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今人栾贵明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五古一首、七古一首、五律一首、题跋一篇,收入《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宋元人诗集八十二种》有《秋声诗集》四卷,《彊村丛书》有《秋声诗馀》一卷。
-
曲阜集
《作者:曾肇》宋代诗文别集。4卷。曾肇著。曾肇《行状》载:所著有《曲阜集》40卷,《外集》10卷,《奏议》12卷,《元祐外制集》12卷,《庚辰外制集》3卷,《内制集》5卷等。杨时所作曾肇的《神道碑》中说:有《奏议》12卷,《西掖集》12卷,《内制》50卷,《外制》30卷,与《行状》不同。明永乐十年(1412)其后裔曾刊行《奏议》。清康熙中,裔孙曾俨等取所存奏议,加上诏、制、碑、表等逸篇,编成《曲阜集》,前3卷诗文,后1卷附录。奏议如《乞复转对》、《宣仁皇后受册》、《百官上寿》、《救韩维》、《缴王规外任》等篇并存集中,为史所称述。制诰亦渊懿温纯,尔雅典则,得训词之体。此本收入《四库全书》。另有明曾思孔刻本,胡思敬作校记,列入《豫章丛书》,亦分4卷,卷1、2为奏议23篇,卷3为诏、制、表、启32篇,卷4为碑、记、序、墓志铭、祭文、论10篇,诗16首。另有《曲阜集补》,清陆心源辑,收入《群书校补》之中。
-
清献集
《作者:赵抃》北宋赵抃(1008—1084)撰。十卷。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景祐进士。曾官殿中侍御史、益州路转运史,参知政事。因刚直敢言,不避权贵,被称为“铁面御史”。后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以宽为诒。拜资政殿学士。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罢职。卒赠太子少师,谥清献。此本依嘉定旧本重刊,卷首有陈仁玉序。含诗五卷,奏议五卷。计收诗近五百首。其文多关时政,如劾陈执中、王洪辰等疏。宋庠、范镇等亦见其劾章。足见其伉直敢言,不愧铁面。其诗多咏物颂景,皆轻便瞻艳,谐婉多姿,颇富诗情。王士祯《居易录》尝举其《暖风》、《芳草》、《杜鹃》、《寒食》等诗,称“掩卷读之,岂复知铁面者所为。”有明成化中阎铎刊本,嘉靖元年(1522)刻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
青山集
《作者:郭祥正》三十卷。《续集》七卷。宋郭祥正(约1078前后在世》撰。郭祥正,字功父,自号醉吟先生,太平州当涂 (今安徽当涂县)人。生卒年不详。熙宁中举进士,知武冈县佥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官至汀州通判,摄守漳州,后弃官隐居于青山。祥正少有诗名,其诗好用仙佛语,但才气纵横,吐言天拔。梅尧臣见其诗曾叹曰:“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陆游亦称“祥正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为李白后身”,足见其诗文风格极似李白。其“大手曾将元鼎调,龙沉鹤去事寥寥”、“平昔偏蒙爱小诗,如今吟就谁复知”(《奠王荆公坟》)等句,可见一斑。祥正著有《青山集》,晁公武《读书志》和陈振孙《书录解题》均有记载,而《续集》七卷则均无记载,不知何人编次,但其诗风格确出祥正,非后人依托。《青山集》三十卷,《续集》七卷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和《密韵楼景宋本七种》。
-
潜斋文集
《作者:何梦桂》宋代诗文别集。11卷。何梦桂著。卷末附《铁牛翁遗稿》1卷,是作者族孙何景福的诗赋作品。《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颇学白居易体,殊不擅长;文则颇援引证佐,有博辨自喜之意”。其诗词创作多抒发闲情逸致,其中隐含遗民的故国之思,情绪低沉。如〔喜迁莺〕一词,仿辛弃疾〔摸鱼儿〕的章法和语言,表达岁月如流,心灰意冷的悲哀。《夜坐有感》以夜深不寐,触景伤情的笔法写眷恋故国之情:“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铁牛翁遗稿》中颇有关心现实的作品,如《伤田家》:“缫车未歇取丝分,私债官逋夜打门。里正不慈胥吏酷,穷民空感半租恩。”就精神气质而言,却在何梦桂之上。本书曾收入《四库全书》,并有明刻本,明刻、清顺治十六年(1659)何令范重修本。此外,尚有4卷本的《潜斋文集》,未见刊本,仅有数种清抄善本行世。
-
骑省集
《作者:徐铉》宋代诗文别集。30卷。徐铉著;吴淑编。徐铉早年仕于南唐,后归宋,官至散骑常侍,故世称“徐骑省”。此书是徐铉生平著述的合集。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称《徐铉集》30卷。陈彭年在《序》中说,徐铉曾自编生平文稿20卷,“制、诏、表章多不留草,其余存者,子婿吴君淑编为十卷,通为三十卷”。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都官员外郎胡克顺得其本于陈彭年处,始刊刻行世。此书前20卷收南唐时期著述,卷1为赋,卷2至5为各体诗,卷6至9为制,卷10至12为碑铭,卷13为记,卷14为赞,卷15至17为墓志,卷18、19为序,卷20为表、状、书、祭文。自卷21起的后10卷收入宋以后的诗文,卷21、22为各体诗,卷23为序,卷24为赞,卷25至27为碑铭,卷28为记,卷29、30为墓志铭。徐铉为诗学白居易,平易浅近,真率自然,如《寄高邮陈郎中》、《贬官秦州出城作》等,皆如自肺腑流出,自然真挚,毫不造作。其为文承晚唐骈俪之风,文思敏捷,体格孤秀。有《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徐乃昌翻刻宋本(附《补遗》1卷,《校勘记》1卷)。
-
钱塘集
《作者:韦骧》诗文别集。宋韦骧(籍钱塘)著。骧生前料理平生文稿,集成二十卷,藏于家。又有赋二十卷,行于世(《钱塘集》后附陈师锡《墓志铭》)。文集后佚末二卷,存十八卷。孝宗乾道中,其孙能定命工锓木于临汀郡庠(《钱塘集》后附能定题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十八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同。清修《四库全书》,得明吴宽家藏宋版《韦骧集》,又缺一、二、一七、一八卷。遂厘改目次,定为十四卷。卷一至卷七为古近体诗,卷八至卷一四为表、启、疏、奏、书等。陆心源所藏宋乾道刊本有十七、十八两卷,因以补录(载《群书校补》卷七○至卷七一)。所补《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七为记、序、传、论、策问;卷一八为杂著、歌词。后附陈师锡所撰《墓志铭》、骧孙韦能定乾道四年(1168)刊成韦集后所撰题识。
猜你喜欢的书
花影集
明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四卷二十篇。陶辅作于弘治初年,初刻于嘉靖初年,今存万历丙戌崔岂立重刊本。写刻,无图。卷首有张孟敬《花影集序》及作者《花影集引》,对本书各篇旨趣,以及作者情况、创作精神介绍甚详。据云,作者壮年时曾得《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效颦集》三书而读之, 感到“虽三家造理之不同,而各有所见,然皆吐心葩结精蕴,香色混眩,鬼幻百出,非浅学者所能至也。予不自揣,遂较三家得失之端,约繁补略,共为二十篇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剑农著。太平洋书店1930年出版。李氏又名剑生,号德生,湖南邵阳人。1913年赴英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中国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该书原名为《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著者对1898—1928年间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各系军阀之间政治斗争作了精辟的分析。1946年补写了1840—1937年的中国政治斗争,改为现名出版。后作者又删去《导言》和最后一章,并略加校改,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该书中,著者认为西方近代正值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中国则处于封闭落后之中,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而此后的政治变化,大致可分三个段落: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外力侵入,新思想酝酿的时期;第二阶段从甲午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进展,满清皇位颠覆的时代;第三阶段从民国成立到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这是革命势力与满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全书分析中肯,比较注意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角逐以及政治斗争的演变和分化,是这一领域较成功的著作。
罗氏识遗
十卷。北宋末南宋初罗璧(生卒年不详)撰。罗璧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书中前定一条,引陈抟“寒在五更头”之谶语,称第五庚申后又十五年,北宋灭亡,可知此书成于南宋时期。书中又谓宋代文章多粹,自程颢、程颐发明孔孟之说,便觉欧、苏气象不长,又谓孔夫子之道至朱熹而集大成,诸家经解自朱熹断定,然后一出于正等等,可知罗璧是朱熹学说的忠实信徒、传布朱熹学说的学者。此书于经史百家、朝野遗闻等,无所不论,无所不考。大体说来,征索旧文,皆有依据,考据精核,颇多可取。但书中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论养老之制,谓《礼记》袒而割牲、执酱而馈等数语为委巷之谈,排诋经书,殊无忌惮。又谓公羊高、梁赤皆姓姜,亦属杜撰。又谓班史原于刘歆,引葛洪《西京杂记》后序为证,不知葛洪序谓刘歆有汉书一百卷者,自汉魏以来绝无是说,罗璧轻信伪书,尤为疏舛。此书虽少有错误,但多数皆有根据,足资参考。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本作 《识遗》十卷,《学海类编》、《碧琳琅馆丛书》、《芋园丛书》本作《罗氏识遗》十卷,宛委山堂 《说郛》节选本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
洛神传
大和中处士萧旷自洛东游至孝义馆夜憩于双美亭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夜半调甚苦俄闻洛水之上有长叹者渐相逼乃一美人旷因舍琴而揖之曰彼何人斯女曰洛浦神女也昔陈思王有赋子不忆也邪旷曰然旷又问曰或闻洛神即甄皇后后谢世陈思王遇其魄于洛滨遂为感甄赋后觉事之不正改为洛神赋寄
黄书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一卷,收入《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七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是作者早年的政论著作。通过评述历史阐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解释仁义为“以仁爱人,不授以制而尽其私。以义制我,不私所爱而厚其疑”。(《任官》)仁义的最高意义便是维护民族利益,“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若不能保护民族的利益,便失去了仁义的真髓。“今族类之不能自固,而何他仁义之云云也哉!”(《后序》)指出“天下之势,有合者,有分者,有张者,有翕者”(《古仪》),而没有万世一系的天下。强调天下不是一姓的私产,指责“秦私天下而力克举,宋私天下而力自诎”,是孤秦陋宋,导致了天下的祸乱。认为改朝换代是自然的事情,但不能容许他族入主华夏,“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原极》),高度重视“夷夏之防”。指出要永保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公天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宰制》)。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此书与作者另一著作《噩梦》合编刊行。
中说
一名《文中子》。为隋末名儒王通子福郊、福畤仿《论语》体例,集通生前言论,以问答形式整理而成。今有宋阮逸注十卷本。分《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其哲学思想确认天、地、人为“三才”,“天者统元气焉”,“地者统元形焉”,“人者统元识焉”,但又相信“天神”、“地祇”的存在。认为治乱、穷达、凶吉都有命,“君子畏之”,又认为吉凶祸福,惟人自召,在人自取。矛盾之处很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王道”,抨击现实社会暴政,依据孟子仁政学说,提出要统治者“遗身”(即至公无私)、“推诚”,盼望重建王道政治。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但以儒家为主。并希望恢复分封制和井田制。王通在《中说》中提出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后人因其中所记王通门人多隋唐间大臣,年龄与事实不符,或疑其为伪作,虽不尽然,但其中有夸饰之词,则为事实。中统 元世祖年号(1260—1264)。凡五年。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