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履祥

金履祥
  • 姓名:金履祥
  • 别名:幼名祥,长名开祥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兰谿(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32年
  • 逝世日期:1303年
  • 民族族群:

金履祥(1232年—1303年)元代学者、思想家。幼名祥,长名开祥,后更名履祥,字吉父,号次农,兰谿(今属浙江)人,居兰谿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仁山先生。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卒于元成宗大德七年。年十六补郡博士弟子员,十八考中待补太学生。其后潜心诗书,转向理学,受业王柏,从登何基之门。考进士,未中,遂弃举子业。尝执教于严陵(今属浙江)之钓台书院。南宋恭帝德祐初(1275),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勿受。宋亡,避居金华山中,后归兰谿。入元不仕,曾馆于齐芳书院,从事讲学,以著述终其身。卒諡文安。


与何基、王柏、许谦并称“金华四先生”。博学多识,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曆之书,靡不毕究。在金华四先生中,其对经学、史学之研究,成绩最著。继承王柏之疑经精神,疑《诗》、疑《书》,并倾毕生之精力训释《尚书》。于《诗经》,在王柏《毛诗辨》的基础上,重申三百篇非孔子删定之旧:“尝考之秦火之后,《书》失几半,《礼》失几亡,而《诗》三百篇何以皆无恙?虽云《诗》託于声音之流传,岂尽夫子之三百篇乎!”(《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卷一)对于《诗经》中表达男女相悦之情的爱情诗,皆目之以“淫诗”,并认为孔子当时必已删去:“郑声之淫,夫子尝欲放之,而今郑声具在,虽序者巧以为他事及刺人,然其淫丑之态,不可掩也”,“以此观之,其间淫诗,固夫子之所去而世俗之所传者,诸儒得之,例以为古诗而不察也”(同上)。于《尚书》,在王柏驳斥“孔壁之文皆科斗文字”说以证《书》古文之可疑的基础上,更疑孔安国《尚书序》为东汉人之伪作,指出:“不惟文体可见,而所谓‘闻金石丝竹之音’,端为后汉人语无疑也。盖后汉之时,谶纬盛行,其言孔子旧居,事多涉怪”,“则此为东汉传古文者託之可知也。”(《尚书表注》卷上)其于《尚书》,研究较为深入,并取得一些超越前人之成果。如推翻《书序》和《史记》关于《高宗肜日》为武丁祭成汤之旧说,肯定此篇为“祖庚之时绎于高宗之庙”而作(《尚书注》卷六)。其疑经之目的与实质,在于用理学的观点来重新审视、理解传统经典,并藉此为其学说找寻经典的与历史的根据。又其所撰《论语孟子集注考证》,用陆德明《经典释文》之例,为朱熹《集注》作疏解,于朱义亦颇有牴牾之处,由疑经亦进而疑难及朱熹之说。在史学方面,倣邵雍《皇极经世书》与胡宏《皇王大纪》体例,阅三十年之久,撰成《资治通鑑前编》一书,上起尧舜,下接于司马光《资治通鑑》之前,“一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採旧史、诸子,表年繫事,复加训释” (许谦《资治通鑑前编序》),往往于论述史事时发挥义理,将历史纳入理学思想体系之下。所编《濂洛风雅》,则辑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颢)以及朱(熹)、黄(榦)、何(基)、王(柏)诸家之诗为一书,旨在教人涵养德性、晓明义理。同时,该书冠以《濂洛诗派图》,实为道统传授图,尊周敦颐为理学开山祖,而以“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黄榦——何基——王柏”这一传授世系为正宗,馀皆为旁支。在哲学上,坚持程朱“理一分殊”的观点,认爲“理一”之理爲太极,太极乃宇宙的本原,谓:“会到一源惟太极”,“太极运行常自若,羲皇向上可潜图。浑涵妙处皆全体,大用周流自不殊”(《奉和鲁斋先生涵古斋诗》)。将“理一分殊”之宇宙观落实到方法论及认识论上,更重“分殊”,以辟时儒空疏之习,谓:“吾儒之学,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难者分殊耳。”(《传道白云》)此说实继承乃师王柏的思想。在心性修养问题上,认爲人有本然良善之仁性、良心,因“欲动情胜”而失之,因此主张反观内省以复之:“人之所以失其良心、迷此情性而终不能见天地之心者,盖其欲动情胜,而常失之于动也。夫物之惑人无穷,人之好恶无节,此心所存,逐物而动,则飞扬升降,幻贸驱驰,安能体认义理、充养人心?其于天地之心,惘然莫知也。故学者亦须收视反听,澄心定虑,然后可以玩索天理,省察初心,而有以见天地之心。”(《复其见天地之心讲义》)把“天地之心”解释爲天地生化万物之仁:“夫所谓天地之心者,何也?仁也,生生之道也”(同上)。强调爲人应守中和、中庸之道,尝言: “圣人之道,中而已矣”(见《北山四先生学案》)。所著另有《尚书注》、《尚书表注》、《大学章句疏义》、《仁山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汉天师世家

汉天师世家

汉天师世家,明洪武年间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撰,永乐年间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定,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全书四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为张天师家谱。书中收集史书、道书、外书及传说资料,编成一部历代正一道天师之家族世系史。上起张氏始祖西汉留侯张良、东汉祖天师张陵,下至明代第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皆逐一记述其生平履历、奉道事迹及有关著述。并且记述历代皇室之封号及有关册封之制诰、赞文等。其中第四十二代至第四十九代当经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增补校订。这一传法世系从张鲁以后至隋唐一段史载不详,五代以后特别是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后,统治者封赐增多,史有明载。本书前后有宋濂、苏伯衡、周天球、喻文伟等名儒官僚之序文。宋濂并且增补张良以上张氏家族世系。继《汉天师世家》之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又于民国年间撰《补天师世家》,增补了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至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音政)之事迹。

新西游记

新西游记

章回小说。题“冷血撰”,疑即近代陈冷。五回。叙唐僧师徒四人成正果后一千三百年,出来考察新教,结果到上海后,看到许多新事物,闹出许多笑话。如想进饭馆却进了报馆,将报纸当菜单。又把电灯当星星、月亮,还上烟馆吸上鸦片烟,等等。有宣统元年(1909)小说林社铅印本。

北宋词境浅说

北宋词境浅说

本书曾为俞陛云旧作《宋词选释》的一部分,共收宋词三十五家、二百八十一首,基本涵盖了北宋时期的重要词人、词作。作者对书中所选词作不仅加以笺释,而且剖析层次脉络,指出其关键和精警所在,兼及词人逸事,考证故实,有时还参引前人评介,其高卓精深的词学造诣和鉴赏力在仿佛信口道来的“循文申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彊村词剩

彊村词剩

又名《彊村词剩稿》。二卷,二百四十一首。朱祖谋撰。收入《彊村遗书》。卷首刊《彊村词原序》,卷末刊龙沐勋跋。卷一录自《彊村词前集》、《彊村词别集》;卷二录自《彊村词》四卷本(《寒灰集》、《腹痛集》、《怀舟集》、《篁处集》)。龙跋云:“《彊村词剩》二卷,归安朱先生《(彊村)语业》删馀稿也。”又云:“其词为定本所删者过半,在先生固不欲其流传,然先生所不自喜者,往往为世人所乐道,且于当时朝政以及变乱衰亡之由,可资考镜者甚多,乌可任其散佚? 爰商之夏闰枝、张孟劬两丈,仿先生刻半塘翁(王鹏运)词例,取诸集中词为《语业》所未收者,次为《剩稿》二卷,而以辛亥后存有手稿不入《语业》卷三者,别为《集外词》以附《(彊村)遗书》之末。”

朝鲜佛教通史

朝鲜佛教通史

凡二册。朝鲜李能和着。大正七年(1918)刊行。记述朝鲜佛教沿革等。全书分三编。上编以编年体记述,列记高句丽时代(372~668)、百济时代(384~660)、新罗时代(528~935)、高丽时代(936~1392)、朝鲜时代(1392~1910)、朝鲜总督府时代(1911~1916),并述奉恩寺等三十一寺之寺法、寺乘、宗旨、灯规、主职、寺格等。中编记述宗派,计分三宝源流、印支渊源罗丽流、特书临济宗之渊源、朝鲜禅宗临济嫡派。其中,三宝源流分为释迦如来应化记实、三藏结集诸论纷披、传译经论撰述章疏三项;印支渊源罗丽流记述俱舍、成实、三论、摄论、涅槃、天台、法相、地论、真言、净土、律、华严、禅等十三宗;特书临济宗之渊源,记述七佛、释迦牟尼佛、第一祖迦叶尊者乃至平山处林等五十九位祖师;朝鲜禅宗临济嫡派则记太古普愚以下至青梅印悟等十四师。下编有杂项二百品题,论述出西域三千年历史乃至中央学林是选佛场等二○四项;并载录水月缘(观音圣像感化禹性海)、牧牛歌(成佛道僧渡李无能)等短篇宗教小说。本书记述明晰,并详其典据,为了解朝鲜佛教全貌之珍贵参考文献。

瑜伽论记

瑜伽论记

凡二十四卷。唐代遁伦集撰。又称瑜伽师地论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乃糅录诸师有关瑜伽师地论之释文。主要依据窥基之瑜伽师地论略纂一书,列举所为、所因、宗要、藏摄、解题、释文等六门,前五门中多抄录窥基之文,次于释文中先列出略纂之注解,后举出顺憬、文备、玄范、神泰、惠景、圆测、元晓、神廓、僧玄等诸家之说。然瑜伽师地论于六十六卷以下缺略纂之释文,故遁伦多援引神泰、惠景二师之说,而鲜有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