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履祥

金履祥
  • 姓名:金履祥
  • 别名:幼名祥,长名开祥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兰谿(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32年
  • 逝世日期:1303年
  • 民族族群:

金履祥(1232年—1303年)元代学者、思想家。幼名祥,长名开祥,后更名履祥,字吉父,号次农,兰谿(今属浙江)人,居兰谿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仁山先生。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卒于元成宗大德七年。年十六补郡博士弟子员,十八考中待补太学生。其后潜心诗书,转向理学,受业王柏,从登何基之门。考进士,未中,遂弃举子业。尝执教于严陵(今属浙江)之钓台书院。南宋恭帝德祐初(1275),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勿受。宋亡,避居金华山中,后归兰谿。入元不仕,曾馆于齐芳书院,从事讲学,以著述终其身。卒諡文安。


与何基、王柏、许谦并称“金华四先生”。博学多识,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曆之书,靡不毕究。在金华四先生中,其对经学、史学之研究,成绩最著。继承王柏之疑经精神,疑《诗》、疑《书》,并倾毕生之精力训释《尚书》。于《诗经》,在王柏《毛诗辨》的基础上,重申三百篇非孔子删定之旧:“尝考之秦火之后,《书》失几半,《礼》失几亡,而《诗》三百篇何以皆无恙?虽云《诗》託于声音之流传,岂尽夫子之三百篇乎!”(《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卷一)对于《诗经》中表达男女相悦之情的爱情诗,皆目之以“淫诗”,并认为孔子当时必已删去:“郑声之淫,夫子尝欲放之,而今郑声具在,虽序者巧以为他事及刺人,然其淫丑之态,不可掩也”,“以此观之,其间淫诗,固夫子之所去而世俗之所传者,诸儒得之,例以为古诗而不察也”(同上)。于《尚书》,在王柏驳斥“孔壁之文皆科斗文字”说以证《书》古文之可疑的基础上,更疑孔安国《尚书序》为东汉人之伪作,指出:“不惟文体可见,而所谓‘闻金石丝竹之音’,端为后汉人语无疑也。盖后汉之时,谶纬盛行,其言孔子旧居,事多涉怪”,“则此为东汉传古文者託之可知也。”(《尚书表注》卷上)其于《尚书》,研究较为深入,并取得一些超越前人之成果。如推翻《书序》和《史记》关于《高宗肜日》为武丁祭成汤之旧说,肯定此篇为“祖庚之时绎于高宗之庙”而作(《尚书注》卷六)。其疑经之目的与实质,在于用理学的观点来重新审视、理解传统经典,并藉此为其学说找寻经典的与历史的根据。又其所撰《论语孟子集注考证》,用陆德明《经典释文》之例,为朱熹《集注》作疏解,于朱义亦颇有牴牾之处,由疑经亦进而疑难及朱熹之说。在史学方面,倣邵雍《皇极经世书》与胡宏《皇王大纪》体例,阅三十年之久,撰成《资治通鑑前编》一书,上起尧舜,下接于司马光《资治通鑑》之前,“一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採旧史、诸子,表年繫事,复加训释” (许谦《资治通鑑前编序》),往往于论述史事时发挥义理,将历史纳入理学思想体系之下。所编《濂洛风雅》,则辑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颢)以及朱(熹)、黄(榦)、何(基)、王(柏)诸家之诗为一书,旨在教人涵养德性、晓明义理。同时,该书冠以《濂洛诗派图》,实为道统传授图,尊周敦颐为理学开山祖,而以“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黄榦——何基——王柏”这一传授世系为正宗,馀皆为旁支。在哲学上,坚持程朱“理一分殊”的观点,认爲“理一”之理爲太极,太极乃宇宙的本原,谓:“会到一源惟太极”,“太极运行常自若,羲皇向上可潜图。浑涵妙处皆全体,大用周流自不殊”(《奉和鲁斋先生涵古斋诗》)。将“理一分殊”之宇宙观落实到方法论及认识论上,更重“分殊”,以辟时儒空疏之习,谓:“吾儒之学,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难者分殊耳。”(《传道白云》)此说实继承乃师王柏的思想。在心性修养问题上,认爲人有本然良善之仁性、良心,因“欲动情胜”而失之,因此主张反观内省以复之:“人之所以失其良心、迷此情性而终不能见天地之心者,盖其欲动情胜,而常失之于动也。夫物之惑人无穷,人之好恶无节,此心所存,逐物而动,则飞扬升降,幻贸驱驰,安能体认义理、充养人心?其于天地之心,惘然莫知也。故学者亦须收视反听,澄心定虑,然后可以玩索天理,省察初心,而有以见天地之心。”(《复其见天地之心讲义》)把“天地之心”解释爲天地生化万物之仁:“夫所谓天地之心者,何也?仁也,生生之道也”(同上)。强调爲人应守中和、中庸之道,尝言: “圣人之道,中而已矣”(见《北山四先生学案》)。所著另有《尚书注》、《尚书表注》、《大学章句疏义》、《仁山集》等。

猜你喜欢的书

飞鸟集

飞鸟集

诗歌集。作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发表于1916年。该诗集共收入短诗325首,其中的一部分为诗人1916年访问日本期间所作的即兴诗,其余为诗人选译自《碎玉集》等几个孟加拉原文诗集。诗人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简炼明快的诗句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抒发了自己的种种感受。整本诗集以格言诗和哲理诗为主,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哲理; 语言凝炼、瑰丽。短小的诗行,犹如芳草小葩,清新秀丽,典雅朴实。

山海漫谈

山海漫谈

明代诗文别集。任环(字应乾,号复庵)著。任环的诗文著述早已散佚,其子孙努力搜求辑录,所得不及十之一,集名仍题《山海漫谈》,从其初名。《四库全书》收录此集,以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其乡人庾玙刻本为底本。凡3卷,文2卷,诗词1卷,附录2卷则是谕祭文、本传、墓志及诸家题咏诗文。他虽是一员武将,但能诗善文。四库馆臣曾评其文说:“就其存在论之,古文皆崭崭有笔力,且高简有法度。其中如《苏门双节记》、《重修白云茅屋记》、《重修文庙祭器记》、《启明山先生书》,虽不免参杂俗格,至于送萧西泉、朱蒲西二序,清风亭、滑县行馆二记,与王南崖、答王东台二书,皆绝非明人文集以时文为古文者,虽置之作者间可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72)其诗也有可观之处,四库馆臣举出的“槎泛星河秋作客,剑横沧海夜谈兵”诗句,即是一例。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其诗说:“诗特其寄兴,然亦明净。”

医林琐语

医林琐语

清代医家陆懋修所著的一部医学随笔集,成书于光绪年间。全书内容广博,涵盖医理探讨、临床经验、药物辨析、医史评述及医德教育等方面。陆懋修在书中力倡“伤寒为百病之祖”的学术观点,推崇张仲景《伤寒论》,主张以六经辨证为纲领诊治疾病,反对滥用温补时风。他对历代医家如朱丹溪、李东垣等的学说多有评议,既肯定其对医学发展的贡献,亦批判后世对其理论的误读与滥用。书中还记载了大量临证验案与用药心得,尤其对温病与伤寒的鉴别、脉诊要诀、药物配伍禁忌等论述精辟。文字简练而意蕴深刻,既展现其深厚的古典医学根基,又体现严谨的实证精神。

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

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

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原题西蜀陈大师述。约出于南宋。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养朱砂之法,其法颇烦杂。大致先以铅汞、硼砂等药物拌匀置匮中,然后将朱砂入匮封闭固养,成碧色伏朱。再将伏朱添加生朱,置匮中加火锻养两遍,得白色朱,名日。「白雪不消」。此白色朱研末为药,「可作养宝长生匮」。加入生汞封养三日,即生出汞苗一二寸。又将白色朱依次加药封养四遍,而其色复红,是为还丹。书中称:「朱砂养至七遍,极红,丹质成也,故日还丹,至此大备」。还丹中加入雄黄可生养黄芽,「黄芽至灵,同汞芽可点化为金也」。据称此法出自西蜀青城山,为蒲先生传自杭州西湖道院,「乃经验秘方也」。 原书后半篇又有养宝法五段,包括:碧玉朱砂匮养庚砂、煅炼、脱圣胎、转养粉霜、结庚母砂。据称依法将庚砂养火九日,则庚砂成宝,「坯镕不折,十分足色」。

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

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

《秘藏通玄变化六阴洞微遁甲真经》,原不题撰人。约出于北宋,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原书卷上附录北宋尚书右仆射赵普〈进经表〉及无名氏〈遁甲神经出处序〉。内称此经乃黄帝得之于九天玄女,其后陈平、邓禹、诸葛亮、郭子仪、李靖等汉唐将相皆得此书,用于行军破阵,偷营劫塞,可召风雨雷电随时而至,凶神恶煞皆入地回避,不敢阻挡。罗浮山隐士刘罕以此书进献赵普,戒普恭谨而行,「则功不在五子之下」。开宝四年(971)奉旨于秘书阁收藏此书。据此可知,此书当为北宋道士之作。原书上卷为本文,大旨言兵家阴阳遁甲之术。谓佩带此经,斋戒烧香,仰启玉皇上帝、九天玄女、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等神,呼念存想六丁玉女,踏罡念咒。可召请六阴六丁临坛,护佑我身,破敌保国。中下二卷为发挥上卷之作。解说六丁六甲之名号职掌,以及祭祀六丁之醮仪法事。内载法事中所用各种神印、符咒、坛图、表状、指诀及祭品等等。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

道家内丹学著作。金·王喆撰。书以师徒问答的形式,对祖宗、性命、根蒂、龙虎、铅汞、金公黄婆、婴儿姹女、心猿意马、宾主觉照、龙蛇、三宝、太上、出家、修行、长生不死、道、清静、三命、九星、九窍五刚、四时四大、三才、抽添火候、太上七返等二十四个内丹重要术语、口诀作了简要论述。如谓“性者,是元神: 命者,是元气。”性为主、为根、为龙、为铅; 命为宾、为蒂,为虎、为汞。“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