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肇

曾肇
  • 姓名:曾肇
  • 别名:字子开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047
  • 逝世日期:1107
  • 民族族群:

曾肇(1047-1107),字子开,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曾巩弟。治平四年进士,调黄岩县主簿,为郑州州学教授。以荐赐对,除崇文院校书、馆阁校勘兼国子监直讲,删定《九域志》。改大理寺丞,同知太常礼院。元丰元年,为集贤校理,转殿中丞。迁国史编修官,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进吏部郎中。丁母忧,服除,为户部郎中,迁右司郎中。元祐元年,为修神宗实录官,擢起居舍人,转中书舍人。四年,出知颍州,移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七年,入为吏部侍郎。复出知徐州,徙江宁府。绍圣元年,知瀛州,历滁、泰、海三州。徽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兼侍读,知制诰,因其兄曾布为相,避近职,改龙图阁学士,提举中太一宫。出知陈州,徙应天府、扬州、定州。崇宁初,入党籍,落职,谪知和州,徙岳州,继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大观元年卒,年六十一。高宗时,追复龙图阁学士。绍兴二年,赐谥文昭。曾肇自少力学,善属文,有曾氏家风,四库馆臣称其制诰尔雅典则,得训词之体,虽深厚不及曾巩,而渊懿温纯,不失家法(《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其馀文体亦有佳构,象《汉文帝论》、《重修御史台记》等文,都以议论确切,行文有章法著称。诗歌格律严整,韵致高古,有唐人风味,如“沉烟一炷春阴重,画角三声晚照微”(《海陵春雨日》),“天上龙胡断,人间鹏鸟来。未应淮水竭,所惜泰山颓”(《上王荆公墓》),“著书子已通蝌蚪,窃食吾方逐鸒斯”(《次后山陈师道见寄韵》),均为人所称诵(《瀛奎律髓汇评》卷六、二八、四二)。曾肇著述甚富,有《曲阜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奏议》十二卷、《迩英进故事》一卷、《元祐外制集》十二卷、《庚辰外制集》三卷、《内制集》五卷、《尚书讲义》八卷、《曾氏图谱》一卷(杨时《曾文昭公行述》)。其著述多已不存,明万历时,其裔孙曾思孔辑得奏议文,编为《曾文昭公奏议集》二卷;清康熙时,增补为《曾文昭公集》(或称《曲阜集》)四卷,现存康熙刻本、《四库全书》本、《豫章丛书》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一○三九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二三七五至二三八四收其文十卷。事迹见杨时《曾文昭公行述》(《曲阜集》附录)、《宋史》卷三一九本传。

曾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嵇文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形成了蔚然大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特别活跃、特别繁荣呢?难道那是偶然的?难道只是几个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局面?这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自然是极荒谬的,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很具体地把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实情况叙述出来。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个时代思想学术的历史情况: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主要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内容是怎样的?什么是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它们各自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它们后来又是怎样跟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化和升沉的?本书共介绍了十二位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惠施、公孙龙、宋牼、许行、驺衍和韩非。 读了这本小册子,你一定会觉得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作者这本书是为青年朋友而写的。对青年朋友而言,读此书有三点作用:第一,可以使青年认识和热爱祖国丰富的遗产。第二,可以使青年受到一种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第三,可以揭破反动学者的神秘说教,给青年们一种思想斗争的武器。 本书写得相当浅明,通俗易懂,不旁证博引,作烦锁的考证,不支离蔓衍,在枝叶上纠缠。适合广大青年朋友阅读。

秋星阁诗话

秋星阁诗话

清代诗论著作。1卷。李沂著。书前有张潮的《小引》一篇。全书收诗话6则,类似以初学者为对象的唐、宋“诗格”著作。李沂论诗标举性灵,更要求以审慎、谨严的态度学诗。“八字诀”条倡多读、多讲、多作、多改。“勤虚心”条指求教于师友。通篇观之,卑之无甚高论,但如用以指导少年初学诗者,也还有用。推尊盛唐,反对故立异说。其论虽仅数则,但却堪为初学诗者金针。有《昭代丛书》本、《萤雪轩丛书》本和《清诗话》本。

书义断法

书义断法

六卷。元陈悦道撰。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自题曰邹次,亦不可确知其籍贯。此书说解《尚书》,于经文不作全面说解,仅摘录书中可供命题之文,逐句加以诠释,并标明作文之程式与要领。书首冠以“科场备用”,知此书实为科举应付考试而作,其书类似后世之讲章。学者不读全经,专在考题上下功夫,以为科举考试之捷径,此书实乃始作俑者,其影响极为不好。此书始刊于元代,原本久佚,现存除四库浙江巡抚采进本之外,未见别本。

十三经注疏正字

十三经注疏正字

八十一卷。题为清沈廷芳撰。廷芳字椒园,一字畹叔,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元年由监生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按察使。此书实为与廷芳同时的浦镗撰而由廷芳刊行的。镗(生卒年不详)字金堂,一字声子,号秋稼,嘉善廪贡生(参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此书或称《十三经注疏正误》,为校正十三经注疏而作,以监本、重修监本、陆氏闽本、毛氏汲古阁本参互考证,音义和释文以徐氏通志堂本为准。诸经正义,宋代曾在端拱、咸平、景德年间多次校正,但由于版本久湮,明以来公私刊版也有据宋本刊正的,而所刊往往不同。此书把诸经原文每条标出本句,再疏其讹误于下,并标明据何本而改。不能确定的字句,一并存疑,即便是据某人所言也并附于后。对文字本身的形声六体,推究尤为详细,清代校经之书莫详于此。但此书也有缺陷,中国古代文字,经久嬗变不能尽以许慎之说为依据;且经学流传多由口授,又限于门户,经典之间的差别很大。作者囿于所见,未见古来善本,又以时文之体读唐代义疏,往往疑所不当疑,而援引俗刻他书肆意窜改。

随念三宝经浅说

随念三宝经浅说

法尊法师译,凡是佛陀的弟子,当随时忆念所皈依的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的虔诚信敬心;从而展转地、深刻地对三宝功德加深了解和体会,引生滋长自己善法之欲;从而发起精进勇猛之行。

出家缘经

出家缘经

全一卷。东汉安世高译。又作出家因缘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旨在说明毁犯五戒之罪报,即:(一)杀生,若犯此罪,则有恒常痛苦、怨怨不息、思虑多恶、见者怖惧等十恶报。(二)偷盗,若犯此罪,则有恒为众疑、亲友恶逆等十恶报。(三)邪淫,若犯此罪,则有室家不和、危败躯身等十恶报。(四)妄语,若犯此罪,则有为人轻毁不起恭肃、虽言有实人不奉用等十恶报。(五)饮酒,若犯此罪,则有散尽财贿、恶名遐迩等三十五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