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鹿卿

- 姓名:徐鹿卿
- 别名:字德夫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丰城(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170
- 逝世日期:1249
- 民族族群:
徐鹿卿(1170—1249),字德夫,号泉谷樵友,丰城(今属江西)人。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乡里,为后进所宗。嘉定十六年进士,教授南安军。绍定初,为福建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六年,知尤溪县,以真德秀荐改知南安县。端平二年,召赴都堂审察。丁母忧,起主管官告院。嘉熙元年,干办行在诸司审计司,迁国子监主簿,除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以诗赠方大琮、刘克庄、王迈被劾,奉云台观祠,太学诸生为作《四贤诗》。二年,起知建昌军。召为度支郎官,兼右司。四年,改吏部郎官,兼右司,出为江东运判。淳祐元年,兼知太平州,提举茶盐事。移浙东提刑兼提举常平,因冯惟说事为言者论罢。主管玉局观,累召不起。三年,召除右司,擢太府少卿兼右司。五年,兼崇政殿说书。六年,出知平江府兼发运副使。七年,召权兵部侍郎,兼国子祭酒,权礼部侍郎,兼权给事中。八年,迁礼部侍郎。除知宁国府,提举鸿禧观。九年,致仕。十一年十二月卒,年六十二。谥清正。为官廉约清正,敢于直言,凡所建白,皆忠悃激发,不少隐讳,深中当时积弊,刘克庄至以董子之醇、贾生之通许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所著有《泉谷文集》、奏议、讲义、《盐楮议政稿》、《历官对越集》,手编《汉唐文类》、《文苑菁华》,均佚。明万历中裔孙徐即登辑为《清正存稿》六卷,有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四库全书》本;《徐清正公词》一卷,有《彊村丛书》本。《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十二首。《全宋诗》卷三○九三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七六六七至七六七五收其文九卷。事迹见刘克庄《待制徐侍郎神道碑》、《宋史》卷四二四本传。明徐鉴编有《宋宗伯徐清正公年谱》。
徐鹿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广平府志
(康熙)广平府志二十卷,(清)沈奕琛、申涵盼纂修,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刻本。沈奕琛《广平府志》跋云:「余以乙卯(清康熙十四年)夏移守兹土,爱请于太史随叔申公、柱史元著宁公,达于大司空治宁冀公,将举旧志而一新之。太史氏遂慨任其事,上下千百年间,以纂修举笔,进退古今,手编授梓,不三月,竣厥事。如余渺识,即参义类,佐去取,于金志无裨也,因诠上诸大夫序而读之。」此志内容包括星野、沿革、疆域、建置、山川、古迹、学校、坛祠、田赋、河渠、风土、兵纪、封爵、秩官、宦迹、选举、人物、艺文、灾祥、杂志等。此志卷首载魏裔介、潘世晋、宁尔讲、涵盼等所撰的4篇序,卷末载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沈奕琛所撰广平府志跋。"
小言论
邹韬奋著,共3集。第一集由生活周刊社于1931年10月出版,共收小言论132篇;第二集由生活书店于1933年1月出版,收小言论139篇;第三集由生活书店于1933年2月出版,收小言论56篇。“小言论”是邹韬奋主编《生活》后开辟的一个栏目,每期一篇,刊于卷首,后合编成三个集子。韬奋非常重视小言论的写作,以为“虽仅仅数百字,却是我每周最费心血的一篇,每次要尽我的心力就一般读者所认为最该说几句话的事情,发表我的意见”。“小言论”的文风明白畅快、平易近人、谈笑风生、短小精悍,是短评写作的佳品。如《道听途说》、《政府广播革命种子》、《冯玉祥与缎鞋》、《民穷财尽中的阔人做寿》、《思想犯罪》、《择吉安置遗教》、《呻吟的哀音》等,都是脍炙人口之作。
帕米尔高原的流脉
现代中篇小说。杨朔著。重庆生活书店1939年8月初版。这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集。1937年冬作者去延安,参加了革命,不久离开延安到西北各地。1938年春作者到广州后,应《救亡日报》之邀,根据自己在边区的生活积累,创作了这部中篇小说,在《救亡日报》副刊上连载。小说描写边区人民经过土地革命,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清除托匪汉奸的斗争。作品热情赞颂觉醒了的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称誉为中华民族复兴史的起点。作者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生动地描绘了西北高原粗犷的自然景色和边区人民的质朴心灵。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王羲之书法著作
龙济山野猿听经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猿听经》。无名氏撰。四折一楔子,末本。剧演龙济山玄猿因慕修公禅师道行高深,生活恬淡,便化作“自幼习儒,争奈家业凋零,功名未遂”的樵夫试探听经。后又趁寺中无人之际,显出原形,进寺读经。被修公派遣的山神驱赶后,复又变为曾作端州巡官,而妻子俱死在“瘴乡恶土”的秀士前来问经。“一言大悟,坐化身亡”,被西天阿罗汉接引,得升天界,遂成正果。此剧虽演唐代故事,实则是表达出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平心情的作品。
鞞婆沙论
凡十四卷。尸陀槃尼撰。苻秦僧伽跋澄译。又称阿毗昙毗婆沙、鞞婆沙阿毗昙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鞞婆沙,梵语vibha^s!a^(毗婆沙),意为广说、广释。本书内容系广释说一切有部之法相。说阿毗昙八犍度第一。鞞婆沙三结处第一。三不善根处第二。三有漏处第三。四流处四。四受处第五。四缚处第六。五盖处第七。五结处第八。五下结处第九。五上结处第十。五见处第十一。六身爱处第十二。七使处第十三。九结处第十四。九十八使处第十五(小章竟)。解十门大章。二十二根处第十六。十八界处第十七。十二入处第十八。五阴处第十九。五盛阴处第二十(亦名五取阴,亦名五受阴,唯是有漏)。六界处第二十一。色无色法处第二十二。可见不可见法处第二十三。有对无对处第二十四。有漏无漏处第二十五。有为无为法处第二十六。三世处第二十七。善不善无记处第二十八。欲界色界无色界系法处第二十九。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处第三十。见断思惟断不断法处第三十一。四圣谛处第三十二。四禅处第三十三。四等处第三十四。四无色处第三十五。八解脱处第三十六。八除入处第三十七(即八胜处也)。十一切入处第三十八。八智处第三十九。三三昧处第四十(广说大章竟)。中阴处第四十一(出阿毗昙结使犍度人品非次)。四生处第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