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
水心集
《作者:叶适》又作《水心文集》、《水心先生文集》、《叶适集》。诗文别集。南宋叶适撰。二十九卷。适字正刚,自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官至兵部、工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开禧三年被劾归乡,苦心笔耕十六年,著成《习学纪言》,哲学思想上独立成派,卒谥忠定。其文风严谨踏实,“在南宋卓然为一大宗”,其诗竭力练字琢句,不乏佳品。原有集二十八卷,拾遗一卷,别集十六卷,是集为明正统中黎谅所编,卷一奏机,卷二表状,卷三至五奏议,卷六、七古诗、五言律诗,卷八七言律诗、绝句,卷九至十一记,卷十二序,卷十三至二十五墓志铭,卷二十六行状、谥议、青词、疏文,卷二十七书启,卷二十八祭文,卷二十九杂著。散文以政论著称,上孝宗、光宗、宁宗三札,分析缜密,论述条贯,详于辨理,证以经史,表现锐志改革、积极备战的强烈愿望。其诗“早已精严,晚尤高远”。有《四部备要》本。《四库全书》本题《水心集》,《四部丛刊》本题《水心先生文集》。另有《永嘉丛书》本,附“补遗”一卷和《别集》十六卷。一九六一年中华书局出版刘公纯等点校本,题名作《叶适集》。
-
双溪集
《作者:苏籀》诗文别集。宋苏籀撰。十六卷。籀字仲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辙之孙,迟之子,南渡后居婺州,官至监丞。是集为淳熙十六年(1189),其孙诩所辑编,卷一至五为诸体诗三百二十首,卷六为赋八首,卷七为表二十六篇,卷八为书十一篇,卷九为札子、议七篇,卷十为杂著八篇,卷十一为疏、记、题跋十八篇,卷十二至十四为启六十九篇,卷十五为辞、颂、青词、祝文、祭文、墓志铭十四篇。卷十六为《遗言》,记祖父辙之语录若干条。籀十余岁时,侍辙于颍昌九载,未曾去侧,亲承祖训。其文雄骏疏畅,赋文诸篇,犹存眉山苏门法度。然集中有上秦桧二书,献谀奸妄,殊坠其家声。有诗《南园》:“花骢轻壁隐轻雷,消却冰山不复来。坟士未干为馁鬼,园花虽好为谁开!”乃晚年之作,阅历已深,感叹人生情愁,后人多记之。有《丛书集成初编》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本。另有《四库全书》 本, 作十五卷,《遗言》另行著录。
-
四明文献集
《作者:王应麟》宋代诗文别集。5卷。王应麟著。王应麟原有《深宁集》100卷,久佚。此集系明代鄞县人郑真、陈朝辅辑。按郑、陈所辑《四明文献集》原为总集,意在保存四明乡邦文献,后散佚,仅存王应麟此集,遂以别集而冒总集之名。卷1为记、序、跋;卷2为赦文、诏;卷3为表、露布、檄文;卷4为制、祭文、乐章;卷5为诰、墓志、赞、诗。集中共收文章170多篇,制诰居十之七,史料价值颇高,多可与史书相参证。如诏中保存了给江万里、文天祥、李庭芝、张世杰以至贾似道等人的诏书,皆保存了当时事实原貌;文字亦典雅温丽,“有承平馆阁之遗”(《四库全书总目》)。诗仅有《悼袁进士镛》长诗1首,对袁镛为国捐躯深表悲痛,有“忠烈动天地,游魂为国殇”诸句。今存有《四库全书》本,《四明丛书》(第一集)本。王应麟是宋末著名学者、作家。其学术著作尚多有传本,唯其诗文散佚殊甚。辑本除此集外,尚有《两宋名贤小集》辑《王尚书遗稿》1卷,仅收诗5首;清代叶熊辑《深宁先生文钞摭馀编》3卷,皆远非《深宁集》之原貌。
-
孙明复小集
《作者:孙复》宋代诗文别集。1卷。孙复著。《文献通考》载孙复有《睢阳集》10卷,《宋史·艺文志》称有《孙复集》10卷,两书皆不传。后人重新收集,得文19篇、诗3首,更名《孙明复小集》,并附有序、题识和欧阳修所撰《孙明复先生墓志铭》。《四库全书》本未收序,题识、墓志铭等。孙复文章,在宋初文体卑靡之际,颇有别开生面之意。孙复与尹洙共同继承穆修、柳开复古之风。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根柢经术,谨严峭洁,卓然为儒者之言,与欧、苏、曾、王千变万化务极文章之能事者,又别为一格。”惜其所传甚少,不得窥其全貌。另有《孙明复小集》3卷本,清光绪十五年(1889)问经精舍校刊本。《宋文选》所收《孙明复文集》,分为2卷。
-
苏魏公文集
《作者:苏颂》宋代诗文别集。72卷。苏颂著。苏颂卒赠司空魏国公。此书为其子苏携所编。《宋史·艺文志》称《苏颂集》72卷,又《略集》1卷。《略集》今已失传,而此书完好无损。卷1至卷14为各体诗歌,卷15为册文,卷16至卷20为奏议,卷21至卷28为内制,卷29至卷36为外制,卷37至卷47为表,卷48至卷50为启,卷51至卷54为碑铭,卷55至卷62为墓志,卷63为行状,卷64为记,卷65至卷67为序,卷68为书,卷69为札子,卷70、71为祭文,卷72为杂著。苏颂学识渊博,经史百家、五行九流、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学本博洽,故发之于文,亦多清丽雄赡,卓然可为典则”(《四库全书总目》)。其诗多酬答送和之作,写景抒怀的诗歌中也因多用典故而显得富丽典雅,如《观潮三首》、《碧澜堂》、《射堂》等。相反,作者在熙宁十年(1077)出使辽国途中写下的组诗《后使辽诗》,却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诗人的心情而颇有价值。如“人心自觉悲殊土,物色偏能动旅情”(《早行新馆道中》),“封域虽长编户少,隔山才见两三家”(《过新馆罕见居人》),“赋役百端闲日少,可怜生事甚茫茫”(《中山道中》)“结草枝梢知里堠,放牛墟落见人烟”(《沙施路》),语多沉郁,情亦真挚,颇为感人。本集有明刊本、《四库全书》本。
-
石门文字禅
《作者:惠洪》宋代诗文别集。30卷。释惠洪撰。据《四部丛刊》初编收入的明径山寺刻本所题,该书为作者门人觉慈所编,释氏收入大藏支那撰述中。此书卷1至卷8为古诗,卷9为排律、五言律诗,卷10至卷13为七言律诗,卷14为五绝、六绝,卷15至卷16为七绝,卷17为偈,卷18,卷19为赞,卷20为铭、词、赋,卷21至卷24为记、序、记语,卷25、卷26为题,卷27为跋,卷28为疏,卷29为书、塔铭,卷30为行状、传、祭文。卷首有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达观和尚所作序文。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即据此本采入。作者身为僧人,诗中却时作绮语,故有“浪子和尚”之称。他在创作上主张“文章五色体自然,秋水精神出眉目”(《鲁直弟稚川作屋峰顶名云巢》),极推崇苏轼、黄庭坚,而黄庭坚也称赞他韵胜不减秦观、气爽绝类徐俯。在江西诗风大炽之际,其诗雄健俊伟,清新奇警,辞意洒落,气韵秀拔,正可谓独树一帜。至于其小词,则情思婉约,颇似秦少游。
-
少阳集
《作者:陈东》宋代诗文别集。陈东撰。本集元代大德年间刊本及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刊本均为8卷,名为《尽忠录》。编次颇嫌错杂;明代天启五年(1625)贺懋忠刻本及清代康熙年间刻本又为10卷。《四库全书》据康熙刻本著录,但因其“前五卷皆东遗文,后五卷则本传、行状及他书论赞。今存遗文五卷,附录史传一篇、行状一篇及钦宗省敕一篇、高宗谕旨七篇为第六卷,他皆汰之。”(《四库全书总目》)其遗文5卷中,前4卷为书,卷5为诗词。书末有跋云:“翼按:先生诗词乃百十中之一二耳。然《初筮斋咏雪》一首直与卢韩《月蚀诗》并驱,《咏桃花菊》一首体物之妙,杂之苏、黄集中人不能辨。吉光片锦,大庖一脔,岂在多哉!”《少阳集》是文以人传的较典型例子之一,全书缺乏剪裁,编辑颇不精审。
-
省斋集
《作者:廖行之》10卷。附录2卷。(宋)廖行之撰。廖行之(1137—1189),字天民。衡州(今衡阳)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官岳州巴陵县尉,以亲老辞归。改宁乡主簿,未赴任。生平内行修饬,留心经济,入仕多循绩。《宋史·艺文志》载其有《省斋文稿》40卷,《别稿》10卷,其子谦刊。久佚。此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所辑,收入诗词421首、文130篇。排次谨审,文尚质朴,词意笃实,切近事理。四六之作,则较流丽。卷首有戴溪序。后附两卷,为原跋十七通及行状、墓志铭等。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清乾隆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行之又有《省斋书馀》1卷,载于《彊村丛书》与《百家词》。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载四库本漏收省斋诗4首、文5篇。
-
苕溪集
《作者:刘一止》宋代诗文别集。55卷。刘一止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其《非有斋类稿》50卷,《宋史》本传也说他“有《类稿》五十卷”,直至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犹载其《类稿》50卷。但传世的刘氏别集仅见《苕溪集》55卷本。《四库全书》据朱彝尊曝书亭抄本著录,其中诗文53卷,末附行状1卷、诰词1卷,共55卷。《四库全书》的《苕溪集》提要以为“或后人掇拾遗篇增附其后,因而更名欤?”其卷1为赋,卷2至卷8为诗,卷9至卷52为文,卷53为词。文中外制占17卷、碑铭占5卷。韩元吉撰其行状说他“为文章推本经术,出入韩、柳,不效世俗纤巧刻琢,虽演迤宏博而关键严备”。“其为制诰,明白有体,丽而不俳”。“其为诗,高处陵轹鲍、谢,下者犹足眇视温、李,寄意深远,自成一家。吕舍人本中。陈参政与义皆号能诗,得公诗惊曰:‘此诗不是人间来也!’石林叶公梦得与公平生交,其论当世人物,以公为第一流;至公诗,亦日:‘世间久无此作矣!’”本集传世版本,除有数种清抄本,尚有清宣统三年(1911)沈耀勋刻本。
-
山谷集
《作者:黄庭坚》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文集。凡97卷,分《内集》30卷、《外集》14卷、《别集》20卷、词1卷、简尺2卷、年谱30卷。《内集》多编年诗作,其甥洪炎编;《外集》首赋、次诗、诗编年,其友人李彤编;《别集》为诗,不编年,其孙黄㽦编。其中《内集》又称《豫章黄先生文集》,按赋、词、古诗、律诗、六言诗、铭、赞颂、序、记、书、表、文等类编列。有明嘉靖刻本。因本集向以诗词传世,注家众多,故通行本以《山谷词》、《山谷全集》及《豫章黄先生文集》等注本最为常见,与原集编次体例及所收内容取舍不同。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治平进士,官国子监教授,太和知县。元祜时进京奉修《神宗实录》,与苏轼结识,后齐名,世称“苏黄”,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并江西诗派领袖。一生数遭贬徙,仕途不得意,官至著作佐郎,后沉浮以终。诗风效法杜甫、白居易,公开向晚唐及西昆体的柔弱华靡挑战,刻意求新求奇,颇多佳制名篇,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寄黄几道》、《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等清新可喜,世人多所传诵,但也因其多用冷僻典故,片面追求技巧,生硬晦涩之作不少。现存诗约1500余首,词约180余首,总的看来都有功夫,当时即效法者纷起,一度统治了宋代诗坛,甚至波及元代之后。清方东树评其诗为“英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昭昧詹言》卷10),并非过誉;至若其词豪放与艳情之作兼有,向与秦观并称,也可见其地位和影响。
-
檆溪居士集
《作者:刘才邵》檆[shān]溪居士集,宋代诗文别集。刘才邵著。周必大于嘉泰元年(1201)为本集所作的序称:“其孙承议郎恪类公集二十二卷,授其子国学生千龄。”原本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其诗文,重编为12卷,前3卷为诗,卷4至5为内外制,卷6为诏,卷7为敕书,卷8为表、状、札子,卷9为启,卷10为序、记、论、跋、策问,卷11为箴、偈、祝文、疏文等杂文,卷12为祭文、墓志铭。卷首列周必大、杨万里序。周序称“其制诰有体,议论有源,铭志能叙事,偈颂多达理,固余事也。”《四库全书总目》则谓:“其诗源出苏氏(东坡),故才气颇为纵横,其余亦驯雅,而制诰之作尤有体裁。”本集除《四库全书》本,较常见的版本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本。
-
尊白堂集
《作者:虞俦》宋代诗文别集。6卷。虞俦著。据陈贵谊原序,本有22卷,年久有散佚。《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所收编为诗4卷、文2卷。集名“尊白”,即表示对白居易的仰慕。在《读白乐天诗集》中有“大节更思公出处,寥寥千载是吾师”的句子。《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作韵语,类皆明白显畅,不事藻饰。其真朴之处,颇近居易,而粗率流易之处,亦颇近居易”。如《劝农》一诗所表现的忧国忧民之心,与白居易的精神极为相通:“平生忧国愿年丰,荒政那知技已穷。千里农桑千里雨,一番桃李一番风。宦游老去春强半,劝相归来日过中。自愧活人无好手,只将水旱祷天公。”散文大多是制诰、札子,其中有些对时政的议论,十分激切。如《上时政阙失札子》内有“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言路之开,社稷之福也”等语,表现了对国事的关切。
-
三余集
《作者:黄彦平》宋代诗文别集。黄彦平著。此书世无传本,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其赋诗2卷、杂文2卷,合编为4卷。卷首列谢谔及汤思谦序。《永乐大典》辑自此集的诗文,有70余篇题为黄次岑,篇题为黄次山,而其《见山堂记》一文篇末则自署黄次岑。《永乐大典》另载谢谔撰《三余集序》及《宋史·艺文志》又题为黄季岑。此外《国史经籍志》及载录其诗1首、文3篇的《前贤小集拾遗》亦题为黄次山。直至清初厉鹗撰《宋诗纪事》才说:黄次山字季岑。据集中《先大夫述》说:“先考讳得礼,字执中,洪州丰城黄氏”。查《丰城县志》,宋人黄得礼,字执中,元祐间进士,曾为柳州军事参军。其长子名黄彦辅,字伯强,登政和进士;次子黄彦平,字季岑,号次山,登宣和进士。故知此集作者即黄彦平。集名“三余”当系取三国时董遇以“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空闲读书之意。
-
臞轩集
《作者:王迈》诗文别集。又称《臞轩文集》、《臞轩先生集》、《王臞轩文集》。十六卷。宋王迈撰。其集,《宋史·艺文志》未著录,流传不广。《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七册。《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谓十七册。王圻《续文献通考》著录,谓二十卷。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时,仅见《臞轩四六》一卷,馀已佚。四库馆臣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十六卷:卷一至卷一一,收各体文一百七十三篇;卷一二至卷一六,收五古七十三首、七古四十四首、五律六十五首、五言排律三首、六言四首、七律一百九十七首、五绝五首、七绝四十九首、词五首。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五古一首、七律六首、五律六首、文二篇。然犹未尽,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二有迈自题画像之文,其集未收。《校辑宋金元人词》有《臞轩诗余》一卷,出自《臞轩集》。
-
仁山集
《作者:金履祥》诗文别集。四卷,诗二卷。宋金履祥撰。履祥平生所著诗、文极多,后多散佚。其集原分类《非非存稿》、《仁山新稿》、《乱稿》(南宋灭亡后诗文稿)、《噫稿》(子亡后之所著诗文),作者生前可能曾经刊行,为其门人林景熙、方逢辰等人所刻。此本不见传世。其弟子吴师道家藏有履祥手稿多种;至明,董遵(或作董遵道,误,董遵字道卿)又补充多篇,于明武宗正德(1506—1521)间刊刻问世,为四卷;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再度刻印,为三卷。清世宗雍正三年乙巳(1725),履祥裔孙金弘勋得到依明正德刻本之影写本,又得万历刻本,因合校精刊之,是为六卷本。《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又雍正九年履祥第十八世孙金律亦刻全集,名为《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作四卷,附录一卷。清仁宗嘉庆十五年(1810)桐山金祠刻金集,亦作五卷。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胡丹凤辑刻《金华丛书》,亦收金集。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编《四部丛刊》收金集乃据清初写本影印,作三卷。
猜你喜欢的书
逻辑大全
中世纪奥卡姆的威廉著。1408年出版。从极端唯名论立场论述逻辑学。认为科学起源于个别物,但它却说明一般事物,即以一般概念来说明个别事物。把科学分为实在科学和唯理科学两类。实在科学以一般概念代替个别事物,而唯理科学则以一般概念代替别的一般概念和术语。认为逻辑学是一门唯理科学,它研究概念组合的方式方法,逻辑不是指示和代替某一事物,而是一种语言科学和记号系统,词项可以非意指地用为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名称,或者用为它们作为实例的口头或书面词语的名称。当词语非意指地用为词语名称时,它们具有实质指代;当非意指地用以称谓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时,它们是作为简单指代而使用。在推论方面,对析取命题与合取命题的对偶关系作了论述,还提出一些其他命题逻辑的原理和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的理论。认为归纳法是指具有相似性质的个体以相似方式作用或反作用于相似的情况。着重说明逻辑是概念的概念,记号的记号,它制定一些规则,以确定记号之间的关系,使记号从知识的工具变成知识的客体,从而陷于逻辑形式的推演。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长篇小说。是他有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中的第一部。小说情节曲折、惊险,引人入胜。1864年,“邓肯号”游船船主爱德华·格里纳凡爵士偶然得到一份已被海水浸蚀的文件,从中得知了两年前失踪的航海家格兰特船长的线索。格里纳凡爵士决定组织一队人去寻找格兰特船长,其中有他的夫人海伦、海伦的表兄麦克那布斯少校、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特,以及地理学家巴加内尔。他们到达南美西海岸,没有发现什么线索。“邓肯号”在澳洲海岸还遇到了飓风,后来他们找到格兰特船长的舵手艾尔通。艾尔通给他们做向导,带他们去格兰特船长当年失事的海岸。艾尔通其实是正被追捕的逃犯乔斯,他盗走文件后逃跑。格里纳凡等人在新西兰海岸又被毛利人俘获,后来利用毛利人的迷信逃了出来。他们抓住乔斯,准备把他放逐到一个荒岛上,没想到在那里找到了格兰特船长,胜利地返回苏格兰。
中国文学史
钱基博著。与作者另一本《现代中国文学史》并称双璧。采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概念和理论范畴,熔裁己见,并出之以雅炼优美的文言。此与民初整理传统文化较为普遍的“以西律中”大异其趣,从而构建了与中国学术传统相吻合的文学史模式。共六编,为绪论、上古文学、中古文学、近古文学上、近古文学下、近代文学。作者文体意识强烈,对作家作品注重整体性把握,具体评述与辨析均切中肯綮,加之文辞古雅,一代名家深厚的学养和文字功力尽见于此书,全面勾画中国文学史,就作家所处时代环境、政治思潮、社会思想等状况,着重考察历代文学的利病得失及其历史根源,揭示其发展规律。
杂病源流犀烛
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等六门,每门详列若干病证,每病均设“源流”一篇,以述病证原委,说明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每病脉、因、证、治悉俱,理、法、方、药契合,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使“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除介绍方治外,还附有养生导引之术。全书所论源流清晰,分类明细,辨证论理精到,在杂病著作中颇有影响。对研究中医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图书集成印书局《沈氏尊生书》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红绫枕
《红绫枕》连载于1926 年北京的《小小日报》(作者时年17岁),后由报社印行成单行本。该文连载时署名霄羽,出版时署名王霄羽,封面上印有“惨情小说”字样。因《红绫枕》中有鲁克探案内容,故亦可将其归入侦探小说系列。
续吕氏家塾读诗记
诗经学专著。三卷。南宋戴溪撰。戴溪字肖望(一说字少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历官工部尚书、华文阁学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书是“宋戴溪所续吕祖谦之书也。……溪以《吕氏家塾读诗记》取《毛传》为宗,折衷众说,于名物训诂最为详悉,而篇内微旨,词外寄托,或有未贯,乃作此书以补之,故以续记为名,实则自述己意,非尽墨守祖谦之说”。此书与吕书颇有不同,其解说每与《诗序》相违。如《召南·驺虞》,吕书据《诗序》释为“《鹊巢》之应”,戴溪则云:“草方萌芽,遂以蒐田无蹂践之患,田有五豝,一发遽止”,视为国人所作歌咏狩猎的诗。《小雅·鹿鸣》,戴溪定为“燕嘉宾之歌也”,并且明白指出“诗辞止言嘉宾,序诗者增言群臣”,不遵序说。该书不录诗文,但述篇义,与吕书在诗篇之前,首列《诗序》,每章之后,分列诸家之说之体例迥异。戴氏说诗常有可取之见。如谓《唐风·葛生》为“妇人思其君子也……此新婚之别,古之所以为叹也”;《小雅·白驹》为“诗人惜贤者之去而冀其复至也”;所言皆平实简易,每得诗旨。再如《周南·芣苢》之诗,谓“采采芣苢,凡六言之,采取收拾,执衽襭裾,其同辈相乐,一时嬉戏尚可想也”,黄震《日钞》极其赞赏,谓所言“得其气象”。凡此,皆吕书所不及。此书清初未见传本,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其佚文,谓已得十之七八,其原序总纲则已无从补录。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墨海金壶》本、《经苑》本、《十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百部丛书集成》本。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为佳。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