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

- 姓名:梅尧臣
- 别名:字圣俞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002年5月31日
- 逝世日期:1060年5月27日
- 民族族群: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宋代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汉代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年时随叔父梅询宦游,以荫补太庙斋郎,调桐城主簿。天圣九年(1031)为河南主簿,不久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事。宝元二年(1039)调知襄城县事,徙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迁太常博士。皇祐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监永济仓。嘉祐元年(1056)擢国子监直讲。次年,欧阳修知贡举,梅尧臣参与评卷工作,从众多的试卷中发现苏轼的文章特别有才华,经他极力推荐,苏轼被录取为第2名。不久参加欧阳修主持的修《新唐书》工作。嘉祐四年官屯田员外郎,转都官员外郎,卒。
梅尧臣早年曾接触西昆体诗,对这种浮艳诗风深致不满,斥之为“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而主张写“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的诗歌。他的叙事诗《书窜》对丞相、贵妃串通一气图谋私利的丑恶行径痛加抨击。《汝坟贫女》、《田家语》等对广大人民遭受苛税、重役迫害提出悲愤控诉。短诗如《小村》、《陶者》等反映人民的贫困生活,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的写景诗如《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方回云:“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幽而有味。”(《瀛奎律髓》卷4)《腊日雪》、《忆吴淞江晚泊》、《春日拜垄经田家》、《东溪》等诗意境新颖,饶有情趣,为时所称。悼亡诗如《书哀》、《怀悲》、《悼亡三首》写丧妻之悲,血泪满纸。其古诗学韩愈、孟郊、卢仝,造语生新峭硬。五律受王维、孟浩然启发,力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推崇“平淡”境界(《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以矫西昆体华丽秾艳之弊。欧阳修称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梅圣俞墓志铭》)在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中,“助修以变诗体者,则尧臣也”。(《四库全书总目》)宋诗至梅尧臣、欧阳修出,始形成自己面目。但某些诗篇语言过干枯朴质,诗美不足。其词格调风流,辞采葱倩。〔苏遮幕〕 (露堤平)写暮春景物,文情并茂,为欧阳修所击节赞赏。
著有《毛诗小传》20卷、《唐载》26卷、《孙子注》1卷,已佚。《宛陵集》60卷、附录1卷,今存。研究著作主要有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梅尧臣传》(中华书局·1979年)等。元张师曾编有《宛陵先生年谱》1卷。(《宛陵先生集》附录)。
猜你喜欢的书
田赋考辨
一卷。清李塨(1659—1733)撰。李塨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晚年授通州学正。李氏与其师颜元主张“经世致用”,世称“颜李学派”。李氏之《周礼传注》等书,《四库总目》已著录。本书系李氏所作四考辨(《郊社考辨》、《宗庙考辨》、《禘祫考辨》及是编)之一。四考辨中《四库总目》仅著录《郊社考辨》。《田赋考辨》对田赋详加考证,并对世人关于《周礼》田赋的八种指摘,依据经文“一一析之以理”。关于《周礼》为伪书之说,李氏认为这是“徒见《左传》杜注一段有‘周礼’二字,误以为《周礼》文,而遽加诋娸”,指出了此说症结所在,见解甚深。又辨“乡、遂公邑赋人不赋车”之说,分析孔颖达疏义及经文甚详,认为孔氏“七十五人出一乘”之说为臆度; 辨车徒之数,反对 “古兵制一车十人”之说,广引《诗》、《书》、《左传》、《齐语》韦昭注之文,证明车徒之数没有一定的制度。李氏所辨多本于经义。其说与毛奇龄相合。有清刊本。
山河岁月
《山河岁月》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是胡兰成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本书将东西方文化进行纵横比照,从两河流域到希腊罗马,从三皇五帝到辛亥五四,从精神到食色,从住房到穿衣,传神地勾勒出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发肤体貌。胡氏的不少观点,发前人所未发,自成完备体系。他对中国文明先进性的认识是此书的重要观点。胡兰成说,“此著是我的思想与文章之始,其中的发想已树立了我一生学问的体系”。胡兰成非儒非道亦非佛,但笔法流丽,顿悟成趣,百味回甘,往往看似随手拈来,却辄出奇见。
诗缵绪
诗经学专著。十八卷。元刘玉汝撰。玉汝字成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尝举乡贡进士。所作《石初集》序,末题洪武癸丑(1373),则明初尚存也。元代的诗经学,已成为朱熹学派的天下,当时的诗学著作,如刘瑾《诗传通释》、梁益《诗传旁通》、朱公迁《诗经疏义》、梁寅《诗演义》等,大都演述朱熹之说,尺寸不逾,少有发挥,惟独刘玉汝所作《诗缵绪》,对于朱熹《集传》,有所发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其大旨专以发明朱子《集传》,故云《缵绪》,体例与辅广《童子问》相近,凡《集传》中一二字之斟酌,必求其命意所在。或存此说而遗彼说,或宗主此论而兼用彼论,无不寻绎其所以然……虽未必尽合诗人之旨,而于《集传》一家之学,则可谓有所阐明矣。”刘氏阐发《集传》,主要在论比兴之例和用韵之法两个方面,论比兴,谓有取义之兴,有无取义之兴,有一句兴通章,有数句兴一句。分析取兴的方式,别为一体者,亦复不少。阐明用韵之法,曾指出有隔句为韵、连章为韵、叠句为韵、重韵为韵等类型。此外,论风雅之殊,谓有腔调不同之类,皆可供参考。综观其书,对《集传》所定比兴,发明尤多。例如:《黍离》篇云:“以《黍离》为赋者,谓故都宗庙宫室全不见,而所见惟此耳。然不言所不见,惟言所见,则故都兴亡盛衰之感,皆在黍离二语,而有无限悲怆之情矣,故因以兴下文行迈心忧之意。”这是对《集传》“赋而兴”的阐发。《关雎》篇云:“兴有二例:有无取义者,有有取义者。传前以彼言此者,无取义也;后言挚而有别,和乐恭敬者,兼比也。兼比即取义之兴也。”。这是对《集传》“兼比之兴”的阐发。此外,谓《兔罝》篇“此诗全篇兴体也”;谓《泉水》篇“首章之兴,乃一篇之兴”;谓《园有桃》篇“此所兴与所咏尤不相干,不过托此起辞”。分析《集传》比兴之旨,极为精细。此书诸家书目皆未著录,独《永乐大典》颇载其文,四库馆臣辑其佚文,定为十八卷。今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唯识义
日僧真兴撰,六卷分本末。明历四年出版,收入《大正藏》第71卷。
撄宁静禅师语录
6卷,清智静说,德亮等编,德莪等录。第一卷蕺山戒珠寺上堂(十篇)小参(三篇)吴江喻指庵上堂(五篇)茶话(四篇)第二卷黎川罗汉寺上堂(十三篇)第三卷眠牛山结制小参(七篇)示众(十六篇)第四卷拈古(三十四则)颂古(五十五首)机缘(十七则)第五卷法语(二十二篇)佛事(八则)赞(十二首)和中峰国师乐隐词(十六首)偈(十二首)碑记(一则)第六卷续答三峰曹洞十六问(并着颂)
杂譬喻经
有四部:一,旧杂譬喻经二卷,西土贤圣集,吴康僧会译。二,杂譬喻经,一名众经撰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集,秦罗什译。三,杂譬喻经二卷,失译。四,杂譬喻经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五,譬喻经十卷,不入藏经。有坊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