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

- 姓名:叶适
- 别名:字正则,号水心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永嘉(今温州鹿城区)人
- 出生日期:1150
- 逝世日期:1223
- 民族族群: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永嘉(今温州鹿城区)人。祖籍处州龙泉,曾祖公济迁居瑞安,13岁随父定居永嘉,数年之中,住过永强、楠溪、“随僦随迁,凡迁二十一所”。
自幼好学,10岁能属文,14岁从毛崇学于城南茶院寺学塾。家贫,16岁即赴乐清白石北山蒙学执教,历时三年。此后游学婺州,客居乌伤(今义乌)。南宋淳熙元年(1174),上书签书枢密院事叶衡,畅论天下大势,主张“先定国是于天下,然后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然后实施各种有利国计民生政策。不报。三年,授徒乐清雁荡山僧舍。次年,因翰林学士周必大以门客名义推荐参加两浙东路转运使司类试,得以发解。五年四月,以进士第二名及第,廷对时提到“急政要务十数条”,授镇江府观察推官。次年丁母忧,八年服满,改任武昌军节度推官。未赴任,改授浙西提刑司干办公事(任所在平江府,即今苏州市)。十四年,升太学博士。十五年,升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十六年,外调湖北安抚司参议官,曾应诏条奏六事。绍熙二年(1191),任蕲州知州,政事简静。四年,升尚书左选郎官(即吏部员外郎)。五年七月,因拥立宁宗有功,升国子司业,诏敕云:“朕御图之初,思欲作新学者耳目,求当今第一流素为天下士所推服者,以正师席,宜莫若汝!”十一月,外调淮东总领。庆元二年(1196)三月,因查禁“伪学”受牵连,以“阿附权臣,过从伪党,诬蔑君上”,降两官放罢。所著《进卷·君德论》书板被毁。次年“伪学”成为“逆党”,惊吓成病,此时定居家乡生姜门外水心村。嘉泰元年(1201)起复,除湖南转运判官。次年弛伪学党禁。三年,以右文殿修撰作泉州知州。十一月,除权兵部侍郎,丁父忧去职。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提出北伐,适有所异议,主张兵民结合,坚守淮汉,逐步推进,其《上宁宗皇帝札子》建议,必选审知今日强弱之势而定其论,论定而后修实政、行实德,如此则弱果可变而强。因北伐失败,五月,除宝谟阁待制、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七月,兼沿江制置使,防守长江下游。十月,金兵南下,适命门人左领卫中郎将厉仲方破定山之敌,解六合之围,建康人心始定。次年二月,除宝文阁待制,改兼江淮制置使,措置屯田,奏请安集两淮,条陈坞堡五事。因病辞职。十二月,韩侂胄被杀,政局转变,遭御史中丞雷孝友弹劾,“阿附权臣,盗名罔上”,落职回里。此后家居领祠禄,讲学授徒和著述,从学者“户外之履常满”。嘉定十六年(1223),除敷文阁学士、宝文阁学士、转正议大夫,正月二十日卒,享年74岁。遗著极为宏富,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水心诗选钞》等,中华书局合编文集,为《叶适集》,全三册,《习学记言序目》二册(前有《敬乡楼丛书》第一辑本)。叶适经制事功之学奠定永嘉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我国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猜你喜欢的书
阴符枪谱
原系抄本,唐豪藏。1936年经唐豪校订印行。佚名氏作序称此谱为“山右王先生”撰。唐豪考证此“王先生”即作《太极拳论》之山右王宗岳。其枪诀及高下、左右、刚柔、虚实、进退、动静、阴阳、粘随诸理,基本上都与王宗岳之《太极拳论》相合。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王先生在洛阳,曾以此谱示作序者。后来两人又相遇于开封,王先生决定以其数十年之心得“公诸天下”,于是将枪法集成为诀,明其进退变化之法,乃请作序者写了序言。
诗经世本古义
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段氏毛诗集解
二十五卷,宋段昌武著。此书旧题《丛桂毛诗集解》,因段昌武居室名“丛桂”而来。书中首为《学诗总说》,分《诗之理》、《寓诗之乐》、《读诗之法》三则;次为《论诗总说》,分《诗之世》、《诗之次》、《诗之序》、《诗之体》、《诗之派》五则。其后依章疏解,大体仿吕祖谦《读诗记》,但词义较为浅显。原书为三十卷,明代唯朱睦㮮《万卷堂》有宋椠完本。后遭开封大水所淹没。今本为孙承泽家钞本,仅存二十五卷,其《周颂·清庙之什》之下皆无。朱彝尊《经义考》载,是书三十卷,注曰缺;又别载《读诗总说》一卷,注曰存。《读诗总说》不见传本,疑即为书首的《学诗总说》和《论诗总说》。
四书经疑贯通
元王充耘撰。八卷。黄虞稷谓其书已佚。此本为明范钦天一阁旧钞本,尚首尾完具。唯第二卷中脱一页,第八卷中脱一页。此书以《四书》同异参互比较,各设问答以明之。盖由于延祐科举经义之外,设有经疑,此与袁俊翁《四书疑节》书皆应付科举的程试之式。其问辨别疑,似颇有发明。如问:“《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论语》之博文约礼,《孟子》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中庸》言明善诚身,其旨同与?”答曰:“圣贤之学惟致知存养二者兼致其力而已!盖物理有所未明,则存养之功固无所施;践履有所不力,则所明又非己有。故圣贤设教,于知行不可以偏废焉!《论语》之博文约礼,即《大学》之格致诚正;《中庸》之明善诚身,即《孟子》之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也。”又如问:“樊迟问仁,子曰‘先难后获’。司马牛问仁,子曰‘为之难’。原宪问‘仁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夫子谓‘可为难,仁则不知’。何也?”答曰:“仁者固先难而后获,仁者固以为之难而言之词,要末可以难为仁也。知难自难,而仁自仁,则知所以用力于仁矣!”再如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又曰‘观水有术,必先观其澜’。其旨同乎?”答曰:“夫子于川流而发明道之全体不息者以示人,孟子因徐子而取其有本一节以为说。至于观澜,则亦所以验其有本而已。皆未足以尽夫子之意也。”有《四库全书》本。
法华经大成音义
法华经大成音义,一卷,清淨昇集,智冲序。
超宗慧方禅师语录
又名《禾山超宗方禅师语录》、《超宗方禅师语录》。宋超宗慧方述。绍兴十一年(1141)年序刊。主要辑录其上堂语、偈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