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

苏颂
  • 姓名:苏颂
  • 别名:字子容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人
  • 出生日期:1020年12月10日
  • 逝世日期:1101年6月18日
  • 民族族群: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人,后徙丹阳(今属江苏),苏绅子。庆历二年进士,为宿州观察推官,徙知江宁县。皇祐二年,为南京留守推官,欧阳修时为留守,政事一以委之。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中,迁集贤校理。六年,出知颍州。英宗即位,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入为三司度支判官。神宗登极,召修起居注,判尚书礼部、祠部、太常寺,出为淮南转运使。熙宁元年,擢知制诰,历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提举官告院。三年,知礼部贡举。李定除监察御史里行,拒不草制,落知制诰。四年,知婺州,徙毫州、应天府、杭州。召修国史,进谏议大夫。元丰元年,权知开封府,坐事降秘书监,知濠州。二年,以陈世儒案牵连,系御史台狱。三年,知沧州。四年,召还,判尚书吏部、同详定官制,进吏部侍郎。元祐初授刑部尚书,迁吏部尚书,兼侍读,改翰林学士承旨。五年,拜尚书左丞。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八年,出知扬州。绍圣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赠司空。苏颂博学洽闻,于书无所不读,自图纬阴阳、五行星历、训诂文字,下至百家方技之书,无不探其源。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显著,尝奉诏校订多种医典,撰成《嘉祐补注神农本草》、《本草图经》,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还研制有水运仪象台,可用以观测天象、推演天体运行规律,并撰有《新仪象法要》一书。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史》)。苏颂在文学上也很有成就。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等人相同,反对唐末五代靡弱文风,对王禹偁诗文极为推崇,以为其文“力振斯文,根源于六经,枝派于百氏,斥浮伪,去陈言,作而述之,一变于道”(《小畜外集序》);诗“平易而淳深有古风”(《丞相魏公谭训》卷三)。苏颂的文章大多为制诏、奏议之类的应用文字,往往该贯故实,雅驯得体(曾肇《赠司空苏公墓志铭》)。一些记叙文章,如《灵香阁记》、《送杨该下第序》也情意真切,较有文彩。诗较多唱酬应制之作,也有一些诗记录了他的仕宦生涯。《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十三首为拘押于御史台狱中所作,对仕途的艰险颇有感慨。他还有前、后出使辽国的诗篇,如“风头沙碛暗,日上雪霜和。草浅鹰飞地,冰流马饮河”(《赠同事使》);“朱版刻旗村肆食,青毡通贵人车”(《奚山路》),描写北国风土人情,也渗透着对边事安危的关切之心,风格清新自然。苏颂的著述甚丰,曾奉诏校订各类医典、《风俗通义》,编《华戎鲁卫信录》二百五十卷。著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南宋初有刻本,汪藻、周必大分别作序、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现存文集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本、道光二十二年刊本。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颜中其校点《苏魏公文集》。《全宋诗》卷五一九至五三三录其诗十五卷。《全宋文》卷一三○八至一三五六收其文四十九卷。事迹见曾肇《赠司空苏公墓志铭》(《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四○本传。今人颜中其编有《苏颂年表》。

猜你喜欢的书

黄昏海的故事

黄昏海的故事

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去爱,去给予,就不要轻易地承诺。海枯石烂,不是随便唱唱的歌,而是将回响在你生命中每个黄昏里的潮汐声,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一个人得到真爱的机会,就只有这样一次而已……

邵兰荪医案

邵兰荪医案

清邵兰荪撰。四卷。兰荪,浙江绍兴人。业医四十余年,以医名于时。所学得力于叶桂《临证指南》、程国彭《医学心悟》者尤多。其临证方案初未刊行,辗转传抄流行民间。一九三六年经曹炳章收集整理并分类编辑,由史介生详加按注,收入《中国医学大成》 中。载案包括温病、暑湿、咳嗽、胸痹、虚劳、痢疾、肿胀、调经、胎产等数十种,二百余则,约三万余言。多为时病、内科杂病及妇产科证治。每案详叙地名姓氏、证候、脉象、立法、方药等项,间析病因,简捷明了。所附按注,亦有助于临证参考。其擅长时症、虚劳、妇科证治,临证经验丰富,在案中有所体现。有《中国医学大成》 本。

母亲

母亲

散文集,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她的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母亲》是她的一本散文选集,里面包含了《母亲》《玉薇》《露沙》《梅隐》《漱玉》《素心》《给庐隐》《寄山中的玉薇》《寄海滨故人》《天辛》《微醉之后》《父亲的绳衣》《醒后的惆怅》《夜航》《“殉尸”》等作品。这些作品内容涉及面光,感情丰沛。

曲洧旧闻[四库本]

曲洧旧闻[四库本]

十卷。南宋朱弁撰。朱弁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朱熹族叔祖。朱弁在太学时,即以诗文见重于晁说之。建炎元年 (1127)奉诏使金,为金拘留,金人迫仕伪齐,誓死不屈,被留十七年始得归宋。书中有甲寅 (1134)岁腊月八日清凉山见佛光事;又记秘魔岩事,其地在金统治区燕京 (今北京);又记其友述定光佛语云,俘囚十年。据此可知,是书当作于留金时。但书中所记皆追述北宋君臣事迹及遗闻轶事,无一语及金,故称 《旧闻》。其书多记北宋皇帝盛德及诸名臣之言行,而于王安石之变法,蔡京之绍述,朋党之角逐等,言之尤详。其意在于申明北宋一代兴衰治乱之原由,深于史事有补。其间亦兼及诗话、文评、神怪传说等,因此,《文献通考》将其书列入小说家。其实,该书以追述北宋君臣事迹为主,所述诗话、文评、神怪谐谑等只有数条,所以,清臣在修《四库全书》时将其书改入杂家类。书中所叙诗话、文评、神怪传说及诸考证等,虽然较少,但不居一格,对于研究古代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文化,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今传本不一,《知不足斋丛书》、《学津讨原》、《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等丛书本为十卷,《宝颜堂秘笈》本为四卷,《敬修堂丛书》本为二卷,《五朝小说》、《古今说部丛书》、宛委山堂《说郛》本为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旧小说》收入十七则。《知不足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本为比较通行版本。

楚辞通释

楚辞通释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前附司马迁《屈原列传》、张任可《序》以及《序例》诸文。 正文分十四卷,删去王逸《楚辞章句》所录《七谏》以下五篇,补入梁代江淹《山中楚辞》四篇和《爱远山》,又因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故附作《九昭》一篇,“以旌三间之志”。《通释》在作品题目之后,附王、朱等人题说,然后参以己意以正题旨,继而分段作注,并说明各段大意,以求“通释”。作为与屈原经历大致相同的王夫之,能够通过注释《楚辞》,阐发并表达其抗清复明、忍辱负重的爱国之情,故把握屈作题旨,多切实际;在具体注释章句中,能“旌幽志”、“达微言”,深入作品之中,疏达通解,并注意纠正和批判王逸、朱熹等人的见解,突破传统巢臼,“就文即事,顺理诠定”;发前人未发之言,有许多真知灼见。但由于王氏的过分比附于屈原,亦有不少主观臆断之处,甚至以道家之说阐发屈旨,妄加议论,是不对的。

皇朝遗民录

皇朝遗民录

奎章阁藏《皇明遗民录》写本共一卷,主要是记述流亡朝鲜的王以文(凤冈)、杨福吉、冯三仕、王文祥、裴三生、王美承、郑先甲、黄功、柳溪山九位明遗民的事迹。编撰者署济南后人王德九,系王以文之后,其自序称收拾诸家家乘,谨校成编。自序延续永历纪年,末题永历三戊寅春三月,应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书后有朝鲜人黄基天的跋语。卷首钤有“帝室图书之章”“朝鲜总督府图书之印”“汉城大学图书”。朝鲜时代民间雕版之风不盛,官书多采用活字印本,其余书籍则以写本居多。此册虽然不一定是原本清稿,但似未见有印本,能够留存至今,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