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

真德秀
  • 姓名:真德秀
  • 别名:字景元,后改希元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178年10月27日
  • 逝世日期:1235年5月20日
  • 民族族群:

真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0日)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字景元,后改希元,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学者称西山先生。生于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卒于理宗端平二年。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继中博学宏词科,累官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出爲江东转运副使,历知泉州、隆兴、潭州。理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擢礼部侍郎。史弥远爲相,排之落职。理宗绍定五年(1232)起知泉州、福州,召爲户部尚书。改翰林学士,寻得疾,拜参知政事而卒,諡文忠。


早年从游朱熹弟子詹体仁,对朱熹推崇备至,尝谓“巍巍紫阳,百代宗师”,且自言于朱学“尝私淑而有得”。德秀是继朱熹之后,声望很高的学者。全祖望题《真西山集》有云:“乾、淳诸老之后,百口交推,以爲正学大宗者,莫如西山。”理宗褒崇理学,理学思想历“庆元学(党)禁”之后,统治地位开始逐步得以确立。真氏与魏了翁,爲同年进士(庆元五年),并同显仕于朝,相爲羽翼,大力褒扬理学,张大理学旗帜,将理学奉爲正宗,在理学统治地位之确立方面,并有其功。《宋史》本传称:“自侂胄立僞学之名以锢善类,凡近世大儒之书,皆显禁以絶之。德秀晚出,独慨然以斯文自任,讲习而服行之。党禁既开,而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多其力也。”黄百家亦谓:“从来西山、鹤山(魏了翁)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独举也。”(《宋元学案》卷八一《西山真氏学案》)魏氏亦曾言其与真氏“志同气合,则海内寡二”。在学术上,魏氏始习朱熹、张栻之学,转而尊信心学而与陆九渊接近,真氏则墨守朱说,几无多大发明,因之黄百家述乃父黄宗羲之语有云:“两家学术虽同出于考亭(朱熹),而鹤山识力横絶,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西山则依门傍户,不敢自出一头地,盖墨守之而已。”(同上)在宇宙观上,认爲“太极”爲宇宙之本原,“太极”即理,理先而气后:“所谓无极而太极者,岂太极之上别有所谓无极哉,特不过谓无形无象而至理存焉耳。盖极者,至极之理也。穷天下之物,可尊可贵,孰有加于此者!故曰太极也。世之人以北辰爲天极,屋脊爲屋极,此皆有形而可见者,周子(敦颐)恐人亦以太极爲一物,故以无极二字加于其上,犹言本无一物,祇有此理也。自阴阳而下,则丽乎形气矣。阴阳未动之先,祇是此理,岂有物之可名邪。”(《西山真文忠公文集·问太极中庸之义》) 在道器关係问题上,认爲器即物、道即理,道器不相离而理在物中:“器者,有形之物也。道者,无形之理也”,“盖凡天下之物,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理便在其中”,“天下未尝有无理之器、无器之理。即器以求之,而理在其中,如即天地则有健顺之理,即形体则有性情之理,精粗本末,初不相离”(同上书,《问大学祇说格物不说穷理》)。将朱学与董仲舒尊天思想结合起来,断言人之形体、德性,皆天之所与:“天地赋我以此形,与我以此性。形既与禽兽不同,性亦与禽兽絶异。何谓性?仁义礼智信是也。惟其有此五者,所以方名爲人。我便当力行此五者,以不负天之所与”(同上书,《问格物致知》)。“德性,谓得之于天者,仁义礼智信是也”(同上书,《问收其放心养其德性》)。“仁义礼智之性,恻隐、辞逊、羞恶、是非之情,耳目鼻口四支百骸之爲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爲伦,何莫而非天也”。(同上书,《明道先生书堂记》)强调天之主宰地位,认爲无论何人,包括人主在内,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尊天、服从天命:“帝王当尊者莫如天”,“夫天道甚明,不可欺也。天命惟艰,不易保也。昧者徒曰高高在上,不与人接,而不知人君一陞一降于事爲之间,天之监视未尝不一日在此也” (《大学衍义》卷二八)。“以人君言之,天既命我以此德,又命我以此位,有此德方可保此位” (《文集》《经筵讲义·进读大学卷子》)。


又以理释天,明确指出:“愚谓天者,指理而已”(《读书记》)。此理实际是指封建纲常名教。进而把纲常名教推至“栋干”、“柱石”的高度:“夫所谓五常者,亦岂出乎三纲之外哉!父子之恩即所谓仁,君臣之敬即所谓义,夫妇之别即所谓礼,智者知此而已,信者守此而已。……呜呼!是理也,其扶持宇宙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欤!人而无此,则冠裳而禽犊矣。 国而无此,则中夏而裔夷矣。”(《文集·召除礼侍上殿札子》)其为理宗经筵侍读,每每託天或天命以言,目的在于规儆人主修德、正心。尝谓:“朝廷者,天下之本。人君者,朝廷之本。而心者,又人君之本也。人君能正其心,湛然清明,物莫能惑,则发号施令,罔有不臧,而朝廷正矣。朝廷正则贤不肖有别,君子小人不相易位,而百官正矣。” (《大学衍义》卷一)又认为:“纲常大端,是谓人极。人极不立,国将奈何?且民无常情,惟上所导”(《文集·召除礼侍上殿奏札》)。希冀人主以身作则,扶持纲常,植立人极。在认识论与道德论上,继承程朱“穷理持敬”的思想,将认识论之穷理与涵养工夫之持敬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主张二者密不可分:“盖穷理以此心为主,必须以敬自持,使心有主宰,无私意邪念之纷扰,然后有以为穷理之基。本心既有所主宰矣,又须事事物物各穷其理,然后能致尽心之功。欲穷理而不知持敬以养心,则思虑纷纭,精神昏乱,于义理必无所得。知以养心矣,而不知穷理,则此心虽清明虚静,又祇是个空荡荡底物事,而无许多义理以为之主,其于应事接物,必不能皆当,释氏禅学,正是如此。故必以敬涵养,而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致其知, 则于清明虚静之中, 而理悉备,其静则湛然、寂然,而有未发之中,其动则泛应曲当,而为中节之和,天下义理,学者工夫,无以加于此者。”(同上书,《问学问思辨乃穷理工夫》)其于穷理,反对离器求理,而强调即物求之的方法,谓:“若捨器而求理,未有不蹈于空虚之见,非吾儒之实学也。所以《大学》教人以格物致知,盖即物而理在焉,庶几学者有著实用力之地,不致驰心于虚无之境也。”(同上书,《问大学祇说格物不说穷理》),并且一如朱熹,主积累而通悟之说(同上书,《问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知不觉自然省悟》)。其于持敬,亦承程朱之说,谓:“端庄主容貌而言,静一主心而言,盖表裹交正之义,合而言之,则敬而已矣”(同上书,《问端庄静一乃存养工夫》)。“伊川(程颐)先生言:主一之谓敬”,“所谓主一者,静时要一,动时亦要一,平居暇日,未有作为,此心亦要主于一,应事接物,有所作为,此心亦要主于一,此是静时敬、动时敬。静时能敬则无思虑纷纭之患,动时能敬则无举措烦扰之患。如此则本心常存而不失。为学之要,莫先于此。” (同上书,《问敬字》)


特别推重《大学》一书,断言是书为“君天下之律令格例”(《大学衍义自序》),认为:“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君而不知《大学》,无以清出治之源。为人臣而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同上)。所进《大学衍义》一书,提出人君之学,其要有四:“盖明道术、辨人才、审治体、察民情者,人君格物致知之要也。崇敬畏、戒逸欲者,诚意正心之要也。谨言行、正威仪者,修身之要也。重妃匹、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者,齐家之要也。四者之道得,则治国平天下在其中矣。”(同上)大旨在于正君心、肃宫闱、抑权倖、振朝纲。所著有 《西山真文忠公文集》、《读书记》(《大学衍义》属《读书记》之乙记上编)等。

猜你喜欢的书

上清经秘诀

上清经秘诀

《上清经秘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隋唐上清派道士所撰。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主要引述《道性品》(《本际经》卷四)、《上清经》、《九天生神经》、《登真隐诀》等道书,论述修道之要。内有论戒箓、论三十六部尊经、论人生皆有神明护卫、论道性等短论。作者认为,「教人修心即修道也,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心修则合道,合道则长生。

志怪

志怪

志怪小说集。东晋祖台之撰。2卷,疑亡佚于宋。明清《说郛》、《古今说部丛书》有辑,题为《祖氏志怪录》,共8条。鲁迅《古小说钩沉》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初学记》、《北堂书钞》等书中遗文共15条,较为完备。以祖氏《志怪》的内容上看,表现较为丰富,并反映了一部分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扬善抑恶的作用。如《吴中士大夫》条中,写吴中一士大夫与一母猪精化成的女子苟合;《江黄》写好色之徒因污辱江黄化成的裸女而遭到惩罚。这两则故事均讥讽了贪淫好色的行为。另外,祖氏《志怪》所记神怪故事往往附会一些历史名人。如《陶侃失牛》和《周处刺蛟》,前者表现了一种封建迷信的风水观念,暗含反迷信思想;后者则借周处之名,将他写成为民除害,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说明人民不会忘记能做些好事的官吏。在艺术上,祖氏《志怪》有较突出的戏剧化特点。如《庐山夫人》写庐山夫人非常喜欢建康小吏,并将女儿引见给他,女儿为他歌奏一曲便辞去。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读者不知所云。紧接着又一小段仅40几字,续说前段,原来庐山妇女是一厢情愿。这种写法大大增进了这篇悲剧故事的艺术效果。还有一则孝子中书郎盛冲的故事,只在故事最后用10余字便表达了作品中人物一悲一喜的重大转折,极富戏剧性的结构方式。由此可见,祖台之的《志怪》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好作品,理应在中国小说史上受到重视。

最近官场秘密史

最近官场秘密史

天公著,慧珠校,三十二卷。宣统二年 (1910) 上海新新小说社铅印本,标“社会小说”,有《古沪顾德明在新序》,序文中称著者为“天略先生”。据考证,“天公”即陆士谔,“慧珠女士”则为陆士谔夫人李友琴。此编受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启发、影响,暴露清末官场丑事。艺术成就不高,难与李伯元之作相伯仲。有宣统二年(1910)新新小说社刊本。

后山诗注

后山诗注

宋诗别集注本。宋陈师道撰,宋任渊注。十二卷。任渊的《后山诗注》与其《山谷内集注》并行,《山谷内集注》刊行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此推断《后山诗注》问世也不会晚于此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中说:“原本六卷,此本(浙江巡抚采进本)作十二卷,则渊作注时每卷厘为二也。”《后山诗注》之前有后山门人彭城魏衍所编的《后山集》、刻本现存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为最早,刻本前有绍兴二年(1132)汝南谢克家序,其中收诗六卷,与《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原本六卷”相合。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中说:“先生既殁,其子丰登以全稿授衍曰:‘先人实知子,子为编次而状其行。’衍既状其行矣,……今又受其所遗甲乙丙稿,皆先生亲笔,合而校之……衍今离诗为六卷,类文为十四卷,次皆从旧,合二十卷,目录一卷,又手书之。”诗文卷数与《后山居士文集》同,编次皆从陈师道亲定旧本,以岁月为序。任渊即用魏本作注,任渊绪正仅限于《示三子》等数篇,并在目录之下作了说明,编次按后山诗写作年月先后为序,自元丰六年(1083)始,皆为陈师道三十一岁以后的诗,独有《赠二苏公》一篇为少作。任渊作注每首诗下都释词阐义,注释所引材料出处都比较精审,然小误亦所不免。《后山诗注》有宋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有明弘治杨一清序刊本、清武英殿本,《四部丛刊》本借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朝鲜活字本影印,卷首有政和五年(1115)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和王云政和六年的题记,以及任渊的《后山诗注目录年谱》。

屾峰宪禅师语录

屾峰宪禅师语录

十卷,清宪说。智质,智原同编(依驹本印)。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

亦称《僧伽和尚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僧伽和尚为唐中宗时泗州普照王寺(后更名为普光王寺)僧人,逝世后被时人视为佛陀供养。经文以僧伽和尚自述的口吻,自称已轮回世间无数劫,教化众生,因阎浮提众生多作恶业,不信仰法,故今欲涅槃。待后与弥勒同时下生,救度善缘。经中自称本居于东海,后离本处至西方教化众生,被称作释迦牟尼佛。又从西方胡国来生于阎浮提。谓涅槃后舍利愿安放于泗州。经中称今后救度六种人:一、孝顺父母,敬重三宝;二、不杀众生;三、不饮酒食肉;四、平等好心,不为偷盗;五、头陀苦行,好修桥梁并诸功德;六、怜贫念病,布施衣食,极(拯)济穷无。并将这六种人接入所设佛国。本经在中国历代经录中均未著录,历代大藏经亦未收载,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