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

- 姓名:朱松
- 别名:字乔年,号韦斋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097
- 逝世日期:1143
- 民族族群:
朱松(1097一1143)南宋学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乔年,号韦斋,朱熹父。政和八年(1118),同上舍出身,历政和、尤溪尉,监泉州石井镇。绍兴四年,召试馆职,中进士第,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著作佐郎、尚书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司勋、吏部郎等。反对秦桧议和。出知饶州,未上,卒。松好学,师事罗从彦,以传二程之学,他注重实践,主张学以致用。他说:“夫仕而忘学,如农夫快一朝之饱而释终身之耕,殍于沟中,可立而俟。然则仕而志学,犹饱而念耕,亦不足道也!”(《宋元学案·豫章学案》)他推崇《大学》、《中庸》,认为只有“《中庸》出于孔氏家学。《大学》一篇,乃入道之门,其道以为欲明明德于天下,在致知格物以正心诚意而已”。然“其说与今世士大夫之学大不相近,盖此学之废久矣!”(同上)他认为自从周道衰废,杨朱、墨子虽得罪于圣人,但仍是学仁义之学者,只是失之而已。至于申不害、韩非、张仪、苏秦之学盛行,士大夫才开始真正“决裂圣人之藩墙,以阿流俗之所好”(同上),其后直至汉文、景以至于今,盛而未衰。所以他大声疾呼,士大夫应“以斯文为己任,起而唱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再“以德为车,而志气御之,则朝发轫乎仁义之途,而夕将入大学之门,以躏中庸之庭也”。(同上)他推崇二程及司马光之学,认为二程之学推本子思、孟轲,以《中庸》为宗,司马光之学则考正经史,深于治道,尊德教,贱功利,奖名节。这两家学说,“皆卓然有功于圣人之门”(同上)。政治上,他认为“父子主恩,君臣主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而今日之士,溺于俗学,不明君臣大义,因此处于成败之间,则常有苟生自恕之心,而闇于舍生取义之节,致使在伦理思想方面,他感慨“三纲沦坠,而有国家者无所恃以为安”。因此应“鉴既往之失,深以明人伦、励名节为先务”。(同上)黄宗羲评价他说:“豫章(罗从彦)称韦斋才高而智明,其刚不屈于俗,故朱子之学虽传自延平,而其立朝气概,刚毅绝俗,则依然父之风也。”松与李侗、邓启、胡宪、刘勉之、刘子翚等友善。将卒,嘱子朱熹往受学焉,终成一代大儒,为两宋理学集大成者。著有《韦斋集》12卷。
朱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晚翠文谈
《晚翠文谈》为汪曾祺自编文集之一,为汪曾祺先生的第一部文论集,初版于1988年出版。本次出版以此本为基础,保留原版的体例、篇目。全书依文章主题分四辑,第一辑,是“创作谈”;第二辑为文学评论;第三辑是戏曲杂论;第四辑民间文学论文。作为汪曾祺自编文集,所选文章更可代表作者的创作思想,反映作者对文学、对语言、对美的诸多体悟,较为好读,很有兴味。
鲁斋遗书
诗文别集。十四卷。元许衡撰。许衡号鲁斋,因以为集名,许氏遗书久散落,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河南巡抚李某下令表彰先贤,命衡七世孙婿郝亚卿辑其遗文,未竟,河内教谕章廷俊继成,何塘作序,河内县令高杰刊行。明世宗嘉靖四年乙酉(1525),山阴萧鸣凤校刊于汴,并作序跋,序后有题识,谓:“鸣凤方校是书,适应内翰元忠奉使过汴,谓旧本次第似有未当,乃重编于左,续得《内法》及《大学中庸直解》,俱以次增入。旧本名《鲁斋全书》,窃谓先生之书尚多散佚,未敢谓之全也,故更名《遗书》。”是该本为应良(元忠)所重编,萧鸣凤更名。卷一至九为文,卷一○、卷一一为诗歌,卷一二至卷一四为附录。因其书为后人所汇辑,无所别择,如《大学直解》、《中庸直解》为启蒙课本,无所发明,《编年歌括》为教学童记历史朝代的歌诀,尤不宜刊入集内。此集有萧鸣凤汴梁刊本、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怀庆府推官怡愉刊、清初修补本十一卷、附录三卷,清圣祖康熙(1662—1722)间重刊本十四卷,《四库全书》本十四卷(后三卷依次为谱传、附录、先儒议论)。
乌龙山·火焚少林寺
郑证因著,武侠小说,讲述了嵩山少林寺四僧为解救大侠朱德畴并护送他前往福建莆田,与各方势力展开争斗的故事。小说中,四僧在金陵遭遇重重困难,与武林好手及官兵交手,最终得到铁剑先生等人相助,成功救出朱德畴并赶赴福建少林寺。该书情节紧凑,武打场面精彩纷呈,是郑证因技击武侠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草堂雅集
十三卷。元顾瑛 编。曾编次 《玉山名胜集》。其人早擅文章,又广交宾客,四处名士多延至于玉山草堂。因仿段成式《汉上题襟集》之例,编唱和之作为此集。自陈基至释自恢凡收七十人,又仿元好问《中州集》例,各为小传,亦有仅载字号里居者。各据其实,不虚标榜。凡与顾瑛唱和者,即附顾瑛作于其后,与他人赠答而非与瑛游者,所作可取,亦附录。集中收数十人之诗,具其生平梗概,一代精华,略备于是。此本于清代较罕见,朱彝尊仅于吴门陆其清家一见。入《四库全书》时,为抄本,虽云采进。疑是陆家藏本。有《四库全书》 本。
救疾经
亦称《救护众生恶疾经》、《救护疾病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佛见三人身患恶疾,莫知所由,乃遍请过去七佛及密迹金刚,知因犯三宝,故得恶疾。经中叙述了偷取三宝物、不敬三宝所犯诸病,又谓众生蠢蠢,皆有佛性,此人之病易除消灭。佛告诸人,只要百日之中请诸大德法师治斋,日日礼七佛及密迹金刚、无量寿佛,一日造 一卷《救疾经》,行忏悔,疾即可愈。此经首次见录于隋《法经录》,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迦叶结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佛灭度后,迦叶举阿难九过,及结集三藏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