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 姓名:杨杰
- 别名:字次公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无为军(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杨杰,宋代诗人。字次公,又号无为子,无为军(今属安徽)人。嘉祐四年进士及第。熙宁五年,为礼院检详文字。元丰中官太常博士,连数任,预讨论礼乐之事,后多用其议。元祐初,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三年,提点两浙路刑狱。卒年七十。杨杰曾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游,学有根柢,元丰时参与议论典礼因革,故所为文章多有关于典制;又喜谈佛理、老庄之学,故达于权变,旁通妙解(王之道《无为集序》)。《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兴象未深,而亦颇有规格。”又称其率易者近白居易,奇崛者近卢仝,而“大致則仍元祐體也”(卷一五三)。其《送李辟疆》诗,狂放奇崛,不遵句律,的确如卢仝;而近体绝句,如《庐山五笑》、《钓矶怀古十章》等诗则平顺通达,不用典故,有白居易诗风格。著有《无为集》十五卷、《别集》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别集》专为禅、老之文,久佚。又有《乐记》五卷,佚。今存《无为集》十五卷,有宋绍兴十三年无为军刻本、《四库全书》本、民国李之鼎刊《宋人集》本。《全宋诗》卷六七二至六七七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一六三八至一六四六收其文九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一五、《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杨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扬侍郎集
一卷,收赋八篇,上书一篇,书四篇,设难二篇,颂一篇,箴二十九篇,箴补六篇,符命一篇,连珠二篇,诔一篇,文二篇,序传一篇。扬雄以辞赋擅名当世,风格颇似司马相如,其《羽猎赋》、《长扬赋》、《甘泉赋》、《河东赋》等,皆拟司马相如之《子虚赋》、《上林赋》,内容都是歌颂汉朝的声威和皇帝的功德,但写得思理深赡,辞情诡丽,流畅而有气魄,显示出自己的特色,故后世以“扬马”并称。大赋中还有《蜀都赋》,专写蜀郡成都,开后来京都大邑赋之先河。扬雄的大赋皆有模仿司马相如的痕迹,但相如赋往往是“曲终而奏雅”(《汉书·司马相如传赞》引扬雄语),扬雄赋则立意侧重于讽谏,与相如赋有明显区别。扬雄还有几篇自述情怀的小赋、写得很有些特色,如《解嘲》、《逐贫赋》、《酒箴》等。《解嘲》是一篇散文赋,写他不愿趋附权贵、自甘淡泊的志节,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及“自守者全身”的处世态度;在体式上仿东方朔的《答客难》,但纵横驰说,善为排比,辨锋锐利并杂有诙奇谐谑的成分,显出自己的特色。《逐贫赋》发泄贫困生活中的牢骚,写出了生活中种种贫困状况和人们想摆脱贫困而又摆脱不了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感情沉郁、用笔诙谐,寄慨遥深。《酒箴》是一篇典型的状物小赋,借器喻人,通过对水瓶、酒壶不同遭遇的叙述,谴责贪荣好利、趋炎附势的小人,为高洁朴素之士鸣不平。作品篇幅短精,词锋犀利,寓意较深,其风格似受到先秦诸子寓言的影响。散文也有一定成就。《谏不受单于朝书》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写扬雄力谏汉哀帝改变不接受单于朝书的主张,笔力劲练,条理缜密,气势流畅,析理透辟,颇具感染力。扬雄的散文,颇有语言功力,既有先秦诸子散文辞约义丰的长处,又有汉代文章辞采富丽、精雕细镂的特点。其哲学著作《法言》中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对后世颇有影响。扬雄的辞赋和文章,都有好模拟之弊,有些地方笔法生硬。《隋书·经籍志》著录“汉太中大夫《扬雄集》五卷”,已佚。宋谭愈始辑为五卷,但已非旧本。明万历间郑朴又补辑为六卷。又有明万历天启年间汪士贤辑《汉魏诸名家集》三卷本,题《扬子云集》。别有明崇祯间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录其辞赋、箴等共四卷,比较详备。
血匕首
这是我的老友霍桑在早年时代,初试侦探学术时的纪录之一。
他这一次的尝试,虽也遭遇了不少曲折困惑,结果却到底是成功的;而且成绩的优异,不但使他在侦探界上奠定了不拔的基础,又引起了他服务人群的兴趣,使他获得了发挥他的聆音察理,窥幽抉微的天才的机会,终于在社会间建立了不朽的光荣。因为自从我将霍桑从事侦探的经验公开发表以后,在我国传统上不容讳言的司法界的黑暗面,多少给予一些刺激而逐渐地革新。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
全名《临江驿潇湘夜雨》,也称《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潇湘雨》。杂剧剧本。四折。元杨显之撰。刊行于明代。剧作描写一对夫妇悲欢离合,对得官弃妻的崔通多有鞭笞,同情女性苦难。崔通自私、嫌贫爱富、忘恩负义,与翠鸾结为夫妻时,曾说: “负了你啊,天不盖,地不载”;一旦中举,试官招赘,便说:“那个女子,我要她作什么?”于是,不认翠鸾,以谎言欺骗,刺上“逃奴”,解往沙门岛,还企图路上害她。翠鸾在暗云、凄风、苦雨中,更觉不幸,指责崔通“忒恨毒”,说他“瞒心将我图”。尽管她“嫩皮肤上棍棒数”、“铁锁在项上拴住”,但还是矢志不渝。最后捉到崔通,翠鸾好言相劝,令其回心转意。尽写妇女宽容仁慈。第三折翠鸾发配途中遇雨,情景凄苦,真实可信。“古水仙子”:“他、他、他,忒狠毒,……你、你、你,恶狠狠公隶监束,我、我、我,软揣揣罪人的苦楚。”“冷、冷、冷,铁锁在项上拴住,可、可、可,干支刺送的人活地狱”,表述翠鸾愤怒呼声。高潮在第四折,写翠鸾含冤哭诉、解子打骂、久别父女相逢、怀冤报仇,哀痛感人。多用排比、对偶,气势很盛。情景交融,自然贴切。许多剧种上演《临江驿》,故事源于此剧。
准斋杂说
二卷。南宋吴如愚撰。此书亦久无传本,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得四十余篇,皆为研究理学之文,基本上恢复原貌。据《行状》记载,早年留心于道教,凡三四年既而幡然醒悟,尽弃所学而不用。刻意讲论儒学,其学术思想初亦涉于禅学。他在书中解 《大学·格物》以 “正”为 “训”,明王守仁 《传习录》所谓“格物如孟子格君心之格”,其说实为吴如愚在此书中所独创,后又为王守仁继承发扬。他虽似欲独行一家之言,但基本学术观点仍以程朱理学为宗。他曾说:“塞乎天地者皆实理,行乎万世者皆实用。惟尽心知性则实理融而实用贯。” (出处同上)故其用功致力,实以体用兼备为主,而不坠于虚无。书中剖析义理,无不发挥深切。如 “天理人欲”之辨,他认为,“天理人欲说者多分而言之,谓天理为善,人欲为不善。殊不知天理初不外乎人欲,而人欲中固未尝无天理也”。“当知人欲之与天理合之则一而公,公则无不善。违之则二而私,私则斯为不善矣。”书末提出的修身处事方法,亦较实际,而不虚无。如《四益箴》谓:“身有四益、不可不志,爱物、亲仁、观书、省事。”《四训箴》谓: “家有四训,不可不佩,敬上、恕下、周外、和内。”《四宜箴》谓:“时有四宜,不可不审,约言、简出、谨文、节饮。”在宋末诸儒中,吴如愚的所论较为平实。所以,今本虽略有残缺,仍不失为研究宋末理学思想发展的可贵资料; 而对研究阳明学派的学术源流亦有参考价值。有 《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
圆鉴禅师语录
全一卷。全称敕谥圆鉴禅师藏山和尚语录。又作藏山和尚语录、藏山录。日本临济宗僧藏山顺空(1233~1308)撰,日本延宝八年(1680)刊行。收于大正藏第八十册。辑录高城护国禅寺语、东福寺语、法语、小佛事、赞、自赞、偈颂、遗偈等,卷末附录虎关师炼所撰之圆鉴禅师传一篇。
释鉴稽古略续集
凡三卷。明代僧幻轮着。略称稽古略续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本书续稽古略,始自元代至元元年(1264),止于明天启七年(1627),共三六四年,以四百三十余僧之事迹为中心记载佛教历史,对于历朝佛教之兴替、宗教政策、佛道关系等,亦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