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陆游
  • 姓名:陆游
  • 别名:字务观,号放翁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 出生日期:1125
  • 逝世日期:1210
  • 民族族群:

陆游(1125—1210),南宋杰出的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为王安石学生,徽宗时官至右丞,入党籍。父陆宰,官京西转运副使等职。后被罢免,携家南归。童年生长在靖康之难前后(1127),从小感知国家之动乱。其家南归后,贫居乡里,但他却能孜孜读书,其后从曾几学诗,志向颇大。二十岁左右,他与唐婉结婚,感情甚笃,但其母却不满唐婉,逐之。后陆游又娶王氏,唐婉改嫁赵士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赴临安应试落地,同年又在山阴沈园遇唐婉,留下著名的《钗头凤》。孝宗即位,他被起用,力主恢复,但因张浚北伐受阻,被加罪罢黜还乡。于山阴老家闲居四年后,迫于生计,于乾道六年(1170)远行蜀地供职。两年后,主战将领王炎聘之为幕僚,这使陆游生活为之一变,开始了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军旅生活。但不久,王炎应召回朝,随即罢官,陆游也改任成都安抚司参议官,为闲散之职。从此,其壮志再未得以伸展,“不见王师出散关”,“悲歌仰天泪如雨”。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入其幕府,于此期间,他诗酒唱和,不拘官场礼数,被以“燕饮颓放”罢免官职。他索性自号放翁。虽然内心是极为痛苦的,淳熙五年(1178),陆游因诗名受孝宗召见,委任他去福州、江西做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他虽于任上不避辛苦,施惠于民,但终又以“擅权”罪罢职还乡。在家闲居六年后,重被起用知严州,时年六十二岁。于此期间,刊刻《剑南诗稿》二十卷。而后,改任朝官,又因连上奏议,欲救国救民,被以“嘲咏风月”罪再罢官,蛰居乡间十二年,“身杂老农间”,极为清苦。嘉泰二年(1202),受召入朝修撰。三年,辞官还乡,年近八十。而后,壮志未酬,笔耕不止以书愤,最后留下《示儿》一诗而终。享年八十五岁。陆游自云:“九十年间万首诗。”其诗学过江西诗派,但却突破藩篱,自成一大家。宏丽奔放为其主格,兼之豪迈与奔放。诗作中有恢复之壮志、御侮之雄心、忧国忧民之悲愤,题材千差万别,手法多种多样,如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既有“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之豪,又有“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金错刀行》)之壮;既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之清新,又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之婉约。其诗各体兼备,多姿多彩,“实古来诗家所未见”(《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词的创作,亦被史家所称道,其词有婉约之作,如《钗头凤》;有清旷之作,如《双头莲》;亦有雄健之作,如《诉衷情》。无怪后人评价陆游之词“行绝处似淮海,雄决处似东坡”(杨慎《词品》)。陆游散文亦佳。作为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其人其文均名留青史。传世之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老学庵笔记》、《家世旧闻》等诸多书卷。研究资料可见《宋史·陆游传》(中华书局校点本)、齐治平《陆游传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陆放翁全集》(《四部备要》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矮纸集

矮纸集

《矮纸集》为汪曾祺自编文集一种,为汪曾祺小说集。因汪曾祺喜爱陆游诗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故以“矮纸”为书名。 本书所录小说的创作年代从1940年代至1990年代,基本包含了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早期、高峰期、“衰年变法”期。编法别出心裁,以所写到的地方,即汪曾祺生活过的地方分组。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涉及汪曾祺故乡高邮(二十篇),其次是北京(八篇),再次是昆明(四篇)和张家口(三篇)。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唯《星期天》。通过阅读这些小说,读者除可以欣赏汪曾祺独特的创作艺术外,也可体会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及其变化。"

徐仙翰藻

徐仙翰藻

徐仙翰藻,原不题撰人。据书末跋文,当系元朝大德九年(1305)陈梦根编集。十四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辑录诗词歌赋及各类散文二百余篇,或乃徐仙降笔,或为有关徐仙之传记赞颂,故总称为「徐仙翰藻」。所谓「徐仙」即南唐徐知証、徐知谔兄弟,乃吴丞相徐温之子,后封江王、饶王。自五代北宋至元明,民间多立庙崇奉此神。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敕封「灵济」神号,明成祖永乐中加封「洪恩灵济真君」。本书所辑诗文,大多为赞颂徐仙功德,记述其显灵应化事蹟,以及五代宋元各地民众崇奉徐仙,立庙祠祭之事。《四库提要》着录此书有元代刊本,至元乙未年(1295)福州教喻周壮翁为之序。其书与《正统道藏》本略有不同。

悼亡姬十二首

悼亡姬十二首

组诗。厉鹗早年娶妻蒋氏,无子。雍正十三年(1735)到吴兴,因友人沈幼牧介绍作伐,纳姬人(妾)朱氏满娘,以中秋月夜,舟迎碧浪湖口,同载而归。厉鹗给朱氏取名净居女士,字之曰月上。他们共同生活了七年,夫妻情感甚笃。不意乾隆九年(1744)秋,朱氏染病不起,为庸医所误,沉绵半载,至第二年正月而卒,时年二十四岁。作者为此异常悲痛,当时就写了《悼亡姬十二首》组诗,哀情至痛,凄恻动人。厉鹗诗歌以"冷峻孤峭"著称,鲜涉爱情风月.《悼亡姬十二首》不仅在意象和典故的运用上具有高超的艺术性,更以其真挚温情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厉鹗的作品中占据着独特地位.此外,与一般悲痛追怀的悼亡诗相比,组诗在儿女情长的表层之下,又隐喻了压抑厉鹗一生的伦理困境.

常语笔存

常语笔存

一卷。清代汤斌(1626—1687)撰。作者学说源于清代学者孙奇逢,介于朱陆二派之间。此书共有二十多条目,均是作者关于“存心”、“养性”、“稽古”、“敬身”等方面的心得。“常语”意为常用通行之言论。书后附有作者之子汤傅作的跋语,此书收在《汤子遗书》内。有《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法华经纶贯

法华经纶贯

法华经大成科,一卷,清际庆排录,惟铉序。

佛说百佛名经

佛说百佛名经

隋乌苌国沙门那连提黎耶舍译,舍利弗问,佛唱百名,敕令夜三,昼三,各诵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