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竦

- 姓名:夏竦
- 别名:字子乔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985年
- 逝世日期:1051年
- 民族族群:
夏竦[sǒng](985年-1051年),北宋大臣、文学家。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以父死国事,年二十录为润州丹阳县主簿。景德四年举试贤良方正科,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为国史院编修官,判三司都磨勘司,累迁右正言。真宗幸毫州,为东京留守推官。天禧初,因家事纠纷降知黄州,徙邓、襄二州。仁宗即位,任知制诰,为景灵宫判官、判集贤院。天圣四年,以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同勾当三班院兼侍读学士、知审官院,兼龙图阁学士、又兼译经润文官。天圣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宋宰辅编年录》卷四),迁给事中。七年,参知政事。出知颍州,景祐元年,改青州,徙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入为三司使。出知永兴军。康定元年,知泾州,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使,判鄜州、河中府。庆历二年,徙蔡州,为枢密使。出知毫州,判并州。七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宋宰辅编年录》卷五)。再为枢密使,封英国公,出判河南府。皇祐元年,加兼侍中。三年,以疾卒,年六十七,赠太师、中书令,赐谥文正,改谥文庄。竦为人急于进取,喜用权术,世人目为奸邪。然明敏好学,才智过人,为郡有治绩,善治军旅,在文学上亦多有建树。他论文以气骨为主,强调文章有经邦治国之用,应根于道,益于世,具有颂刺之义、规讽之旨。他既不满浮浅鄙俚的五代文弊,又不满当时西崑体“近俳优,如绣屏”的诗风,但也强调文辞藻饰,认为“无文不远,君子所以尚辞”(《将帅部议论篇序》)。其诗绝大部分为奉和应制诗,典雅富赡,但缺乏社会意义。刘克庄称其《宫词》“不减《香奁》、《花间》之作”(《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其为数不多的咏物诗,如《厩马》、《蔷薇》,咏物而不泥于物,寓意深微,富有哲理,令人寻味;怀古诗如《吴中怀古》、《江南怀古》,属思深湛,构辞精密,亦颇耐读。他长于四六骈文,富丽典则,表章制诰典策被誉为“四六集大成者”(《四六话》卷上)。其进策、奏议,反映社会弊端及其政治主张,有较高社会价值。他的书信,尤其是青年时代求举制策之书启,辞笔委婉曲折。词作存世极少,如《喜迁莺令》虽为应制之作,也“富艳精工,诚为绝唱”(《吴礼部诗话》)。著有《夏竦集》一百卷、《策论》十三卷(《宋史·艺文志》七),原本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录出《文庄集》三十六卷,另有《古文四声韵》等著述。《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二首。《全宋诗》卷一五五至一六一录其诗七卷。《全宋文》卷三三三至三五七收其文二十五卷。事迹见王珪《夏文庄公神道碑》(《华阳集》卷三五)、《宋史》卷二八三本传。
夏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潜意识与生存
本书对荣格的生平及思想进行了梳理,将他一生研究的精华注入其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极富个人魅力并带有强烈宗教情怀的思想家。如果想了解荣格派的心理学,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好的导读作品。在“自我与潜意识的关系”里,荣格对潜意识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描述,直到面对个人的意象时,才了解到潜意识会产生变化。当对炼金术有了更深一层的接触之后,终于发现潜意识原来是一种过程,而且心灵的变化及其进展是决定于自我与潜意识的关系。
裘力斯·凯撒
《裘力斯·凯撒》(又译尤利乌斯·恺撒、朱利叶斯·凯撒)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裘力斯·凯撒》的剧情是围绕古罗马的两个政治党派之间的斗争展开。在剧中,凯撒是独裁派的代表,他功高位尊,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皇袍加身势在必行;而以凯歇斯等人为首的共和派则反对个人专权,企图铲除凯撒势力,但势单力薄,于是蹿掇德高望重的勃鲁托斯参与他们的行动。在勃鲁托斯的带领下,共和派刺杀了凯撒。之后,凯撒的心腹安东尼以热情的演说煽动罗马民众,使他们改变初衷,转而反对勃鲁托斯,并将勃鲁托斯等人逐出罗马城。最后,在安东尼等人的大兵围困下,勃鲁托斯自杀,共和派覆灭。该剧借古喻今,深入探讨了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代专制集权、贵族民主和群众情绪三者之间的错综矛盾关系。
京城古迹考
清励宗万撰。励宗万,字滋大、号衣园,直隶静海人。康熙六十年(1721) 进士。是书为他奉乾隆帝命,对北京古迹作了一番调查后写成的。书不分卷,是将北京划分为东西南北城四区加以介绍的。共列东城的东岳庙、碧霞元君庙、宋仁宗篆书针炙经石刻、于少保忠肃祠、泡子河、吕公祠、月河梵院,南城的万柳堂、三忠祠、鱼藻池、天庆寺、崇真宫、丰台、晋阳庵、报国寺、昆庐阁、三忠祠,西城的团殿、白塔寺、弘慈广济寺、元佑圣王灵应庙、护国寺、鹫峰寺、天宁寺塔、慈寿寺、土城、元福宫、万寿寺、高粱桥、卢沟桥、题应寺、圣感寺、元灵福寺、寿安寺、潭柘寺、戒坛寺,北城的石鼓、文丞相祠、彝伦堂古松、定武本《兰亭序》、延祐二年进士题名记、唐火神庙、莲花池、古墨斋、满井、古蓟门等46处,每处先引证前人记述,再叙当时目睹情形,记录了 “向时名迹,或升为禁地,或湮为荒野,或变迁于兵燹,或埋没于尘嚣” 的种种景况。有的则不但叙古迹的沿革,且辨史传的正误,如团殿条,参证多种史书,确认团殿是金章宗为李宸妃建的添妆之所,就是不但与北京史地有关,且与帝王和后妃生活有关的考证文字了。是书196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标点本。198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又重新排印此书。
太上洞玄灵宝二部传授仪
《太上洞玄灵宝二部传授仪》,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唐宋间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为授度《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之仪法。所谓「二部」,指该经中「思微定志两半图局」及「十戒要诀」两节文字。本篇收录局文、戒文,并载传授、修习之仪法。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东晋南朝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言存思「无英真童」之法。无英真童是人体内神君之一,《上清大洞真经》中有存思此神之法。本篇所述道法则更为详明,经文称无英真童在人身中,思之即来,来即同游,混合而变。存思之法,闭目向日月,静候无英前来,见红紫宝色中有百花纹,转如车轮,以鼻引之贯人丹田。令无英内游身中,久之则可见无英形状,成为上清仙真。
金七十论
音译《波罗末陀》,亦名《拘罗那陀》。又译《拘那罗陀》,意译《亲依》。印度数论派哲学经典。作者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350年(2—5世纪各种推论均有)。公元6世纪传入中国,后被保存在汉文佛典大藏经内。译者真谛(Paramartha 499—569),南朝梁、陈僧人,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金七十论》(Suvara-saptati-āstra)是印度古代哲学数论(音译“僧伽”或“僧法”)派的主要经典,原名《数论颂》(Sākhya-kārikā),用梵文写成,作者名自在黑(vara-ka大约生活于四五世纪)。 陈代有一位名叫真谛(Paramārtha)的印度高僧将《数论颂》翻译成汉文,取名《金七十论》,该原文仅有七十偈,故名。《数论颂》有几个梵文本流传在世,唯《金七十论》所依梵文本迄未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