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
岛噫诗
《作者:卢若腾》「岛噫诗」一卷,明卢若腾撰。若腾字闲之,号牧洲;福建同安金门人。明崇祯十三年庚辰进士,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道。遗爱在民,有「卢菩萨」之称。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温、处、宁、台;後加兵部尚书。闽败,赴水拯起。寻入舟山,辗转至闽海;偕王忠孝、沈光文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永历十八年东渡,寓澎湖。病亟,值崇祯帝殉难日,一恸而绝,享年六十七;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所著甚富,然仅「岛噫诗」最为完整。本书正文得自抄本,注称「八世胞孙德资重录」。其中,所咏颇足反映明郑时代戎马倥偬之社会状况,可作史料读,亦可作文学作品读。另於书末附录有关卢若腾的相关资料,及其年谱简编,以利读者。
-
道园遗稿
《作者:虞集》元诗别集。6卷。虞集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元顺帝至正年间金伯祥原刊本传世。卷首有至正二十年(1360)黄溍序,至正十九年杨椿序,卷5之后有至正十四年虞集从孙虞堪跋(《四库全书》本把虞堪跋作为序,列于黄溍序之后)。据以上序跋,可知本集为虞堪所辑,目的是为补《道园学古录》、《翰林珠玉》之遗。共收入各体诗741首,并附收词1卷。卷1为操、四言诗、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3为七言律诗,卷4为五言绝句,卷5为七言绝句,卷6为词。本集所收入的各体诗都不载于《道园学古录》及《翰林珠玉》,但有100余首又见于至正六年辑刊的《道园类稿》,其余的诗均不见于以上3书。由于虞集一生著述极富,在他生前散佚的亦不在少数,以致李本在编辑《道园学古录》时就有“泰山一豪芒”之叹,经虞堪的认真搜辑,使虞集的重要篇什很少有遗漏。
-
储光羲诗集
《作者:储光羲》诗集。唐储光羲(707—约760)撰。五卷。光羲,族望兖州(今山东曲阜)籍贯润州延陵(今属江苏)。开元进士。曾任微官,退隐终南。后复出,迁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受伪官,乱平下狱,贬死岭南。原有文篇赋论凡七十卷,乃其子储溶乞王缙编次。又著《政论》十卷,《九经分疏义》二十卷,今皆散佚。此本仅存诗二百二十余首。其诗多五言古体,除应制、应酬一类作品外,多为描写田园生活之作。如《田家即事》、《田家杂兴》等诗,风格淡朴自然,深受陶渊明影响。《天禄琳琅》著录为五卷。有《唐五十家诗集》本,《十家唐诗》本。诸家著录如张金吾爱日精庐、丁丙善本书室皆为明活字本,清雍正间有不分卷本。又近人储皖峰《储氏丛书》辑其诗为五卷、另有附录一卷。
-
此山集
《作者:周权》元诗别集。10卷。周权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为4卷本。10卷本是原刊本。卷首有延祐六年(1319)袁桷序,元统二年(1334)欧阳玄序,陈旅序。卷1为赋,卷2—9为诗,卷10为词。卷末有元人的《此山堂题咏六首》,后至元五年(1339)柳贯跋,谢端跋,元统二年揭傒斯跋。《四库全书》所收4卷本,诗是按体裁分类的;10卷本末分诗体,署为陈旅校选、欧阳玄批点。欧阳玄评他的诗:“无险劲之词,而有深长之味;无轻靡之习,而有春容之风。”他的确以从容自然为诗,不刻意追求奇崛之貌,这一点在元代中期诗坛是比较少见的。他的《吕梁洪赋》,欧阳玄批云“甚佳”。该赋显示出措词准确、长于形象的描述等特点。陈旅说:“此山诗不但简澹和平,而语多奇隽。”他的律诗多有警句,如“香浮夜月梨花雪,绿染春风柳拂烟”(卷9《晚春》);“谁家桃李迷荒棘,高陇牛羊卧古坟”(卷4《村行》);“云归天际山容淡,日落江头雁影横”(卷5《秋日》)。正可与陈旅的评语相印证。
-
存悔斋稿
《作者:龚璛》元诗别集。1卷。龚璛著。《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存悔斋是龚璛书斋之名,据黄溍为龚璛所撰墓志铭,龚璛之子龚鲁曾把龚璛的诗文汇集编次为若干卷,名为《存悔斋稿》。今存《存悔斋稿》只存诗而无文,且仅1卷,当系他人所辑,不是原本。本集所收入的诗未按体裁类编,次序较乱。附有《存悔斋诗补遗》1卷,收入佚诗17首,为明人朱存理所补,系据荻溪王氏所藏墨迹补入。本集主要版本,除《四库全书》本、数种清抄本之外,还有“横山草堂丛书”第1集本。《四库全书》底本,附有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开封俞祯跋,“横山草堂丛书”本在补遗之后还有续补遗1卷、附录1卷,均为民国年间陈庆年所辑。他的诗词句准确、清爽,读之比较流畅,如《吴中寒食》、《偶题》、《天平道中二首》都较耐读。历来对龚璛诗评价较高,《四库全书总目》评《存悔斋稿》:“在元人诸集中,犹为独开生面。正不必以少为嫌矣。”就龚璛现存诗篇而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在元代诗坛都并无突出之处。
-
存家诗稿
《作者:杨巍》明诗别集。杨巍(字伯谦,号梦心)著。初刻于万历间,凡8卷。前有万历三十年(1602)自序、邹观光序,末有吕时臣后序。《四库全书总目》即以此刻本为底本著录。其自语称己幼习举子业,不知诗,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补晋臬,提举曹怍始引导他学诗。归田后,与山人吕时臣相倡和,得诗六百余篇,属邢侗、邹观光评骘而存之。可见他是中年后才学诗,但很快就显露出创作上的才能。《四库全书》馆臣评其诗说,其“天分超卓,自然拔俗,故能不染埃壒,独发清音。王士禛《池北偶谈》称其五言简古得陶体,为明人所少,又举其“前年视我心中病,落日独骑骢马来。记得任家亭子上,连翘花发共衔杯”一绝,盖其神韵清隽,与士禛论诗宗旨相近,故尤赏之。然其他高旷简古之作,尚复不少,固与当时嘈杂之音相去远矣。”(《四库全书总目》卷172)今观其集,诗作的确清逸开爽,难怪其诗当时就深受李开先等人的推重。
-
禅月集
《作者:贯休》二十五卷。《补遗》一卷。唐释贯休(832—912)撰。释贯休字德隐,姓姜氏,兰溪 (今属浙江省)人,禅月大师。《禅月集》又名 《西岳集》,为唐诗别集。旧本题曰: 梁人,释贯休初以乾宁三年(896)依荆帅成讷,后历游高季兴钱缪间,晚乃八蜀依王建。终身实未入梁,旧本所讲实属误载,陶岳五代史补,称释贯休《西岳集》四十卷,吴融序之,然而集末载其门人昙域后序,编次歌诗、文赞为三十卷。则《西岳集》亦误载。此本为南宋嘉熙四年(1237)兜率寺僧可灿所刊,毛晋得而重刊,仅诗文二十五卷,佚其文赞五卷,补遗一卷,也是毛晋所辑,然而所收佚句,如“宋门当大道,风雨立多时”一联,乃《赠乞食僧》诗,今在第十七卷之首,但道作路雨作雪,是毛晋不辨而重收之,实为失检,《文献通考》,别载 《宝月集》一卷,也说为释贯休所作,今已不传。《四库全书》将其编入别集类。《四部丛刊》据徐氏藏影宋精抄本影印,是本书较常见的善本。《四部丛刊》本卷首有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吴融序。卷一为乐府古题;卷二至六为古风;卷七至八为五言律诗;卷十九至二三为七言律诗;卷二四为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卷二五为七言律诗。卷末有前蜀乾德五年(967)昙域序,南宋嘉熙二年(1238)周伯奋跋等文字。据序跋可知,释贯休诗集原名 《西岳集》,四十卷。后改题为《禅月集》。有明人毛晋汲古阁刊本。
-
常建诗
《作者:常建》诗别集。三卷。唐常建撰。常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无知名之士,且集中仅有《宿王昌龄隐处》一首。《常建诗》卷一、卷二为五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七言古诗、七言绝句。共存诗五十七首。卷末有附录。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善于用幽深的笔意,表现孤介的情怀,有浓厚的山林隐逸气,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过去多将其与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并称,属山水田园诗派。殷璠《河岳英灵集》肃代之间所录二十四人,首列常建,录诗亦为最多。并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诸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以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宋欧阳修亦特别称赏其《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云:“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题青州山斋》)。其诗略嫌不足者,在于题材比较狭窄,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隐趣的,这与他的经历和生性有关。常建诗集《唐书·艺文志》载为一卷。此三卷本,乃毛晋汲古阁本,云不知何人类而析之,据《书录解题》作于宋末,尚称一卷,则元明人所分类。此本辑入《唐六名家辑》。《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有《常建集》二卷,辑入《唐百家诗》。又有明铜活字本《常建集》二卷。又有《常建诗集》二卷,辑入《唐诗二十六家》。
-
陈刚中诗集
《作者:陈孚》元诗别集。3卷。陈孚撰。卷1题为《观光稿》,卷2题为《交州稿》,卷3题为《玉堂稿》。《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主要版本,有明天顺四年(1460)沈琮刊本(刻于广州府学)、数种清抄本。明天顺四年刊本卷首有《元史》本传,洪武二十五年(1392)皇甫暕序。卷末有天顺四年沈琮跋语,据沈琮跋,可知本集系据洪武二十五年浙江布政司刊本校刊。卷1《观光稿》,为元世祖至元年间陈孚以布衣身份上《大一统赋》,江浙行省奏闻于朝。署为上蔡书院山长,考满谒选京师时所写的诗。卷2《交州稿》,为至元二十九年(1292)陈孚以翰林编修摄礼部郎中,为梁曾的副使,出使安南的往返之作。卷3《玉堂稿》,为陈孚自安南使还,擢翰林待制之后所写的诗篇。本集3卷之中,多有纪行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说陈孚“摹绘土风,最所留意”。本集在卷3之后有1卷附录,收入了有关陈孚出使安南的资料。
-
樗庵类稿
《作者:郑潜》二卷。明郑潜撰。郑潜,字彦昭,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元末由内台掾广东帅府从事,上计京师,遂为监修国史掾。后擢正字。历官监察御史、福建行省员外郎、海北道廉访副使、泉州路总管。入明,起为宝应县主薄,迁潞州同知,至洪武十年(1377)乃致仕。著有《樗庵类稿》。据《千顷堂书目》载《樗庵类稿》二卷。其书从《永乐大典》裒辑得古体诗五十首,近体诗一百四十六首,并原序三篇,仍编为二卷,计所遗亦无几。是集皆其在无所作。程以文《序》称《行役小稿》二卷,豫章邓文著所编,共一百五十余篇。其时郑潜方为监察御史。贡师泰《序》称集其歌诗为二卷,题曰《行役稿》、《揽辔稿》。其时郑潜为福建廉访副使。揭汯《序》始称为《樗庵类稿》,不言卷数。据其所言,乃成于元末郑潜在福建为官时。初为《行役稿》二卷。终乃合为一编,改题曰《樗庵类稿》。盖数经增损而后勤为定本,则其成集亦不苟。郑潜虽起家掾吏,而天资绝异。其诗词意轩爽,有玉山朗朗之致。视元末纤秾之格,特为俊逸。入明以后,名位不昌,距纂修《永乐大典》之时年代又近,而书局诸人顾特编录其遗稿,追配古人。知当时必有以取之,非徒然之举。有《永乐大典》本。
-
草泽狂歌
《作者:王恭》五卷。明王恭撰。王恭,字安中,自称皆山樵者。福建闽县人,生卒年未详。永乐四年(1406),以儒士被荐修大典。方成,授翰林典籍,旋投牒归。写诗甚多。著有三集,《凤台清啸》已不传。故《千顷堂书目》有其名,而阙其卷数。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存其《白云樵唱》,而无此集。此集出自秀水汪氏,盖几佚而仅存。大致与 《白云樵唱》相近,而中年所作,情思较深。《静志居诗话》尝摘举其集中佳句数联评论道:“然如渭水寒流秦塞晚,灞陵残雨汉原秋。棕榈叶上惊新雨,砧杵声中忆故园。几处移家惊落叶,一年归梦在孤舟诸句。皆诗家常语。至云归独树天边小,雪罢孤峰鸟外青句。则小字形容颇拙,罢字节次未明。又鸟外明河秋一叶,天涯凉月夜千峰句。尤为疵累。夫画见飞鸟,不见明河。夜见明河,不见飞鸟。上四字自不相贯。一叶落而知秋,不系乎明河。天河夏月已明,不系乎落叶。下三字亦不相属。盖兴之所到,偶然拈及,不足以尽其所长。”读王恭诗者毋执是以刻舟求剑。有汪汝藻家藏本。
-
茶山集
《作者:曾几》诗别集,八卷,北宋曾几撰。几(1084~1166)字志甫(一作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属江西)人,后徙河南。幼入太学,试吏部,授将仕郎,赐上舍出身。南宋初曾任江西、浙江提刑,因忤秦桧被罢官,居上饶茶山寺。桧死复官,仍反对向金乞和,后以通奉大夫致仕。曾氏处于南北宋之交,对于中原沦陷,统治者误国十分气愤,并形诸诗篇。曾诗中还有一些关心人民疾苦和表现清寒士大夫生活情趣的作品,如《雪后》:“卧间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却重重。”曾集有首《致仕》描写诗人决心退休,而妻孥却希望他能奉管宫观领取半薪———这是宋代优待退休官吏的一种办法。诗中写道:“妻孥挽我奉真祠,老子婆娑正坐谁?受禄功无一毫末,休官事有十年迟。尚容款曲悬车地,绝胜仓皇易箦时……”从这首诗中可见诗人狷介的个性。曾氏曾向江西诗派中人韩驹学诗,但他竭力避免僻典,绝少硬语。语多自造,风格明快,对其门人陆游也有影响。陆游为曾几撰《墓志铭》,言其有文集三十卷。此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古今体诗近六百首,厘为八卷。有清武英殿聚珍丛书本。
-
槎翁诗集
《作者:刘崧》明诗别集。刘崧著。刘崧曾著《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己》等13个诗集,万历二十五年(1597)张应泰合刻为《刘槎翁先生诗选》,12卷。张应泰序云:“不佞受事翁乡,间引车式其故庐,咨所为遗草,他亡论,即《职方集》已漫漶不传,安在其名不朽也。因就君东谋久之,君东乃介翁裔诸生道卿者,以翁全集来,日奉之舍中,幸而卒业。”此刻本美国国会图书馆尚有存本(见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万历三十八年(1610)又有《槎翁诗》8卷的真如斋刻本,收入《四库全书》者当以此为底本。刘崧在官舍时,常常是孤灯讽诵,夜分不休。盖其一生耽嗜吟咏,其诗颇享盛名。宋濂、刘永之、乌斯道等人集序甚为推重。后来诗论家王世贞、胡应麟、钱谦益、朱彝尊等人,都给予赞誉。他是明初西江诗派的佼佼者,尤善七言。
-
藏书纪事诗
《作者:叶昌炽》诗集。清叶昌炽(1848—1917)撰。七卷,一作六卷。昌炽字鞠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光绪进士,官侍读,督甘肃学政。学问渊博,尤长于金石、版本之学。著有《语石》、《石宝录》。叶氏以毕生精力笃攻坟典,广录博采,“自正史以逮稗乘方志、官私簿录、古今文集”中有关历代藏书家的资料,加以考订,而撰成此书。记录上起五代北宋,下迄清末一千一百余人。每纪一人则分事、诗二部分,每段故事中或记一人,或记数人,而冠以七言绝句一首。凡四百一十余首。所记除藏书部分外,还包括刻书、校书、抄书、读书、收书等各家事迹,亦有版本、目录、校勘、印刷方面史。此书不仅是藏书家之史诗,亦为书林掌故之汇萃。诗歌之功用,不仅抒情状物,咏史,而纪事亦更加广泛,是谓叶氏首创咏藏书之事功,诗纪不能不录,以备参谘。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标刻六卷(未定稿)本,即《灵鹣阁丛书》本。一九五八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定稿本。
-
曹祠部集
《作者:曹邺》二卷。附《曹唐诗》 一卷。唐曹邺(约859前后在世)撰。曹邺,字业之,一作邺之。阳朔(今属广西桂林)人。生卒年不详。约三十岁时入京应试,困居长安十年,落第九次,备受世人冷眼。后得到中书舍人韦悫的赏识,力荐于礼部侍郎裴休,遂于唐懿宗大中四年 (850)登进士第。咸通二年 (860)至咸通六年间,任太常博士,后任祠部郎中,出任洋州刺史,官至吏部侍郎。邺为唐代诗人,反对晚唐绮靡诗风,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并卓有成就。《唐才子传》称其能“返棹下流,更唱暗俗”。此书凡二卷,前有嘉靖蒋冕序,后附曹唐诗一卷。其诗表现了独到的史识,诗风古朴刚健,锋利冷峭,在晚唐诗人中独具异彩,与刘驾并称“曹刘”。此集版本有《四库全书》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一种明刊影宋本,明人朱敬辑 《唐百家诗》、清人江标辑 《唐人五十家小集》,收录 《曹邺诗集》二卷本; 清席启寓辑 《唐诗百名家全集》 中收录《曹祠部诗集》二卷,补遗一卷本;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梁超然、毛水清注的 《曹邺诗注》,收入《唐诗小集》中;此书是以 《全唐诗》为底本,再校以他书而成。
-
沧浪集
《作者:严羽》诗别集。三卷,包括《诗话》一卷。宋严羽撰。严集初刊于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前有黄公绍序,但此本已佚,宋代目录诸书中亦未见记载。现存严集最早刻本为元刊本,已残,缺二页,后明刻多由此出,亦缺此二页。元刊本作《沧浪严先生吟卷》三卷,前题“樵川陈士元旸谷编次,进士黄清老子肃校正”。明武宗正德(1506—1521)间有三个刻本传世:一为淮阳胡岳(仲器)刻本;一为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李坚刊本;一为正德十五年尹忠嗣刊本,前有都穆写于正德十五年之序,此本名为《沧浪先生吟卷》二卷,刊于昆山。另有明神宗万历(1573—1620)末闽刊本,为何若士重编,前有徐��序。集名《沧浪集》,作四卷。万历四十三年(1615),潘是仁编《宋人三十七家集》,收《严沧浪诗集》六卷。清代有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朱霞双笏山房刊《樵川二家诗》本(另一家为元黄镇成)、德宗光绪七年(1881)徐氏重刻《樵川二家诗》本,收入邵武《徐氏丛书》之中。另有民国五年(1916)年乌程张氏所刊《适园丛书》本。
-
藏春集
《作者:刘秉忠》元诗别集。6卷。刘秉忠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是阎复写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的序。序中说,为文“在公乃为余事”。据阎复序,是刘秉忠夫人窦氏及其过继之子请翰林待制王子纲来“求为叙引”的。卷1—3,是七律;卷4是七绝,卷5是乐府(词),清人辑本《藏春乐府》即本于此;卷6为附录,并署商挺编。前5卷为诗词,诗全系七言近体,这是诗家中比较少见的。《元史》本传说刘秉忠有文集10卷,此5卷(不计附录)当为半数,可能尚有文5卷已佚去。《四库全书总目》说:“所作大都平正通达,无噍杀之音。史称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虽推之稍过,然如小诗中‘鸣鸠唤住西山雨,桑叶如云麦始华’之类,亦未尝不时露风致也。”刘秉忠经历丰富,见识广博,所作诗歌视野开阔,场景多变。如《九日满坦山》、《江上寄别》、《寄友人》、《过居庸关》、《过天井关》都是可读之作。小诗《驼车行》云:“驼顶丁当响巨铃,万车轧轧一齐鸣。当年不离沙陀地,辗断金源鼓笛声。”刘秉忠随蒙古铁骑踏遍大江南北,这里却将征战杀伐化为一种情致。刘秉忠另有《刘文贞公全集》32卷传世,但是传本极少见。而《藏春集》的传世善本较多,现存有明刻本,并有十余种清抄本。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著,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以文化形态史观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和前途的著作。认为人类文化可分为七个独立的文化系,每个文化系只有一个生命周期,而中国文化系历经四千年,独具二周。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此前为第一周文化,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此后为第二周文化,其特点是沿袭秦汉的制度,但外来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兵、家族和元首(皇帝)是民族文化最基本的问题,“兵可说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家族可说是社会的基本问题,元首可说是政治的基本问题。”然而,中国自秦汉以下的第二周文化不尚“武德”,是“无兵的文化”,因此,导致了中国文化的衰落。抗日战争是中国从文化第二周转入建设第三周崭新文化伟业的时机,而“新生”的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尚武”和“尚兵”。只要重新恢复战国时代文武并重的文化,抗战建国和第三周文化就必可实现。现有重印本。
新史学
近人梁启超撰。有《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论正统》、《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书法》、《论纪年》6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新民丛报》连载。批判封建史学有四弊:其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其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其三,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其四,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有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首次提出“史界革命”口号,认为新史学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为救国图强、造就新民服务。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
伤寒论诠解
刘渡舟、傅士垣主编。全书共40万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主要是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讲授《伤寒论》的录音整理编辑而成。为了尽量保持《伤寒论》的原来面貌,保持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践特征,本书选取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底本,除对一些个别章节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以保留;并依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诠解。为使理法方药各项内容的解释分析相互连贯,以适合教与学的客观要求,本书在编写体例上简化了层次,只设“解析”一项,将一般著作所常设的内容提要、词解、分析、病案举例等方面的内容尽揉其中。在解析原文时,力求如实反映编著者的学术观点和心得体会,也适当介绍历代注家的见解,并着重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病因病机的探讨、病证的比较鉴别、前后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阐发,联系病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进一步说明,在原文的解析中,也不失时机地对前后方证作了鉴别。本书对《伤寒论》中习用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等均予以保留,不另作说明;对原文词句的校勘均汇集起来,附于书末,以便检阅。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刘渡舟的学术思想,是其伤寒论学治学成果的汇集。是学习《伤寒论》学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阿黑小史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新时代书局1933年3月1日初版,列入“新时代文艺丛书”。内收《<阿黑小史>序》1篇。它由《油坊》、《秋》、《雨》、《病》、《婚前》等5章组成,但各章都可以独立成篇。第二章《秋》曾收入1934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如蕤集》。这是一部具有浓厚的牧歌风味的抒情诗小说。作品以“人人各安其生业,无匪患无兵灾”的原始状态的封闭山村为背景,描写打油人的独生女儿阿黑和油坊老板的儿子五明的恋爱悲剧。聪明的阿黑和稚气的五明水乳般交融在一起,“说不出的和谐,说不尽的美”。阿黑不幸病逝后,五明痛不欲生,爱情之火竟把他变成癫子。这部小说是作者将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的一个尝试,正如作者在《〈阿黑小史〉序》中所言:“我却正想在这单纯中将我的处理人事方法,索性转到我自己的一条路上去。”
奏谳书
汉代纂辑的案例汇编。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发掘出土。全书共227支简,包括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案例22件。书题位于全书的末简,自名为《奏谳书》。可能是供官吏工作参考,或学吏者阅读应用。《奏谳书》释文已经由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整理后,分别发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1995年第3期。历史学家李学勤对释文的解说也同时发表。《奏谳书》案例的编排,凡有纪年的,大体上是越早的越列在后面。推算历朔,纪年最早的在秦始皇(秦王政)即位之初,而最晚的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其间穿插一些没有纪年的,格式较为简略,应系摘要。另外,还有两条春秋时期的案例,仅系记述,不属书。“谳”[yàn]的意思是议罪,《汉书·刑法志》云:“县道官疑狱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奏谢书》便是这种议罪案例的汇编。
圆觉经序注
圆觉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