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

- 姓名:虞集
- 别名:字伯生,号道园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272年3月21日
- 逝世日期:1348年6月20日
- 民族族群:
虞集(1272年3月21日-1348年6月20日),元代诗文家。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年曾以契家子身份师从吴澄。元成宗大德初年,以大臣举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又任国子助教,升国子博士,在职以师道自任。元仁宗即位,除太常博士,迁集贤修撰。延祐六年(1319)改翰林待制。以丁忧还江南。泰定初年授国子司业,迁秘书少监。曾与集贤侍读学士王结讲经于上都。拜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任国子祭酒。元文宗即位,命虞集仍兼经筵。除奎章阁侍书学士,与中书平章赵世延同任《经世大典》总裁。书成,虞集以目疾请求解职归里,未获准许。元文宗崩,他称病辞还临川。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五月病故于家,享年77岁。谥文靖,追封仁寿郡公。虞集是元代中期最有影响的文臣之一,也是元代最负盛名的诗文家。他不但执笔撰写了大量的朝廷典册、公卿碑铭,还以奖掖后进,倡导古学深刻地影响了一代文风。他与杨载、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代诗文四大家,但无论以创作成就与实际地位而言,他都比杨载、范梈、揭傒斯高出许多。他一生著述繁富,号称“平生为文万篇”(《元史》本传),但“稿存者十二三”。而这“十二三”的存稿,无论以数量还是质量而论,都是其他诗文家难于比肩的。他的诗文结集为《道园学古录》50卷、《道园类稿》50卷、《道园遗稿》6卷、《翰林珠玉》6卷、《虞伯生诗续编》3卷等多部专集,今均有传本。《元诗选》初集仅据《道园学古录》选入虞集诗383首。以上各种虞集诗文集,以《道园学古录》与《道园类稿》内容最丰富,两者所收互有出入,前者流传较广,较有代表性;后者编订较为精审。
虞集的文章以应制、应酬之作最为典范,数量也较多,与欧阳玄、马祖常等其他馆阁名士相比,他的文章比较讲究文辞,以博洽精微为特色。一般认为他的文风能体现出他作学问的特点,“蔼然庆历、乾(道)淳(熙)风烈”(《元史》本传)。有的学者曾把他对元代文坛的影响比之欧阳修之于宋代文坛。虞集的诗歌历来颇受诗选家、诗论家重视。他自称自己的诗如“汉廷老吏”,这显然是以章法讲究、格律工稳自许。七律《挽文山丞相》是其代表作。如果全面论及虞集诗风,就可以看到他往往在深沉老练之余,体现出典雅、甚至相当清新的一面。《听雨》中的名句“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难言之隐。小诗《水仙神》不但广为传颂,而且被引入《聊斋志异》的名篇《王桂庵》。当然,虞集的诗也多为应酬之作,这就使得他的许多诗篇很难具有更多的诗意。虞集虽然不以词知名,但[风入松]中的“杏花春雨江南”却为他赢得了比较广泛的声誉。
猜你喜欢的书
彩虹升起的地方
本书是D.H.劳伦斯的短篇作品集,D.H.劳伦斯以内敛的笔法刻划社会下层的生离死别,描述日常生活中永无休止的心灵抗争,作品弥漫着一股忧郁的情调,然而世人关注的焦点,却囿于大胆且露骨的用字,让他感叹:“三百年内无人能懂我!”他生前,本人与作品皆屡遭口诛笔伐,可谓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叛逆者,饱受争议的作家。 本书集结劳伦斯1907至1917年间的短篇小说和文章。所选文章皆有出处,更收录同一个作品的不同修改版。在本书中,劳伦斯描绘出一群平凡人的喜怒哀乐,隐藏在幸福生活下的诸多无奈,让人得以一窥一代文学大师,不断挑战自己,试炼文学纯度的历程。
玉清内书
玉清内书,撰人不详。书中提及「今大唐国内」,当出于唐代。宋《崇文总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二卷。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文字有残缺,收入洞神部众术类。此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又见于《通幽诀》,但文字有残缺。主要论述真铅与水银的区别。认为丹砂中自然生出之阳汞为铅,从丹砂中抽炼而出之阴汞为水银,又名为「车」。铅汞二物皆出自丹砂,「本一体而无二也」。 第二部分内容又见于《红铅入黑铅诀》,主要讲述炼铅汞成丹,服食金丹求长生及点汞成金银之方法。有「金丹服食变化五金制汞」、「作外鼎制制法」等法诀。 第三部分内容多见于《还丹肘后诀》。主要讲述掌握炼丹火候之法。有「用火直符六候进退诀」、「直符更漏进退图」、「用火进退直符火记正历」、「元君潜运手镜诀」等法诀。
小仓山房诗集
诗别集。三十七卷,补遗二卷。清袁枚撰。袁枚诗文,早享大名。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枚官江宁时,已有人为刊其早年诗作,名《双柳轩集》。乾隆三十九年,李调元视学广东时,亦尝刊袁诗选令士子学习。枚六十岁时自编诗、文集,对早期作品痛加删削。其诗集二十四卷,起于乾隆元年丙辰,终于乾隆四十年乙未,按写作时间先后排列,略于少时,详于中晚。名《小仓山房诗集》,前有其弟子薛起凤序及蒋士铨、赵翼、李宪乔等人之题辞。此集刊刻后,风行一时。枚七十五岁时相信术士赵文炳言其“寿至七十六”之说,又补编其诗、文集,各增至三十二卷,体例一仍其旧。其七十六岁至八十二岁诗作,后编为五卷,有仁宗嘉庆(1796—1820)间刊本。补遗二卷乃世宗雍正十一年癸丑至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33—1786)删馀之作。袁枚集刊刻极多。今人周本淳以乾隆随园所刊三十二卷为底本,并据嘉庆诗集单刻本校补标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8年排印出版。
重订曲海总目
戏曲目录。清黄文暘撰,无名氏重订,管庭芬校录。一卷。文暘字焕亭,丹徒(今属江苏)人。黄氏《曲海目》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因作者参与奉旨修改词曲,“得尽阅古今杂剧传奇”,遂勒目“以纪其人之姓名”。可惜庞杂无次。咸丰间,管氏购得无名氏“重订”本,校录一过,于同治二年(1863)成此书。约三万余字。书中分六类,著录作家作品。共收作品一千一百三十余种,删去重复,实存一千○五十余种。后附焦循《曲考》中多于此目者,补充此目之阙。黄氏“前言”云:“寓感慨于歌场者,多自隐其名,而妄肆褒讥于声律者,又多伪托名流以欺世,且其时代先后,尤难考核”,所录未可确信,需参读它目佐证。此目为治戏曲史者之重要参考资料。有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本。
狄青复夺衣袄车
元杂剧剧本。简名《衣袄车》或《复夺衣袄车》。撰者姓名未详。剧演宋时无章阁学士范仲淹令狄青押500辆衣袄车前往西延边赏军。将军王环,年事已高,将盔甲兵器在街市出售,因见狄青英雄,便赊予狄青。途中狄青贪杯,衣袄车被河西国大将昝雄和史牙恰夺去。范仲淹闻讯后再遣刘庆前往助战;并说,如狄青不能复夺衣袄车,便取其首级回报。狄青箭射昝雄、刀劈史牙恰,夺回衣袄车。狄青将二敌将首级交刘庆先回,自己杀罢残敌后至。刘庆中途遇前来接应的黄轸。为冒功,黄轸夺了敌将首级,将刘庆推下山涧,回去领功。范仲淹正欲犒赏黄轸,狄青回营。在黄轸的狡辩下,范仲淹欲斩狄青。刘庆落涧未死,赶到刑场说明真相。最后以黄轸被杀、狄青官封总都大帅作结。此剧正末第一折扮王环,二、四折和楔子扮刘庆,三折扮番国探子,有异于杂剧常格。狄青为北宋名将,但剧中所演故事不见史载;王环、刘庆诸人亦史无其人。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一乘决疑论
佛教论著。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彭绍升著。一卷。是驳斥儒家排佛反佛言论,主张儒释融通之作。意在“解诸儒之惑,以究竟一乘(指华严宗教义)之旨”。所列排佛反佛儒者有程颢、陆象山、王阳明、高攀龙等。认为他们反佛乃是“以名字不同,横生异见,斗争不已”。主张“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立论多据华严宗的教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