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崧

- 姓名:刘崧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泰和(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321
- 逝世日期:1381
- 民族族群:
刘崧[sōng](1321~1381)明初诗文作家。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今属江西)人。世业儒,七岁能诗。家甚贫,值世乱,奔波辗转,不挫其志,元末,举于乡。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以经明行修授职方郎中,迁北平按察副使,有异政,坐事谪输作京师,寻放归。洪武十三年,太祖手敕召为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以老致仕归乡。洪武十四年,复召为国子司业。卒于官。崧为人清介,晚年贵显,淡泊如旧,为官不携家眷,惟携一僮往,至则遣还。公馀之暇,独处一室,据案吟咏,夜分不休。其年愈老,思愈壮,诗愈工。崧大半生生活于元末明初大动乱中,江西又是战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其诗大多反映了在战争与各种灾害中人民饱尝的种种苦难。许多作品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辗转于水火的苦况,也暴露了农民军的许多弱点。《壬辰感事》六首写江西战乱的由来与发展,可称史诗。《南乡怨歌》写兵匪相续、虎去狼来,“杀尽丁男掳奴女,手麾牛羊雨中去”。《养牛叹》、《采野菜》、《后掘冢歌》等揭露了地方军队(寨军)胡作非为。《布谷鸟》写由于“丁壮从军”、“中男筑城”,春来土地无人耕种。《虎逐狼》写各种军队如虎似狼,无不扰民害民,人民备受痛苦。《凶年有弃子于江渚者诗以寄哀》一诗更令人不可卒读:“骨肉岂不亲,无食难为恩。抱子弃水中,哭声吐复吞。母饥骨髓枯,儿饥眼眶出。终然两难存,何以共忧恤。岁月不相贷,恩爱从此分。我死尚可忍,儿啼那复闻。儿啼那复闻,江水流浩浩。不忍回视之,衔悲入秋草。”虽然汉末王粲就写过这个题材,但这样细腻的描写才更能展示这类事件的悲惨。其《石炭行》写挖煤工人之苦:“乡夫如鬼入地道,鞭血哭泪复滂沱。斸深掘远不知返,土囊砑空忽崩反。十人同入几人归,接便篝灯出牵挽。”此题材,其他诗人很少涉及。另一些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如《园居杂兴》等。崧擅长歌行,用此体写人叙事,平易畅达,很少用辞藻,但却富于感染力,其描写的世界中充满了悲哀与血泪。其近体及抒情作品因过于平易,诗味寡淡。崧为明初江西(或称江右)诗派创始人,其诗风影响家乡作者达数十年之久,永乐、宣德之间盛于朝堂的台阁诗风就是江西诗派的直接产物。崧所倡导的平易自然的诗风正宜于奉敕颂圣、歌咏升平之作。钱谦益说:“江西之派,中降而归东里(杨士奇),步趋台阁,其流也卑冗而不振。”(《列朝诗集小传》)著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等。《明史列传》卷一三、《明史》卷一三七有传。
刘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井观琐言
明代笔记。3卷。郑瑗撰。郑瑗字仲璧,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官至南京礼部郎中。该笔记在考证上尚有可取之处,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其书大抵皆考辨故实,品骘古今,颇能有所发明。如论王柏改经之非,斥《纲目》发明书法考异之曲说,辨李匡又《资暇集》解律令之误,驳史伯璿《管窥外编》言天地之自相抵牾,又摘胡三省《通鉴注》所未备。又引《宋书·柳元景传》,证魏崔浩因有异图被诛,特假史事为名,所论亦有根据。在明人说部中,尚称典核。”不过,他论文较为保守。文中竟这样贬低司马迁《史记》:“《左传》法度森严,辞气古雅而整暇不迫,马迁才豪,故叙事无伦理,又杂以俚语,不可为训。”说明他不懂文章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此外,他对明初诸家散文的评述,虽不尽妥当,但也可供治明代散文发展者参考。该笔记有《四库全书》本。
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
太上泰清拔罪升天宝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忏文称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讲说道法、大放光明,普照十方,度脱地狱罪人皆超生人道,又太上告诫众生:凡造业犯罪之人,死后皆入地狱受苦。若能一心恳祷,归依上真,忏悔罪业,即可拔罪解脱。书中列举四十六位泰清境天尊真人名号及忏悔文式。本篇与《太上玉清谢罪登真宝忏》、《太上上清禳灾延寿宝忏》,原当为同一组忏文。
太清金液神气经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经卷上于西汉出世。卷中、卷 下引《真诰》等文字,为后人混入本经。卷上清虚真人述清虚太 皇所授三经,示炼丹之方。中卷黄帝述万神姓名,并述炼丹方。卷 上多隐名,卷中易解,卷下皆录自《真诰》,述神仙降授诸养生方。
王映霞自传
本书再现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的前妻王映霞的传奇一生,她的人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感情生活上,她先是与郁达夫结婚,后因两人的误会又离婚,数年后又与钟贤道结婚,两次婚姻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其情感历程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也展现了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一面。作为知识女性,王映霞还与胡适、鲁迅、丁玲、徐志摩、陆小曼等文化名人多有来往,对此本书都有详细的讲述。全书语言流畅简洁,情感细腻真实,不失为一幅生动的民国生活图卷。
明心篇
熊十力著。1959年上海龙门印书局出版。从儒家心性论角度沟通本体论、道德论与修养论,是作者重要的哲学与伦理学著作。作者原作《体用论》,末章《明心》因病未能完成。《体用论》出版之后,本论即以篇行世。全书一本体用不二的理论基石,认为心、物是一体之大用,不可分割。在生物还没有出现,世界尚处于无机物阶段时,生命心灵之性便存在了,只是隐而未显。“譬如水遇冷缘,可成坚冰,是水有凝冰之性也。当坚冰未现时,不可谓水无凝冰之性在。”世界的本体包含了生命与物质两方面,不能把它简单化为或心或物。人产生以后,宇宙之心通过人心充分显露出来。它刚健、中正、纯粹,充沛无竭,生生不已,周遍于人与天地万物,具有最高的主体性。“心是物之主,能浸入于物,随顺于物,明了物则,而掌握之,以化裁乎物。”心是本有的,至善的,又叫本心、仁心,是道德的根据,包含成善的无限可能性。孔子敦仁之学即从人性之善端出发,主张日日创新,扩充善行,永无止息。然而,人禀性而生,具有能动性,它可以率性而为善,也可以违背本性,顺从“躯体的盲动”,行恶。“躯体的盲动”源于人的感性欲望,是禽兽锢于人身之余习,是“小己之私欲”。从认识上看,人自出生以后,习于实用,浸于尘俗,本心的天然之明,不能避免后起的习染掺杂。习染又叫习心,使人违仁趋恶。所以人人都需要道德修养,亦即返己体会,自识仁心,使“仁心常为吾人内部生活之监督者,吾人每动一念,行一事,仁心之判断,恒予小己之私欲以适当的对治。”善于保养本心的志士仁人,自识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骤逢生死难关,不敢亦不忍失去仁心,故能顺从仁心之启示,从容就义。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仁心与知识也不矛盾,只要能保证仁心做主,知识便是成善的工具,无有不善。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
梵名Suva^hu -paripr!ccha^ 。凡三卷。唐代输波迦罗译。略称苏婆呼童子经、苏婆呼请问经、苏磨呼经、苏磨呼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系记载执金刚菩萨大药叉将对苏婆呼童子说示真言行者应受持之律仪。凡十二品,即:律分品、分别处所分品、除障分品、分别金刚杵及药证验分品、分别成就相分品、念诵真言轨则观像印等梦证分品、悉地相分品、下钵私那分品、分别遮难品、分别道分品、分别诸部分品、分别八法分品。本经之异译本有北宋法天所译妙臂菩萨所问经,略称妙臂所问经,计四卷,十二品,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十二品中,妙臂所问经多出‘成就分’一品,为本经所无,然少‘念诵真言轨则观像印等梦证分品’,其余十一品与本经之内容相同,唯名称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