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
杜诗详注[标点本]
《作者:仇兆鳌》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歌最详细的一个注本。二十五卷。清仇兆鳌注。仇是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本书自序作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后又有所增订。仇氏以二十余年之力,汇集了各家注本,搜集了大量资料,撰成此书。本书依年编次,注释以详见长。每一诗下都有详尽的编年考证,集中了前人的成果,又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句中夹注则广搜博征,疏释典故词句。诗末或章末又有关于立意结构的分析串讲,显示出很深的艺术鉴赏功力。其后,又引前人论述,对每首诗加以评论发挥,各有侧重,前后照应,系统地、多方面地介绍了诗歌理论,使读者可以完整地了解杜诗的各种成就和历代的研究概况。从注释的角度看,本书的确绵密周详,完备博大。但亦有烦琐冗沓,附会失当的地方。书前有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凡例等,康熙五十二年后印本又增加了《诸家咏杜附录》、《逸杜附录》、《杜诗补注》、《诸家论杜》四个附录。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了点校本,对全书作标点校勘,书后附篇目索引。
-
梦家诗集
《作者:陈梦家》诗集。陈梦家著。1931年1月上海新月书店出版。收1929年1月至1930年11月的诗作40首。共分“自己的歌”、“三月”、“雁子的歌”、“长歌”四卷。1931年7月由新月书店再版,增第五卷“留给文黛”。这本诗集集陈梦家早期诗作之大成,充分体现出诗人早期诗歌的特色。《梦家诗集》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一个青年诗人对爱情、对人生、对世界所唱的轻盈柔美的歌。诗人着力于营造宁谧的意境,渲染悠然的心情,同时,语言纯炼质朴,洗尽铅华,创造出一种娴静的美。如《雁子》: “从来不问他的歌,/留在哪片云上?/只管唱过,只管飞扬,/黑的天,轻的翅膀。/我情愿是只雁子,/一切都使忘记——/当我提起,当我想到: /不是恨,不是欢喜。”其他如: 《露之晨》、《那一晚》、《白马湖》、《摇船夜歌》,都是意境幽美、清舒流丽的好诗。陈梦家的诗风虽淡如轻烟,却不流于清浅,而是有一种纯美的内涵深蕴其中,耐人寻味。如《一朵野花》这首诗,诗人把自己的形象寄寓在一朵长在荒野里悠然地享受着生命的种种遭际的小小野花之中,使人在感受到诗歌词采和形象的优美之外,又能领悟到一种物我交融、略带神秘色彩的哲理情趣,体味到诗人隐含于形象之中的人生见解。《梦家诗集》形式上谨严、匀整,将整齐的音节与韵律完全融入自然纯熟的诗句中,不留痕迹。但是,陈梦家的新格律诗尽管娴熟流畅,却没有突破闻、徐二人的窠臼。
-
唐诗鉴赏辞典
《作者:佚名》唐诗选析集。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并出版。自1983年12月初版后,曾多次再版。该书编者认为,对于唐诗艺术,前人虽有不少评论,但大都湮没在浩如烟海的诗话中,不易检索;今人也写了不少鉴赏唐诗的文章,但大都集中在读者熟知的二三百首名篇之内,未能反映唐诗艺术的全貌。该书则将文学赏析读物和工具书融为一体,意在为向往神游唐诗艺术宫殿的人们作“导游”。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该书共收唐代196位诗人的诗作1105篇,约180余万字。二是门庭宽。著名大诗人的诗篇占有较大比重,各种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也兼收并蓄,所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尽可能地囊括进来,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唐诗的风貌。三是作者多。编者约请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振甫、周汝昌、霍松林等120余位全国各地的学者撰稿,写法多样,风格各异,是全国唐诗专家们的集体创作。 该书正文中作家的排列,大致以生年先后为序;生年无考的,则按在世年代先后为序。同一诗人的作品,一般依《全唐诗》篇目次序排列,个别地方按作品编年顺序作了调整。对所收作品,原则上采用1首诗1篇赏析文章,某些难以分割的组诗或唱和酬赠之作,则几首诗合在一起分析。对诗的理解、分析力求正确。对某些过去有争议的字、词、句意,不少作者都作了细心的考证,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 书前程千帆所作的《序言》对唐诗繁荣的原因、发展概况、风格流派等作了简洁的叙述。
-
诗经译注
《作者:程俊英》诗经全译全注本。程俊英撰。前言略述《诗经》来源、编订和分类、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以及本书写作宗旨和体例。正文除原诗外,包括题解、注释和译文三部分,各有特色。译作诗意浓郁,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小雅·斯干》第八章“乃生男子”一节,第九章“乃生女子”一节以及《鄘风·柏舟》、《小雅·巷伯》、《大雅·江汉》等,都译得非常出色。格律整齐,朗朗上口,达意传神。本书的题解,文字精练,言简意赅,基本上都能够概括诗篇的主题。如《郑风·风雨》题解云:“这是一首写妻子和丈夫久别重逢的诗歌。《毛诗序》说此诗写‘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虽属臆测,却使后来很多气节之士,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以‘鸡鸣不已’自励。”作者就诗论诗,确定了本诗的主题,同时又介绍了旧说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本书的注解,以准确简明为特色,即使某些比较复杂的词语,释义也力求简洁,不搞烦琐考证。而且每条注释都分行排列,清楚醒目。这部《诗经译注》应是众多译本中的佼佼者。《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
-
梦泽集
《作者:王廷陈》明代诗文别集。王廷陈(字稚钦)著。旧刻于家塾,嘉靖四十一年(1562)其弟王廷瞻刻于淮阳,嘉靖四十四年(1565)其侄王同道又刻于吴中,均为17卷。诗赋11卷,文6卷。万历十八年(1590)王追伊重新翻刻,万历三十年(1602)王追淳又加以修补本,为23卷。《四库全书》以此刻本为底本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其诗意警语圆,轩然出俗,则不得不称为一时之秀。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其如良马走坂、美女舞竿,五言尤是长城。又称王稚钦、吴明卿之五言律各集,妙境专至而有余。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亦谓其音高秋竹,色艳春兰,乐府古诗,殊多精诣。盖在正、嘉之间,何景明最为俊逸。廷陈之天骨雄秀,抑亦骖乘矣。若杂文则藻采太多,华掩其实,等诸自郐无讥、无庸深论也。”陈田《明诗纪事》亦评论说:“稚钦格矜复古,意取标新,亮节清音,绵情丽制,大约古体胜于近体,五言胜于七言,固由诣有专精,亦是才分各限。”
-
翠寒集
《作者:宋无》元诗别集。1卷。宋无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主要版本有明刊本,3卷;毛晋汲古阁刊本(编入《元人十种诗》),1卷。汲古阁刊本流传较广,《四库全书》底本就是汲古阁刊本。本集卷首有元贞元年(1295)赵孟頫序,延祐七年(1320)冯子振序,后至元二年(1336)宋无自序。明刊本尚有至元三十一年(1294)邓光荐序。卷末有毛晋跋。冯子振序曾摘录出宋无诗中的佳句若干则,对宋无诗评价相当高。宋无的七言古诗纯学李贺、温庭筠,其他各体,也显然受到李贺的影响,如“神娲蹋云去补天,留下一团焦黑烟”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他的某些诗由于刻意出新,反而失之于生涩纤弱。本集所载的诗篇,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较优秀,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则比较逊色。
-
揭傒斯全集
《作者:揭傒斯》诗文别集,十八卷,诗九卷,又名《揭文安公全集》、《文安集》、《秋宜集》等。诗文别集。元揭傒斯撰。各本卷数不一。揭傒斯,字曼硕,生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卒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揭源人。仁宗、英宗两朝历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等官。文宗参与纂修《皇朝经世大典》,又尝进《太平政要》,深得文宗信任,常字而不名,以示亲重。顺帝朝历任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官。至正初诏修宋、辽、金三朝史书,揭傒斯为总裁官。卒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揭诗多为写景抒情、状物喻怀之作,但其中也往往摄取时事及民间疾苦入诗。《临川女》借一盲幼女之口言其家为佃农,母兄因为贫困将盲女投入江中,后为人所救。全诗言浅情深,读之令人酸鼻。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为《揭傒斯全集》,李梦生标校
-
宋诗纪事
《作者:厉鹗》诗总集。清厉鹗(1692—1752)选辑。一百卷。鹗有《樊榭山房集》已著录。此集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历时二十余年。系继宋计成功《唐诗纪事》之后裒辑宋代诗歌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著作。据厉鹗《序》称,因有感于“前明诸公剽拟唐人太甚,凡遇宋人集,概置不问,迄今流传者,仅数百家。即名公巨手,亦多散逸无存,江湖林薮之士,谁复发其幽光。”于是利用扬州小玲珑山馆马氏藏书,从宋人文集、诗话、笔记、以至山经、地志等各种珍秘典籍中辑撰成。每一作家后多附小传,所收作品亦标出处,并加评论,或引诗话、笔记等材料给以注释、说明,颇便使用。但所收诗作多无本事,与书名不符;或有事而无诗,又类说部。从全书体例看,可视为一部宋代诗集。
-
杨维桢集
《作者:杨维桢》诗文集,十一卷。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东维子等。元会稽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四年(1327)李黼榜进士,任天台尹,历钱清场盐司令、提举杭州四务,转建德总管府推官。升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未赴任。遇兵乱,避地富春山、钱塘、姑苏。曾拒张士诚之招,具书告以顺逆成败之理。达识丞相纳贿不已,上书讽之,由是见忤。后徙居松江府(今属上海市)。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诏遗逸之士纂修礼乐书,维桢在选中。他以“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辞之。次年,朝廷复遣有司敦促上道。赴京师百日而肺疾作,乞骸骨,抵家卒,时年七十五岁(一作七十六岁),葬华亭县修竹乡干山(天马山)。杨维桢是元朝文章巨公之一,其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著有《铁崖古乐府》、《春秋合题著说》、《丽则遗音》、《东维子文集》等。今据《四部丛刊》初编影印鸣野山房钞本整理。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简称四库本)参校。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作者:逯钦立》诗总集。今人逯钦立辑校。一百三十五卷(精装三册)。收先秦至隋代诗歌近六万首。钦立对于汉魏六朝文学造诣殊深,著述很多。他感到明人冯惟讷所辑《诗纪》、近人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虽“搜括靡遗”,有功于于世,但仍存在严重缺失,遂在前书基础上,重新扌審摭上古迄隋末的歌诗谣谚,另谋新编。历时二十四年,成此书。以此考核《诗纪》,冯书主要着力于“纲罗放佚”上,而于“删汰繁芜”方面则用力甚微;丁书功夫用在“删汰繁芜”上,但不录先秦逸诗,又剿袭冯舒《诗纪匡谬》,不加细审,致生新误。所录诗均不注出处,难以信据。而此书正是冯、丁二书纠偏补阙之作。其书优点是:取材广博,资料翔实,异文齐备。取材除《诗经》、《楚辞》外,悉数编入,引书近三百种,每诗皆注出处,各种异文及前人校勘成果及讹误,均有记录。且考订精审,编排得宜。如所谓苏武、李陵一组别诗,古人已有疑辞,而冯、丁二书仍以为苏、李自作。此书则从其内容题旨及修辞用语等,判定为出于后汉文士之手。编排按作者生卒年代,亦优于前书,以帝王宗室为首卷。此编囊括千余年诗歌篇什,引用数百种子史文集,审校皆可信据,颇富资料及研究价值。有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精装本。
-
苕溪渔隐丛话
《作者:胡仔》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对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评论。不少已经散佚的材料也靠它得以保存。可见它是唐诗专著中一部材料丰富、评论精当的力作。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著,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以文化形态史观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和前途的著作。认为人类文化可分为七个独立的文化系,每个文化系只有一个生命周期,而中国文化系历经四千年,独具二周。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此前为第一周文化,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此后为第二周文化,其特点是沿袭秦汉的制度,但外来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兵、家族和元首(皇帝)是民族文化最基本的问题,“兵可说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家族可说是社会的基本问题,元首可说是政治的基本问题。”然而,中国自秦汉以下的第二周文化不尚“武德”,是“无兵的文化”,因此,导致了中国文化的衰落。抗日战争是中国从文化第二周转入建设第三周崭新文化伟业的时机,而“新生”的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尚武”和“尚兵”。只要重新恢复战国时代文武并重的文化,抗战建国和第三周文化就必可实现。现有重印本。
新史学
近人梁启超撰。有《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论正统》、《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书法》、《论纪年》6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新民丛报》连载。批判封建史学有四弊:其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其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其三,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其四,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有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首次提出“史界革命”口号,认为新史学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为救国图强、造就新民服务。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
伤寒论诠解
刘渡舟、傅士垣主编。全书共40万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主要是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讲授《伤寒论》的录音整理编辑而成。为了尽量保持《伤寒论》的原来面貌,保持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践特征,本书选取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底本,除对一些个别章节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以保留;并依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诠解。为使理法方药各项内容的解释分析相互连贯,以适合教与学的客观要求,本书在编写体例上简化了层次,只设“解析”一项,将一般著作所常设的内容提要、词解、分析、病案举例等方面的内容尽揉其中。在解析原文时,力求如实反映编著者的学术观点和心得体会,也适当介绍历代注家的见解,并着重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病因病机的探讨、病证的比较鉴别、前后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阐发,联系病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进一步说明,在原文的解析中,也不失时机地对前后方证作了鉴别。本书对《伤寒论》中习用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等均予以保留,不另作说明;对原文词句的校勘均汇集起来,附于书末,以便检阅。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刘渡舟的学术思想,是其伤寒论学治学成果的汇集。是学习《伤寒论》学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阿黑小史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新时代书局1933年3月1日初版,列入“新时代文艺丛书”。内收《<阿黑小史>序》1篇。它由《油坊》、《秋》、《雨》、《病》、《婚前》等5章组成,但各章都可以独立成篇。第二章《秋》曾收入1934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如蕤集》。这是一部具有浓厚的牧歌风味的抒情诗小说。作品以“人人各安其生业,无匪患无兵灾”的原始状态的封闭山村为背景,描写打油人的独生女儿阿黑和油坊老板的儿子五明的恋爱悲剧。聪明的阿黑和稚气的五明水乳般交融在一起,“说不出的和谐,说不尽的美”。阿黑不幸病逝后,五明痛不欲生,爱情之火竟把他变成癫子。这部小说是作者将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的一个尝试,正如作者在《〈阿黑小史〉序》中所言:“我却正想在这单纯中将我的处理人事方法,索性转到我自己的一条路上去。”
奏谳书
汉代纂辑的案例汇编。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发掘出土。全书共227支简,包括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案例22件。书题位于全书的末简,自名为《奏谳书》。可能是供官吏工作参考,或学吏者阅读应用。《奏谳书》释文已经由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整理后,分别发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1995年第3期。历史学家李学勤对释文的解说也同时发表。《奏谳书》案例的编排,凡有纪年的,大体上是越早的越列在后面。推算历朔,纪年最早的在秦始皇(秦王政)即位之初,而最晚的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其间穿插一些没有纪年的,格式较为简略,应系摘要。另外,还有两条春秋时期的案例,仅系记述,不属书。“谳”[yàn]的意思是议罪,《汉书·刑法志》云:“县道官疑狱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奏谢书》便是这种议罪案例的汇编。
圆觉经序注
圆觉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