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

- 姓名:丘逢甲
- 别名:字仙根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福建台湾府
- 出生日期:1864年
- 逝世日期:1912年
- 民族族群: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仲阏、蛰仙,号仓海,诗文中常自署“南武山人”、“东海遗民”、“台海遗民”,1864年12月26日(清同治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于福建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属苗栗县),祖籍广东镇平(今蕉岭)。父亲丘龙章曾中秀才,又获选为贡生,先后设馆授徒于屏东、铜锣、丰原。丘逢甲四岁随父亲读书,六岁能诗,七岁能文。十四岁应童子试,主考福建巡抚丁日昌阅其卷,大为赞赏,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发榜时他名列榜首。
1887年,丘逢甲以诗文受知于兵备道唐景崧,应召入其幕府,并拜唐为师。丘一方面在海东书院读书,一方面为唐辅佐文书事宜。唐藏书颇丰,喜结纳贤士,奖掖风雅,公余常办诗酒之会,为当时台湾颇有名气的诗人。丘逢甲有机会结识学子,博览群书,见识日益增广。然而为时未久,即因才高年轻遭人嫉妒,乃以告假省亲为由返回家乡,专攻举业的书籍。1888年赴福州应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中进士,授工部候补主事。但他眼见日本不断侵略台湾,清政府又腐败无能,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开发建设受阻,遂无意于仕途,不久即告归台湾,走上开启民智、培育英才的讲学道路。先后任台中衡文书院主讲、台南罗山书院主讲和嘉义崇文书院主讲。他在讲学时鼓吹新思想,遭到一些冬烘学究的忌妒。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沿海戒严。台湾巡抚自刘铭传去职、邵友濂继任以来,军备不修,防务弛废。丘逢甲以局势严重自请于当局,表示愿率士民共同守御,获准督办团练后,与其兄丘先甲及好友谢道隆分赴各地,招募乡民训练,以备战守。唐景崧临危受命,出任台湾巡抚。台湾军民正多方备战,但不久马关议和,且有割让台湾的传闻。唐景崧迭电总署,极力反对割台,丘逢甲也向唐建议拒命抗日。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正式签订。是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联名上书都察院,力争不可;丘逢甲也领衔全台绅民,电奏清廷,表示抗日保台的决心:“臣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2]至5月25日,台湾绅民得知和议已定,割让无可挽回,乃自立抗日政权,名称“台湾民主国”,设总统、副总统,总统府置军务、内务、外务三大臣,另设上下议院,议员均由民间推选出任。以蓝地黄虎为国旗,年号“永清”,表示“永戴圣清”之意。丘逢甲与陈季同、林朝栋等绅商同赴抚署共进贺表,拥戴唐景崧为“台湾总统”,领导抗日保台。唐以礼部主事李秉瑞任军务大臣,以丘逢甲为义勇统领。由于全台各级官员纷纷内渡,被推举的议员也多不就任,虽电请各省援助,由于清廷制止,收效甚微,武器弹药尤为缺乏,形势极为严峻。
1895年5月29日,日军从鼎底澳登陆,守军未战而溃。不久,基隆沦陷,狮球岭失守,台北告急。6月4日,溃兵入城索饷,乘机抢掠,纵火焚烧抚署,火药库也发生爆炸。唐景崧眼看大势已去,自知无能为力,遂微装奔避沪尾,随即内渡厦门。6月7日,日军进占台北,丘逢甲驰援不及,遂回大埔厝柏庄,设置义军总部,筹划抗日事宜。日军攻占台北后继续南侵,义军虽节节抵抗,但由于装备简陋,枪械弹药不足,伤亡惨重,终告不支。尤其是谣传唐景崧内渡前曾发库银十万元送至台中,为丘逢甲及其部属私吞,致使军心涣散,号令不行。丘逢甲陷于困境,自知无可挽回,遂布告各义军,自由抗战,不限部勒。然后偕同长兄丘先甲奉父母内渡。在其悲愤而沉痛的离台诗中,有“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3]的词句。丘逢甲一行经厦门抵泉州,然后举家回广东镇平(今蕉岭)祖籍。然而台湾情结使他魂牵梦萦,东望故园,不禁吟咏出“古戍斜阳断角哀,望乡何处筑高台”以及“客愁竟义怜江月,乡梦千重隔岭云”[4]的诗句,无限惆怅和深深的失落感溢于言表。
抗日保台的失败,使丘逢甲更加忧虑国事和向往日本的明治维新,对康有为、梁启超所倡导的变法维新,深表赞同。1897年,应潮州太守李士彬之聘,出长韩山书院,专以新思潮及有用实学课士,讲授时务策论,废弃八股试帖,开岭东新学之先河。次年,转赴潮阳东山书院讲学,仍鼓吹新思想,倡言维新变法。8月,戊戌政变推翻新政,丘逢甲感到十分失望。
丘逢甲于1899年与好友梁居实、杨守愚及三弟丘树甲,筹划创办新式学堂“岭东同文学堂”,拟聘日本学者熊泽纯之助为教授,讲授日文,使学生学习日本维新富强之道。这时粤东当局命丘赴南洋考察侨务,丘乃乘便向华侨筹募创办同文学堂的经费。途经香港时,曾会晤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与唐才常议论时局。他对康、梁保皇之举颇不以为然,转而同情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但对利用会党及防营的举措,却以为不足恃。这是得之于保台失败的惨痛教训:当年在台湾留用的湘勇、淮勇不下四五万人,但骄兵悍将,上阵对敌一触即溃。
由于得到南洋华侨的捐助,岭东同文学堂于1900年秋正式创立于汕头,丘逢甲任监督,温仲和为总教习,何寿朋、温廷敬分管教务。学堂聘请英、日籍学者及归国留学生,讲授算学、格致(物理)、化学、生理卫生、英文、日文以及兵式体操,在新学上独树一帜,为尔后的国民革命队伍输送不少人才。
丘逢甲于1904年辞离汕头回镇平,在县城创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班”,后改为县立中学堂;又两年,利用“族田”收入,设立员山、城东两间家族学堂。1906年冬,丘应粤督岑春煊之聘,赴广州出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致力于发展新式教育。两年后,学务公所改为提学司,丘逢甲转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1908年,丘被举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仍兼中学监督。
1909年广东谘议局成立,丘逢甲被选为议员,继而任副议长,并受聘为两广总督公署议绅。丘在谘议局中常抨击地方积弊,语惊四座;又荐举革命党人古应芬为谘议局书记长,邹鲁为书记,以利开展革命活动。并以其社会地位及政治影响,掩护革命党人。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汉口、汉阳光复,各省纷纷响应。丘逢甲因支持革命党人,被新任广州将军凤山密奏为广东革命大绅之首,准备就职后加以逮捕,幸亏凤山走马上任一到广州就被革命党人李沛基炸死,清吏因而胆怯,未敢采取行动。11月8日,革命党人动员谘议局与各界领袖召开大会,决议独立,以迫两广总督张鸣岐,丘逢甲极力赞同此议。次日,广州宣布共和独立。10日,胡汉民自香港抵达广州,成立广东军政府。丘逢甲登报启事,以革命告成,避讳为封建遗物为由,从此恢复邱姓本字为丘,又弃用“逢甲”二字,改以别号“仓海”为名,从此以后即称“丘仓海”。其次子丘琮则以“念台”为号,以示念念不忘光复台湾之志。丘逢甲被广东军政府任命为教育部长。不久又被推举为广东省代表,北上参加筹组临时中央政府。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丘逢甲任参议院议员。
丘逢甲至南京任职不久,即因劳累过度而肺病复发,乃告假南归故里,于2月25日在镇平老宅逝世。临终遗言葬须南向,以示不忘台湾。著作有《柏庄诗集》和《岭云海日楼诗钞》等。
丘逢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鹿洲初集
文集。清蓝鼎元撰。二十卷。鼎元字云锦,号玉霖,又号鹿洲,福建漳浦人。雍正时以拔贡生授广州府知县,康熙、雍正时文学家,以古文见长。著有《平台纪略》、《东征集》、《棉阳学准》等。此集为其友人旷敏本所编,初编定于雍正四年(1726)。雍正十年又合其续稿重加选编,整理为20卷。全书按文章体裁分卷,各体文章之间按年排列。所收作品起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止于雍正十年。故前有旷敏本序,序后又有旷敏本纪,各述其始末。全书约二十万字。
傲轩吟稿
元诗别集。胡天游撰。一卷。天游名乘龙,以字行,号松竹主人,又号傲轩, 岳州平江(今属湖南)人。当元际乱时隐居不仕。约卒于至正末。其诗兵焚之余仅存十一,收入顾嗣立《元诗选》。计存各类诗一百一十六首。悲怆苍凉,多抒发身逢世乱,才华不得施展之叹。感情真挚。《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传本不多见,主要版本除《四库全书》本(曾影印收入《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还有清抄本(丁丙跋)等。集中的诗是按体裁类编的,但最后1篇为《述志赋》。卷末无附录。其集兵燹之余,篇什散落,存者仅什之一。明弘治间,其七世裔孙湘刻之。嘉靖初八世孙大器复编次重刻。观其诗,大多悲壮激烈,长歌慷慨之中,能发乎情,止乎礼义,身处末季,惓惓然想见太平,犹有诗人忠厚之遗。
盛氏皇朝经世文续编
一百二十卷。系辑录道光、咸丰、同治、光绪间奏稿、论文而成,体例与《皇朝经世文编》全同。有光绪二十三年思补楼刊本。清盛康辑,盛宣怀编。此编为 《皇朝经世文编》主要续书之一,继《皇朝经世文编》专收道光以来文献史料,所选文章自道光元年 (1821) 起至光绪二十三年 (1897)为止。辑者搜集官方文牍、诸家专集二百余种,录入作品以奏议为主,凡四朝经制事宜具详,有关中外交涉者,别为外编。编辑体例仍按《皇朝经世文编》,细目略有增损,也为一百二十卷,分八纲、七十目。
竹林女科证治
亦称《竹林女科》。清·竹林寺僧撰。4卷。卷1为调经,从月经先期至白浊证治,计110余则;卷2为安胎,120余则;卷3为保产,110余则;卷4为求嗣,从求嗣总论至继病,110余则。书内详论女科生殖医学、男性房中求嗣。有光绪十七年(1891年)皖江节署重刻本。
灾难的岁月
现代新诗集。戴望舒著。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2月初版。收新诗25首。这是作者继《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之后的第4部诗集。收入的诗作写于1934年12月至1945年5月。《古意答客问》和《灯》2首写于旅居法国时期。诗人在法国闭门读书,补偿过文学生活的宿愿,与世无涉:“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前明月枕边书。”归国后至抗战前,诗人信奉“忠实于自己的艺术”的信念,创作了《秋夜思》、《小曲》、《赠克木》、《眼》、《夜蛾》、《寂寞》、《我思想》等诗。这些诗的基本色调是:“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振撼我斑斓的彩翼。”“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从《元旦祝福》到《偶成》16首写于抗战时期。《元旦祝福》是诗人抗战后写的第一首诗,抒发了强劲的爱国的呼号。《白蝴蝶》、《致萤火》、《过旧居》、《示长女》、《赠内》等表现了个人生活的哀愁,但不绝望。诗人在香港因为宣传抗战,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豪情,和对于正处在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的祖国和人民的怀念。《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传诵的名篇。诗人身陷囹圄,看不见祖国,他用残损的手掌一次次地抚摩祖国的地图,为她的累累伤痕而哀伤,更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光明而欢欣鼓舞。《萧红墓前口占》和《偶成》写于抗战胜利前夕。前者感情真挚,蕴含了诗人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后者是诗人创作的最后一首诗。生命的春天,灿烂的微笑,明朗的呼唤,重开的鲜花,为作者的创作打了一个句号——诗人由象征主义走到了现实主义。
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第一品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