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

陈梦家
  • 姓名:陈梦家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南京
  • 出生日期:1911年4月19日
  • 逝世日期:1966年9月3日
  • 民族族群:

陈梦家(1911年4月19日—1966年9月3日),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笔名有陈漫哉、梦甲等。浙江上虞人,生于南京。自幼生活在宗教氛围里,深受浸染。


1921年入中学。1927年考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法律系,开始创作自由体小诗。在诗歌观念和诗歌创作上,先后受到闻一多、徐志摩等的影响,注重诗的格律。经徐忘摩推荐,在《新月》杂志第2卷第8号上首次发表新诗《那一晚》。


1930年1月发表《诗的装饰和灵魂》一文,主张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应给人以美感,反对文学的功利性,流露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同年初与方玮德、方令孺等创办《诗刊》,担任实际编务。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梦家诗集》(新月书店版),引起诗坛的注目。同年夏毕业于中央大学。应徐志摩的邀请编《新月诗选》,共选出新月诗派的诗人18家、诗80首。在《序言》中论述了新月诗派的主张,标榜“醇正”与“纯粹”,强调技巧周密和格律谨严。 9月任《诗刊》主编。


1932年一二八战役爆发后,参加十九路军,在前线创作了《在蕴藻浜的战场上》等爱国诗篇。3月应闻一多的邀请到青岛大学任助教,开始研究甲骨文。7月由北平晨报社·北晨学园出版诗集《在前线》。9月到北平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学习。


1933年1月,为保卫热河出榆关赴前线,创作《古北口道中》《承德道中》等诗篇。以后到安微芜湖任广益中学教员,其间创作长诗《往日》《泰山与塞外的浩歌》,《黄河谣》等。


1934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诗集《铁马集》。同月回北平,为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攻读古文字学。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月刊》、《新诗》等报刊上发表诗作。


1936年3月由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自选诗集《梦家存诗》。他以歌咏爱情和景物的抒情诗见长。在创作上受到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追求以简单纯朴的诗句、纯真的情感流泻,表现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但有的诗作染有宗教意识。闻一多编的《现代诗钞》,选收他的诗作《一朵野花》、《雁子》、《潘彼得的梦》、《鸡鸣寺的野路》等10首。1936年伦敦出版的英语《中国现代诗选》中,也选有他的诗。同年9月获硕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开始从事古文字学与古史的研究。抗战爆发后,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


1944年去美国,在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在美国三年,编写美国所藏中国铜器目录,还撰写一些论文。


1947年夏,为收集中国青铜器资料,漫游英、法、丹麦、荷兰、瑞典等国。同年秋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


1952年调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编委、《考古通讯》副主编等职。出版有《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海外中国铜器图录》、《武威汉简》等著作,在古文字学、年代学和古史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事研究工作之余,曾发表少量歌咏景物的短诗。


1957年,陈梦家先生被错划成右派,但陈梦家仍在工作室里埋头工作,并将故宫的九百张铜器拓片与夏商周“三代”的著录一一核对。


1966年9月3日,“文化大革命”中不忍屈辱,陈梦家自缢,年仅55岁。

陈梦家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不系舟渔集

不系舟渔集

元代诗文别集。 15卷。陈高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陈高有《子上存稿》,为明洪武十七年(1384)苏伯衡编次。但今无传本,很可能就是《不系舟渔集》的别称。本集有数种清抄本为传世善本,民国十七年(1938)由黄群编入《敬乡楼丛书》,并据抄本作了较多的校正,是流传较广的版本。卷首为苏伯衡序,明成化元年吕洪序。卷1为四言古诗,卷2为骚体诗,卷3为五言古诗,卷4为七言古诗,卷5为五言律诗,卷6为五言排律,卷7为七言律诗,卷8为五言绝句,卷9为七言绝句,卷10—11为序,卷12为记,卷13为传、墓志铭、行状,卷14为铭、赞、箴、跋,卷15为说、书,并附有陈高撰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的《子上自识》,应是写于将诗文结集之后。卷末为附录:揭汯撰《陈子上墓志铭》、《祭陈子上先生文》,苏伯衡撰《跋陈子上书》,胡翰撰《寄陈子上录事诗》。附录之后,是《四库全书总目》的本集提要等有关资料。陈高文章洁雅。他的五言古诗源出陶潜,律诗“格从杜甫,面目稍别,而神思不远”(《四库全书总目》)。从总的而貌上看,他显然有别于杨维桢一派的风格。

五品仙经

五品仙经

《五品仙经》,即《九重阖辟敕演栖真大典拔济苦海洞妙玄微仙经》。据黄诚恕《序》,昔日湖北武昌城外有傅生,雅慕吕祖,与附近同志诸人在武胜门外栖真观结吕祖社请乩。康熙己未岁(十八年,1679),吕祖飞鸾阐演《五品仙经》。经后附《傅先生传》,谓傅某系西天古佛降世。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

太上洞玄宝元上经

亦名《源一妙诀》、《太上宝元上经》, 简称《宝玄(元)经》。道教书名。一卷。其宗旨在阐述《道德经》, 以“道”为天地万物之本源。由道生一,一为元气。一生二,二为阴阳。阴阳合为和气,和气生人,是为二生三。阴阳交和,三气分布,而万物孳生, 是为“三生万物”。但其中以五千言配五德,对《老子》八十一章,先后次序,均一一疏解,认为其中有精微奥妙,则不免牵强附会。本书为唐以前道经,收入《道藏》第180册。

周易玩辞困学记

周易玩辞困学记

清张次仲撰。十五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尽弃象数、谶纬旧说,专主义理,其大旨多切于人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自序》,谓:赋性颛愚,不敢侈谈象数,又雅不信谶纬之说,惟于语言文字间求其谛当有益于身心者,辄便疏录,岁久成帙。经二十余年,凡六、七易稿而后成。持论最为笃实。于《乾》卦遵用王弼本,以便解诂,而仍列郑康成本于简端。前集诸儒之论及己论数十条为《读易大意》。其所论辨,如谓八卦因重之法,自十六、三十二以至六十四,卦变某卦自某卦来,皆夫子所不言。河图洛书之外,别无他图。后人依托夫子之言而支离蔓衍。又谓一卦六爻如主伯亚旅,无此以为君子,彼以为小人,反背错综之理。盖扫除轇轕之说,独以义理为宗旨,虽尽废诸家义例,未免开臆断之门。然其尽废诸图,则实有劖削榛芜之力。且大旨切于人事,于学者较为有裨。视绘画连篇,徒类算经奕谱,而《易》理转置不讲者,胜之远矣。”

草书势

草书势

一篇。书论。东汉崔瑗撰。瑗(77—142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省)人。官至济北相。工书,尤善章草。师承杜度,并称崔、杜。张芝曾学其笔法。是篇言草书(主要指章草)的产生及特点。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一卷。陈代释慧思撰。《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是慧思陈永定二年(558)于南光州齐光寺造金字摩诃般若经时所作的发誓愿文。该誓愿文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慧思有生奉佛以来,处处弘扬般若法旨。因发大慈大悲之心,以救赎众生出苦海为誓愿,立下誓言造金字摩诃般若经。第二部分:具详二十七愿,初十愿表示愿在弥勒佛下生时及十方世界,以此造成金字经及自身种种方便,护持般若,利济众生。次十六愿,表示愿笃修佛法,以修成佛果。最后一愿,表示愿承诺言,付之助成,遂其心迹。《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对了解和研究慧思其人及佛学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从中也可以看到修禅学法高僧,为执著其佛教信仰而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精神。现常见载于大正新修大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