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棻

沈祖棻
  • 姓名:沈祖棻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海盐人
  • 出生日期:1909年1月29日
  • 逝世日期:1977年6月27日
  • 民族族群:

沈祖棻(1909年1月29日~1977年6月27日),女,字子芯,笔名紫曼、绛燕,海盐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后在上海坤范中学、南洋女子中学就学。1930年考入上海中央大学商学院,一年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学习,一面从事诗歌、小说等创作,一面潜心于古典文学的学习与研究。九一八事变后的次年春天,有感于民族危机,赋词《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展现才华,此后创作了许多旧体诗词的名篇,足以与文学史上的蔡文姬、李清照相媲美。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评价其作品:“诸作皆风格高华、声韵沉咽,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一千年无此作矣。”


1934年,沈祖棻从中央大学毕业,又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并结识了同系研究生程千帆,后两人在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中,避难于安徽屯溪,结了婚。1942—1946年,先后在成都金陵大学、华西大学任教。解放后,先后在江苏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任教。1957年,程千帆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屈辱和苦难。1977年6月在武昌不幸遭车祸去世。


沈祖棻创作颇丰,既有用生命心血谱写成的各种诗词集、文集,又有闪射出真知灼见的古典诗词研究集。其古典诗词风格深沉,形式多样,长调小令、古体近体,无一不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其长篇五古《早早》诗特别为人称道。当代作家舒芜评价说:“我不知道李清照而后真正凭文学成就上了文学史的女词人还有几位,但沈祖棻肯定是一位,而晚年她又自解包缠,舍词而诗,终于写出《早早》这样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未有的佳作。”沈祖棻亦擅小说创作,其短篇小说以历史题材为主,如写卓文君的《茂陵》,写南宋忠臣为国殉节的《崖山的风浪》,写杨贵妃的《马嵬驿》等,从中可见其如何将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传闻敷衍成文,赋予旧题材以新意的才能。其新体自由诗,在自由中讲求大致整齐和词语锤炼,有古典诗词韵味。著有《微波辞》、《涉江诗》、《涉江词》、《古诗今选》(与程千帆合著)、《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沈祖棻创作自选集》等。

沈祖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疯癫老人日记

疯癫老人日记

《疯癫老人日记》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晚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疯癫老人日记》描写一个老人既已性无能,又深藏着生命的原始渴求和力量。这本书贯穿谷崎“重口味”的一贯特色。美在谷崎笔下就是强势的美,是恶之美,让人无法抵抗,也不想抵抗。疯癫老人迷恋貌美飒子坏坏的、强势的美。他宁愿受她的折磨而获得快感。他看似疯癫,实则可爱。他就像是任性的小孩,听凭自己感觉指导,制造各种生活乐趣。

昌谷集

昌谷集

诗文别集。一作《曹文简公集》、《昌谷小集》。二十二卷,其中诗三卷。宋曹彦约撰。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七彦约墓铭谓其著《舆地纲目》十五卷、《昌谷类稿》六十卷、《经幄管见》七卷,藏于家。其集,《宋史·艺文志》未著录,不知刊于何时。《文渊阁书目》卷九始著录,谓一部十五册,另一部十二册。《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谓十五册。《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谓二十卷。明《内阁藏书目录》著录,谓十五册。《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著录,谓二十卷,又《续集》一卷。知其集明末清初犹存。清修《四库全书》时,未见此集,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二十二卷:卷一至卷三收诗,计五古十四首、七古十七首、五律一百十四首、七律一百五十四首、七绝八十一首;卷四至卷二二收表、笺、封事、上书、启、书、状、札子、序、记、榜文、议、说、跋、赞、墓志、杂著等各体文二百六十篇。今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其诗五首、文七篇。

西湖小史

西湖小史

《西湖小史》一卷,清·李鼎著,书中记述西湖的一些名胜古迹,间有评论。李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和仲,生平不详。而山阴历史上曾有陆游杰出,一山之隔之会稽亦素称报仇雪耻之地,后之文人,视其先贤,何可愧哉!

西南联大文化课

西南联大文化课

本书主题是“文化课”。书中收录了冯友兰、张荫麟、汤用彤、罗庸、雷海宗、吴晗、闻一多等七位先生的文章。本书从中西文化的比较入手,渐及中国历史文化、人文文化,最后通过对哲学与人生的讲解,形成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文化的完整概述,展现了西南联大通识教育“以民族文化为主体,融汇古今、中西文化而重建现代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各位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

现代社会学

现代社会学

瞿秋白著。发表于1924年社会科学学会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第1—4集上。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原因论与目的论、社会现象的有定论与无定论、社会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论述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辩证法问题,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上一切事物都在“动”与“变”之中,没有一种东西是停滞不变的。社会现象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绝对与外界相隔离的东西”。主张不仅研究每个社会形态的特殊性,说明社会“变动的历程”,也要研究每种社会内部不同阶段的矛盾。指出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这种发展的革命形式,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彻底变革。该书第一次把辨证法与唯物论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进行宣传,首先提出了“互辩律”的唯物论这一重要概念,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才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这些论述是在此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所没有涉及到的。该书是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在当时和以后的思想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宛陵录

宛陵录

全一卷。全称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又作断际禅师宛陵录。唐代裴休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内容辑录黄檗希运禅师住于安徽宣州宛陵时,与裴休等人之宗乘机缘对话。希运以‘禅’乃生死大事,不能等闲视之;并强调公案对于顿悟之重要性,显示自其开始,禅林已将公案作为参禅之特殊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