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

- 姓名:李商隐
- 别名:字义山,号玉谿生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 出生日期:约813年
- 逝世日期:约858年
- 民族族群: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朝杰出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早年深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赏识,召为巡官,并与其子令狐绹等同窗受业。文宗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次年,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秀,将女儿嫁给了他。当时牛李党争剧烈,令狐楚为牛党,王茂元为李党,令狐父子忌恨商隐,认为他背弃了知遇之恩,后令狐绹长期执政,李商隐虽无意介入朋党之争,但也深受排斥,因而终生不得志。他曾为桂管观察使郑亚掌书记,到过广州,后又为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判官、盐铁推官,身居四川。最后客死在荥阳。他在政治上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谴责封建统治者荒淫误国,在思想上,他反对“学道必求古”,蔑视古圣先贤。他的政治诗,或抨击宦官、藩镇,或指斥时政弊端,忧愤深切,有胆有识,内容丰富,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咏物诗,托物以寄情,如《蝉》、《扶风界见梅花》等。他的《无题》诗20余首,有的写爱情,有的别有寄托,主旨含蓄,深情绵邈,引起后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其中的上乘之作,情深语挚,有的诗篇却轻浮艳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是其中的佳句。由于李商隐横遭排挤,纵有“欲回天地”的政治抱负,终生不得施展,故诗中带有浓重的感伤乃致没落的情调。如《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便是此情的突出表露。李商隐的诗构思精密,用语工巧,吐韵铿锵,意境朦胧,具有沉婉细密、绮丽精巧的独特风格,是一位鹤立晚唐诗坛的诗人。但他的诗有用典深僻、晦涩凝重的缺点,助长了后代某些形式主义的诗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玉溪生诗》3卷,赋、文各一卷。诗集今传,文集已不存。冯浩《李义山诗文集详注》以及钱振伦、钱振常《樊南文集补编》较详备。
猜你喜欢的书
滇考
云南地方志。清冯甦撰。二卷。甦字再来,号蒿庵,浙江临海人。顺治进士,官永昌府推官,累迁至刑部侍郎。著有《劫灰录》、《见闻随笔》、《南中集》等书。冯氏宦滇十五年,以地方兴衰治乱,为施政之鉴,故广搜诸史、方志、档案、笔记、小说,访查故老,“摘其沿革之旧迹,治乱之大端”。纂为是编。约成书于康熙元年(1662),五万五千字。全文分楚庄定滇、汉通西南彝置郡县、哀牢国内附、明三将军平云南、滇南科目等四十六篇。记叙上起战国时滇王庄蹻,下至清初平定云南之间的史事。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史料收集颇多,取材于各史、小说、笔记以及地方志。有史实,也有神话传说。比史书记载详细。
谈美书简
当代美学论集。朱光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这是一本关于美学的通俗小册子,收录了作者的10多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对怎样学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等问题,作了较为通俗而详细的阐释,提出并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认为,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于研究美学极端重要;研究美学,就必须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专著,但马克思主义有完整的美学体系,并且这个体系比起过去任何美学大师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的线索。作者坚持在他的美学理论专著中论述过的观点,即认为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但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离开人这个主体,就谈不上美和美感。作者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观,分析了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等问题。这本小册子中的文章用的都是书信体,文笔亲切自然,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学习与研究美学,了解作者美学思想的一本入门读物。
论画
中国画评论著作。旧称《魏晋胜流画赞》。东晋顾恺之撰。全文共二十条,第一为论画之难易,其余各条是对两晋时期卫协、戴逵等画家二十一幅画作的评论著录。即:《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表现内容有神话传说和历史题材,还有列女、壮士和名流高逸之士;有宗教题材,还有文学作品、山水走兽等题材。其主题在图圣贤“明鉴戒”的同时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各件作品的评论持论严谨公允,见解高妙新颖。顾恺之在继承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迁想妙得”、“置陈布势”、“巧密于情思”以及“骨法”、“神气”、“情势”、“天趣”等一系列绘画审美主张和创作技法,这些观点成为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精髓的一部分,对后来谢赫的“六法”论和中国绘画品评之风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界论
音译《陀兜迦他》。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佛教根本七论之一。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谈蕴、处、界三科之间的相互摄受和互相相应的关系问题。旨在辨别蕴、处、界三界的区别和范围,即何者为重,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然后明确诸法的性质。第二部分论述了心和心所及与三科之间的关系。其中多与心理学的内容有关,如对禅定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烦恼提出了各种现象以及对治之法,分析细密,旨在说明安心的法门。这两部分内容在北传汉译佛典的说一切有部论书《品类足论》以及《界身足论》中皆有所记载。但日本学者木村泰贤认为,《品类足论》的心、心所学说将早于《界身足论》,拟为一人所作,二次整理而成。公元5世纪南传佛教学者觉音对《界论》作注,另一位阿难陀论师也曾作注。1892年库内拉特纳(E.Goonertne)将原论和觉音注一起校订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中。
宗统编年
凡三十二卷。清代纪荫编纂。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七册。以编年体记载起自释尊终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间禅宗之盛衰隆替。卷一、卷二载述释迦牟尼佛,卷三至卷七载述西天诸祖,卷八载述东土开祖菩提达磨,卷九至卷三十列举东土第二世慧可以下五宗之诸师,以至临济宗第二十九世禹门传、曹洞宗第二十九世宗镜书。其间兼杂记述其他有关佛教之重要事迹,有论疑者则附夹注加以解说。卷三十一、卷三十二题为诸方略纪,系集录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至清康熙二十八年间,关于诸方禅宗法系之见闻。本书取材自各种高僧传、传灯录,兼及五经、诸子等多类外学典籍。
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
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宋法贤译。较量诸佛国土时分之长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