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钺

缪钺
  • 姓名:缪钺
  • 别名:字彦威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迁安县(今属河北省)
  • 出生日期:1904年12月06日
  • 逝世日期:1995年01月06日
  • 民族族群:

缪钺(1904年12月06日—1995年01月06日),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字彦威。原籍江苏溧阳,出生于迁安县(今属河北省)。中小学时代,广泛阅读诗文别集和较重要的选本。中学毕业后曾考入北京大学,父亲逝世后辍学教书赡养家人。历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志存中学、省立保定中学国文教员,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学海书院教授兼编纂。抗战期间,任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至成都,任华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历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史学会副理事长、成都市杜甫研究学会会长、唐史研究学会理事等职。自离开北京大学后,60余年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是教中文系课程,后又教历史系课程。因而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治学方法,一是论史结合,即努力在掌握广博而又经过考核的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分析论断。二是古今结合,即“通古今之变”,研究古代文史,联系今天的实际。三是文史结合,用文学作品与历史资料互相印证,触类旁通,互相补充,树立新义。如讲授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与骈文,就进而深入研治这一时期的历史;因研究杜牧的生平与作品,而博览有关中晚唐的史书。这样通过学习历史,知人论世,从而对古代作家作品更能深入理解,对诗词中的个别词句,也能根据当时的史实和典章制度补正前人疏解之误。同时在研究历史时,联系当时的文学作品,探讨当时人的“心声”,又使这门枯燥的学问变得兴味盎然。


曾亲承张尔田教诲,同时深受王国维、陈寅恪治学的影响,特别师法陈寅恪文史互证的方法,以史说文,以文证史。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长达70年之久。在各大学中文系执教期间,曾讲授“六朝文”“六朝诗”“杜诗”“词选”“文选”“中国文学史”“历代韵文选”等课程。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与张志烈共同主编《唐诗精华》;撰写《元遗山年谱汇纂》《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诗词散论》《杜牧诗选》《杜牧传》《杜牧年谱》《冰繭庵丛稿》《灵谿词说》(与叶嘉莹合著)、《词学古今谈》(与叶嘉莹合著)等专著。并发表数十篇论文,从《诗经》到王国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众多重要作品和重要作家均在其研究论述之列。另有诗词集《冰茧庵诗词稿》行世。

猜你喜欢的书

英国人的特性

英国人的特性

爱默生著,《英国人的特性》初版于1856年8月,此时作者53岁,正在进行从新英格兰到中西部的大范围演讲。书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同年稍晚即开机再印。次年稍事修订后,第三次印刷。1870年并入《散文集》再版,1876年编入“小经典”再版。至1883年,其重印次数之多,已无法统计。全书只涉及一个具体的题材,不像爱默生的散文那样暧昧、松懈、思想肤浅,是一本生动的作品。 全书讲到了英国的国土、种族,英国人的才能、习俗,他们的真诚、性格,说到了英国的贵族,他们的大学、宗教、泰晤士报,历史遗迹巨石阵,还有英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等等,精彩纷呈。

译文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卷。本书收集了鲁迅为自己翻译的和与别人合译的各书的序跋,连同单篇译文在报刊上发表时所写的“译者附记”等,共115篇。还有3篇序已被鲁迅编入它集,本书未再收入。这些序跋过去见于单行本,没有单独结集。鲁迅从青年时代即开始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直至1936年抱病译出的《死魂灵》第二部,一生中翻译了大量外国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约计300万字,单行本即近30本。鲁迅译介外国文学是为了“移植性情,改造社会”。(《〈域外小说集〉序》)是要借外国的进步文学唤醒民众的觉悟,改造国民性,振兴中华民族。为此,他在译介时写了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文字。鲁迅译介过的外国作家共有21个国家的166人。其中最多的是俄国—苏联,大约占翻译量的一半,其次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序跋既是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必要材料,也是研究现代文学的史料。对于研究鲁迅如何借鉴外国文学,吸收世界文化,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庄子通

庄子通

哲学著作。明清之际王夫之撰。运用《庄子》的思想资料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书中肯定了庄子“大小无定量”、大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但又强调,大小并非没有界限,大小的区别和转化依赖于一定的“情”或“势”,从而与《庄子》中的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论划清了界限。针对《庄子》抹煞客观物质存在,师法自己的主观臆想(即“师心”)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王氏主张从客观事物出发,研究客观事物,“以物为师”,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针对《庄子》中的不可知论,王氏指出,个人的认识能力虽然是有限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却是无限的:“天下之心知无涯”,充分肯定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强调只要经过实际的“陶铸”功夫,就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书中对《庄子》“不谴是非”、“逃之空虚”等主张也进行了批判。收入《船山遗书》,1962年中华书局整理点校后,与《老子衍》合编刊行。岳麓书社新版《船山全书》编入第13册。

表记集传

表记集传

四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 《礼记》注五篇之二。《表记》为《礼记》篇名; 黄道周《自序》有言,古者窥测天地日月,皆先立表。《表记》之名由此而出。《表记》古注约分九节,陈浩《礼记集说》乱注疏伦次,强分为四十余章,后学者多以此非之。黄道周分为三十六章,后学者以为有乖于说经之法亦加指摘。是书解《表记》均引之于《春秋》,以《春秋》发其条例,多言君子恭敬仁义之德,必证之以 《春秋》,触类旁通,说解颇有发明。虽为《表记》集传,实则疏于《表记》本义,而专力于《春秋》,所发多有借鉴之处。后附黄道周 《春秋表记问业》十五条。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

净土生无生论白话浅译

佛教著述。明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和南撰, 清闽鼓山沙门道霈造, 法宣法师白话译,一卷。是论述净土往生无生之作,为《净土三论》之一种。全书立“十门”:(1)真法界门;(2)身土缘起门;(3)心土相即门;(4)生佛不二门;(5)法界为念门;(6)境观相吞门;(7)三观法尔门;(8)感应任运门;(9)彼此恒一门;(10)现未互在门。见载于明《嘉兴藏·续藏》和日本《大正藏》。

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并手印,一卷,唐不空译,日本净严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