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钺

缪钺
  • 姓名:缪钺
  • 别名:字彦威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迁安县(今属河北省)
  • 出生日期:1904年12月06日
  • 逝世日期:1995年01月06日
  • 民族族群:

缪钺(1904年12月06日—1995年01月06日),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字彦威。原籍江苏溧阳,出生于迁安县(今属河北省)。中小学时代,广泛阅读诗文别集和较重要的选本。中学毕业后曾考入北京大学,父亲逝世后辍学教书赡养家人。历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志存中学、省立保定中学国文教员,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广州学海书院教授兼编纂。抗战期间,任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抗战胜利后至成都,任华西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历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史学会副理事长、成都市杜甫研究学会会长、唐史研究学会理事等职。自离开北京大学后,60余年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是教中文系课程,后又教历史系课程。因而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治学方法,一是论史结合,即努力在掌握广博而又经过考核的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分析论断。二是古今结合,即“通古今之变”,研究古代文史,联系今天的实际。三是文史结合,用文学作品与历史资料互相印证,触类旁通,互相补充,树立新义。如讲授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与骈文,就进而深入研治这一时期的历史;因研究杜牧的生平与作品,而博览有关中晚唐的史书。这样通过学习历史,知人论世,从而对古代作家作品更能深入理解,对诗词中的个别词句,也能根据当时的史实和典章制度补正前人疏解之误。同时在研究历史时,联系当时的文学作品,探讨当时人的“心声”,又使这门枯燥的学问变得兴味盎然。


曾亲承张尔田教诲,同时深受王国维、陈寅恪治学的影响,特别师法陈寅恪文史互证的方法,以史说文,以文证史。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长达70年之久。在各大学中文系执教期间,曾讲授“六朝文”“六朝诗”“杜诗”“词选”“文选”“中国文学史”“历代韵文选”等课程。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与张志烈共同主编《唐诗精华》;撰写《元遗山年谱汇纂》《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诗词散论》《杜牧诗选》《杜牧传》《杜牧年谱》《冰繭庵丛稿》《灵谿词说》(与叶嘉莹合著)、《词学古今谈》(与叶嘉莹合著)等专著。并发表数十篇论文,从《诗经》到王国维,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众多重要作品和重要作家均在其研究论述之列。另有诗词集《冰茧庵诗词稿》行世。

猜你喜欢的书

洞玄灵宝八节斋宿启仪

洞玄灵宝八节斋宿启仪

洞玄灵宝八节斋宿启仪,撰人不详。盖为唐宋道士所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按八节斋乃道教灵宝六斋之一。南朝陆修静已提及此斋法,用于忏悔七玄及自身宿世今生罪愆,超度死者,自求多福消灾。本篇载八节斋宿启仪式。此斋于八节之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设斋一日一夜,分早午晚三朝行道。其行仪节次与金箓、黄箓等斋法大同小异,但启奏文、戒文有所不同。

稼轩词说 东坡词说

稼轩词说 东坡词说

《稼轩词说》《东坡词说》是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顾随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时期撰著的两本小书。顾先生善于作词,在词学研究方面的造诣也非常高,他的讲词方式,强调兴会体悟,以禅说词,在当代词学界可谓独树一帜。《稼轩词说》在天津《民国日报》“民园”副刊陆续发表,从1947年9月3日开始,到11月8日结束,共刊25次。《东坡词说》自1948年7月11日《华北日报》“文学”副刊刊载,但其内容并未完全登载,后出版时才完整发表。报纸刊载时,多有误植,且标点未尽得宜,1980年代整理出版《顾随文集》时对原刊多有校正,本书以《顾随文集》本为底本。《稼轩词说》成书在前,《东坡词说》成书在后,二书排序,自当以稼轩在前,东坡居后,如此逻辑思理更为严谨,不宜乱其次序。

白话金史

白话金史

《金史》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元脱脱等撰。至正四年(1344)成书。一百三十五卷,分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附《金国语解》一卷。此书为《金史》白话文。

俱舍论颂疏义钞

俱舍论颂疏义钞

俱舍论颂疏义钞,六卷,唐慧晖述,日本佚名题记,内题论下有释字

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

全称《印度圣地妙法如何弘传明示如意珠》。觉囊派著名学者多罗那他著,成书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一部详细论述印度佛教发展史的权威性著作。全书以编年史的方法详细叙述了印度历史及各个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佛教名人的事迹,其中所运用的多数资料在其他史书上难以找到。对于有些历史和传说的叙述,有别于汉藏文及巴利文,如佛死后的历次结集、阿育王的传说、十事非法、大天五事等,都有其独特的记载。全书从佛法形成开始写,直到真言乘起源,概述了千余年中佛教创立发展、各大学派形成、传承关系等,极力推崇以无著为代表的瑜伽唯识学派,宣扬如来藏思想。同时反映了大小乘佛教之间的矛盾和佛教与外道的斗争。历史上此书的版本有觉囊寺版、德格版、拉萨版。国外有多种译本。1869年圣彼得堡出版了西夫讷和瓦西列也夫的德文译本和俄文本。1928年东京出版了寺本婉雅的日译本。英文本是由印度语言学家何利那他·德从藏文翻译的。1970年钦巴喇嘛和卡托帕德哈亚又合译成英文,加尔各答大学卡托帕德哈亚参照俄德两种本子作了校订,在印度出版,书中增加了注释和补充注释。1946年,国内出版了王沂暖的节译本,近年出版了张建木的汉文全译本。

供养仪式

供养仪式

一卷,著者不详。据大日经以记供养之法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