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 穆旦诗集

    穆旦诗集

    《作者:穆旦新诗集。穆旦著。1945年5月自费出版。收1939年至1945年所作诗54首,附录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一文。均为抒情诗。多抒写社会的重大事件,也有对爱情的吟唱。王佐良说:作者“最善于表达中国知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在普遍的单薄之中,他的组织和联想的丰富有点近乎冒犯别人了”,“他的奇幻都是新式的。那些不灵活的中国字在他的手里给揉着,操纵着,……他有许多人家所想不到的排列与组合”。采用自由体。

  • 北游及其他

    北游及其他

    《作者:冯至诗集。冯至著。1929年8月沉钟社出版。共分3辑: 第一辑“无花果”,第二辑是长诗“北游”,第三辑“暮春的花园”。这是诗人的第二本新诗集,长诗《北游》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北游》表现了广泛而具体的社会。诗人写道:“苏俄,白俄,乌克兰,/犹太的银行,/都聚在这不东不西的地方,/吐露出十二分的心足意满!”“这里有人在计算他底妻子,/这里有人在欺骗他的爱人,/这里的人,眼前只有金银,/这里的人,身上只有毒菌,/在这里,女儿诅咒他的慈母,/老人在陷害他的儿孙……”面对地狱般的现实,面对众生的麻木和堕落,诗人感到无比悲愤,却无力改变现实,只有“阴沉,阴沉!”但同时,诗人认识现实的角度和深度又有了新的发展。他对北方苏联人民的事业表现出崇敬之情,同时扪心自问: “可曾有一刻把人生认定,/认定了一个方针?……/可曾真正地认识/自己是怎样一个人?”长诗《北游》饱含着激愤沉重的情调。每一节的最后都是“阴沉,阴沉……”做结,回环往复,如乐曲之主旋律,渲染着诗人迷惘愤懑的心绪。同时,也用这种氛围将读者紧紧裹住,使读者深受感动。除《北游》以外,此集中的爱情诗在艺术上也臻于纯熟。《饥兽》、《园中》、《遇》、《迟迟》等诗篇各具特色,却都令人回味无穷。另一些抒情短诗,表现出诗人对于人生的思索。《黄昏》表现出沉重的迷惘,《思量》(一)表现出诗人在冷静地思索,人生的路究竟该怎样走。《北游及其它》在表现内容上比《昨夜之歌》更深入更广泛,而情感上沉郁悲伤的色彩也更加浓重,诗人坚韧的人生态度也更见锋芒。

  • 咏史八首

    咏史八首

    《作者:左思组诗。西晋左思作。关于这组诗的思想艺术成就,历来评价甚高。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无遗力矣。”钟嵘《诗品》上说:“晋记室左思,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说: “《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魏杜挚《赠母丘俭》,叠用八古人名,堆垛寡变。太冲题实因班,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七说:“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秋绝唱也。后惟明远、太白能之。”张玉榖《古诗赏析》卷十一说:“太冲《咏史》,初非呆衍史事,特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也。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默寓。”《咏史八首》是左思的代表作。这组诗或借古咏怀,或陈古刺今,深刻揭示了当时寒门知识分子与门阀士族之间的尖锐矛盾,批判了门阀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抒发了诗人虽志大才高却身受压抑的愤懑和反抗情绪。作品意义深刻,感情充沛,语言纯朴,笔调劲健,代表了西晋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陈独秀诗集

    陈独秀诗集

    《作者:陈独秀本书收集陈独秀的诗、联等。从中既能了解到陈独秀斐然的诗意才情,又能感受到陈独秀傲然不屈的品格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事世事。诗如其人,读诗足以看出陈独秀的文化精神、政治思想、品格情操之全貌。他的诗风格既有诗经之淳朴、自然,也有乐府之古风、遗韵,更有魏晋之恢弘、恣肆;既有李白之奔放、豪迈,亦有杜甫之深沉、练达,更有韩柳之犀利、峻峭;他的诗往往以政治、哲理入诗,眼界广阔,思想深刻,词锋锐利。

  • 十四行集

    十四行集

    《作者:冯至诗集。冯至著。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初版本中没有序跋,有27首十四行诗和附录杂诗5首。1949年1月《十四行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重印,删去了附录杂诗,增加了一个自序。集子中的诗都写于1941年。其时冯至任教于西南联大。十四行诗又译作“商籁体”,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又传入美、法等国,产生了几种大同小异的变体。意大利十四行诗多由2个4行组与2个3行组或2个4行组与一个6行组构成。冯至的14行诗形式上接近意大利式。但这位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作者,善于把自己的诗情和才思与诗歌的形式和谐地统一起来,因此,他的诗未被形式所累,而是运用这种特殊的诗歌形式表达了自己特殊的诗的沉思和感悟。正如作者在《十四行集·序》中所说:“我采用十四行体,并没有把这个形式移植到中国来的用意,纯粹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我用这个形式,只因为这形式帮助了我。”十四行诗形式的特点是既错综又整齐、层次多而疏密有致,韵法精致委婉,极适合表述深遂曲折的感悟与柔密婉转的情思。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十分注意表达的流畅自然,不为十四行诗这种形式所拘束,用韵多用变式,力求符合朴实自然的白话,因此,他的《十四行集》比之运用这种形式的其它中国诗人的作品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十四行集》中的诗作,大都是起兴于身边琐事、飞虫小草、个人经历、历史感悟,由此升发开去,达到对人生底蕴、存在真谛的把握和领悟。因此,可以说,《十四行集》的基本风格是“沉思”的,它通过严整的格律、流畅的韵律,以诗思作为动力,构成了一首首发人深思的隽永小诗。

  • 气出唱

    气出唱

    《作者:曹操《气出唱》是汉末曹操创作的三首游仙诗。第一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想象自己能自由翱翔四海八荒,得到长生不老的保养方法与灵丹妙药,透露出诗人期望自己能够长寿,实现心中宏愿。第二首诗通过描写与仙人同饮共舞、鼓瑟和鸣的和乐融洽情景,表现出作者渴望长生、冀求升仙的企盼。第三首诗通过写君山的奇山异石,西王母瑶台的光辉灿烂与高朋满座,表达诗人对仙界的无限向往和祈愿能够成仙的殷切之情。

  • 味雪诗存

    味雪诗存

    《作者:陈钟秀味雪诗存,清朝陈钟秀(临谭东路梨园村人,生于1800左右,1876年卒)所作之诗集,原四卷,现仅存第三卷 。又有部分佚文出现于《洮州厅志•卷十五•艺文下•诗》与《临潭县志稿•第五册•艺文志》,共244首。

  • 千片雪

    千片雪

    《作者:冯子振《千片雪》是元代冯子振、明代周履靖撰,咏梅唱和诗集,二卷。是集编次为:冯咏在前,周和列后,依题而和,唱和相随。周自记云:“甲午泛舟吴淞,访太冲袁君,既而登书楼,得观冯海粟《梅花百咏》,依题和之。”上卷,冯咏四十九首,周和同此数。下卷,冯咏五十五首,周数亦与之同。梅花之色白,一望如千片雪,香气馨人。故名。

  • 黄庭坚诗选

    黄庭坚诗选

    《作者:潘伯鹰宋诗别集选注本。今人潘伯鹰选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初版。注者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宁陈三立覆刻日本宽永六年(1629)大和田意闲翻宋绍定五年(1232)闽中刊本《山谷诗集注》和朝鲜活字本《山谷外集诗注》为依据,精选一百五十首诗作,详加注释,为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黄庭坚诗歌选注本。注者在任渊、史容注释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史传及宋人笔记中与黄诗有关的材料,并参照钱钟书《谈艺录》中的有关见解,对所选作品在用典、句法、诗旨等方面的特点作了颇为详赡的注解。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注者常常联系对具体作品的阐释将这类诗作的句法特点作简要交待,如《内集·次韵公择舅》注云:“这是一种六言四句的诗,宋朝人多喜欢作,山谷尤精于此体”,“这其中要诀,须将句法炼得坚挺,把不相干的转折字、虚字删得干净。这样才能将意思的转折藏在里面,因而耐人寻味”。凡此种种,对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而探讨宋诗的独特面貌,颇富启发意义。卷首导言对黄庭坚的生平、政治见解、思想渊源及其诗作在章法、写景、句法方面的特点作了细致的阐述,对理解所选诗作甚有裨益。

  • 诗经今注

    诗经今注

    《作者:高亨《诗》学著作。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该书对《诗经》全部作品作了解题和注释。其指导思想是:“不迷信古人,不盲从旧说”,“依循它的本文,探求它的原意”,“创立新义,力求出言有据,避免游谈无根”。解题文字简洁扼要,观点明确,多用阶级分析方法理解诗歌,贵有个人新意,自成一家之言。注释文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注”,对诗句中有关字词加以解释;二是“附录”,对某些注文及解题再进一步作较为详细的说明,指出其所得结论的依据。其中亦不乏创新之处。书前还有一篇《诗经简述》,介绍“三百篇”的来历、分类、地域和时代。要之,《诗经今注》确乎以“今”见长,作者不囿旧说,在有一定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推论,敢于大胆畅谈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些观点和方法也还存在可商榷甚或牵强附会之处,在学术界曾引起过一定争论。

  • 秦州杂诗

    秦州杂诗

    《作者:杜甫二十首,唐杜甫的五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辞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客居期间,先后以五言律诗形式写成20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举凡鼓角、天马、戍卒、使臣、驿亭、隗嚣宫、南郭寺、东柯谷、仇池穴等等,或游览,或感怀,或即事,无所不咏。清张溍谓“随意所及,为诗不拘一时,不拘一境,不拘一事,故曰杂诗” (《杜诗镜铨》卷6引)。

  • 千家诗译注

    千家诗译注

    《作者:刘克庄诗总集。 题宋谢枋得、明王相编。四卷。 录唐宋人五七言近体诗二百余首,分体编排,计七绝九十余首、七律四十余首、五绝三十余首、五律四十余首。系据宋刘克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重加删选(亦有少量增补)而成,故收诗人虽有限,仍以“千家”为名。其中七言二卷旧题谢枋得编,但杂有明人诗作,恐系伪托;五言二卷乃王相续编。所选多浅显易懂、琅琅上口之篇什,旧时用以为儿童启蒙读物,流传极广。有简明注解,颇肤浅。现存数种明清刻本,1957年东海文艺出版社据莆阳郑濯之刻本断句校印,198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亦加印行。另有清黎恂《千家诗注》二卷、悔斋学人《续千家诗》二卷、今人王启兴等《千家诗新注》、汤霖、姚枫《千家诗注析》、李觉《千家诗今译》等相继行世。

  • 素文女子遗稿

    素文女子遗稿

    《作者:袁机袁机著,袁枚辑,离绝后袁机作诗三十余首,死后由袁枚编辑刊刻,题名《素文女子遗稿》,收入《小仓山房全集》中,为“袁家三妹合稿”之一,有1891年印本,又被收到《随园全集》中,有1918年上海文明书局刻本。

  • 饮酒二十首

    饮酒二十首

    《作者:陶渊明组诗。东晋末南朝宋初陶渊明作。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或说一名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 王瑶根据《饮酒二十首》诗序“比夜已长”“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推断这二十首诗创作于同一时期。王瑶、袁行霈等均推断这组饮酒诗创作于义熙十三年(417),即东晋、刘宋即将易代之际。

  • 陆游诗选

    陆游诗选

    《作者:游国恩1957年3月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陆游诗歌选本。共选注陆游诗歌260余篇。每首诗配有详细的“解题”和“注释”。“解题”详细地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注释”对诗中的生僻字、典故、史实做了准确详明的解释。这是一部进入陆游诗歌世界的可靠选本,出版以来,广受学界好评。

  • 狱中日记诗抄

    狱中日记诗抄

    《作者:胡志明诗集。作者〔越南〕胡志明。收集了胡志明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期间于1942年8月底至1943年9月中旬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辗转关押在广西省各监狱时所写的一百余首汉文诗。原作共133首诗,大部分是绝句。1960年越南文学研究院译成越南文出版,收诗113首,另加一首出狱后的诗作。1983年再版时,又补诗13首。诗集真实地反映了胡志明这一段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天限忠诚。他虽身陷囹圄,但一心想着革命,密切关注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越有骚动》 )。他怀念祖国,忧国忧民,向往自由与革命(《秋夜》、《病重》、《不眠夜》、《惜光阴》)。诗作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身受监狱苦难生活的折磨,但却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夜宿龙泉》、《半路搭船赴邕》 )。诗作既朴实无华又含蓄深沉,既有古典的风范又有时代的特色,既表现了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又洋溢着感人的情怀。

  •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作者:陶渊明组诗。陶渊明作。收入《陶渊明集》。 陶渊明 (365—427),晋代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之家,《晋书》、《宋书》均谓其系东晋名将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决心去职归隐。诗文辞赋,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有《陶渊明集》行世。本组诗共5首,作于公元406年的春天和夏天,是陶诗的代表作。组诗的第1首叙述诗人归隐之后的生活和愉快心情。他把自己置身的官场比喻成“羁鸟”和“池鱼”,田园生活则是“旧林”和“故渊”。回到鸡犬相闻的田园,犹如出笼之鸟,无比畅快。诗人之所以这么愉快是因为归田园之后没有世俗的交往,也没有世俗的想法,“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第2首)在这样一种环境里,诗人亲自参加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第3首),去山泽游娱,虽然偶尔也有“人生似幻化”(第4首)的感叹,但终归还是要比官场强得多,可以在这优美的环境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第5首),怡然自得。这组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之作。自陶渊明开始,诗人们才把田园生活当作歌咏的对象。唐代王维、孟浩然以及更后的咏田园诗人,无不受其影响。

  • 湘绮楼诗集

    湘绮楼诗集

    《作者:王闿运14卷。清王闿运撰。光绪三十三年 (1907)衡阳东洲讲舍刻本。此14卷本收王氏诗作930 余首。王闿运论诗,先唐人近体,次六朝,殿以诗经评语。《湘绮楼诗集》按年编次,分为十四卷,起自道光二十九年,迄于光绪三十二年 (即: 1849—1906)。内容以咏物、抒怀、记人、赠答、记游居多;五言多于七言。王氏诗歌,五言古体宗魏晋,七言古体及五、代表言 近体兼宗盛唐。在盛行宋诗的晚清诗坛独树一帜,被称为 “湖湘派”。其七言古诗兼采唐人之长,五律、七律间有学 杜甫、李颀痕迹。而熔铸变化,惟意所适,流丽婉转,笔 力刚健,自成一家风格。

  • 瓯北集

    瓯北集

    《作者:赵翼诗别集。五十三卷。清赵翼撰。初刊于嘉庆年间。 《瓯北集》为赵翼自编,按年代编排,几乎包括了他的全部诗作,内容非常广泛。有表现对仕宦经历深感不满的,如《五十初度》;表现隐居著书思想的,如《书怀》、《闲居读书作》。由于赵翼的诗歌创作与他的学问和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一部对历史有精深研究的史学家的诗别集,《瓯北集》中以历史为题材的咏史诗占有显著地位,咏史诗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对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时十分精辟,如《漂母祠》《马嵬坡》等;对时俗、时政的不满或嘲讽,也是《瓯北集》的一个内容,如《寓斋独坐作》、《感事》等;采用诗的形式评论诗人、阐述对诗歌创作的意见,是《瓯北集》中一个较独特的内容,如《题元遗山》、《题稚存万里荷戈集》等;而注意反映灾荒苦难则是赵翼诗创作晚期的一个特点,如《逃荒叹》、《活移尸》;记录自己的行踪,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又是赵翼前期诗歌比重较大的内容。如《澜沧江》、《高黎贡山歌》;此外,《瓯北集》还有一些咏物抒情之作,以及歌功颂德之作。 赵翼作诗,特别强调诗的发展、进化。《瓯北集》给人的艺术特色是:明白通畅、朴实淳美,清丽雄放,用典工巧,打破束缚,冲口而出。但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由于议论太多,缺乏诗的形象和韵味;用典过多,诗句显得沉重板滞。 《瓯北集》现有嘉庆间湛贻堂刊本及光绪本。另有《瓯北诗钞》十七卷,按古今体诗分编,系据《瓯北集》删录,为嘉庆十七年(1812年)苏州刻本。

  • 辋川集

    辋川集

    《作者:王维唐代诗集。王维作。共20首,为王维晚年山水诗代表作,由王维自己编定。收入《王右丞集》。集中收入王维与其友人裴迪游览辋川别墅各处风景时写的唱和诗,均为五言绝句。其主旨在于描写山川景物的自然之美,抒发自己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如《柴鹿》一首写空山里阒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回响,那回响宛如来自另一个世界。一缕夕阳的返照透过密林射在青苔上,更点缀出环境的凄清。这种空而寂的境界,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情趣和追求,类似这种境界的诗还有《辛夷坞》、《栾家濑》等,但是,这样超然的心情诗人并不总是具有,如《孟城坳》,同样是写景,这里却是“衰柳”,从这“衰柳”显示了“孟城口”的凋零。由此而生出感叹,“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这就透出了悲哀的感情。再如《漆园》、《椒园》等,情调也大致与此相同。这一类诗代表了《辋川集》内容题旨的另一面。王维在山水诗的创作上,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人,《辋川集》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历来受人重视,其影响及至后世所有写山水者。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著,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以文化形态史观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和前途的著作。认为人类文化可分为七个独立的文化系,每个文化系只有一个生命周期,而中国文化系历经四千年,独具二周。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此前为第一周文化,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此后为第二周文化,其特点是沿袭秦汉的制度,但外来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兵、家族和元首(皇帝)是民族文化最基本的问题,“兵可说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家族可说是社会的基本问题,元首可说是政治的基本问题。”然而,中国自秦汉以下的第二周文化不尚“武德”,是“无兵的文化”,因此,导致了中国文化的衰落。抗日战争是中国从文化第二周转入建设第三周崭新文化伟业的时机,而“新生”的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尚武”和“尚兵”。只要重新恢复战国时代文武并重的文化,抗战建国和第三周文化就必可实现。现有重印本。

新史学

新史学

近人梁启超撰。有《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论正统》、《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书法》、《论纪年》6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新民丛报》连载。批判封建史学有四弊:其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其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其三,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其四,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有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首次提出“史界革命”口号,认为新史学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为救国图强、造就新民服务。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

伤寒论诠解

伤寒论诠解

刘渡舟、傅士垣主编。全书共40万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主要是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讲授《伤寒论》的录音整理编辑而成。为了尽量保持《伤寒论》的原来面貌,保持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践特征,本书选取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底本,除对一些个别章节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以保留;并依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诠解。为使理法方药各项内容的解释分析相互连贯,以适合教与学的客观要求,本书在编写体例上简化了层次,只设“解析”一项,将一般著作所常设的内容提要、词解、分析、病案举例等方面的内容尽揉其中。在解析原文时,力求如实反映编著者的学术观点和心得体会,也适当介绍历代注家的见解,并着重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病因病机的探讨、病证的比较鉴别、前后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阐发,联系病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进一步说明,在原文的解析中,也不失时机地对前后方证作了鉴别。本书对《伤寒论》中习用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等均予以保留,不另作说明;对原文词句的校勘均汇集起来,附于书末,以便检阅。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刘渡舟的学术思想,是其伤寒论学治学成果的汇集。是学习《伤寒论》学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阿黑小史

阿黑小史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新时代书局1933年3月1日初版,列入“新时代文艺丛书”。内收《<阿黑小史>序》1篇。它由《油坊》、《秋》、《雨》、《病》、《婚前》等5章组成,但各章都可以独立成篇。第二章《秋》曾收入1934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如蕤集》。这是一部具有浓厚的牧歌风味的抒情诗小说。作品以“人人各安其生业,无匪患无兵灾”的原始状态的封闭山村为背景,描写打油人的独生女儿阿黑和油坊老板的儿子五明的恋爱悲剧。聪明的阿黑和稚气的五明水乳般交融在一起,“说不出的和谐,说不尽的美”。阿黑不幸病逝后,五明痛不欲生,爱情之火竟把他变成癫子。这部小说是作者将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的一个尝试,正如作者在《〈阿黑小史〉序》中所言:“我却正想在这单纯中将我的处理人事方法,索性转到我自己的一条路上去。”

奏谳书

奏谳书

汉代纂辑的案例汇编。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发掘出土。全书共227支简,包括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案例22件。书题位于全书的末简,自名为《奏谳书》。可能是供官吏工作参考,或学吏者阅读应用。《奏谳书》释文已经由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整理后,分别发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1995年第3期。历史学家李学勤对释文的解说也同时发表。《奏谳书》案例的编排,凡有纪年的,大体上是越早的越列在后面。推算历朔,纪年最早的在秦始皇(秦王政)即位之初,而最晚的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其间穿插一些没有纪年的,格式较为简略,应系摘要。另外,还有两条春秋时期的案例,仅系记述,不属书。“谳”[yàn]的意思是议罪,《汉书·刑法志》云:“县道官疑狱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奏谢书》便是这种议罪案例的汇编。

圆觉经序注

圆觉经序注

圆觉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