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 姓名:曹操
- 别名:字孟德
- 性别:男
- 朝代:三国
- 出生地: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 出生日期:155年
- 逝世日期:220年3月15日
- 民族族群: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世称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出身低微,父为宦官养子。他年轻时就聪明机灵,富有权术,又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早年举孝廉为郎,二十岁任洛阳北部尉,不久调任顿丘(今河南省浚县西)县令,拜议郎。黄巾起义爆发后,受任为骑都尉,因镇压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县)波才所领导的黄巾军有功,升为济南相。初平三年(192),任衮州(治所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牧,分化、诱降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黄巾军30余万,男女百万余口,编其精锐,号为青州兵。从此,曹操的势力开始壮大。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几年之间,先后败袁术、灭吕布、平张绣。建安四年(199),与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决战,次年,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大败袁军。接着,北征乌桓,清除袁氏残余势力,后又击败韩遂、马超,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任丞相,同年率军南下,试图一举统一南方。在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和刘备联军用火攻击败。建安十五年(210),颁布《让县自明本志令》,表明维护国家统一的志向和忠于汉室的决心。建安二十一年(216),受封为魏王。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病重,秘密命令亲信,他死后安葬时,要设置72座假坟,防止真坟被盗。遗命后宫姬妾要勤习女红,以卖鞋自给。庚子日,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统治期间,在北方大兴屯田,兴修水利,改革赋税,颁布租调制度,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他在用人方面重视才能,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多次下令求贤,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他不仅任用官员注重才学,在选择女婿时也注重德才兼备。他有个美丽的女儿,许多王孙公子来求亲。曹操拒绝了他们,却选择了博览群书,谈吐不凡的丁仪,尽管丁仪相貌不雅,一只眼还是瞎的。
曹操博览群书,尤其喜爱钻研兵法。他仔细研究《孙子兵法》,结合实战体验,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著作。他还多才多艺,长于书法,精于围棋,文学上也有很高造诣。所作诗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龟虽寿》、《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后人传诵不绝。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之一。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发动的封建兼并战争,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有利于社会发展;采取的恢复生产的措施及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有利于文化发展。正因为如此,《三国志》作者陈寿称其“抑真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
猜你喜欢的书
白云稿
元末明初文别集。朱右著。今存有明初刻本,计11卷。卷1骚赋,卷2、卷3杂著,卷4、卷5序,卷6、卷7记,卷8、卷9铭赞题跋,卷10哀诔,卷11樱宁子传。首有题序7篇,除宋濂序外,其余皆作于元季,有至元五年的李孝光序,至正四年的危素序,至正十四年的倪中序,至正二十年的刘仁本、杨翮序以及未署年代的张天英序。《四库全书》所收《白云稿》仅5卷,《四库全书总目》说:“《白云稿》本十卷,今世所传仅存五卷,杂文之后仅有琴操而无诗,检勘诸本并同,无可校补。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谓后五卷尝得内阁本一过眼,恨未抄成足本,则彝尊家所藏亦非完帙也。”由此可知,明初刻本四库馆臣亦未见。《白云稿》原本11卷,非10卷,且11卷本亦无诗。魏仲远《敦交集》、曹学佺《明兴诗选》录有朱右一些诗作。《四库全书总目》评朱右为文特点尚较为公允:“不矫语秦汉,惟以唐、宋为宗,尝选韩柳欧阳曾三苏为八先生文集,八家之目,实权舆于此。其格律渊源,悉出于是。故所作类多修洁自好,不为支蔓之词,亦不为艰深之语,虽谨守规程,罕能变化,未免意言并尽,而较诸野调芜词,驰骋自喜,终不知先民矩矱为何物者,有上下床之别矣。”
楚辞
诗歌总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前340—前278)撰,汉刘向辑。十六卷。原名平,以字传。楚王同姓贵族,楚怀王时官左徒。《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深受怀王信任。“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积极施行改革,变法图强,因受到保守势力排斥打击,一放汉北,再放江南。原被发落吟泽畔,最后以死殉国,自投汨罗。作《楚辞》二十五篇传世。“楚辞”之名,西汉初已有之,原指屈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所创一种新体诗。至汉末刘向整理古籍,将楚屈原、宋玉、唐勒、景差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以及他自己的辞赋汇成一集,共十六篇,定名《楚辞》,“楚辞”遂为诗歌总集专名。其中屈原所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离骚》篇尤为代表作,故“楚辞”一体又称“骚体”。某些作家虽非楚人,但所作仍有“其情其辞则楚”之特点。
读易详说 [四库本]
十卷,宋李光著。又名《易传》。《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诸家书目或题《读易老人解说》。此书多援引史事,解说《易》旨,与杨万里《诚斋易传》并为“以史证《易》”之代表作。其书早佚,朱彝尊《经义考》注未见。存《永乐大典》,但原阙豫、随、无妄、睽、蹇、中孚六卦及晋卦六三以下。《永乐大典》中又缺其复卦的《大象》与后四爻,大畜卦亦一字不存,《系辞》以下无解。故疑其有脱落。此书观象玩辞,依经立义,以经义明人事,颇寄身世之感。书中于卦爻之辞,皆对照君臣来论述,并引用史事作参证,虽不免有牵合附会之处,但阐明人事往往颇切实近理。
论语今注今译
毛子水撰。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10月初版。二十卷。系作者于1969年接受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出版计划、在讲稿《论语校注》的基础上,多次修改而成。收入王云五主编的“古籍今注今译丛刊”。作者自称“是为对古代经典已知门径而且有相当的思辨力的人而作的”(《自序》)。作者认为,台湾“现在通行的注本,已没有把旧时许多的误解匡正,而旧时若干通达的义训,反而废置不用”(同上),因而对《论语》重新注解。其中“今注”采用历代论语注本逐句注释。“今译”用现代汉语翻译。该书对文字训诂和与思想史有关的典故,亦择要引述。
禅话与净话
本书分两大部分,即禅话与净话。作者分别将佛门禅净的特色深入地释义,并且以历代禅净兼修的大德为例证,破斥持门户之见者。书中以“念佛至一心不乱,便是禅定;参禅至彻见自性,即是净土”为立论的根据,写出了禅宗与净土宗同为佛教派别的异与同。
菩萨诃色欲法经
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菩萨诃色欲经、菩萨呵色法经、呵色欲法。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谓女色为世间之枷锁、重患、衰祸等;劝诫世人远离女色,勿受其蛊惑。



![读易详说 [四库本]](/d/file/books/6a688bd58beef2ca35b0e25cb5294cc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