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

冯至
  • 姓名:冯至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涿县(今涿州)人
  • 出生日期:1905年9月17日
  • 逝世日期:1993年2月22日
  • 民族族群: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中国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今涿州)人。卒于北京。幼年在家乡读小学。1917年考入北京第四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开始写诗。192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本科德文系。同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先后编印《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27年4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问世,奠定了冯至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同年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哈尔滨和北平任教。1929年8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出版。1930年10月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学习文学和哲学。以极大兴趣阅读德国后期印象派诗人R.M.里尔克的诗歌。1935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任教。1939年春到达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1942年5月,诗集《十四行集》出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返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6、1947年分别出版中篇小说《伍子胥》和散文集《山水》。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196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83年改任名誉所长。这一时期陆续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及《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H.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另有诗选、诗文选集数种。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诗作结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中的作品多为抒情短诗,受到中国晚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风格幽婉、意象新颖。鲁迅曾评价冯至所隶属的沉钟社作者群:“那时觉醒起来的智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热烈”而“悲凉”也正构成了冯至诗歌《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抒情风格的二重奏。第二时期的诗作以《十四行集》为代表,《十四行集》被文学史家称为现代中国最佳诗集。思想更加深沉,艺术亦更趋成熟。他采用现代白话口语,对外来诗体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的诗情、哲思和外在形式的和谐。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转化为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思考。风格庄严、单纯、从容。这时期的冯至擅于从普通意象中生发深刻的哲理,冯至也成为如李广田所说的“沉思的诗人”:“他默察,他体认,他把他在宇宙人生中所体验出来的印证于日常印象,他看出那真实的诗或哲学于我们所看不到的地方。”冯至的十四行诗,遵从里尔克“诗是经验”的理念,把诗人的人生经验内化为生命的血肉的结晶,是诗人个体生命的“小我”通过沉思与体认的方式与宇宙万物的“大我”内在契合的产物。第三时期诗作写于20世纪50年代,结集为《十年诗抄》,其中的叙事诗《韩波砍柴》和《人皮鼓》保留了作者早期叙事诗的某些长处,而又写得更加精练。


中篇小说《伍子胥》借古讽今,受到鲁迅《故事新编》的启发。取材于历史而又不拘泥于历史。艺术上从容不迫,舒展自如,语言充满哲理的诗意,在思想性方面受到西方存在主义的深刻影响,也有诗人里尔克的影子。《山水》与《十四行集》、《伍子胥》并称为冯至40年代的“三绝”,显示了作者散文创作的成就,文字疏朗、清澈,富有情致,有“沉思的诗”特点,富有哲理,读后令人回味深思。


冯至又是研究杜甫的专家。《杜甫传》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作了清晰的论述,其中多有创见,获得了学术界较高的评价。1962年为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撰写的论文和以杜甫为题材的小说《白发生黑丝》亦是颇具功力之作。


冯至在研究J.W.von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也作出了重大成就。为此,1983年3月获联邦德国慕尼黑歌德学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冯至全集》。

猜你喜欢的书

狩猎10小时

狩猎10小时

凡尔纳的短篇小说《狩猎10小时》发表于1882年。一个“新手”讲述自己的一次狩猎冒险经过。充满幽默和讽刺,令人啼笑皆非。曲折而又有趣的故事,情节惊险,充满奇特的偶合,再衬以非凡的大自然奇景,造成一种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兼之凡尔纳的文笔流畅,叙述轻快。

雪窗集

雪窗集

宋文别集。2卷。孙梦观著。集后附录志赞诔文1卷。全书分奏议和故事两部分。“故事者,征引古书于前,而附列议论于后,更番进御,因事纳规。盖当时体制如是也。”(《四库全书总目》)如以“司马光谓众言纷纷乃朝廷好事,王安石谓公议为流俗”为题目,前引典籍,后加评论,否定了王安石的观点,认为君主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提出“愿陛下恢宽容之量,以开众正之路”。又如以“吕蒙正尝言都城外不数里饥寒死者甚众”为题,提出“西土创残,北难方炽,尤当念民命之莫保湖湘,念民瘼之良苦”的议论。其奏议亦能以激昂的情感,对种种政治弊端,提出批评和建议。

周易观彖

周易观彖

清李光地撰。十二卷。《李文贞公全集》本。此书用孔颖达《周易正义》本,大旨在阐述《易》理,兼参《易》象。《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光地尝奉命纂修《周易折中》,请复用朱子古本;是编乃仍用《注疏》本,盖成书在前也。其《语录》及《榕村全集》所载,颇申明先天诸图;而是编则惟解《说卦传》‘天地定位’一章,附举此义,然亦不竟其说。余皆发明《易》理,兼证以《易》象,而数则略焉。盖亦谓邵子之学为《易》外别传也。他的语录和《榕村全集》所载,偏重于申明先天诸图。而此书则只是说解《说卦传》“天地定位”一章,附举此义,亦未竟其说。其余均是发明易理,兼证易象,于数学则略而不谈。

游仙窟

游仙窟

唐代传奇小说。属辞赋体。作者张鷟,字文成,在当时颇有文名。小说早期流传日本,在国内早已失传,近世从日本抄录带回中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形式自叙一次偶入仙窟的艳遇,写作者奉使河源,途中投宿某家,名为神仙窟,受到女主人崔十娘的热情款待,席间,二人以诗歌唱酬,互相调笑,尽情寻欢作乐,后经五嫂从中撮合,二人成一夕之欢。天明之后,自奔前程而去。小说具有较浓重的色情成分,宣扬了“欢乐尽情,死无所恨”的及时行乐思想。但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初唐时期在婚姻爱情观念上的开放风气,同时也体现出当时一些企图冲破礼教束缚的女性生活的苦闷。艺术上最大特点是基本采用一种骈散相间的形式,大量运用韵语,音调铿锵,行文流畅。从传奇小说的发展来看,《游仙窟》已基本摆脱了志怪小说的神怪气息,开始着眼于“人事”的描写,完成了由志怪小说到传奇小说的过渡,在唐传奇发展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于公案

于公案

《于公案》又名《于公案奇闻》,清末小说,叙述清官于成龙出京西巡,途中断案破案、除奸拿贼事。一百四十五回。不题撰人。或前尚有一序,落款“时嘉庆庚申重阳选书”,文句不顺,似抄自前人《包公案·序》,今不取。嘉庆庚申,为公元1800年。本书整理时略有修正。书叙清康熙朝清官于成龙出京西巡,途中断案破案、除奸拿贼事。于成龙实有其人,见于《清史列传》,与评书中于公事迹不同。最初说此书,在于公出京前还有松棚会和于公私访煤窑两段书,从群福庆以后说此书者删去前文,而从于公奉命赈济山西、押资出京说起,到石铁驿一段书前,共有十个单段,叙于公在英雄义士东方普、伍公然、计廉、李云等协助下,四处诛杀恶人,所遇盗魁鲜有能脱逃者。书中有一些好人如臧青、侯杰等皆因某种原因落难而死,而有的说书人,如张荣玖讲说此书,为适应听众心理,则不把臧、侯等说死。该书叙至于公入山西后,情节逐渐紧张,间有闲情逸致,如“火中见莲”,引人入胜。后套还有盘蛇三套、冲天会馆、于公回京等回目,鲜见讲说者。光绪年间坊间刻本《于公案》、《于公案奇闻》与评书书道儿大异。到20世纪40年代,《于公案》一书已濒临失传,未见完整保存。

曾公遗录

曾公遗录

大臣日录。北宋曾布撰。残本3卷。布字子宣,曾巩弟,嘉祐进士。元祐八年(1093)六月同知枢密院事,元符三年(1100)十月入相,崇宁元年(1102)六月罢相,先后在政府9年。宋制,皇帝有日历、实录,大臣有日录,记每日之行事、奏对,是编即曾布所记日录。原本久佚,卷帙不详。今本辑自《永乐大典》,仅七、八、九3卷。起自元符二年三月,止于元符三年七月。有事记事,无事书日,以示每日必录。所记多出亲见,多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采撷,有裨于研究北宋哲、徽之际历史。有《藉香零拾》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据以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