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

冯至
  • 姓名:冯至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涿县(今涿州)人
  • 出生日期:1905年9月17日
  • 逝世日期:1993年2月22日
  • 民族族群: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中国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今涿州)人。卒于北京。幼年在家乡读小学。1917年考入北京第四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开始写诗。192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本科德文系。同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与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在北京成立沉钟社,先后编印《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27年4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问世,奠定了冯至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同年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哈尔滨和北平任教。1929年8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出版。1930年10月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学习文学和哲学。以极大兴趣阅读德国后期印象派诗人R.M.里尔克的诗歌。1935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任教。1939年春到达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1942年5月,诗集《十四行集》出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返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6、1947年分别出版中篇小说《伍子胥》和散文集《山水》。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196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83年改任名誉所长。这一时期陆续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及《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H.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另有诗选、诗文选集数种。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诗作结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中的作品多为抒情短诗,受到中国晚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风格幽婉、意象新颖。鲁迅曾评价冯至所隶属的沉钟社作者群:“那时觉醒起来的智识青年的心情,是大抵热烈,然而悲凉的。”“热烈”而“悲凉”也正构成了冯至诗歌《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抒情风格的二重奏。第二时期的诗作以《十四行集》为代表,《十四行集》被文学史家称为现代中国最佳诗集。思想更加深沉,艺术亦更趋成熟。他采用现代白话口语,对外来诗体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的诗情、哲思和外在形式的和谐。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转化为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思考。风格庄严、单纯、从容。这时期的冯至擅于从普通意象中生发深刻的哲理,冯至也成为如李广田所说的“沉思的诗人”:“他默察,他体认,他把他在宇宙人生中所体验出来的印证于日常印象,他看出那真实的诗或哲学于我们所看不到的地方。”冯至的十四行诗,遵从里尔克“诗是经验”的理念,把诗人的人生经验内化为生命的血肉的结晶,是诗人个体生命的“小我”通过沉思与体认的方式与宇宙万物的“大我”内在契合的产物。第三时期诗作写于20世纪50年代,结集为《十年诗抄》,其中的叙事诗《韩波砍柴》和《人皮鼓》保留了作者早期叙事诗的某些长处,而又写得更加精练。


中篇小说《伍子胥》借古讽今,受到鲁迅《故事新编》的启发。取材于历史而又不拘泥于历史。艺术上从容不迫,舒展自如,语言充满哲理的诗意,在思想性方面受到西方存在主义的深刻影响,也有诗人里尔克的影子。《山水》与《十四行集》、《伍子胥》并称为冯至40年代的“三绝”,显示了作者散文创作的成就,文字疏朗、清澈,富有情致,有“沉思的诗”特点,富有哲理,读后令人回味深思。


冯至又是研究杜甫的专家。《杜甫传》在详尽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作了清晰的论述,其中多有创见,获得了学术界较高的评价。1962年为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撰写的论文和以杜甫为题材的小说《白发生黑丝》亦是颇具功力之作。


冯至在研究J.W.von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也作出了重大成就。为此,1983年3月获联邦德国慕尼黑歌德学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冯至全集》。

猜你喜欢的书

牧潜集

牧潜集

元代诗文别集。7卷。释圆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释圆至去世后,由释行魁将他的诗文结集刊印,并请戴表元及方回作序,洪焱祖作跋(洪焱祖,《四库全书》本作洪乔祖)。今传《牧潜集》卷首有崇祯十二年(1639)释明河序,序中说:原书有方回及姚广孝序,故明河此序题为《书姚序后》。并说本集有元刻本、明初翻刻本,两本内容大致相同,诗略有出入。明河序本,由明末大藏书家毛晋刊行于世。现存《牧潜集》主要版本,如《四库全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都出于毛晋刻本。本集卷1为诗,卷2为铭,卷3为碑记,卷4为序,卷5为书,卷6为杂著,卷7为榜疏。卷末收有元大德三年(1299)洪焱祖(或误题洪乔祖)跋,洪跋名为《天隐禅师文集序》,洪焱祖跋中说,他在大德三年冬天见到了圆至的《天隐禅师文集》1卷,集名与卷数均与今传《牧潜集》不一致,当是为1卷本《天隐禅师文集》所作,明初翻刻《牧潜集》时,加上了姚广孝序,又从别处辑入了洪跋。今传《牧潜集》卷首未见有方回、姚广孝二序,仅有释明仁《书姚序后》1篇代序,方、姚二序当为毛晋重刻《牧潜集》时略去。

新史学

新史学

近人梁启超撰。有《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论正统》、《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书法》、《论纪年》6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新民丛报》连载。批判封建史学有四弊:其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其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其三,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其四,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有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首次提出“史界革命”口号,认为新史学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为救国图强、造就新民服务。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

关帝忠孝忠义经

关帝忠孝忠义经

《关帝忠孝忠义经》(全称《三界伏魔关圣帝君忠孝忠义真经》),《道书集成》卷六,页597上~605上。这是一部扶鸾善书。此部经典中的关公不再只是小说中的神武将军而已,而是地位极为崇高的“三界伏魔大帝”。《关帝忠孝忠义经》借关帝之口称其为经缘由:“视我赤心,听我微言,为子尽孝,为臣尽忠,父慈母爱,兄弟友恭,夫妇倡随,朋友信义,乡邻婢仆,真诚和气。”

经世奇谋

经世奇谋

《经世奇谋》是明代学者俞琳编著的一部智谋类经典,书中选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和故事。《经世奇谋》与冯梦龙《智囊》齐名,收集了我国历史上著名人物通权达变、转危为安的精彩故事六百余则。因所搜集的故事皆为奇策异谋,因而被误解为旁门左道而久遭禁锢。其实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治世谋略,在借鉴古人防患未然、相机行事、随机应变、化险为夷、解除忧患等等的生命智慧中获得人生道理和处事经验,使世人变得智慧清醒,活得豁达明白。书中也选择了大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故事,尤其阐述为人处世的谋略和经验,在当前仍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当然,本书中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需鉴别吸收。书中的奇人奇事不但浸润着先哲们的智慧和权谋,更渗透着古代士大夫不变的理想与追求。阅读这些先人的智慧经典,大者可以治国安民,小者可以应变保身。本书从原书中精选出两百多则故事,希望将古代智慧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左传杜解补正

左传杜解补正

明末清初顾炎武抉摘杜预《左传集解》缺误并加补正之书。3卷。以杜《解》时有缺失,贾逵、服虔之《註》,乐逊之《春秋序义》,又佚而不传,于是博稽载籍,作为此书。至于邵宝《左镌》等书,如有合者,亦皆采辑。“若室如悬磬,取诸《国语》; 肉谓之羹,取诸《尔雅》;车之有辅,取诸《吕览》; 田禄其子,取诸《楚辞》; 千亩原之在晋州,取诸郑康成; 祏为庙主,取诸《说文》; 石四为鼓,取诸王肃《家语注》; 祝其之为莱芜,取诸《水经注》” (《四库全书总目》) 。凡此之类,皆有根据。其他惟文求义,研究训诂,亦多得《左氏》之意。然炎武甚重杜《解》,又能弥缝其缺失,可谓扫除门户,是非持平。后惠栋著《左传补注》,“拾炎武之遗者尚多,其纠炎武之错者仅五六条耳”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有《四库全书》本。

御请来目录

御请来目录

御请来目录,一卷,日本空海撰,有进表并颂,庆贤题记,编号二一六一。求法目录。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编。大同元年十月(806年),空海从唐回日本时呈献给天皇。内容有六,前三种为请来之经律论疏章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