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国恩

游国恩
  • 姓名:游国恩
  • 别名:字泽承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西省临川县人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78
  • 民族族群:

游国恩(1899-1978),著名楚辞研究家,文学史家,教授。字泽承。江西省临川县人。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22年,升入本科中文系,学习古典文学,次年开始发表作品。1926年北大毕业后,曾在江西省立第四中学、临川中学、江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江西省立第一中学任教。1929年至1936年,先后在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任讲师及教授。后又任华中大学教授六年。抗日战争时期,随华中大学赴云南后在西南联大任教。从1942年起,他在北京大学任教三十五年。1949年7月,应邀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大会,为文协会员。1950年在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63年和1966年,先后赴日本和越南讲学。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兼文学史教研室主任等职。毕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有很高的造诣,特别是作为楚辞专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尊重。早在求学时期就写成了《楚辞概论》(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1928年,商务印书馆收入万有文库及国学小丛书),受到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的重视。治学态度谨严,用了几十年的心血编撰了《楚辞长编》,为收集资料,查阅过上千种书籍;身患重病,还坚持审阅助手的大批研究初稿,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对《离骚》正文作了最后一道校勘工作。主要著作还有《先秦文学》(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入百科小丛书及万有文库)、《读骚论微初集》(1937年,商务印书馆)、《楚辞论文集》(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上卷包括《读骚论微初集》,下卷为1943年以后所作)、《屈原》(1946年,胜利出版公司;1953年改写,人民出版社作为《中国历史小丛书》之一出版;1963年修改,中华书局作为《知识丛书》之一再版)。196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为主编之一的《中国文学史》(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全四册)。他的学术论文很多,主要有:《荀卿考》(1924年,《努力周报》读书杂志第18期)、《楚辞的起源》、《离骚研究》、《天问研究》、《弔屈原》、《一千五百年前的大诗人陶潜》、《陶潜年纪辨疑》(以上诸篇均见1928年《国学月报汇刊》第一集)、《五言诗成立的时代问题》(1930年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一卷一号)、《论吴声歌曲中的子夜群歌》(1946年12月19日《平明日报》)、《论胡笳十八拍》(1948年《文学》第33期)、《谢灵运诗华子冈麻源辩证》(1947年《学原》一卷二期)、《论讽刺》(《国文月刊》第21期)、《柏梁台诗考证》(1950年《国学季刊》7卷1期)、《论孔雀东南飞的思想性及其他》(1950年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文艺集刊》第一集)、《白居易的思想和艺术》(1951年2月11日,《人民日报》)、《热爱人民的诗人——白居易》(1951年,《中国青年》58期)、《端午话屈原》(1951年6月,《新观察》11期)、《白居易及其讽刺诗》(1953年2月,《人民文学》)、《跋洪升〈枫江渔父图题记》》、《楚辞讲录》(中华书局《文史》第一辑)、《居学偶记》(中华书局《文史》第五辑)、《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文学》(1963年6月13日,《工人日报》)、《屈原作品介绍》(1953年6月15日,《光明日报》)及《祖国伟大的诗人屈原》(1963年6月,《说说唱唱》)等。

猜你喜欢的书

穆参军集

穆参军集

又称《河南穆公集》。诗文别集。北宋人穆修(979—1032)撰。三卷。修字伯长,郓州(今山东郓城)人。后居蔡州(今河南上蔡)。大中祥符进士。曾师事陈搏,传其《易》学,又长于《春秋》之学。曾任泰州司理参军,颍州、蔡州文学参军。早年“心壮气锐”,“不能与俗相俯仰”,以致“毁官丧禄”,后遇赦。世称“穆参军”。此集系祖无择编,庆历三年(1043)成书,并为之序。诗一卷,收五十六首;序、记、志、祭文一卷,收文二十篇;附录一卷,收苏子美撰《哀穆先生文》。修推崇韩愈、柳宗元,提倡韩柳古文。主张作文应阐扬仁义,反对宋初华靡文风,作品风格朴实。其文所存不多,但颇有深度。其中《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赞曹操“伐谋制胜,料敌应变”的才能,很有见识。《送李秀才归泉南序》、《祭第二子文》等则深受韩愈影响。其诗颇具晚唐风格,《烛》诗接近“西昆”体例,与其文风不类。有《四库全书》本,《三宋人集》本,《枕碧楼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另有《宋百家诗存》本,收有《穆参军集》一卷,载其诗三十五首,多为写景及应答之作。

原乡人

原乡人

短篇小说。钟理和著。收入1976年11月台北远景出版社版《钟理和全集(卷二)》。小说真实具体地抒写了“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的爱国情愫。它着重叙述主人公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幼年时他从奶奶那里得知自己是原乡人,从大海那边的原乡,坐船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他发现原乡人都神奇、聪明、坚毅、沉着,令人钦慕不已。年事渐长,他从经常到大陆去经商的父亲那里得知,原乡就是中国,原乡人就是中国人,原乡和台湾一水之隔,他终于寻到了自己的根。他从倾慕祖国的二哥那里受到真正启发;了解到原乡的真实情景。那里有美不胜收的古老文化,有赏心悦目的名山大川,还有决心抗战到底的父老兄弟。二哥回祖国大陆参加抗日救国斗争。他在二哥的召唤和鼓舞下,也踏上了回归原乡的征途。这篇有长篇小说架构的短篇小说,表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它细致地描写了台湾人民的觉醒过程,自然亲切,层次清晰,质朴感人。作家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原乡人”的群象。以日本人的凶残剽悍、来反衬“原乡人”的善良淳朴,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1980年台湾文艺界把小说《原乡人》改编成传记影片,以纪念钟理和先生在文学事业中“震烁的,撼人心弦”的卓著贡献。

野处类稿

野处类稿

诗别集。题宋洪迈著。二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并言“其全集未见”。《文献通考》著录为二卷。此书久佚,《四库全书》收《野处类稿》二卷,《四库全书总目》云此当《野处猥稿》之残本。集前有洪迈自序,称绍兴甲戌(1154)家居卧病时取曩时所存而未弃之诗录为二卷。然清钱大昕疑此集不出洪迈之手,后劳格以为此书乃朱松《韦斋集》(见《读书杂识》卷二)。陆心源《仪顾堂集》卷一五考定此书上卷各诗见《韦斋集》卷一,下卷各诗见《韦斋集》卷二,集外之诗虽洪迈所作,但袭取《宋诗纪事》,别无增益。则此书乃乾隆中书贾拼凑他书而成。除《四库全书》本外,又有《豫章丛书》本,附《集外诗》一卷,并附民国魏元旷、胡思敬撰校勘记二卷。

历年记

历年记

姚廷遴著。所记起于明崇祯元年(1628),止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姚为上海人,先任县吏,继为乡农,深知民间疾苦。在其笔下,或记县官肆虐,如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初,连续三月,多雨歉收。知县涂贽征粮甚迫,百姓无措,多借营债,如稍缓付,便被吊打,惨状万千,破家者甚多。或叙年岁半歉,如崇祯十五年(1642)春,出现严重饥馑惨状,大家小户俱吃豆麦,面皆菜色,有将榆树皮做饼食,并蚕豆叶亦炒食,掘草根茅根大把食之。对此七十年间气象变化之实录,为研究上海气象史重要依据。如康熙三十五年(1696)六月初一,上海出现大风潮,大雨竟日,河中皆满,至夜更大。宝山至九团,南北二十七里,东海岸起至高行,东西约数里,半夜时水涌丈余,淹死万人,牛羊鸡犬倍之,房屋树木俱倒。灾情发生后,陈知县面对哀鸿遍野,麻木不仁,百姓上告无路。

祖堂集释译

祖堂集释译

这部《祖堂集》采译文与原典相互对照的方式,为了使读者顺利阅读,我在译文中采取的是“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不少地方都绞尽脑汁,生怕破坏了禅师话语的风趣、幽默、简洁与机智,可是,禅语里太多的机锋和术语使译文总是不能完成它传达的任务。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自从受教以来,法恩的化育,使我充满了庆幸与感激!善知识难逢难遇,我终于遇到了,而且是遇得那么长久。这是托福于善根因缘,也是仰赖于佛光的照临。因为亲近院长除了身教、言教可以使我获益良多之外,还使我得到净土法门的究竟利益。院长在了生死的行门当中,是以净土法门为依归。我在他老人家座下学法,也就很自然地认识了净土法门的殊胜。院长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这正同于印光大师说:‘九界众生虽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普利含识’了。所以再一转胞胎,便不知升沈何所的茫茫大海里,我能够直截了当地亲近到慧眼别具的净土宗师,这是何其有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