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

- 姓名:赵翼
- 别名:字雲崧,一字耘松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 出生日期:1727
- 逝世日期:1814年
- 民族族群:汉族
赵翼(1727—1814年)字雲崧,一字耘松,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少聪敏,十二岁能属文,日作文七篇,人皆奇之。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乾隆二十六年,以一甲三名成进士,授翰林编修,与修《通鉴辑览》,历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一年,授广西镇安府知府,有善政。时征缅甸,令赴滇赞画军事。乾隆三十五年,调广州知府。次年,擢为贵西道。后以母老请归,遂不复出。晚岁主讲安定书院,以著述自娱,取唐宋诸家全集,再三展玩,寻绎各家得失,著《瓯北诗话》。其诗与袁枚、蒋士诠齐名,亦相友善。翼为史学家,作诗亦好议论,多描写历史遗迹、咏史怀古之作,诗中往往表现其独特史识。如:《骊山冢》云“祖龙原识长生假,正在求仙又筑茔”;《乾陵》中同情武则天,“臣仆不妨居妾位,英雄何必在男身”;《马嵬坡》批评了以女人为祸水思想,“怜香不尽千词客,招乱何关一美人”。这些见解都突破了传统观念。其诗中还有一些描写人情世态的作品,善于用精练诗句揭露市井小人与趋炎附势之徒的卑劣本质,讽刺极尖刻,如:“一生只见罂中粟,举世争趋饭后钟”(《遣兴》之三);“尺波将涸鱼先散,一骨才投犬共争”(《感事》);“往日肉膻趋蚂蚁,只今树倒散猢狲”(《感事》四首之一)。晚年还写了许多反映兵燹民瘼、天灾人祸的作品,如《忧旱》、《逃荒叹》、《荒景》、《年饥》等。其组诗《京师乐府词》描写北京下层社会风习,不仅趣味盎然,也具有社会史料价值。其诗不以兴象神韵或刻划描写见长,而在于议论。这些议论多带情韵而行,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张维屏谓其诗“发论太尽,于古人浑厚含蓄、一唱三叹之旨,几不复存。然胸中有识,腕底有力,眉开口爽,自成为有韵之文。且其所言,每如吾意中所欲出,读至惬心处,似倩麻姑痒处搔也”(《国朝诗人徵略》)。诗风清晰明畅,宛如说话,不主一家,随境而变,如袁枚所言:“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忽叩虚而逞臆,忽数典而斗靡。读者游心骇目,碌碌然不可见其町畦。”(《瓯北集序》)有些篇什也流于浮滑浅露,枯燥无味。翼才思敏捷,一生勤于著述。除《诗话》外,尚有《廿二史箚记》三十六卷、《陔馀丛考》四十三卷、《皇朝武功纪胜》四卷,《檐曝杂记》六卷、《瓯北诗集》五十三卷。《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二有传。尚镕为作别传。孙星衍为撰《赵瓯北墓志铭》一卷。
〔正 史〕
赵翼,字耘松,阳湖人。生三岁能识字,年十二,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乾隆十九年,由举人中明通榜,用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大学士傅恒尤重之。二十六年,复成进士,殿试拟一甲第一,王杰第三。高宗谓陕西自国朝以来未有以一甲一名及第者,遂拔杰而移翼第三,授编修。
后出知镇安府。粤民输谷常社仓,用竹筐,以权代概①。有司因购马济滇军,别置大筐敛谷,后遂不革②,民苦之。翼听民用旧筐,自权,持羡去③,民由是感激,每出行,争肩舆过其村。先是镇民付奉入云南土富州为奸,捕获百余人,付奉顾逸去④,前守以是罢官。已而付奉死,验其尸良是。总督李侍尧疑其为前守道地⑤,翼申辨,总督怒,劾之。适朝廷用兵缅甸,命翼赴军赞画,乃追劾疏还。傅恒既至滇,经略兵事,议以大兵渡戛鸠江,别遣偏师从普洱进。翼谓普洱距戛鸠江四千余里,不如由江东岸近地取猛密,如其策入告,其后戛鸠兵遭瘴多疾病,而阿桂所统江东岸一军独完,卒以蒇事⑥。寻调守广州,擢贵西兵备道。以广州谳狱⑦旧案降级,遂乞归,不复出。
五十二年,林爽文反台湾,侍尧赴闽治军,邀翼与俱。时总兵柴大纪城守半载,以易子析骸⑧入告。帝意动,谕大纪以兵护民内渡。侍尧以询翼,翼曰:“总兵欲内渡久矣,惮国法故不敢。今一弃城,则鹿耳门为贼有,全台休矣!即大兵至,无路可入。宜封还此旨。”侍尧悟,从之,明日接追还前旨之谕,侍尧膺殊赏⑨;而大将军福康安续至,遂得由鹿耳门进兵破贼,皆翼计也。
事平,辞归,以著述自娱。尤邃史学,著《廿二史札记》、《皇朝武功纪盛》、《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瓯北诗集》。嘉庆十五年,重宴鹿鸣,赐三品衔。卒,年八十六。同时袁枚、蒋士铨与翼齐名,而翼有经世之略,未尽其用。所为诗无不如人意所欲为,亦其才优也。
《清史稿·赵翼传》卷四八五
〔注 释〕
①以权代概:以秤代替斗斛。概,量米麦时刮平斗斛的器具。②革:改。③持羡去:把盈余的拿走。④顾逸去:逃逸。顾,回顾。⑤道地:开脱罪责。⑥卒以蒇事:终于完成预定计划。蒇(chan)事,指事情已经办好。⑦谳狱:议罪。⑧易子析骸:易子而食,析骨而炊。⑨膺殊赏:荣获特别奖赏。
猜你喜欢的书
天使,望故乡
《天使,望故乡》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有浓烈的自传色彩,讲述主人公尤金·甘特及其一家基本上以作者及其家人为原型。小说从尤金父母的身世、他的出生一直写到他大学毕业。尤金的家庭生活充满了不幸与混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尤金内心充满了孤独、痛苦和对独立生活的憧憬。最后,尤金选择了离开家庭,继续去哈佛深造,渴望去体验一种新的人生。这部小说是一部琐碎的大部头心灵日记,犹如“一条由音节构成的密西西比河,处处流淌和翻滚着沃尔夫式的短语,美丽动人,清澈见底,并且也像密西西比河一样,常常滞流污浊。”
次山集
十二卷。唐元结 (719—772)撰。元结字次山,号猗玗子、浪士、聱叟、漫叟、漫郎、渔者、酒徒漫叟,鲁山 (今属河南)人。少不羁,年十七,乃折节向学,师事从兄元德秀。天宝十三年(754)进士。擢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又进水部员外郎,佐荆南节度使,道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身谕蛮家,绥定诸州,民乐其教,立碑颂德。著有 《元子》、《文编》、《琦玗子》等。此书据内府藏本收录,共十二卷,由陈继儒 (眉公)、吴震元 (长卿)、王时敏 (逊之)同校。元结之诗注重反映百姓疾苦,斥责官吏征敛无度,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然其过分否定声律辞采,有意不写律诗,其古诗也少有风采。杜甫曾赞其诗“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同元使君舂陵行》)。其文全用散体,不涉骈丽,亦多讽刺时政之作。高似孙评论说:“文章奇古,不蹈袭。”但元结所著之书今皆不传,惟此本存世,而书名、卷数皆不合。盖后人摭拾散佚而成编,并非旧本。现存有明刊本;明正德十二年 (1517)湛若水校本;《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为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本。丁丙 《善本书室藏书志》藏本。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今人孙望以明本为底本,新编 《元次山集》十卷本。
游山日记
本书被林语堂称赞为“日记模范”,并专门撰写五千字长文《〈游山日记〉读法》,一一指出其妙处,大加推崇。是书共12卷,前10卷称“天香随笔”,即舒梦兰在嘉庆年间居游庐山一百日中所作日记;后2卷称“天香手稿”,为期间所作诗赋。日记正经中杂以诙谐,行文如行云流水,幽默而不流于尖酸,洵为上乘小品,上乘幽默。现以上海图书馆藏嘉庆十年刻本为底本,参考相关文献进行点校,排为简体字,以便读者。书后并附原刻本序言及1936年版中周作人序、林语堂《〈游山日记〉读法》、周劭跋等,读者于此可知此书来龙去脉及精妙趣味之所在。
清风闸
四卷三十二回。清浦琳撰。浦琳字天玉,扬州人,清代中叶著名说书家,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清风闸》为长篇话本小说,套用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的情节框架,叙述宋代孙大理、孙文理及孙文理之妻先后被谋害,而清官包拯查明案情为其申冤的故事。孙大理之妻强氏借算卦先生说孙“当晚三更必死”的话,巧设机关,在家里人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亲夫的奇案,在冯氏《警世通言》中已经成型,该书对这一情节只是借用。但将一篇短篇小说改为长篇小说,该书除敷演添加了孙大理之女孝姑的丈夫皮奉山(皮五癞子)的故事、孙大理之弟的故事情节线外,主要是细节方面的丰富。所以该书已主要不是公案故事,而以反映清代中叶市井之民的生活面貌见长。尤其是关于皮五癞子的部分,从富家、穷户、衙门、酒楼、赌场、妓院等各个角度,陈列出封建社会末期城市中的众生百态。比较成功地刻画了凶狠歹毒的淫妇强氏、苦命女子孝姑等形象。尤其是市井无赖皮五的形象,写得既富于性格而又不失于简单化。语言则显示了说书艺人的口语特点。缺欠是结构松散,亦有封建迷信和道德说教。该书当时在书场讲说时极受欢迎,在民间流传颇广,在文学史上则很少被提及。有清嘉庆己卯(1819)奉孝轩刊巾箱本。同治甲戌(1874)重刊本。另有石印本。
般若与人生
《大般若经》为大乘经典,共600卷,含有20万颂。“般若”是印度语,汉译为“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聪,指的是“无我慧,”即“人无我慧”和“法无我慧”。“人无我”是指对所谓主观上的东西不起执着,“法无我”是指对主观所对待的一切客观现象了了分明,不起执着。般若的精神是淡泊宁静的,般若的精神是安详柔和的,般若的精神是慈悲喜舍的,般若的精神是大智无我的。惟老提倡,进入佛门,走上光辉的道路,应该继承般若精神,发扬般若精神,在发扬中,要与人生实际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使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般若智慧。 2000年2月22日,成都文殊院文殊阁初步工程完成以后举行“般若法会”,惟老受邀讲《大般若经》,由于时间关系,只是提纲地讲,但已把大般若经之精华讲得明明白白,并讲了应如何把般若精神贯彻落实到现实人生中去。读后直觉深入浅出,“般若”智慧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照亮我们人生的道路。
法华经玄签证释
法华经玄签证释,十卷,清智铨述,敏蚁重刻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