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 姓名:陈独秀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省怀宁县
- 出生日期:1879年10月9日
- 逝世日期:1942年5月27日
- 民族族群: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政治学家、文字学家、“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谱名庆同,科举名乾,字仲甫,留学日本时名陈由己,辛亥革命后始用陈独秀名行世,曾用笔名有独秀、山民、陈仲子等二十余个。安徽省怀宁县(今安庆市)人。5岁起入家学,曾从祖父、胞兄孟吉及塾师读经书。1897年,参加安庆府试,考中秀才第一名。次年,赴南京参加乡试未中,饱尝了科举考试的腐败黑暗,遂同这种制度彻底决裂,后去杭州进求是书院(后为浙江大学堂、浙江大学)学习法文和造船学。因有反清言论受到追捕。是年开始著文。此后至1915年的十几年间,在被追捕和流亡的环境中,他参加和组织了多种革命团体,积极进行反清救国斗争,发表了许多演说和文章。“科学与民主”这个口号,就是他在1902年的一次演说中,首次在中国提出来的。在他所撰写的五十多篇文章中,对国家这个概念作了自己的解释,歌颂了中外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反对各种封建恶俗,开始抨击传统的意识形态,并且传播了一些地理知识。1915年秋天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为《新青年》。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写有《吾人最后之觉悟》、《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等文章。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作《孔子无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复辟与尊孔》、《驳康有为共和评议》、《文学革命论》等文。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作《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破坏偶象论》、《克林德碑》等文。1919年五四运动后,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北洋政府逮捕,9月16日获释,年底去上海。作《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为什么要南北分立》、《新青年宣言》、《公理何在?》、《二十世纪俄罗斯革命》、《真正费解的国民大会》、《贫民的哭声》、《两个和会都无用》、《山东问题与国民之觉悟》、《实行民治的基础》等文。1920年,担负起组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8月,创办《劳动界》周刊。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12月,应陈炯明之邀去广州任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和大学预科校长,作《谈政治》、《答知耻》、《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讨论社会主义》、《革命与作乱》、《新文化运动是什么?》等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8月由广州到上海,担负起党的领导责任。1922年春天去广州,出席全国劳动大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6月,起草发表了党的第一次对于时局的宣言。7月,中共“二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8月,杭州“西湖会议”上接受共产国际指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与李大钊、蔡和森、张太雷等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推动1924年国共统一战线正式建立。9月,创办并主编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11月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作《造国论》等文。1923年6月,党召开“三大”,继续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作《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从创办《新青年》到党的创立时期,是陈独秀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历史阶段。他发起新文化运动,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准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他一生中闪光的一页。他的一千五百多篇文章的大部分是在这个阶段写成的。他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贡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党内以他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形成了投降主义,放弃了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蒋介石的反革命进攻争取妥协投降的政策,革命遭到失败。1927年长子延年被国民党杀害。是年党的“八七”会议上,他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28年次子乔年被国民党杀害。由于陈独秀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成为取消主义者,并和托洛茨基分子勾结,成立反党组织,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同年12月,纠集彭述元等八十一人发表《政治意见书》。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以“危害民国罪”判刑十三年,后改判八年,1937年8月获释。在狱中写成并发表了《实庵字说》、《老子考略》、《荀子韵表考释》、《孔子与中国》、《干支是字母说》等文,以及写成《金粉泪五十六首》诗稿。出狱后,拒绝参加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和出任国民党劳动部长,愿意回到共产党里工作。但是,陈始终不愿公开表示反对托派汉奸理论及行动,及坦白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自弃于党的期望与挽救。9月去武汉,积极宣传抗日,在武昌华中大学讲《抗日战争之意义》,在汉口青年会讲《我们要得到怎样的胜利及怎样得到胜利》,在武汉大学讲《怎样才能够发动群众》。并发表《从第一个双十节到第二十六个双十节》、《打倒消极先生》、《言和者即汉奸》、《多谢敌人的飞机大炮》、《我对鲁迅的认识》、《怎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抗战中应有的纲领》、《准备战败后的对日抗战》、《给陈其昌等的信》、《中国古代语言音有复声母说》等文。1938年5月移居重庆。发表关于时局和革命问题的讲演和文章有《抗战中川军的责任》、《资本主义在中国》、《从国际形势中观察中国抗战前途》、《抗战中的党派问题》、《各党派应如何巩固团结》、《抗战与建国》、《我们断然有救》、《国民党究竟决心采用那一种政治制度》、《抗战一年》、《民族野心》、《论游击队》、《说老实话》、《敬告侨胞——为暹罗华侨日报作》、《你们当真反对资本主义吗?》、《告反对资本主义的人们》、《我们为什么而战》、《告日本社会主义者》、《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我们为什么反对法西斯特》等。8月,由重庆迁居江津,1939年7月,又迁居江津城远郊鹤山坪,至1942年病逝。在江津,他曾校正整理了杨鲁承的一些遗著,后来印刷有《杨鲁承先生读〈皇清经典〉手稿》、《杨鲁承先生遗作六种》。陈独秀以主要精力研究写作古文字学,著有《小学识字教本》、《广韵东冬钟江中之古韵考》、《禹治九江考》等。也写了一些政治性文章和书信,其中主要有《给托洛斯基的信》、《给西流等的信》、《给连根的信》、《我的根本意见》、《给r的信》、《给S和H的信》、《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再论世界大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等。陈独秀居处乡间,虽已不参加政治活动,但是仍处在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之下,直至他死去。主要著作,早期大量散见于《新青年》、《每周评论》、《向导》等刊物及出版有《独秀文存》四卷;后期主要有多卷本的《陈独秀先生抗战文集》、《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政治的见解》、《陈独秀最后论文和书信》等。
猜你喜欢的书
对山集
诗文别集。十卷。明康海撰,清孙景烈编。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对山集》分文体编次:卷一、策,卷二、书,卷三、卷四、序,卷五、记,卷六、碑,卷七、墓志,卷八、墓志、铭、祭文、行状,卷九、赋、琴曲、四言诗、五言古诗,卷十、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计文八卷,诗二卷,共为十卷。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提倡复古运动,反对当时台阁体的那种雍容典雅、空洞无物的文风,并强调独创。从内容上看,《对山集》中有不少抨击时政、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受刘瑾事件牵连而罢官,使得他的后期创作受到影响。一些作品情调低沉,特别是诗歌流露出更多的消极颓废情绪,缺乏积极意义。有的作品力图效仿杜甫直抒胸臆的特色,任情挥洒,缺乏锤炼,情是真情,但艺术上却有不足处。给人的感觉是率真冗长,似乎是不经意而成的作品。由于康海强调创作要有真情,同时又注意独创性,所以作品仍能逸气往来,翛然自异,比起李梦阳等人的摹拟、剽窃来显得高明多了。康海诗文集的版本较多,明代有张太微的选本和万历年王世懋的选本。清代有《康对山先生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马逸姿重编四十五卷本;《对山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孙景烈编十卷本,卷首有明万历九年王世懋所撰《对山集原序》,此本较完善。《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十九卷。此集为张太微所编。《对山集》又有孙景烈删定十卷本,已收入《四库全书》。其集自明以来有四种刻本,既明张太微选本、王世懋选本、清马氏康熙中编全集本及乾隆二十六年(1761)孙景烈删定本。而十九卷本较完备。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武功县重校续志
《武功县续志》 知县李绍韩修,张文熙纂,清康熙元年(1662)刊刻问世。全书分官师、人物(附选举)、艺文三卷,约四万字。编纂者在“跋”中写道:“太史公(康海)旧志,昭若日月,兹不复赘,只就后未所及见而记者,缉而续之”。这就说明本志为什么只有官师、人物、艺文而无其他内容的原因。 本志原版已不多见,现存本多为雍正十二年(1734)重刊本。重刊前十年,即雍正二年(1724),本县著名学者、80岁高龄的康吕赐,曾对原本作了校补。“凡诸未妥,类加考订、增删,期于简质可信”,并“更定”了篇目。现在流传的就是更定本。
雍录
陕西地方志。南宋程大昌撰。 十卷。大昌字泰之,安徽休宁人。绍兴进士,累官吏部尚书,转知泉州,著有《禹贡论》、 《诗论》、《考古篇》等书。程氏以《三辅黄图》、 《唐六典》、 《长安志》、 《长安图记》及绍兴间秘书省诸图互相印证,于绍兴年间(1131—1161)成书。因关中为《禹贡》雍州地,故名。其时陕西已被金兵所占,兼含不忘故土,恢复中原之意。约十万字。杂记关中周、秦、汉、隋、唐、五代之城苑宫殿,山水、郡县、庙陵、苑囿、事物、寺观等类,以及汉唐用兵攻取守备要地和职官、军制的变迁。附有地图,并作说明,颇足参考。
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
太上长文大洞灵宝幽玄上品妙经,简称《长文大洞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晚唐五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为内丹经典,经文分十九章。内称:人之形神精血皆为天地气化所生。「神者为阴阳气之用也,形者为神气之宅也,阴阳魂魄为精血之神」。故唯有存神养气,固血炼精,方可长生。炼气养神之法称作真一之法。经文曰:「但于身中炼丹田之气壮,生自然之神全,于十二时中守天真之气入丹田宫中,心无乱想,外无别意,不出不入,无来无往,神定自安,此是真一之法」。又论还丹之道,宣称:「但将本元真气自下返于上,谓之阴返阳也;却将真元一气自上还于下,谓之阳返阴也。六阴六阳会合黄庭,还归丹田,神气皆足,故为还丹也。」其说较为简明。
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
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南宋道士所造。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书分十篇,皆乃元始上帝演说。内称元始上帝在大罗天中会见群仙,讲说妙法。因见末世众生愚痴暗昧,不奉三宝,罪恶缠身,不得解脱。上帝乃大发慈悲,派遣真人降世,传布此经。谓世上帝王国主、后妃贵族及奉道之民,若能志心朝礼十方天尊、上帝、真人、天师及诸天仙官,按时念诵此经,或设斋朝天谢过,忏悔罪愆,即可安镇国祚,消灾纳福。书中每卷之末,皆附冲妙先生朝天谢罪颂一首。「冲妙先生」疑即南宋上清派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全一卷。南宋惠泉编集。系集录黄龙派宗祖黄龙慧南之语要、偈颂等。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内容首为黄龙初住于同安崇胜禅院之上堂语十一条,次为迁住归宗寺语录十三条、筠州黄檗山法语十四条、黄龙山语录十四条,并包括四十首偈颂。语要中亦收录药山、南岳怀让、石头、云门、大颠、严阳、临济、德山、镜清、泐潭、永嘉、庞居士、大珠等古德之说。此外,惠泉又编集黄龙四家之语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四家依序为:上述之黄龙慧南禅师语录、慧南法嗣晦堂祖心之宝觉祖心禅师语录、祖心法嗣死心悟新之死心悟新禅师语录、悟心法嗣禾山慧方之超宗慧方禅师语录。编者九顶惠泉与禾山慧方系属同门,卷首附绍兴十一年(1141)钱密撰之黄龙四家语录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