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 姓名:陶渊明
- 别名:名潜,字元亮
- 性别:男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352或365年
- 逝世日期:427年
- 民族族群: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籍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荆林街),东晋最著名的诗人。因曾自撰《五柳先生传》,后人或称之“五柳先生”。曾祖陶侃官至东晋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曾担任东晋地方官。他生活在东晋和南朝刘宋易代之际,出生时家境已衰落。青少年时偏爱老庄却胸有建功立业的壮志。从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先后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和彭泽令等职,然都因不堪官场腐败污浊而很快辞退。其中出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就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从此放弃对时世所抱的一切幻想,躬耕田园,拒绝征召,不再出任。后半生耕读吟咏,貌似潇洒,其实备尝清苦,满怀忧愤,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426年)病逝。生平事迹在《晋书》、《宋书》、《南史》的隐逸传中都有记载。作品有《陶渊明集》等传世,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两篇四言韵文:《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其中,《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闲情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诗并记》等都是历来传诵的文学名篇。尤以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或寄寓田园风光,或歌咏农业劳动,或反映乡村生活,或描绘理想中的美好社会蓝图,或咏史抒怀。以省净冲淡、率真清新的田园诗及其异军突起的现实主义风格,突破曹魏以来文坛偏重形式、玄言笼罩的僵化和浮华局面,独树一帜而有“田园诗人”的美称。他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历代“拟陶”、“和陶”、“学陶”相沿成风,到唐代就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质朴自然、清新隽永而富有田园气息的诗篇至今颇受人们喜爱。他不愧是中国四、五世纪有高度成就的诗人之一,也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和至今深受人们祟敬的诗人之一。
猜你喜欢的书
杜征南集
文集。西晋杜预(222—284)撰。一卷。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著作家。司马懿之婿,仕魏历相府参军、镇西长史。入晋累官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灭吴有功,封当阳侯,死后追谥征南大将军。博学多通,于经济、政治、军事、历法、算术、律令,水利工程等诸方面均有著述和研究。时有“杜武库”之美誉。尤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为现存之最早注本,已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春秋释例》十五卷。原有集十八卷,已佚散。今集为明张溥辑刊,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清吴汝纶评选本。
中国文学评论
《中国文学评论》收录了李健吾先生从事创作以来,对中国文学发表的一系列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选取自1949年以前,按创作或发表时间排序,尽量保持了作品原貌。书中评论的对象广泛,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以及众多知名与不知名的作家作品。李健吾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敏锐的批评洞察力,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精彩点评。《中国文学评论》不仅展示了李健吾作为文学评论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风格,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它既是文学爱好者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窗口,也是文学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参考。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领略到李健吾先生深邃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批评眼光,也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读庄子天下篇疏记
钱基博著,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 该书是《庄子·天下篇》的专门论疏,是王云五主编的“国学小丛书”中的一种。全书分叙目、本文、附太史公谈论六家要旨考论三部分。疏记本文又把《天下篇》分为四部分来解释,它们分别是:总论、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公孙龙。疏文中广征博引,对《天下篇》的文字和义理有详细的训诂和解释。 在《叙目》中,作者提出造此疏文的四个准则:一是“以子解子”,即以《老子》书解释《天下篇》中的老子言,以《公孙龙子》书解释《天下篇》中的公孙龙子言,以此类推。以明了《天下篇》作为周末学术史的地位。二是“稽流史汉”,即以《汉书·艺文志》为考证古代书籍流派演变的根据。三是“古训是式”,即以较早的训诂为根据。四是“多闻阙疑”,即对不十分清楚的文字义理,就存而不论,而不强以为知。
法界安立图
凡六卷。明代仁潮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乃叙述世界建立之次第,分为七章,即:略明南洲、广步大地、遍观三界、大千劫量、游诸佛刹、研穷法界、法界总论等,共收一一五则,书成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释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存斯1313号,首尾齐全。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文是对昙旷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言的疏释。文中有“辛酉年十二月十二日了竟”题记一行,文末又有“十四日毕。十四日说竟。辛酉年十二月十三日了。从序内已至题目二□”等。研究者或谓辛酉年即建中二年(781)。证之北昆6号背书“大乘百法明门论随听手记”之题,则两号应为同一性质的笔记,且敦煌遗书之尚未整理的《百法明门论疏》中,必有同一著作之残卷,详情待考。本文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钵兰那赊嚩哩大陀罗尼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除恶魔鬼神,及消除灾害疾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