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傒斯

揭傒斯
  • 姓名:揭傒斯
  • 别名:字曼硕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
  • 出生日期:1274年6月10日
  • 逝世日期:1344年8月19日
  • 民族族群:

揭傒斯(1274年6月10日—1344年8月19日),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幼贫,刻苦读书,早有文名,为程钜夫所赏识,皇庆年间,随程入京,娶程从妹为妻,时人尊为“程门佳客”。延祐初,因程钜夫、卢挚之荐,授翰林院编修官,升应奉翰林文字,迁国子助教。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为授经郎,教授贵族大臣子孙,为文宗所亲重。与修《经世大典》,特授艺文监丞,参检校书籍事。元统初,迁翰林待制,升集贤学士,改翰林直学士,再升侍讲学士、同知经筵事。至正三年(1343),总裁辽、金、宋三史。至正四年病卒,年七十一,谥文安。他一生清俭,至老不渝。与虞集、黄溍、柳贯号为“儒林四杰”,黄溍称他的文章“叙事严整而精核,持论一主于理,语简而洁”,卢挚也很欣赏他的文章,当时平章李孟读了他所撰《功臣列传》称赞说:“是方可名史笔,若他人,直謄吏牍尔。”以至于后来“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元史》卷一八一)。诗为四大家之一,虞集评他的诗“如三日新妇”,胡应麟解释为“鲜而丽”(《诗薮》),《四库全书总目》说:“独于诗则清丽婉转,别饶风韵,与其文如出二手,然神骨秀削,寄托自深,要非嫣红姹紫,徒矜姿媚者所可比也。”他的歌行师法李白,如《赠颠上人》,写得气势奔放,有如狂风怒涛,如李白歌行之一泻千里。杂言乐府《居庸行》刻画居庸关的雄壮险要,气度不凡,完全脱去了“三日新妇”的装束,这是揭诗豪放的一面。他的写景诗(包括题画诗)则写得淡雅清新,继承了三谢的诗风,而《夏日五月武昌舟中触目》则在烟云雨幕之中酝酿着人间生活的乐趣,是另辟蹊径的山水诗。揭诗也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如《临川女》、《雨述》、《祖生诗》等。他的《题芦雁》之四是流传颇广的诗篇,《山居新话》说“此诗大有寄托”,《至正直记》则指出了寄托的内容,说:“盖讥色目北人来江南者。”在各体诗作中,他擅长五古,尤其是五言短古,写得甚为圆熟,杨载指出五言短古“只是‘选诗’结尾四句,所以含蓄无限意,自然悠长。此论惟赵松雪翁承旨深得之,次则豫章三日新妇晓得”(范梈《木天禁语》)。他也喜欢写乐府、歌谣体,这类作品平易流畅,有民歌风。著有《揭文安公全集》十四卷。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李梦生校点的《揭傒斯全集》(以《豫章丛书》本为底本),对散见于方志和他人文集附录序跋中的揭氏诗文,校点者一并辑出,与《豫章丛书》失收而见于他本的诗若干首厘为一卷,题为《揭傒斯全集辑遗》,附全集之后,计诗十三题十五首,文八篇。并将有关揭氏生平、著作及唱和等资料辑为附录,分《传记》、《赠答题咏》、《序跋著录》和《评论佚事》四部分,这是目前收录揭氏诗文最全的本子。生平事迹见《元翰林侍讲学士……揭公墓志铭》(《圭斋文集》卷一○)、《翰林侍讲学士……揭公神道碑》(《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六)、《元史》卷一八一、《蒙兀儿史记》卷一二○、《新元史》卷二○六。

揭傒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澹庵文集

澹庵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胡铨撰。杨万里于淳熙七年(1180)为胡铨所作行状说:“公有《澹庵文集》一百卷,《周易拾遗》十卷、《书解》四卷、《春秋集善》三十卷、《周官解》十二卷、《礼记解》三十卷、《经筵二礼议义》一卷、《奏议》三卷、《学礼编》三卷、《诗话》二卷、《活国本草》三卷。”周必大所撰神道碑也说其集“总一百卷”,又著录其余诸书凡98卷。但到了庆元五年(1199)杨万里为《澹庵文集》作序时却又说:“先生即没后二十年,其子澥与其族子焕、族孙秘,裒集先生之诗文七十卷,目曰《澹庵文集》,欲刻版以传,贫未能也。”后经蔡必胜、雷孝友、颜棫等人相助,始成其事。可见其集原稿为100卷、初刻本为70卷。《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澹庵集》78卷,或经后人另编。惜宋刻诸本均已不传。北京图书馆现藏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练月楼刻《胡澹庵先生文集》32卷本。但《四库全书》辑入本仅存文5卷、诗1卷,显系后人掇拾重编。此本卷1为制策,卷2为奏疏、表,卷3为诗12题18首,卷4为记、序、跋、卷5为墓志铭、祭文、传,卷6为书、颂、疏,并附词15阙。书后附录作者传记、神道碑、行状,后人题跋及《诚斋诗话》中的评论;卷首载杨万里序。杨序称:“先生之文肖其为人。其议论闳以挺,其叙记古以则,其代言典而严,其书事约而悉。其为诗盖自牴斥时宰,谪置岭海,愁狖酸骨,饥蛟血牙、风呻雨喟、涛谲波诡,有非人间世之所堪耐者”。周必大所撰神道碑文则谓其文章“雄深雅健、清新藻丽,下笔辄数百言。尤刻意诗骚,用事深远、措词奇崛”。杨万里所撰行状又称其文章“骏奔轧忽,幽纷轇轕,隐帙奇字,旁抠远撷。”本集除6卷、32卷两种版本。尚有清抄25卷本、清初抄30卷本。

大复集

大复集

明何景明撰。何景明,明代文学家、诗人,明“前七子”之一,地位仅次李梦阳。主张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近体诗宗盛唐,提倡复古,在反对明代前期盛行的台阁体诗文及八股文上,有一定积极作用。其诗如《赠王文熙》说:“行子夜中起,月没星尚烂,天明出城去,暮薄长河岸。草际人独归,烟中鸟初散,解缆忽以遥,川光夕凌乱”。《怀沈子》说:“沈生南国去,别我独凄然。落日清江树,旧人何处船?”《十四夜》说:“水际浮云起,孤城日暮阴。万山秋叶下,独坐一灯深”。风格淡远,有盛唐风趣。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何景明“他的《大复集》,论者的评价,乃在李梦阳《空同集》之上。他不复有空同之‘霆惊电煜,骇日振心’的气魄,却以‘清远为趣,俊逸为宗’有如‘落日明霞,余晕映远’”。清《四库全书总目》也说:“正嘉之间,景明与李梦阳俱倡为复古之学,天下翕然从之,文体一变。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径稍异,故集中与梦阳论诗诸书,反复诘难,断断然然两不相下。平心而论,摹似蹊径,二人之所短略同,至梦阳雄迈之气,与景明谐雅之音,亦各有所长”,但所作诗文亦有限于形式,内容失之平庸之不足,带有明代中期前后七子的共同弊病。该书为作者的文集,共38卷。其中赋3卷,诗26卷,文9卷,别附录传志行状1卷。书前有王廷相、康诲、唐龙、王世贞等人所作序文。版本有明万历年间刻本,清《四库全书》本。又明万历年间李三才辑有《李何二先生诗集》本的《何仲默先生诗集》15卷,清光绪年间张祖同辑有《弘正四杰诗集》本的《何大复诗集》26卷,198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可并参考。

易学象数论

易学象数论

《易》学著作。明末黄宗羲撰。六卷。前三卷主要论《易》象,后三卷主要论《易》数。作者认为,易学“至京房、焦延寿而流为方术,至陈抟而岐入道家”,后世学者为宋儒“象数”之言所迷惑,不明本原。自序称:“《易》广大无所不备,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易》之本义反晦。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绝学,故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于《易》本了无干涉,而后反求《程传》,亦廓清之一端。”前三卷论《河图》、《洛书》、先天、方位、纳甲、纳音、月建、卦气、卦变、互卦、筮法、占法,附所著《原象》为内篇,全部是关于象的论述;后三卷论《太玄》、《乾凿度》、《元包》、《潜虚》、《洞极》、《洪范》数、《皇极经世》等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

简称《度人上经大法》。道教仪法汇编。编成于明代。凡七十二卷,分为八十八品。其中包括斋戒醮仪,建坛步斗,符箓咒章,天书云篆,内炼存思及修持法式等。而其要在行咒、行符。谓咒是神仙语言,符为上天文字,通过符咒则可召役鬼神。收入《道藏》第85—99册。

天台前集

天台前集

三卷。《前集别编》一卷。《续集》三卷。《续集别编》六卷。宋李庚原本,林师蒧等增修。此集皆录唐以前作家题咏天台山的诗文,计赋三篇,诗二百首。成于宁宗嘉定元年 (1208)。前有郡守宣城李兼序。《前集别编》一卷,则师蒧子表民所辑补。又附拾遗诗十二首,有陈耆卿跋及表民自记,“题癸未小至”,乃嘉定十六年 (1223)。《续集》前二卷亦李庚原本,后一卷则师蒧、林登、李次谟等所汇录,皆宋初迄宣、政间人之诗,亦成于嘉定元年。后附《拾遗诗》七首,跋称得此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鬻书者十年,今刻之续集后。似亦为表民所题。《续集别编》则表民以所得南渡后诸人之诗及续集内阙载者,次第裒次而成。前五卷末有表民自跋,“题戊申中秋”,乃理宗淳祐八年(1248)。后一卷末题“庚戌夏五”,则淳祐十年 (1250)。盖父子相继甄辑,历四十年而后成书。李庚字子长,其爵里无考。惟李兼序有李棨出其先公御史所裒文集语,又有寓公李公语,则尝官御史而流寓天台者。师蒧字咏道,浙江临海人。尝官州学学谕。表民字逢吉,与林登、李次谟仕履均不可考。表民别有 《赤城集》,诗文兼载。此集则有诗而无文。虽仅方隅之赋咏,而遗集沦亡者每藉此以幸存百一,足为考古者采摭之所资,固当与《会稽掇英总集》诸书并传不废。此为明初刊本,而 《前集》后题“台州州学教授姚宜中校勘”一行。《前集别编》后题“台州州学教授姜一容点检一行”。盖原从宋刻翻雕,故仍尚旧式。惟每集不以元亨利贞四字分编。案贞乃宋仁宗嫌名,宋代诸书,例皆改避,师蒧等不应于标目之中显触庙讳。殆重刻者所妄加。有 《四库全书》本。

明高僧传

明高僧传

八卷。明代释如惺撰。《大明高僧传》简称为《明高僧传》。此书写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题书名中的“大明”,即指成书年代,不是指内容范围。此传内容始于北宋末直明代,至于《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到北宋末这一百数十年。《大明高僧传》仍是空白,并无片言记载。此传内有三科,即《译经》、《解义》、《习禅》。《译经》科中只著录元代沙罗巴一人,《解义》科中著录了自南宋至万历年间四十四人,《习禅》科中著录了自北宋末迄元仁宗年间六十七人,正传有一百一十二人,另附见有六十八人。在体裁上与梁、唐、宋三部僧传相同,每科之后无“论”,当是全书没有完成的原故。其中有关主张各宗融合的看法,正是时代要求的反映。此书的优点是,填补了北宋末至明代高僧传记的空白,为研究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不足之处有:首先,一些高僧的传记如性澄、蒙润、本无、如玘、绍宗等,所记事迹过于简单。二是,前后重复和误将北宋人写成南宋,将地名误作籍贯等疏忽之处也不少。正如作者自序所言,是“随喜录之,以备后之修史者采摭”,因而没有严肃加工整理。尽管如此,它仍是一部有价值的佛教著作。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丁已嘉兴楞严之般若堂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