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深

邓深
  • 姓名:邓深
  • 别名:字资道,一字绅伯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湘阴(今属湖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邓深,字资道,一字绅伯,湘阴(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中进士。十七年,通判郴州(《万历郴州志》卷二),试中教官,入为太府丞。二十七年,轮对称旨,提举广西市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知衡州,擢潼川府路转运使。晚年居家,处东湖之胜,构轩曰大隐,因自号大隐居士。能诗,其古风、近体均有佳作,像“泥深茭欲笋,水满稻初花”(《野眺即景》)描绘乡村夏景,“臣石忽在眼,不与他石类。势压千万山,魑魅敢睥睨”(《探禹穴》)描写禹穴奇险,“有时把笔抄新句,整日开窗对旧山”(《遣兴次韵》)陈述旷达之情,或豪健,或清朗,表现出不同风格。著有诗集《大隐居士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邓绅伯集》二卷。郭绍虞《宋诗话考》又考证其或撰有《大隐居士诗话》一卷,今不存。《全宋诗》卷二○七○至二○七一录其诗二卷。事迹见《宋史翼》卷二一、《宋诗纪事补遗》卷四六。

邓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在园杂志

在园杂志

笔记。共四卷。刘廷玑撰。作者根据康熙年间参加治理黄河时搜集的见闻记录成书。内容包括政事、服饰、饮食、医药、诗文等各方面。所记以清初为主兼及明代。卷首有作者自序和孔尚任之序,书中有关《金瓶梅》的资料有两则。一为王忬为严世蕃献画致祸事:王世贞父王抒藏有王维《辋川真迹》,严世蕃闻而索之。王以抚本献,为汤裱褙告发,后严借故将其“弃市”。这是王世贞作《金瓶梅》的附会传说在清代流行的一个佐证。一为卷二论《金瓶梅》的创作动机是“以淫说法”,劝人止淫,实非“秽书”,并对其“文心细如牛马茧丝”的艺术结构和人物刻划有较高评价。又对张竹坡及其评点作了评介。

悟真篇注疏

悟真篇注疏

道家著作。3卷。宋·张伯端撰,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伯端一名用成,字平叙,天台(今浙江临海)人。自云熙宁中游蜀,遇异人传授丹诀。世俗传以为仙。是书专明金丹之要,道家将其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并推为正宗。书中多有阐发《参同契》旨意者。初时儒家罕有传授,至乾道中(1165—1173)翁葆光始析为三篇,作注以申释其义。又附以《悟真直指详说》一卷。至元顺至间(1300—1332),戴起宗访得旧本,重加订正,复为疏以发明之。据其书而论,则所云假真阴真阳之二物,夺天地之一气,以为丹饵,归于丹田气海之中,以御一身。后天地之气,则一身之气翕然归之,若众星之拱北辰,此为丹经之一种。据《四库全书总目》。

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

《老子》的注释。注者不详。或说为东汉张道陵撰。现仅存敦煌莫高窟所出六朝写本残卷。它 把道教精神与儒家思想、灾异报应结合起来解说《老 子》,如主张长生成仙说,强调去邪守真道;宣扬天神、 忠、孝、仁义;相信食气、宝精等修炼方法;肯定天人感 应。第一次提出“太上老君”之名。本书受《太平经》影 响,两者之间有同有异。它反对内丹炼形和胎息之法, 高扬天神而下抑帝君,认为“臣子不畏君父也,乃畏天 神”。它第一次提出“道教”名称,并初步判定了“道诫”, 其基本宗旨是:“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 寿”。主张以善行作为学道的根本,“人当积善功,其精 神与天神通”。本书的思想表现了张鲁五斗米道的特 征。有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牋》(1956年香港本)。

唐人街

唐人街

《唐人街》是由国学大师林语堂于20、30年代所著的一本描写海外华人的英文版小说,后译为中文版。二十世纪初,来自中国的老汤姆一家在纽约唐人街同舟共济“创业”,最终实现“美国梦”的故事。老汤姆是福建的农民,从美国东海岸淘金到纽约,开了一个地下室洗衣店。在二儿子的资助下,把妻子和两个小儿女从家乡接到了纽约团聚,全家的梦想是攒够钱开一家中国餐馆。他们同大多数唐人街的中国人一样,勤劳节俭,每周工作近100小时,靠着智慧和劳动在唐人街生存。有一天,老汤姆突然遭遇车祸死亡,由此得到的5000美元保险金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成就了他们开餐馆的梦想。虽然美国的生活使最传统的母亲相信了耶稣,但其骨子里依旧保持着东方妇女的传统思想,希望子女都能有好的归宿。大儿子洛伊与一个意大利女孩结了婚;二儿子弗雷德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一位中国交际花结婚,不久便分了手;最让母亲满意的是小儿子汤姆的婚姻。小儿媳是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中国女学生,为了参加抗日救亡社团的募捐工作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她在唐人街认识了汤姆,汤姆教她英语,而她教汤姆中文,俩人渐渐产生了感情。经过一系列波折,他们最终结合在一起。

冻苏秦衣锦还乡

冻苏秦衣锦还乡

简名《冻苏秦》、《张仪冻苏秦》、《苏秦还乡》、《衣锦还乡》。杂剧剧本。元明间无名氏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见有著录,现今流传的版本只有一种,即《元曲选》丙集本。本剧演苏秦由穷困潦倒到发迹变泰的故事。共四折一楔子。 战国时期,苏秦、张仪本为结义兄弟。张仪先行求得功名,苏秦则因病回到家中。父母、 哥嫂、妻子对他都十分冷淡,这使他气愤地离家而去。苏秦前去投靠已为秦右丞相的的张仪,又一次受到冷遇。张仪让其住冰雪堂,冷酒、冷饭招待。苏秦伤心欲绝,张仪派下人陈用劝说,助以盘资,让他再求功名。苏秦游说各国,使六国连横抗秦,官封六国都元帅。苏秦衣锦还乡,陈用道出当初情由,他才认了原先冷待他的父母、哥嫂和妻子,和张仪也和好如初。

四分律

四分律

又名《四分律藏》、《昙无德律》。印度小乘佛教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戒律。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60卷。全律由四部分组成,故名。第一部分叙述比丘应遵守的戒律250条;第二部分叙述比丘尼应遵守的戒律348条及受戒、说戒两犍度。第三部分包括从“自恣犍度”到“法犍度”等十五种犍度。第四部分为房舍、杂两犍度及结集法、调部、毗尼增一。律中对比丘、比丘尼平日衣、食、住、行、修习、内部关系、对外关系、议事规则、僧团活动等各方面应遵守的戒律作详细说明,要求比丘、比丘尼在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必须收摄身心,止恶生善,并对违犯戒律者应如何处理也作了明确规定。律中还保存许多佛教史实、印度社会状况史料,是研究古印度社会、佛教史及佛教教团生活的重要资料。亦为唐代律宗依据的基本经典,因此也是研究中国佛教的重要资料。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影响较大的注疏有:唐法砺《四分律疏》十卷、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或六卷、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唐怀素《四分律开宗记》十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