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

贯休
  • 姓名:贯休
  • 俗姓:姜,字德隐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832年
  • 逝世日期:912年
  • 民族族群:

贯休(832年-912年),唐末五代间诗人、高僧。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7岁于本邑和安寺出家,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时人颇为惊异。唐昭宁乾宁初年,谒吴越王钱鏐,献诗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句,钱鏐有称帝之意,命他改“十四州”为“四十州”,贯休说:“州亦难改,诗亦难改。”遂离吴越往游荆南。值荆南节度使成汭生日,众人献诗百余章,贯休之诗被幕僚郑准评为第三,贯休怒曰:“藻鉴如此,其可久乎!”成汭又向他请教书法,贯休答道:“此事须登坛而授、岂容草草。”因而触怒成汭,被放逐黔中。天复年间入蜀,受到蜀帝王建礼遇,其献诗中有“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来”2句,被时人称为“得得来和尚”。王建常命他诵所作新诗,一次贵戚满座,贯休诵《公子行》,讥讽他们“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为何物?”使权贵们悻悻然。前蜀永平二年(912)卒、终年81岁。葬于成都北门外。


贯休诗于朝政之失,风俗凌替,多所嘲谑,语言本色犀利,形式自由活泼。《唐才子传》赞其“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乐府古律,当时所宗”。但也有一部分谈禅论道,枯燥乏味之作。贯休兼工书画,其篆、隶、草书被时人称为“姜体”。又善绘罗汉、观音、高僧,笔法承阎立本,线条刚劲,回绕如丝,所绘罗汉皆作古野之貌,不类人间。乾宁年间,贯休曾自编其诗为《西岳集》,吴融为之序。贯休卒后,其弟子昙域辑其诗文1000首,编为《禅月集》30卷,又称《宝月集》。《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禅月集》为25卷,补遗1卷。《全唐诗》卷826—837存其诗12卷,卷888存其诗1首。《全唐诗补逸》卷8存其诗2首。《全唐诗续补遗》卷17存其诗11首。《全唐文》卷921收有其文4篇。

贯休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赞灵集

赞灵集

赞灵集,编撰者不详。约出于明初。四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辑录赞颂洪恩灵济真君(即徐知証、徐知谔)之诗文数十篇,包括碑记六篇、表札九篇、序疏跋文九篇,诗数十首。书中有元人撰〈灵济宫记〉、〈重修灵济宫记〉、明永乐八年(1410)〈重修灵济宫疏〉、永乐九年(1411)〈鳌峰神秀图记〉等文,记述元明二代灵济宫修建始末。又有宜德壬子(1432年)户部主事所撰诗文,故此书应出于《徐仙翰藻》之后,反映明初崇奉徐仙实况。

渊海子平

渊海子平

古代算命书。清人假托宋徐大升撰。与托名刘基的《滴天髓》及沈孝瞻的《子平真诠》、张神峰的《神峰通考命理真宗》、陈素庵的《子平约言》以及无名氏的《拦江网》(即《穷通宝鉴》)等,同为近世江湖术士挟术游食所常用之书,在民间影响颇大。

六体书论

六体书论

书学论著。唐代张怀瓘著。一卷。为奏御之作。论述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等六种书体的特点、创始者、代表书家。其后论述执笔之法,认为“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甚为精当。是书陈振孙在《直斋书解题》中作《六体论》。所著六体为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叙述各书体源流,评论各体体势特点,颇精要。认为大篆法于鸟迹,史籀所造,李斯、蔡邕嗣之。其体势若鸾凤奋飞,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谓小篆乃李斯所造,曹喜、蔡邕为嗣。镂纤屈盘,鳞羽参差,其势飞腾,其形端俨。谓八分为王次仲所造,体骨雄异,贵异尚奇。

逍遥集

逍遥集

一卷。宋潘阆 (?—1009)撰,潘阆,字逍遥。大名 (今属河北) 人。或云钱塘 (今浙江杭州) 人。卖药京师,好结权贵。至道元年 (公元995年)太宗赐进士及第。真宗时,为滁州参军。潘阆之诗,有五代、晚唐遗风。宋人对其诗评价很高。苏轼尝称其《夏日宿西禅》(又称其《题资福院石井》)诗,不在石曼卿、苏子美之下。刘邠《中山诗话》称其《岁暮自桐庐归钱塘》诗不减刘长卿。其诗多有佳句。宋晁公武《读书志》载逍遥诗三卷,《宋史·艺文志)有潘阆集一卷。原本久佚。《永乐大典》所收其诗一卷,已不是全录。其《古意》一诗,今刻唐诗皆以为崔国辅作,而《永乐大典》则题潘阆名。有《永乐大典》本。

春秋诸国统纪

春秋诸国统纪

六卷。目录一卷。元齐履谦(1263-1329)撰。齐履谦字伯恒,大名(今属河北)人,元代经学家、天文学家。齐氏幼通算术,自星历生累迁授时郎、秋官正。泰定中曾以太史院史奉使宣抚江西福建,所以罢免贪官污吏四百余人。其平生着述颇多,除此书外,还有《大学四传小注》、《中庸章句读解》、《论语言仁通旨》、《书传详说》、《易本说》、《二至晷景考》、《经串演撰八法》等书。此书是齐氏任国子司业时所作。齐氏认为,“春秋”原是古者史记的通称,而今《春秋》一书,则是孔子“以同会异,以一统万之书”,是孔子合鲁、周、宋、齐、晋、卫、蔡、陈、郑、曹、秦、薛、杞、滕、莒、邾、许、宿、楚、吴二十国史记而作。但是,自三传专言褒贬,于诸国分合及《春秋》之所以为《春秋》都未有及之者,所以作此书,以备诸家之缺。全书共二十二篇,首列鲁周(所谓“内鲁尊周”),其余各国则各以五等之爵为次,而因楚吴僭王号,故列之于最后,最后所附两篇则是诸小国与诸亡国。于各国下先叙大势与其排比之意,题曰“某国春秋统纪”。其后则排比经文,附以议论。现存元延璠七年刻本、汲古阁本、《通志堂经解》本。

出三藏记集

出三藏记集

现存最早的佛经目录。又称《出三藏记集录》、《梁出三藏记集》、《出三藏集记》、《出三藏记》,简称《僧祐录》。南朝齐梁时僧佑撰。15卷。出,即译出;三藏指经、律、论3种佛书,记集,是记录、汇集之意。记录了东汉至梁所译经卷、律、论等目录、序记以及译者传记等。此书为簿记体,书前有总序,下分4个部分:一撰缘起。说明佛经的起源和译经的始末;二铨名录。以经所出之时代,译者分类标明历代出经的名目。三总经序。记述众经的前序与后记,由此可考知译经的时间、地点、过程、译者及经义内容等。四述列传。记载历代僧人的传记,是现存最早的僧传。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对南朝译经记述颇为详细,亦保存东晋释道安经录原文。书中还存有各代帝王士庶与诸名僧关系的史料。有宋、元、明、南北藏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