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
谷城山馆诗集
《作者:于慎行》二十卷。明于慎行 (1545—1607)撰。于慎行,字可远,更字无垢,东阿(今属山东省)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谥文定。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著有《谷城山馆诗集》、《谷城山馆文集》,及《读史漫录》等。其诗典雅和平,自饶清韵,既有反对模拟的长处,也有缺乏个人突出特色的不足。其文也与其诗一样,较为质朴。但总的来说其诗文创作远不如矫枉过直的公安、竟陵派富有生机。此集共二十卷于万历三十二年 (1604年)由于慎行自刻。后收入周时泰于万历三十五年至万历三十六年 (1607—1608年)所刻的。《谷城山馆诗文集》共六十二卷。慎行反对模拟,称 “近世一二名家,乃逐句形模,以追遗响,则唐人所吐弃矣。”其诗典雅和平,自饶清韵,诸体之中,以歌行较有特色。此集乃万历周时秦刻本。
-
谷响集
《作者:善住》元诗别集。3卷。释善住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除《四库全书》所收入的3卷本《谷响集》,尚有数种清抄本传世,各本内容基本一致,但或作1卷,或作2卷,或不分卷。卷首无序言。《四库全书》所收3卷本的卷1为五言律诗,卷2为七言律诗,卷3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词。3卷全是律绝近体,没有收入古体诗。释善住的诗颇有矩矱,他论诗有云:“典雅始成唐句法,粗豪终有宋人风。”被《四库全书总目》评为“命意极为不凡”。《秋怀十首》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诗中表述了感事伤时的心境:“抆泪哀吾道,伤心忆故园”;“駸駸已迟暮,吾道入衰微”。而他的《春日杂兴八首》则写出充满失落感的复杂情愫。尽管他显然受到“四灵”与江湖派的影响,但由于他的诗相当贴近生活,绝无蔬笋之气,所以在元代僧诗当中,有难以取代的地位,《四库全书总目》甚至认为是元代释子中首屈一指的诗人
-
双照楼诗词稿
《作者:汪精卫》汪精卫(1883-1944),原名兆铭,字季新。浙江山阴人,生于广东番禹。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民报》主编,1911年因密谋刺杀清摄政王而名重一时。抗战期间于1938年12月秘密逃离重庆,前往越南河内,发表“艳电”投敌。所著《双照楼诗词稿》被目为禁毁书,流传日稀。近年来,对汪精卫在诗词方面的造诣及表现,开始有文学史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汪精卫长于诗文,著有《汪精卫文存》、《汪精卫集》及《双照楼诗词稿》等。他早年在《民报》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曾得到孙中山的高度评价。随着思想及政治上的倒退,汪精卫的言论转向反动,终于沦为汉奸卖国贼,死后又被炸坟焚尸,遗臭万年。
-
晚晴簃诗汇
《作者:徐世昌》诗总集。近人徐世昌编。徐世昌(1855~1939),字菊人,号弢斋,天津人。清光绪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民国以后,1914年任袁世凯临时政府国务卿,1918年由段祺瑞“安福国会”选为大总统。该书由徐世昌及其门客、幕僚共同编成。为清代诗总集,共200卷。收录清代诗人6100余家,诗作27000余首。体例仿吴之振《宋诗抄》、顾嗣立《元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和朱彝尊《明诗综》,网罗全清的诗作加以选录。其编次,先选皇帝、亲王的作品;再依科甲次第选录各时期诗人的作品,没有科甲可依的,略按生卒年月先后为序,所录诗人从孙奇逢、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起,至严复、周蕃、周曾锦、朱联沅、李逊、闵孙奭等人;再次选闺秀、释道诗人的作品;最后收录属国诗人的作品。该书搜罗广泛,选录了几乎全部清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其中也保存了一些流传不广的难见作品,和一些不知名诗人的资料。即如该书《凡例》所说,是“不分异同,荟萃众长,恉尚神思,务屏伪体。自大名家外,要皆因诗存人,因人存诗,二例并用。而搜逸阐幽,尤所加意”。“一代之中,各家俱存;一家之中,各法俱在”。每一诗人名下列有小传,并附有各家诗话,其中诗话选择颇精,对于编写《晚晴簃诗话》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诗书成于众手,用心不足,选择的标准也不统一。有些入选的作品代表性不够,对于政治倾向比较尖锐的作品也很少选录,是其不足。编成于1929年,有退耕堂刊本。1988年中国书店出版影印本,1990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
-
沧海遗珠
《作者:沐昂》诗总集。明沐昂辑。四卷。昂字景高,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黔宁王之子。以都指挥同知代其兄晟(黔国公)镇云南。号令严明,颇有战绩。卒谥武襄。有《素轩集》。此集正统元年(1436)成书。以其所集为刘仔肩、王偁诸家诗选所未及者,故名《遗珠》。约三万三千字。卷首有杨士奇序, 目录。正文四卷,收二十一人之作三百余首,即朱经诗十七首,方行诗三十一首,朱琳诗十七首,曾烜诗十二首,周昉诗二首,韩宜可诗十首,王景彰诗九首,楼琏诗三首,王汝玉诗十九首,逯昶诗二十一首,平显诗十九首,胡粹中诗十五首,杨宗彝诗十首,刘叔让诗四首,杨子善诗七首,张洪诗四首,范宗晖诗十二首,施敬诗二十三首,僧天祥诗十一首,僧机先诗十七首,僧大用诗一首。作者皆明初流寓迁谪于云南之人。每人姓名之下,各註其字号、里居。此二十一人多无专集,佳作赖此以传。集中诗大抵清逸雅则,和平婉丽,多斐然可观。此集去取精审,《四库全书总目》称“自古以来,武人能诗者代代有之,以武人司选录而其书不愧善本者,惟此一集而已。”有《四库全书》本,《云南丛书初编》本。
-
耕学斋诗集
《作者:袁华》十二卷。明袁华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传集》序,称袁华自二十岁后三十年所积之诗,无虑千余首,吾选之得若干首。即所谓千余首者后人裒辑以传。明之初年,作者林立。袁华为诸家盛名所掩,故人与诗皆不甚著。实则衔华佩实,具有典型,非后来伪体所能及,固未可以流传未广而轻之。袁华《赠闵中孚初度诗》,有同生延祐丙辰 (1316)年句。以干支推之,下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已五十三岁。故集中诗句,元代所作为多。如甲午、丙申、己亥、庚子、乙巳、丙午、丁未诸纪年,皆在顺帝至正中。惟癸丑 《正月风雨中偶成》一首作于洪武六年 (1373),颇露悲凉感慨之语。盖欲自附于元之遗民。然已食明禄,不必作是语。四库已存目。
-
复古诗集
《作者:杨维桢》诗别集。六卷。元杨维桢撰。杨维桢诗集甚多,此集所载皆琴操、宫词、冶春、游仙、香奁等作,并杂有古乐府,为其门人章琬所编,以其体皆时俗弃而不为,故以“复古”为名,中有黄溍评语和章琬简注。章序称“辑前后所制者二百首,连吴复所编又三百首”,四库馆臣认为:“今此一百五十二首,数不相符,或后人已有所删削,非完本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陆氏《仪顾堂续跋·元椠铁崖古乐府复古诗集跋》云:“其实所谓《复古诗集》也即是《古乐府》,章琬将所注者称为《复古诗集》,其不注者仍为《古乐府》,吴复所编四百零九首,章琬所注一百五十二首,共五百六十馀首,分计则篇数不符,合计则有多无少,并未经删削。”可是章序说得明确,系将自己所编二百首连同吴复所编三百首,定为《复古诗集》,总数应为五百首,与一百五十馀首之数相差太远,因此四库馆臣所疑不无道理。集中香奁诸诗为他本所不载,古乐府诸篇与《铁崖乐府》相重复者有数十首,而文字稍有出入,又《乐府》本所载诗题与此本亦有不同者,如《北郭词》之作《屈妇词》等等。吴复编《铁崖古乐府》在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章琬编此集在至正二十四年,相距近二十年,或杨维桢对旧稿有所改定,章琬据而录之。此集有明初刻本、汲古阁刻本、《四库全书》本、董氏诵芬室刻本、《四部丛刊》本。
-
灾难的岁月
《作者:戴望舒》现代新诗集。戴望舒著。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2月初版。收新诗25首。这是作者继《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之后的第4部诗集。收入的诗作写于1934年12月至1945年5月。《古意答客问》和《灯》2首写于旅居法国时期。诗人在法国闭门读书,补偿过文学生活的宿愿,与世无涉:“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前明月枕边书。”归国后至抗战前,诗人信奉“忠实于自己的艺术”的信念,创作了《秋夜思》、《小曲》、《赠克木》、《眼》、《夜蛾》、《寂寞》、《我思想》等诗。这些诗的基本色调是:“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振撼我斑斓的彩翼。”“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从《元旦祝福》到《偶成》16首写于抗战时期。《元旦祝福》是诗人抗战后写的第一首诗,抒发了强劲的爱国的呼号。《白蝴蝶》、《致萤火》、《过旧居》、《示长女》、《赠内》等表现了个人生活的哀愁,但不绝望。诗人在香港因为宣传抗战,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豪情,和对于正处在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的祖国和人民的怀念。《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传诵的名篇。诗人身陷囹圄,看不见祖国,他用残损的手掌一次次地抚摩祖国的地图,为她的累累伤痕而哀伤,更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光明而欢欣鼓舞。《萧红墓前口占》和《偶成》写于抗战胜利前夕。前者感情真挚,蕴含了诗人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后者是诗人创作的最后一首诗。生命的春天,灿烂的微笑,明朗的呼唤,重开的鲜花,为作者的创作打了一个句号——诗人由象征主义走到了现实主义。
-
放翁诗选
《作者:罗椅》宋诗别集选本。有《四部丛刊》本,书题为《精选陆放翁诗集》。分《前集》、《后集》、《别集》三部分。《前集》,南宋末罗椅编选。椅字子远,号涧谷,宝祐进士。该集只加圈点而无评批语,前有序,落款为“大德辛丑立夏日適孙憼百拜谨识”,可知此集于“大德辛丑”(1301)夏由罗椅之孙罗憼再刻。又序中有“善和书卷存者仅十一於千百”之语,可知前此尚有“善和刻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曰:“元大德辛丑其孙憼始刻之”,其语不确。《后集》八卷,南宋刘辰翁编选。该本前后无序跋,句下及篇末时有附批,其体例与所评杜甫、王维、李贺等集相似。详考其词意观点,确为刘辰翁所选评,非伪托本。“明人刻刘辰翁评书九种,是编不在其中,盖偶未见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前集》、《后集》开始时本各自单行,至元朝时坊贾始将二书合刻,并追题《前集》、《后集》之名,又删其重复者,故两集中无一首重见。《别集》一卷,未题编纂者名氏。其诗皆见之于《瀛奎律髓》中。当是合刻时增补,以补二集之遗。
-
凤池吟稿
《作者:汪广洋》十卷。明汪广洋(?—1379)撰。汪广洋,字朝宗,江苏高邮人,流寓安徽太平(今黄山)。汪广洋少师余阙,淹道经史,善篆录,工为诗歌。元末举进士。明太祖朱元璋渡江,召为元帅府令史。官至右丞相,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 (1379),坐贬云南广南县,于中途赐死。其事迹具载《明史》本传。著有《凤池吟稿》十卷。此集共十卷。辑录广洋所作之诗。其诗作开爽朗秀,自成一家,一洗元人纤媚之习。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曾摘其“平沙谁戏马,落日自登台。湖水当门落,松云傍枕浮。怀人当永夜,看月上疏桐。对客开春酒,当门扫落花。天垂芳草地,渔唱夕阳村”等句数十联,认为可入唐人主客图。王世贞评其诗“如胡琴羌管,虽非太常乐,琅琅有致。”可见其诗虽当时为宋濂诸人盛名所掩,世不甚称。然终不愧为一代开国之音。有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
我的记忆
《作者:戴望舒》戴望舒作。1927年夏作于松江。初收于1929年4月上海水沫书店版诗集《我的记忆》。戴望舒在创作《雨巷》后,对刻意追求诗的音乐美感到厌倦,试验着各种新的形式,努力“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诗论零札》)。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探索诗的形式方面,为自己制造的合脚的鞋子,诗人的第一部诗集也因此命名为《我的记忆》。诗人在这首诗里,运用了象征主义“思想知觉化”的创作方法,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开掘。诗人将记忆作为熟稔的朋友,赋予记忆以性格、声音和神态,用幻化的“第二自我”来暗示实体的自我。诗人通过记忆这个好朋友,不拘形迹的随时来访,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自己蛰居松江时的矛盾心态。这首诗的韵律不在于字的抑扬顿挫,而在于诗情的强弱起伏,虽然不押韵,但念起来和谐。诗人还摒弃了典雅华丽的藻饰,而代之以朴素自然,富于表现力的现代口语。诗无定节,节无定行,行无定字。在诗的形式上,趋向散文化和口语化,体现了诗的散文美(或口语美)。戴望舒开创的这种新的诗体,是借鉴了法国后期象征派的无韵自由诗体,结合我国新诗的传统发展而成。卞之琳说:这是一种“既有民族特点也有个人特点的白话诗体”(《戴望舒诗集·序)》。这种具有散文美的诗体,经艾青等人的宏扬,已成为一种风气,将新诗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艾青说: “戴望舒起初写诗是用韵的,到写《我的记忆》时,改用口语写,也不押韵。这是他给新诗带来的新的突破,也是他在新诗发展上立下的功劳。”(《就当前诗歌问题访艾青》)
-
过去的生命
《作者:周作人》现代新诗集。周作人著。 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11月初版。列为“苦雨斋小书”之五。1930年4月再版。书前有作者《序》。内收1919年至1923年间创作的新诗26题34首(其中20题27首曾收入8人诗合集《雪朝》第二集)、散文2篇。本书中《小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全诗58行,是“五·四”之前新诗作品中最长的一首。作品描写一条给两岸带来生机的小河,被土堰拦住去路,它不断地流动,终于把土堰冲坍,可是又有一道石堰阻在前面,河水仍不休止地流动乱转,冲激着坚固的石堰。长诗以象征手法表现了要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发展的强烈愿望与坚韧的奋斗精神以及遭到强权压迫的深重痛苦,有力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势力。茅盾曾评论说:“我们在《小河》里看到了对于压迫自由思想和解放运动者的警告”(《论初期白话诗》)。这首诗,格式自由,语言朴素自然,音节和谐,摆脱了旧诗词的束缚,在艺术上取得较高的成就。胡适称《小河》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谈新诗》)。冯文炳说:“到了《小河》这样的新诗一出现,大家好象开了一个眼界,于是觉得可以是这样的做法了”(《谈新诗·小河及其他》)。朱自清评《小河》时说它“融景入情,融情入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论》)。周作人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他的诗许多都是描写普通人生活的。在作者笔下,清晨扫雪的清道夫(《两个扫雪的人》)、维持交通秩序的士兵(《背枪的人》)、赤脚小儿、插秧的男女农民、卖菜人、流浪者(《画家》)、天真可爱的孩子(《小孩》)等,都是值得同情和尊敬的,表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主题。《慈姑的盆》、《秋风》、《山居杂诗》、《花》等诗,描写细致生动,抒情自然。《梦想者的悲哀》、《过去的生命》、《歧路》等作品,流露出苦闷、彷徨、消沉、灰暗的思想情绪。本书是作者唯一的一部新诗集,具有冲淡自然的独特风格。
-
人境庐诗草
《作者:黄遵宪》诗别集。清黄遵宪撰。十一卷。遵宪字公度,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光绪举人。先后出使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曾任使馆参赞、总领事、署按察使等职。维新运动重要人物之一,戊戌变法失败,罢官归故里。长期外交生涯,使其接触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科学文化,力主变法图强。曾考察所在国家政治制度。为“诗界革命”重要创导人之一,主张:“我手写吾口”,“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力图摆脱传统诗歌束缚。此集冠作者小像、手迹,附本传、墓志铭、年谱等,收同治三年至光绪三十年(1864—1904)诗作六百余首,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深刻。或较完整记叙戊戌政变(组诗《感事》),或反映鸦片战争,抨击清政府割地求和,讴歌抗英殉难将士(《香港感赋》、《羊城感赋》等),或写甲午战争,赞颂中国人民维护主权之正义行动,谴责顽固派屈膝投降(《逐客篇》、《哀旅顺》、《马关纪事》、《冯将军歌》等),故有“诗史”之称。艺术形式“不名一体,不专一格”,长于古体,形式多变,语言通俗,影响很大。诗中改良主义色彩较浓,受“同光体”影响,用典过多。有一九一一年日本排印平装本、一九三○年再版线装本行世。今人钱仲联编《人境庐诗草笺注》及北京大学中文系近代诗研究小组编《人境庐集外诗辑》可供参考。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著,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以文化形态史观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和前途的著作。认为人类文化可分为七个独立的文化系,每个文化系只有一个生命周期,而中国文化系历经四千年,独具二周。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此前为第一周文化,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此后为第二周文化,其特点是沿袭秦汉的制度,但外来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兵、家族和元首(皇帝)是民族文化最基本的问题,“兵可说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家族可说是社会的基本问题,元首可说是政治的基本问题。”然而,中国自秦汉以下的第二周文化不尚“武德”,是“无兵的文化”,因此,导致了中国文化的衰落。抗日战争是中国从文化第二周转入建设第三周崭新文化伟业的时机,而“新生”的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尚武”和“尚兵”。只要重新恢复战国时代文武并重的文化,抗战建国和第三周文化就必可实现。现有重印本。
新史学
近人梁启超撰。有《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论正统》、《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书法》、《论纪年》6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新民丛报》连载。批判封建史学有四弊:其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其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其三,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其四,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有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首次提出“史界革命”口号,认为新史学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为救国图强、造就新民服务。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
伤寒论诠解
刘渡舟、傅士垣主编。全书共40万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主要是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讲授《伤寒论》的录音整理编辑而成。为了尽量保持《伤寒论》的原来面貌,保持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践特征,本书选取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底本,除对一些个别章节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以保留;并依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诠解。为使理法方药各项内容的解释分析相互连贯,以适合教与学的客观要求,本书在编写体例上简化了层次,只设“解析”一项,将一般著作所常设的内容提要、词解、分析、病案举例等方面的内容尽揉其中。在解析原文时,力求如实反映编著者的学术观点和心得体会,也适当介绍历代注家的见解,并着重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病因病机的探讨、病证的比较鉴别、前后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阐发,联系病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进一步说明,在原文的解析中,也不失时机地对前后方证作了鉴别。本书对《伤寒论》中习用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等均予以保留,不另作说明;对原文词句的校勘均汇集起来,附于书末,以便检阅。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刘渡舟的学术思想,是其伤寒论学治学成果的汇集。是学习《伤寒论》学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阿黑小史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新时代书局1933年3月1日初版,列入“新时代文艺丛书”。内收《<阿黑小史>序》1篇。它由《油坊》、《秋》、《雨》、《病》、《婚前》等5章组成,但各章都可以独立成篇。第二章《秋》曾收入1934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如蕤集》。这是一部具有浓厚的牧歌风味的抒情诗小说。作品以“人人各安其生业,无匪患无兵灾”的原始状态的封闭山村为背景,描写打油人的独生女儿阿黑和油坊老板的儿子五明的恋爱悲剧。聪明的阿黑和稚气的五明水乳般交融在一起,“说不出的和谐,说不尽的美”。阿黑不幸病逝后,五明痛不欲生,爱情之火竟把他变成癫子。这部小说是作者将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的一个尝试,正如作者在《〈阿黑小史〉序》中所言:“我却正想在这单纯中将我的处理人事方法,索性转到我自己的一条路上去。”
奏谳书
汉代纂辑的案例汇编。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发掘出土。全书共227支简,包括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案例22件。书题位于全书的末简,自名为《奏谳书》。可能是供官吏工作参考,或学吏者阅读应用。《奏谳书》释文已经由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整理后,分别发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1995年第3期。历史学家李学勤对释文的解说也同时发表。《奏谳书》案例的编排,凡有纪年的,大体上是越早的越列在后面。推算历朔,纪年最早的在秦始皇(秦王政)即位之初,而最晚的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其间穿插一些没有纪年的,格式较为简略,应系摘要。另外,还有两条春秋时期的案例,仅系记述,不属书。“谳”[yàn]的意思是议罪,《汉书·刑法志》云:“县道官疑狱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奏谢书》便是这种议罪案例的汇编。
圆觉经序注
圆觉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