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

- 姓名:黄遵宪
- 别名:字公度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
- 出生日期:1848年4月27日
- 逝世日期:1905年3月28日
- 民族族群: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近代诗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出身于几代经营典当的大商人家庭。父亲黄鸿藻,咸丰六年(1856)举人,曾任户部主事、广西知府。黄遵宪于光绪二年(1876)中举,后随何如璋使日本,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又历任清廷驻日本使馆参赞、英国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新加坡总领事等外交官。在国外生活长达十六七年之久,使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有所了解,同时也受到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思想的熏陶,为其学习西方及变法维新奠定了基础。光绪二十年(1894)从新加坡调任回国,在上海会见了康有为,遂即参加了强学会,积极参加维新变法运动,并捐金1000元与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宣传维新思想。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湖南盐法道、旋拜按察使,助湖南巡抚陈宝箴、谭嗣同创行新政,次年八月,戊戌变法失败后,隐居乡里,以诗人终。他是一个外交家和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也是一个努力向西方寻求真理,企图改革腐朽内政,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者和诗人。
黄遵宪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是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中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反对拟古主义,要求诗歌反映现实和当代人的思想感情。他现存的诗歌,多写于光绪十五年以后,描写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描写甲午战争的诗,不仅记述了战争的经过,而且揭示了战争失败的原因。此外, 对西方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民主的虚伪性、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封建文化也有一定的批判。戊戌变法失败后, 他带着悲愤的心情, 作《感事诗》,揭露顽固派的残酷愚昧,悼念维新党人。他以昂扬的爱国热情, 用通俗形式, 写《军歌》24首, 大力鼓舞抗敌情绪。
他的诗大都以叙事为主,善于运用讽刺、对比以及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壮丽雄浑。特点是:善于状物写事,刻画鲜明的形象;善于写景,也善于写场面,如《纪事》,写美国总统竞选,以杂耍招徕看客。《冯将军歌》、《聂将军歌》都能以精练的语言勾勒出人物面貌。他还善于铺展恢张,写作汪洋广博的宏篇。如《锡兰岛卧佛》全诗2000余字,和古典诗歌比起来,规模和容量都大为扩充。他也善于运用散文的特点写诗,参差错落, 伸缩自如。他的诗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和意境, 有时气势磅礴, 有时恬淡自然, 有时雄辩滔滔, 有时幽默诙谐。他的诗敢于创新,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又表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写新事物、新思想,保持旧体诗的格律,如《今别离》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相片、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等。有的诗打破旧格律, 但又保持了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 如《幼稚园上学歌》,三、五、七言相杂。通俗而不用典。
黄遵宪的思想和创作存在着严重的局限, 他仇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 不敢彻底反对帝国主义, 力图用改良来代替革命, 在保存封建主义的前提下, 发展资本主义, 他的爱国主义有时表现为错误的大国主义。
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己亥杂诗》、《己亥续怀人诗》、《朝鲜策略》、《治法》、《人境庐集外诗辑》、《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等。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近世诗界三杰”之冠。
猜你喜欢的书
殷夫选集
殷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殷夫(1910年6月11日-1931年2月7日),原名徐祖华,笔名白莽,浙江象山人。现代诗人。本选集收诗歌35首诗,选自鲁迅所保存的殷夫的 《孩儿塔》手稿(全部共65首);小说和速写4篇。
长乐六里志
吾少孤未学,及龄稍稍具智识,即喜闻长者谭里中掌故,爱诵忠孝节烈文章。迨更事,怀登涉之志,所至大江南北,流连光景,考文献,莫不期于自达其性情而止。今忽忽年五十矣,念于时无补,愧厕身士林耳。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元代著名道士陈致虚(字观吾)注。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至元丙子年(1276)作者自序,概述《度人经》要旨。认为灵宝度人之道即金液归真,形神俱妙之道也。但世人只知念诵祈祷,而不知有还丹久视之道。故本书作者分别以「道用」、「世法」注解经文。所谓「道用」,即金丹内修之法,学道者「依之修行而登仙」。所谓「世法」,即诵经祈祝外修之法,世人「精勤诵念而求福」。自南北朝唐宋以来,《度人经》注家或主道用,或主世法。本书作者则兼采两派之说,主张「修行人道用和世法并行,以道用而隐世法,以世法而全道用,是为性命双修」。此种主张符合元代全真道内外双修功行两全的教义。
耳书
笔记小说集。清佟世思(1651—1692)撰,参见附录小传。约成书于康熙二十年 (1681) 前后。一卷,内分人、物、神、异四类。有康熙间《与梅堂遗集》本、民国间《辽海丛书》本等。据自序可知,作者青年时代曾随其父佟国正 (官至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宦迹半天下”,耳闻目染,将各地传闻佚事、神怪故事随笔记载而成此书。文多简短,略记大概,但因作者能文,虽仅寥寥数语,常能撮其要而传其神。
法华经安乐行义
全一卷。陈·慧思(515~577)述。又称安乐行义、法华安乐行。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为慧思依法华经安乐行品所阐示之三昧行。书中主张实践法华经之法华三昧有二种,一为有相行,二为无相行。所谓有相行,系就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而说观普贤行,强调若精进诵读法华经,于此行法成就时即心眼顿开,能见乘六牙象之普贤菩萨。然本书主要重点在于依安乐行品之经文解释无相安乐行,谓无相行乃精修禅定,体得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之三昧。慧思向为实践般若空义,以达佛教之奥旨,而屡遭迫害;为折服当时各种异说,并令彼等归依正法,遂将其生活体验论述成书。本书非但兴隆禅修及念佛,且促成以止观为宗之天台教派之诞生。对中国佛教教理史之影响甚巨。
鸯崛摩经
佛说鸯崛摩经,一卷,增一阿含经力品之别出,西晋竺法护译。小乘部之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