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
敬业堂诗集
《作者:查慎行》诗集。 清查慎行(1651—1728)撰。五十卷。慎行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更现名,字悔余,号初白,又号查田,浙江海宁人。康熙时赐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曾从黄宗羲、钱澄之学。著有《人海记》、《周易玩辞集解》、《黔中风土记》等。此集成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约四十万字。裒其生平之诗,随所游历,各为一卷,凡四十八卷,又词二卷,并喜立集名, 有《慎旃集》、《西江集》、《遄归集》、《踰淮集》等五十个集名,收诗凡四千余首,词百余首。其诗多登山临水感时咏物之作,宗法宋人,近体源出于陆游,古体源出于苏轼;间有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如《麻阳运船行》诸篇;功力纯熟,善用白描手法,如《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五老峰观海棉歌》诸篇。王士祯称其“奇创之材”,王维屏说:初白先生诗清真、隽永、典切、空灵,如明镜之肖形,如化工之赋形,其妙只是能达。有康熙五十八年刻本,乾隆年精刻本,《四部备要》铅印本等。
-
风雅翼
《作者:刘履》古诗选本。十四卷。元刘履编纂。刘履字坦之,上虞(今属浙江)人,入明不仕,自号草泽闲民。洪武十六年(1383),诏求天下博学之士,浙江布政使强起至京师,授官,以老病辞。此书前八卷为“选诗”补注,取《文选》中诗加以删补训释,注释大多取于唐“五臣”旧注而断以己意。次为“选诗补遗”二卷,取散见于传记、诸子以及郭茂倩之《乐府诗集》的古歌谣词四十二首,以补《文选》选诗之缺。最后为“选诗续编”四卷,取唐宋以来诗词一百五十九首为《文选》嗣音。对于所选诗歌仿朱熹《诗集传》之体例详加笺注、串释、评论,为初学者提供了方便。刘氏论文受道学家影响很深,主理不主文,其取舍标准多从宋道学家真德秀之《文章正宗》,故多迂腐之见。如对杜甫“三吏”、“三别”作了这样的批评:“‘三吏’、‘三别’似出一时之笔,若此篇(指《垂老别》)‘牙齿存’、‘骨髓干’两语,也同‘眼枯见骨’,同一鄙俚。借此建安乐府中容或有之,终非雅韵,特以全篇可取者多,故存之。大抵此数篇用意太迫切,而乏简远之度。然其情周至,诵之终篇不厌,譬若《书》典谟之后,而有殷盘、周诰。盖至此时风气变移既久,而且不能不如此耳。”可见他虽也主张文艺作品可以批评现实,但反对态度激烈、用词尖刻。在风格上,刘氏偏爱雍容不迫、进退有度之作品,对朱熹诗歌赞扬备至,言其:“至义理精微处,则皆本于‘六经’、‘四书’者,又岂他人所能窥测哉!”从这些地方都可见编选者的“头巾气”、“道学气”。总的说来,此选本比较重视诗歌的社会内容,择选较精,故明初《沧海遗珍》的编选者沐昂说:“近代选古惟刘履……几无遗憾,则识有过人者矣。”(《沧海遗珍序》)此书在明代刊刻多次,初刻已不得见,但弘治、嘉靖刊本皆有流传,日本文政三年(1820)亦有刊本,可见明清两代流传之广。常见者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近光集
《作者:周伯琦》元诗别集。3卷;卷末又附有《扈从诗》1卷。周伯琦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主要善本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及数种清抄本。全名为《周翰林近光集》。卷首有虞集序,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自序。自序中说:他“身虽江湖,举头见日,天子之光咫尺也”,所以本集名为《近光集》。卷1—2,收入的是作者出任崇文监丞以来,在朝之作。卷3收入的主要是作者于至正十年出为海北广东道肃政廉访使、代祀北岳南镇的诗篇。卷末附有《扈从诗》1卷,卷首有周伯琦自序,据自序中说:周伯琦于至正十二年四月“由翰林直学士、兵部侍郎,拜监察御史。视事之第三日,实四月二十六日,大驾北巡上京,例当扈从,……所至赋诗以纪风物,得二十四首。”在这24首诗之后,又有五言古诗10首,以纪西行的见闻。最后有欧阳玄、贾祥麟两人写的跋。《近光集》与《扈从诗》所记朝廷典制,可以作为掌故来取资,其中《诈马行》就是相当有名的1首。然而有些篇章铺张过甚,读之乏味,倒是专一描写风土人情的作品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
高氏三宴诗集
《作者:高正臣》三卷。唐高正臣编。正臣字号、籍里与生卒年均不详。曾官襄州刺史。此集所载皆同人会宴之诗,以 一会为 一卷,各冠以序。一为陈子昂,一为周彦晖,一为长孙正隐。三会正臣皆预,故汇而编之。与宴者共二十 一人。考之《新唐书》,有传者三人,则为陈子昂、郎余令、解琬。附见他传者一人,则为周思钧。见于本纪及世系表者一人,则为张锡。仅见于世系表者五人,则为正臣及高瑾、王茂时、高绍、高峤。余皆不详始末。案世系表,正臣为襄州(今湖北襄阳等地)刺史,不云卫尉卿。今诗后叙正臣及周思钧事独详。所云连姻帝室,寓居洛阳,皆与诸序语合,似非无据。末又附《香山九老会诗》 一卷,卷尾有夷白堂重雕字。考宋鲍慎由字钦止,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元祐六年(1091)进士。著有《夷白堂集》。此或鲍慎由所刊。九老会诗已附见《白香山诗集》,而《三宴诗》之名,新旧唐书志皆不载。盖当时编次诗歌,装褫卷轴,如《兰亭诗》之墨迹流传,但归赏鉴之家,故不著藏书之录。后好事者传钞成帙,乃列诸典籍之中。惟辗转缮录,不免多讹。如以高峤为司府郎中,唐百官志无此官,应从《世系表》 改为司门郎中。又张锡于武后久视元年(700)拜同平章事,本山东兖州东武城人,诗中误以锡东为名。又弓嗣初,高瑾、周彦晖并日咸宁进士。唐无咸宁年号。惟高宗曾改元咸亨,宁字恐为亨字之误。兹并为改正。有 《四库全书》 本。
-
古赋辨体
《作者:祝尧》总集名。元代祝尧编撰。祝尧曾表明,他编此书,“其意实欲因时代之高下而论其述作之不同,因体制之沿革而要其指归之当一,庶几可以由今之体以复古之体云。”可见他是本着“由今之体以复古之体”的主张,从赋体源流着眼来选编此书的。全书10卷,编为正集和外录两个部分。《正集》八卷,自楚辞以下至唐宋赋,每朝录取十数篇以辨其体制。凡分五体:“楚辞体”,录屈、宋、荀赋28篇;“两汉体”,录司马相如、扬雄赋等14篇;“三国六朝体”,录赋15篇;“唐体”,录赋13篇;“宋体”,录赋14篇。《外录》2卷,分“后骚”、“辞”、“文”、“操”、“歌”5类,为赋家流别。编排方式以体类为纲,各体之内先列一篇文字论述此类赋体的源流与特点,然后再录若干篇赋以明其义,对所录各赋及其作者又分别略加说明与评述。此书作为以辨析赋体为宗旨的总集,兼具资料与文体论两者之长,颇为后人所重。明吴讷《文章辨体》论“古赋”体,几乎全采其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采摭颇为完备”,“于正变源流亦言之最确”。明、清以来多有刻本,《四库全书》所收明嘉靖间补正本较善。
-
万首唐人绝句
《作者:洪迈》唐代诗歌总集。南宋洪迈编辑。淳熙间集成5000多首,40卷,绍熙间成万首,100卷,每卷100首,凡七言绝句75卷,五言绝句25卷,末附六言绝句1卷38首。明代赵宦光、黄习远整理增补,总得10477首。今存明嘉靖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据以影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校点出版。洪迈(1123—1202),字景卢,别号容斋,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绍兴间中词科,官至翰林学士。晚年归乡从事著述,有《容斋随笔》、《夷坚志》、《文敏文集》、《野处类稿》及本书。本书采集唐代诸家诗文集,旁及野史笔记,为唐人绝句之集大成。但因追求足万首之数,讹舛总杂之处难免,宋人之作也掺入不少,编次也有紊乱。明人整理增补本弥补了这些缺陷,诗以人汇,人以代次,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期,依历史顺序排列,增补删除,堪称善本,极具参考使用价值。清人王士祯批评本书冗滥,卷册繁多,读者难以终卷,从中精选五言绝句227首,七言绝句668首,共得895首,厘为7卷,成《唐人万首绝句选》,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芸香阁刻本,商务印书馆据以刊行。其中五言绝句选王维最多,李白、韦应物、李商隐次之;七言绝句选王昌龄、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李益、张籍、王建、李商隐、杜牧等为多,余皆1人1首或数首,共约200余家,基本上选汇了唐人绝句的精华,很有欣赏和参考价值,流行较广。
-
金台集
《作者:迺贤》元诗别集。2卷。廼贤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苏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四库全书》所收为明末藏书家毛晋所刊《元人十种诗》本,此外尚有诵芬室影刊元刊本,两种版本都来源于同一元刊本,内容完全一样。卷首有至正十二年(1342)欧阳玄序,李好文序,至正十年黄溍序,至正十二年贡师泰序。本集署:“南阳廼贤易之学”,“临川危素太朴编”。诗未按体裁类编,某些诗篇之后,附有时人的跋语或赞词。卷末有虞集题诗,至正三年揭傒斯跋,至正九年泰不华识语,至正八年张起岩题诗4首,危素后序,至正十一年程文后序,至正十五年杨彝跋。本集序跋除了肯定廼贤诗作,还纷纷指出:作为葛逻禄族,能如此自如地运用汉语诗歌这一形式,正是元代大一统才能有的特殊现象。集中所收入的,都是廼贤早期诗作,由于以后的《海云清啸集》及作于桑哥实里军中的《铙歌集》都已亡佚不存,他后期所作只存有个别篇章,如今论及廼贤只能依靠《金台集》。危素就住在大都金台坊,廼贤入京后也寓居于金台坊,而这一地名又来源于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以处郭隗一典,所以本集题名为《金台集》。
-
金渊集
《作者:仇远》元诗别集。6卷。仇远撰。原书久佚,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金渊集》6卷。四库馆臣认为,姚广孝对仇远诗“推挹甚至,盖深倾倒于远者。故其监修是书(指《永乐大典》),载之独伙。疑其全部收入,所遗无几也”。本集辑本无序跋,卷1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5为七言律诗,卷6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集中所收,是仇远入元并初仕镇江路儒学正以来的诗篇,从诗中体会不出亡国之痛,也没有仕于新朝的喜悦,所咏都是所见、所闻、所感,可以看作江湖派余脉。本书主要版本,除《四库全书》集部所收之外,还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又编入《丛书集成初编》),这种版本卷首有乾隆皇帝所题七律1首。元人元淮的诗集也叫《金囦集》(囦即是渊的古字),而元淮、仇远都在溧阳作过官,溧阳主要的河流叫溧水,相传春秋时伍子胥曾在水边投金乞食,后来就把传说中投金之处叫作投金濑,又名为金渊。他们的集子以《金渊》命名,显然是来源于此。
-
二家宫词
《作者:毛晋》二卷。明毛晋编纂。集中收录北宋徽宗皇帝宫词与南宋宁宗皇后杨氏宫词两种。(一)徽宗皇帝宫词三百首,徽宗名赵佶(1082—1135),元符三年(1100)即位,昏庸腐败,任用奸臣蔡京等,招致亡国之祸。作为艺术家则颇有成就,工书法,自成一家,以“瘦金体”名世,工花鸟,能诗词。相传此三百首宫词为其所作。宫词末有“宣和六年”“帝姬长公主”之跋,因此称谓不伦不类,其中所云宫人孔祯又能忌宋仁宗庙讳,故四库馆臣疑此跋为伪作(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从宫词(如“湘簟凉生暑气微”一首)中所反映的皇帝生活及心态来看,其中必有宋徽宗作品,亦可能有后妃宫女作品混入。(二)杨皇后宫词五十首。杨皇后(1162—1233)为南宋宁宗皇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嘉泰二年(1202)立为皇后,理宗朝被尊为皇太后,同听政,逾年撤帘,卒谥恭圣仁烈。篇末有跋云:“右宫词五十首,宁宗杨后所撰,好事者秘而不传,世亦罕见。癸酉仲春,得之江左,何啻和隋之珠璧耶? 王建、花蕊不得专美矣。潜夫识。”“潜夫”乃周密别号(泗水潜夫),癸酉为度宗咸淳九年(1273)。此组诗有三十首、五十首之分,清人缪荃荪谓:“大抵宫闱笔墨,不甚流传于外,好事者辑录之,辗转传钞,多寡不同,故有五十首、三十首之异(《艺风堂文集·杨太后宫词跋》)宫词虽多为杨后所作,其中也有真伪杂糅之处。这组诗中以写宫廷琐事及宫女心态为主。《二家宫词》常见者有明毛晋《诗词杂俎》本。
-
涧泉集
《作者:韩淲》宋代诗词别集。20卷。韩淲著。系《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所收集的诗词编辑而成,凡诗2,400余首,词79首。作者是当时公认的江西诗派的继承者,但亦受“四灵派”的影响,风格比较多样。有清新婉丽的闲适诗:“去年寒食姑苏馆,吟到吴歌子夜声。犹记春城芳草渡,一帘花雨画船行。”(《二十九日寒食》)也有苍凉悲壮的诗篇:“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风雨中诵潘邠老诗》)诗集中尚有少量直接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如《枕上》:“今晨雪如何,云何蝗不生。且愿蝗不生,明年谷价平。”这类诗为数不多,但值得称道。
-
金陵百咏
《作者:曾极》宋诗别集。1卷。曾极著。皆七言绝句。咏建康(江苏南京)古迹,“词旨悲壮,有磊落不羁之气”(《四库全书总目》)。名为百咏,只有91首诗,恐为传抄者遗漏所致。《乐官山》诗:“城破辕门宴赏频,伶伦执乐泪横巾。骈头就戮缘家国,愧死南归结绶人”。题有注:“南唐初下时,诸将置酒,乐人大恸,杀之聚瘗此山,故名。”《古龙屏风》诗:“乘云游雾过江东,绘事当年笑叶公。可恨横空千丈势,翦裁今入小屏风。”《豫章人物志》载作者游金陵,题《行宫龙屏》,触犯时相史弥远,因此受到谴责,诗句与此相同。读此书,不但知道金陵故事,而且亦可知道作者孤怀独抱,明心见志。他是临川平民,字景建,晚年以《江湖集》事得罪,流放道州而卒。其它著作如《舂陵小雅》均佚,仅存此书,更为可贵。有《四库全书》、《观古堂所刊书》、《观古堂汇刻书》(第二集)、《郋园先生全书》等版本。
-
剑南诗稿
《作者:陆游》诗集。南宋陆游撰。85卷。收诗9300余首。陆游曾在川陕9年,遍历蜀中胜地,饱览祖国的山川形势和风土民情,尤其是在南郑前线,铁马秋风,戎装驰骋,接触到许多“忍死望恢复”的“遗民”,内心受到极大震撼,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因将诗作题为《剑南诗稿》以纪念蜀中经历。早在淳熙十四年(1187),陆游生前其《剑南诗稿》即有门人郑师尹所编20卷本。约在其去世20年后,陆游子子遹复守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除重刊20卷《剑南诗稿》外,又刊刻《续稿》67卷以续前书。而约在嘉定十三年(1220),子遹之兄子虡已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将陆游诗通编为85卷本《剑南诗稿》。子遹与子虡续编的67卷与65卷,其中至少48卷在陆游生前已经基本编定。严州20卷本与江州85卷本《剑南诗稿》,今北京国家图书馆均藏有残本。自宋末至明季未见有《剑南诗稿》全帙覆刊本著录,明末毛氏汲古阁始将85卷本《剑南诗稿》并附《逸稿》2卷,与《渭南文集》合刊为《陆放翁全集》。通行的《四库全书》本与《四部备要》本即源出汲古阁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钱仲联《剑南诗稿笺注》是目前较好的注本。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陆游集》也收有《剑南诗稿》。
-
嘉禾百咏
《作者:张尧同》宋诗别集。1卷。张尧同著。共100首五言绝句。或咏史,或写景,随遇而发,不拘一格。凡城壕、台观、楼阁、庵祠、庙塔、桥墩、山河、井堰等处,兴之所至,涉笔成趣,可与曾极《金陵百咏》比美。每首之后,皆有附考,不知何人所作。如《胥山》诗:“马革浮尸去,君王太忍人。此山空庙貌,何以劝忠臣。”附考:“《水经注》云:子胥死,浮尸至此,居民怜之,立祠其上,俗名伍王庙。”自吴越以来有关嘉兴的古迹典故,大多摄入诗篇。对地方志考据工作,有一定帮助。传世有《四库全书》、《学海类编》、《两宋名贤小集》、《观古堂所刊书》、《观古堂汇刻书》、《宋人集》(甲编)、《园先生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
极玄集
《作者:姚合》诗总集。唐姚合编。原编一卷,南宋后析作二卷。录唐王维、祖咏及大历以下共二十一家诗一百首(今本实为九十九首),序称“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所选多五律,尤以钱起、郎士元、耿湋、司空曙、皇甫冉数家居数量之首,显然偏于大历才子清隽一路诗风,故明胡震亨谓其“颇与高(仲武)合,大指并较殷(璠)殊”(《唐音癸签》)。但所录作品皆精当,唐韦庄称其“已尽精微”(《又玄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亦言其“特有鉴裁”。二卷本诗人名下附小传,南宋以后人所加,各各标明其字、里贯、登科年及简要仕历,有为他书失载及互异者,所谓“总集之兼具小传,实自此始,亦足以资考证也”(《四库全书总目》)。今传一卷本,有明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较接近原貌。汲古阁刻本及嘉靖、万历间多种明刻本皆作二卷,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唐人选唐诗十种》据汲古阁刻本印行。另明邵重生有《极玄集参》二卷,万历刻本;清康熙间王士禛有《极玄集选》一卷,辑入其所编《十种唐诗选》。
-
二皇甫集
《作者:皇甫冉》七卷。唐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合集。皇甫冉(714—767)字茂政,江苏丹阳人。天宝十五年(756)进士。大历中官至左补阙。皇甫曾(约756年前后在世,生卒不详)字孝常。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谪阳翟(今河南禹县)令以终。皇甫曾集一卷,与书录解题合。皇甫冉集六卷,校书录解题多五卷。但皇甫曾集前有大历十年(775)独孤及序,称三百有五十篇,而此本仅一百三十四篇,则已佚其一百一十六篇。又酬杨侍御寺中见招、送薛判官之越送魏中丞还河北、赋得越山,皆三韵律诗,而编五言古诗中。奉寄皇甫补阙六言六首,乃张继诗,皇甫冉有答诗并序可证,也编为皇甫冉诗。知旧本附答诗后,重刊者分体编次,乃杂入六言诗中,于是误为皇甫冉诗。则并次第亦非其旧。观其与皇甫曾集皆以五言排律别立一体,非惟唐无此名,即宋、元亦无此名。其为高棅以后不学者所窜乱。前有王廷相序,后有杨慎跋,并称河中刘润之辑二皇甫集。然则此集即刘润之所编。有江苏蒋曾莹家藏本。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著,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以文化形态史观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和前途的著作。认为人类文化可分为七个独立的文化系,每个文化系只有一个生命周期,而中国文化系历经四千年,独具二周。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此前为第一周文化,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此后为第二周文化,其特点是沿袭秦汉的制度,但外来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兵、家族和元首(皇帝)是民族文化最基本的问题,“兵可说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家族可说是社会的基本问题,元首可说是政治的基本问题。”然而,中国自秦汉以下的第二周文化不尚“武德”,是“无兵的文化”,因此,导致了中国文化的衰落。抗日战争是中国从文化第二周转入建设第三周崭新文化伟业的时机,而“新生”的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尚武”和“尚兵”。只要重新恢复战国时代文武并重的文化,抗战建国和第三周文化就必可实现。现有重印本。
新史学
近人梁启超撰。有《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论正统》、《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书法》、《论纪年》6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新民丛报》连载。批判封建史学有四弊:其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其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其三,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其四,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有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首次提出“史界革命”口号,认为新史学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为救国图强、造就新民服务。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
伤寒论诠解
刘渡舟、傅士垣主编。全书共40万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主要是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讲授《伤寒论》的录音整理编辑而成。为了尽量保持《伤寒论》的原来面貌,保持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践特征,本书选取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底本,除对一些个别章节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以保留;并依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诠解。为使理法方药各项内容的解释分析相互连贯,以适合教与学的客观要求,本书在编写体例上简化了层次,只设“解析”一项,将一般著作所常设的内容提要、词解、分析、病案举例等方面的内容尽揉其中。在解析原文时,力求如实反映编著者的学术观点和心得体会,也适当介绍历代注家的见解,并着重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病因病机的探讨、病证的比较鉴别、前后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阐发,联系病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进一步说明,在原文的解析中,也不失时机地对前后方证作了鉴别。本书对《伤寒论》中习用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等均予以保留,不另作说明;对原文词句的校勘均汇集起来,附于书末,以便检阅。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刘渡舟的学术思想,是其伤寒论学治学成果的汇集。是学习《伤寒论》学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阿黑小史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新时代书局1933年3月1日初版,列入“新时代文艺丛书”。内收《<阿黑小史>序》1篇。它由《油坊》、《秋》、《雨》、《病》、《婚前》等5章组成,但各章都可以独立成篇。第二章《秋》曾收入1934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如蕤集》。这是一部具有浓厚的牧歌风味的抒情诗小说。作品以“人人各安其生业,无匪患无兵灾”的原始状态的封闭山村为背景,描写打油人的独生女儿阿黑和油坊老板的儿子五明的恋爱悲剧。聪明的阿黑和稚气的五明水乳般交融在一起,“说不出的和谐,说不尽的美”。阿黑不幸病逝后,五明痛不欲生,爱情之火竟把他变成癫子。这部小说是作者将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的一个尝试,正如作者在《〈阿黑小史〉序》中所言:“我却正想在这单纯中将我的处理人事方法,索性转到我自己的一条路上去。”
奏谳书
汉代纂辑的案例汇编。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发掘出土。全书共227支简,包括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案例22件。书题位于全书的末简,自名为《奏谳书》。可能是供官吏工作参考,或学吏者阅读应用。《奏谳书》释文已经由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整理后,分别发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1995年第3期。历史学家李学勤对释文的解说也同时发表。《奏谳书》案例的编排,凡有纪年的,大体上是越早的越列在后面。推算历朔,纪年最早的在秦始皇(秦王政)即位之初,而最晚的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其间穿插一些没有纪年的,格式较为简略,应系摘要。另外,还有两条春秋时期的案例,仅系记述,不属书。“谳”[yàn]的意思是议罪,《汉书·刑法志》云:“县道官疑狱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奏谢书》便是这种议罪案例的汇编。
圆觉经序注
圆觉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