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

- 姓名:洪迈
- 别名:字景庐
- 性别:男
- 朝代:南宋
- 出生地: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 出生日期:1123年
- 逝世日期:1202年
- 民族族群:
洪迈(1123年—1202年)南宋学者、文学家。字景庐,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大臣洪皓之季子。与兄适、遵并称“三洪”。幼时,一日读书数千言,过目不忘,博极载籍。和两兄长试博学宏词科,唯独他被除掉。绍兴十五年(1145年)始中第,任吏部郎兼礼部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出使金国,书用敌国礼仪,金人令他改“陪臣”二字,他坚执不从。后遣归,出知泉州、吉州(今江西吉安市)。乾道二年(1163年),任起居舍人,遂悉心研史。三年,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继其父、兄任此三职。六年后,出知赣州、建宁、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地。乾道十一年(1176年)知婺州时,向皇上启奏:“金华的田地沙石很多,地势不受水,五是不下雨就旱,所以境内的池塘和湖泊最应当整治修理。命令有力的出力,有田的出谷,一共修塘堰及湖池八百三十七所。”婺军平日没有纪律,春天发的衣服就想去换钱,吏不准,就大声呼喊聚在郡将那里,郡将害怕,就估息迁就他们。洪迈来后,他们还习以为常,甚至用流言诽谤家族。洪迈用计逮捕四十八人,众人互相唆使乱叫,围着洪迈的轿子起哄,洪迈喝斥他们,众人很快就散去了。洪迈杀了首恶的二人,在市上悬头示众,剩下的有的处以墨刑,有的用棍子鞭打,没有敢喧哗的。特迁敷文阁待制。十二年再入史馆。十三年,拜翰林学士,成《四朝史》。后又进为龙图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学识渊博,论著宏富,涉猎广泛,经史子集、医卜星算无不博览,尤熟悉宋代典故。晚年归乡里,潜心著述。终年八十岁,谥文敏,赠光禄大夫。
他博极群书,熟谙经史,尤熟于宋代掌故,著作颇富。编著有《容斋随笔》、《野处类稿》、《夷坚志》、《万首唐人绝句》。其《容斋随笔》十六卷、《容斋续笔》十六卷,《容斋三笔》十六卷、《容斋四笔》十六卷、《容斋五笔》十卷,共七十四卷。《容斋随笔》是宋代重要的笔记著作。多考证历朝经典史实、词章典故,于宋代朝章典制记述尤祥。
猜你喜欢的书
同姓名录
十二卷。录补一卷。明余寅(1519—1595)撰。余寅字君房,晚年改字僧杲。鄞县(今浙江奉化县)人。明万历八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著有 《农丈人文集》二十卷,《乙未私志》、《吴越游稿》。周应宾录补一卷,另著有《九经考异》。自梁元帝著 《古今同姓名录》一卷之后,唐陆善经,元叶森,相继不断的增益。但其后渐渐散佚。唯《永乐大典》尚存。余寅上据经史,又采集了其他书籍。自古至元代,先编成了四卷。与明顾起元撰《说略》合印。全书从正史和其他史籍中辑列出相同姓名1608个,共有人物2750人,收录较为丰富,但未能将正史所载同姓名者全部收入。本书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刊本。
天明寨
小说,张恨水著。发生在清咸丰二年的一个冬天,太平天国军打到安徽潜山县的一个乡村,一路上毫无阻拦,地方官忙着敛财逃跑、抽大烟,而以李凤池为首的乡绅站出来保卫自己的家乡,将老幼妇都转入天明寨内,男丁踞险要地方把守,最终在“长毛军”的围困下被迫投降。文中揭露了天平天国军队等级分明、杀人如麻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清朝腐败昏庸的官场情况,平民在官府和战乱的双重夹击中,只能自己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利益。
皇明诸司公案
又名《续廉明公案》。白话短篇小说集。明余象斗编。六卷五十九则。系分类编辑的公案小说。人命类九则,奸情类九则,盗贼类十一则,诈伪类十一则,争占类十则,雪冤类九则,主要是颂扬清官。余象斗编述卷内封题“全像续廉明公案”体制同《廉明奇判公案传》,即卷下分类,类下分则,一则记一判案故事。全书四卷六类,其类目为“人命类”、“奸情类”、“盗贼类”、“诈伪类”、“争占类”、“雪冤类”,每类9、10、11则不等,共收59则判案故事。此本既题《续廉明公案》、《皇明诸司公案传》,可见它与《皇明诸司廉明公案》,即《廉明奇判公案传》的关系。但此书又与《廉明公案》不同,《廉明公案》为“余象斗集”,重在搜集案例;此本为“余象斗编述”,系经余象斗编辑加工。
崔府君断冤家债主
简名《冤家债主》、 《崔府君》。杂剧剧本。元郑廷玉作。四折一楔 子,末本。崔府君名子玉,民间传其善断阴府公 事,唐宋杂说多及之。剧写崔府君与晋州古城 县张善友为结义兄弟。张有白银五锭被赵廷玉 盗去;适五台山僧以化缘修庙所得白银十锭, 寄存其家,被张妻骗赖不还,山僧懊恨而去。后 张连生二子,长子善经营,家业兴旺;次子挥霍 无度,乃败家子。张使两子分家度日,不料长子 病死,妻被次子气死,次子也相继死去。张埋怨 天地不公,向崔控告本县土地和阎神,崔召其 妻子阴魂与张梦中相见。张才知长子前生是窃 贼赵廷玉,特转生其家偿债;次子前生系五台 山僧,为索债而来投胎,现两债具清,人各去 了。至于张妻,骗赖僧人钱财,理应入地狱受 苦。张至此方悟冤家债主之前因后果。此与杂 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写作倾向相近。今存有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和《元曲选》本。
沧海遗民剩稿
近代诗集。王松著。初版本约刻于民国初年。1959年6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出版。卷首有刘承干《序》、吴曾祺《序》、施士洁《序》、邱菽园《序》、郑家珍《序》、陈槐庭《序》、作者《自序》及王瑶京等人题词。卷后附林纾《跋》、连横《跋》以及连横《王处士友竹先生五旬寿序》、施耐公《友竹居士五十寿序》、邱菽园《笔记一则》、丘逢甲《题沧海遗民<台阳诗话>》、林纾《酬台湾王隐君友竹见赠长句》、邱菽园《遗民王友竹君生圹表》、编者周宪文《后记》等。该书收诗集两种:一题《如此江山楼诗存》,录诗127首,作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一题《四香楼少作附存》,录诗35首,为作者青少年时期之作。林纾《跋》称其诗“骨力清健,仿佛陈简斋”。尤其《如此江山楼诗存》因作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充满爱国之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他译本)
在玄奘译出前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旧传为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1、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4、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5、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6、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最早的英译本是毕尔(Samuel Beal)于1864年依玄奘汉译本所译。马克斯·缪勒(Max Müller)于1884年将梵文本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并首次将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英文传至欧美国家。1894年,马克斯·缪勒重将本经译成英文并编入《东方圣书》。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 Conze)校订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并译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