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慎行

查慎行
  • 姓名:查慎行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海宁(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650年6月5日
  • 逝世日期:1727年10月14日
  • 民族族群:

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今名,字悔余,号他山、查田,晚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学经史文章于黄宗羲,受诗法于钱澄之。又与朱彝尊为中表兄弟,得其奖誉,声名渐起。尤喜作诗,游览所至,均有吟咏。年轻时,诗名便传入宫中。于是被荐入权臣纳兰明珠家教读。不幸因参与国丧期间演《长生殿传奇》的宴集,而被革斥监生,驱逐回籍。后来他改名慎行,并将籍贯改为钱塘,以便应试。康熙三十二年(1693)中举。康熙四十一年荐试入直南书房。次年成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那时其侄查升也入直内廷,内侍因称慎行为“老查”。康熙五十二年,乞休归里,家居十余年。雍正五年(1727),因其弟查嗣庭讪谤罪,阖族被逮入京。查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查嗣瑮谪戍陕西,查慎行因平常谨言慎行,获雍正帝宽恕,放归乡里,不久即郁郁而终。


查慎行喜爱山水,足迹几遍天下。入朝后,又曾从军西南,随驾东北。游历之广,当世罕匹。因此其诗特多纪游写景,登临吊古之作。古体如《中秋夜洞庭湖对月》、《谒南海神庙》、《夷门行》、《五老峰观海绵歌》,近体如《三闾祠》、《黔阳杂诗四首》、《汴梁杂诗八首》、《度仙霞关题天雨庵壁》、《金陵杂咏二十首》、《桂江舟行口号十首》等等,都是颇见才力的佳什。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苦难的诗篇,如《芜湖关》、《偏桥田家行》、《麻阳运船行》、《养蚕行》、《秦邮道上》等等。


清初诗人在艺术上大多尊唐,而查慎行则以崇宋为标榜。于北宋,他最钦服苏轼,于南宋,他最推重陆游。朱庭珍《筱园诗话》称“查初白诗宗苏、陆,以白描为主,气求条畅,词贵清新,工于比喻,善于形容,意婉而能曲达,笔超而能空行,入深出浅,时见巧妙,卓然成一家言。”在宗宋派诗人中,他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连乾隆时尊唐贬宋的纪昀,也赞扬他:“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数十年来,固当为慎行屈一指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73)赵翼对他评价更高,认为“梅村(吴伟业)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夫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瓯北诗话》卷10)但其诗也有些伤于纤弱或繁冗。


著有《敬业堂诗集》50卷(后2卷为《馀波词》)、《敬业堂诗续集》6卷。文章留存很少,其子孙搜集到100余篇,编为《敬业堂文集》3卷,《别集》1卷。

猜你喜欢的书

温恭毅集

温恭毅集

诗文集。明温纯撰。三十卷。纯字景文(《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作“希文”)。三原(今属陕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官光寿知县、户科给事中、左都御史。于隆、万之际立朝。初忤张居正,罢官。再起又与中使争矿税。卒以忤沈一贯致仕。纯清白奉公,时称名臣。卒谥恭毅。是集有二十七万二千余字。卷首有目录,正文含疏六卷一百四十首,序二卷四十三首,记一卷九首,墓志铭二卷三十二首,传、行略二卷六首,议一卷四首,杂著一卷十五首,祭文二卷二十四首,古乐府一卷十三首,古近各体诗六卷二百一十三首,尺牍五卷一百三十首,理学一卷六十一则。其奏议皆切中情事,指陈利弊,明白晓畅;尺牍多关时政,而理学则大旨以程朱为本。其诗风格与七子之派相近。纯一生以国事为己任,于诗文非所用心。有《四库全书》本,《温氏丛书第一集》本,题名作《温恭毅公文集》。

始丰稿

始丰稿

十四卷。明徐一夔撰。徐一夔,字大章,天台 (今属浙江)人。元末曾为建宁路教授,洪武二年 (1369) 征修 《礼书》,书成,授杭州教授,洪武六年(1373)与修 《日历》书成,将授翰林院官,以疾辞之,归乡。著有《始丰类稿》十四卷、《艺圃搜奇》十八卷。其文稿传世极少。今行世有两种二本。其一本六卷,即朱彝尊家所藏。此本自一卷至 三卷为前稿,自四卷至十四卷为后稿,皆杂文无诗,另一本为王士禛家所藏。据《千顷堂书目》载徐一夔《始丰类稿》十五卷,此本所佚不过诗一卷。其文皆谨严有法度,无元季冗沓之习。其与王祎论修史书,《明史》载之于本传。陈继儒尝称其《宋行宫考》、《吴越国考》研核精确。 王士禛又称其 《钱塘铁箭辨》精于考核。 其《欧史十国年谱备证》一篇,谓欧阳氏于吴越改元,止据宝石山制称宝正六年 (931)为证。徐一夔复得钱镠将许俊墓砖有宝正三年字,以证欧史之不诬。又谓元瓘袭位后,不复改元。立说皆有根据。观其所辨,始知明嘉靖间钱德洪所撰《吴越世家疑辨》,谓改元之事别无证据者,特为先世讳。此集所作只是多资考证,不求其文之工。四库已存目。

笔髓论

笔髓论

唐虞世南著。论述书法艺术,分《原古》、《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七节。认为书法艺术之美来源于客观自然,其“动静”禀于“阴阳”之气,其形体模拟“万物”之象;又是艺术家“心”、“性”的表现。强调艺术家审美思维的重要,认为领悟书法之美须资于“神遇”、“心悟”。若“心悟于至妙”(《契妙》),则“书契于无为”、“契以天真”。能在“至微至妙”的审美思维统帅下,自然而然地臻于妙境,不假勉强造作,亦非言语所能说明。因而强调作书时须“引兴”、“取兴”,激发、保持审美兴会,“兴尽则已”(《释草》)。作书前须“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使心“契于妙”(《契妙》),达到兴会淋漓、审美思维积极活跃的妙境。审美思维之重要,犹如国之君,其“妙用无穷,故为君也”,而“手为辅”(《辨应》)。“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释真》)。强调书法中和之美,“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则冲和之谓也”(《契妙》)。收入康熙静永堂刻本《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全唐文》,二本文字略有不同。

诊宗三昧

诊宗三昧

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1卷,共12篇。清·张璐(石顽)著,由其子张登整理编纂而成。成书于1689年(康熙28年)。张璐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此书以论述脉理为主,首先阐明脉学宗旨,以下分别列述医学、色脉、脉位、脉象、经络、师传、口问、逆顺、异脉、妇人、婴儿共十二篇。其中“医学篇”,对金元四大家以及《脉经》、《紫虚脉诀》、《诊家枢要》、《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前人脉学著作,均有所论述。张璐认为习医和学习脉诊,如“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所以他提出要“以三昧水涤除尘见”,意即编写此书,应尽可能抉取脉学精华,指导学医者得到脉学的正宗,故以《诊宗三昧》为书名。本书第七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滑、濇、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述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书中论述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亦颇精要。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反映了张氏独特的脉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著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他在评论前人的脉学专著方面,每多贬词,给读者以自诩而不够客观的印象。书中并掺杂了个别封建迷信内容,如作者在介绍清脉、浊脉时,没有完全摆脱太素脉那一套欺人之谈。此书有多种刊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平夷赋

平夷赋

平夷赋,明赵辅撰。辅字良佐,凤阳人。成化元年,由中府都督同知拜征夷将军,因功封武靖伯。三年,总兵征建州女真,还进侯爵。其事迹见明史本传。本书所咏,即为其征女真之事。

圣谕广训

圣谕广训

清圣祖著,清世宗训。一册,一卷。书前有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御序,同年武英殿刊印。原名“圣谕十六条”。清康熙帝撰写颁布。全面系统地宣扬封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以为约束臣民。内容为: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勤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追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雍正帝认为它“自纲常名教之际,以至于耕桑作息之间,本末精粗,公私巨细”,皆己囊括无遗。为了进一步向百姓灌输封建道德,雍正于每条上加注释,改名为《圣谕广训》,并刊刻颁发,大力宣扬,各府州县学官,每月朔望两日,择地聚集士庶,宣读《圣谕广训》条文。在乡村除宣读外,还要用通俗语言解说,雍正帝希望以之“共勉为谨身节用之庶人,尽除夫浮薄器凌之陋习,则风俗醇厚,室家和平”(《圣谕广训序》)。明确表明颁布和宣讲《圣谕广训》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秩序,使其成为清朝统治者束缚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