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慎行

- 姓名:查慎行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海宁(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650年6月5日
- 逝世日期:1727年10月14日
- 民族族群:
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今名,字悔余,号他山、查田,晚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学经史文章于黄宗羲,受诗法于钱澄之。又与朱彝尊为中表兄弟,得其奖誉,声名渐起。尤喜作诗,游览所至,均有吟咏。年轻时,诗名便传入宫中。于是被荐入权臣纳兰明珠家教读。不幸因参与国丧期间演《长生殿传奇》的宴集,而被革斥监生,驱逐回籍。后来他改名慎行,并将籍贯改为钱塘,以便应试。康熙三十二年(1693)中举。康熙四十一年荐试入直南书房。次年成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那时其侄查升也入直内廷,内侍因称慎行为“老查”。康熙五十二年,乞休归里,家居十余年。雍正五年(1727),因其弟查嗣庭讪谤罪,阖族被逮入京。查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查嗣瑮谪戍陕西,查慎行因平常谨言慎行,获雍正帝宽恕,放归乡里,不久即郁郁而终。
查慎行喜爱山水,足迹几遍天下。入朝后,又曾从军西南,随驾东北。游历之广,当世罕匹。因此其诗特多纪游写景,登临吊古之作。古体如《中秋夜洞庭湖对月》、《谒南海神庙》、《夷门行》、《五老峰观海绵歌》,近体如《三闾祠》、《黔阳杂诗四首》、《汴梁杂诗八首》、《度仙霞关题天雨庵壁》、《金陵杂咏二十首》、《桂江舟行口号十首》等等,都是颇见才力的佳什。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苦难的诗篇,如《芜湖关》、《偏桥田家行》、《麻阳运船行》、《养蚕行》、《秦邮道上》等等。
清初诗人在艺术上大多尊唐,而查慎行则以崇宋为标榜。于北宋,他最钦服苏轼,于南宋,他最推重陆游。朱庭珍《筱园诗话》称“查初白诗宗苏、陆,以白描为主,气求条畅,词贵清新,工于比喻,善于形容,意婉而能曲达,笔超而能空行,入深出浅,时见巧妙,卓然成一家言。”在宗宋派诗人中,他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连乾隆时尊唐贬宋的纪昀,也赞扬他:“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数十年来,固当为慎行屈一指也。”(《四库全书总目》卷173)赵翼对他评价更高,认为“梅村(吴伟业)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夫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瓯北诗话》卷10)但其诗也有些伤于纤弱或繁冗。
著有《敬业堂诗集》50卷(后2卷为《馀波词》)、《敬业堂诗续集》6卷。文章留存很少,其子孙搜集到100余篇,编为《敬业堂文集》3卷,《别集》1卷。
猜你喜欢的书
少室山房笔丛
《正笔》三十二卷,《续笔》十六卷,明胡应麟撰。收书十二种。正集十种:《经籍会通》四卷,述古籍的撰著及存亡散佚情况;《古书占毕》六卷,论史书,评史事;《九流绪论》三卷,论诸子百家源流与得失;《四部正伪》四卷,考辨古代伪书;《三坟补逸》二卷,专论《竹书纪年》、《逸周书》、《穆天子传》三书,以补《三坟》之阙;《二酉缀遗》三卷,皆录小说家之言;《华阳博议》二卷,杂述古人博闻强记之事;《庄岳委谈》二卷,论述杂事,纠正俗说;《玉壶遐览》四卷,论道经与方士之言;《双树幻钞》三卷,论佛经与释氏之说。续集二种:《丹铅新录》八卷、《艺林学山》八卷,专为驳杨慎《丹铅馀录》、《艺林伐山》等书之说而作。内容以考据为主,征引文献极为丰富,议论非常精到,为研究古典文献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四部正伪》将伪书区分为若干种,各加考辨,相当详尽,后人常引其说。论述古典小说、传奇、戏剧部分尤其有价值,为后人所重视。该书是一部考据杰作,在考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版本主要有明万历刻本、清广雅书局刻本、《四库全书》本及1958年中华书局校点本等。
脉象统类
诊法著作。清沈金鳌撰。一卷。金鳌有《沈氏尊生书》 已著录。作者认为人之有病,由七情所感,六淫所侵,轻重深浅,脉象必现。但人与人异,且病有阴阳之殊,寒热虚实之别,如不明晰脉理脉象,难以诊断无误,故对脉诊较为重视,本书即其研究脉学的结晶。书中载有二十七种脉象,并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其他各脉分类归属于六脉之下,区分主脉与类似脉异同点。内容主次分明,颇具特色,切于实用。有乾隆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773—1774)《沈氏尊生书》刻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铜鼓书堂词话
词话。清人查礼撰。一卷。查礼原名为礼,又名学礼,字恂叔,号俭堂,一号铁桥,顺天宛平(今属北京)人。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官至湖南巡抚。有《铜鼓书堂词》。此编收词话十五则,主要评述宋代词人的作品。查礼推许“雅正淡远”之作,反对绮腻纤秾之态,因此,他高度评价张孝祥《于湖词》,许为“声律宏迈,音节振拔,气雄而调雅,意缓而语峭”。对文天祥被元人拘缚时所作题张、许双忠庙的[沁园春]词,也极力赞扬。其中10则为南宋末年部分词人经历及词作,二则记南宋初张孝祥、陈济翁词,二则记郑燮(板桥) 和武林老僧的词各一首。查氏论词,认为词不同乎诗而后可佳,词不离乎诗而后能雅,又引沈义父 《乐府指迷》评施梅川语,许为得词家三昧。
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
药师瑠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二卷,元善护尊者造,沙啰巴译。
青颈大悲心陀罗尼
具名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王菩萨广大圆满无碍自在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
大乘入楞伽经
又名《楞伽经》、《入楞伽经》、《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七卷。英、法、俄、日等亦有收藏,另有若干号散藏于各地,总计共约九十号。其中有多号附有《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序》。此经结构与十卷本*《入楞伽经》基本相同,内容亦主要为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法”。经文宣扬如能消灭阴覆于阿赖耶识的一切虚妄分别,一切根识也就随之而灭,由此说明离心无一切境界,三界唯心。经中提到真如、藏识、意识等一系列概念,为后来的《唯识论》、《起信论》所发挥。异译本参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历代大藏经均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