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

- 姓名:徐世昌
- 别名:字卜五,号菊人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南汲县
- 出生日期:1855年
- 逝世日期:1939年6月6日
- 民族族群:
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原籍天津。1855年10月23日(清咸丰五年九月十三日)生于河南汲县。他的祖父做过河南中河通判,父亲为候选县主簿。他两岁时随家迁到开封,六岁入私塾读书。次年丧父,家境败落。成年后,他历就沁阳、太康、淮宁诸县署文书或家馆教师[1]。
1879年,徐世昌在淮宁县认识袁世凯,结为兄弟。他受袁资助,北上应试。1882年考中举人,1886年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1889年散馆,授职编修,先后兼充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甲午科直省乡试磨勘官。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创练“新建陆军”。1897年12月,经袁奏请徐以翰林兼管袁军营务处,往来北京、天津间,为袁的重要谋士;同时袁的爪牙如张勋之流,羡慕翰林之名,多投帖拜徐为师,因此徐和他们也结成深厚的关系。1900年8月,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徐世昌随西太后逃到西安。次年6月9日经山东巡抚袁世凯保荐,徐被西太后召见,以编修升为国子监司业。1903年10月,为商部左丞,12月练兵处成立,由于袁世凯(时任直隶总督)再次奏保,徐以内阁学士候补加副都统衔,任练兵处提调。1904年署兵部左侍郎,次年初以兵部侍郎兼会办练兵事宜,同时授军机大臣、督办政务大臣,9月调任巡警部尚书。1906年11月,巡警部改名民政部,仍任尚书。不久奉命偕同载振赴东北考察政治。12月底回到北京,上《密陈通筹东三省全局折》,主张把东三省改为行省,设总督一员,“举三省全部应办之事悉以委之”[2]。
1907年4月,东北改设行省。徐重贿庆亲王奕劻,并通过袁世凯的举荐,得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权势在各省督抚之上。他用奉天巡抚唐绍仪办理东北“外交”,在“抵制日俄”的名义下极力主张多“开商埠”,“聘用洋员”,“借国债”,引进美英势力[3]。同时他也为日、俄势力效力,如1907年日本攫取了吉长铁路借款权。7月,吉林各界代表成立保路会,赴奉天请愿,要求废除有关吉长路各约,徐世昌答复说“约章炳如指日,万难取消”,公然允许日本动工修建[4]。他以推行所谓“新政”为名,加征捐税,“或新创名目,或增高旧率,涓滴不漏,聚敛称能”[5]。因此激起人民不断反抗。为了镇压人民,他以“无兵殆不可以言治”为由[6],奏请把北洋军第三镇和由二、四、五、六各镇内拨编两混成协调到关外。又仿照袁世凯在直隶的办法,创立督练处,训练新旧各军。另外还增设官僚机构,以周树模、钱能训为左右参赞,成立“巡警”、“劝业”道,以巩固清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
1908年11月,宣统继位,摄政王载沣当权。次年1月袁世凯被罢官,徐因与袁关系密切也受到牵连。但他施展官僚手腕,用奉天公款和枪械向亲贵行贿,取得载沣信任。1909年2月内召为邮传部尚书兼津浦铁路大臣。次年8月清廷召盛宣怀回邮传部,徐复为军机大臣,9月清廷又授徐为体仁阁大学士。1911年5月,清廷裁军机处,改设皇族内阁,奕劻为总理大臣,徐为协理大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徐世昌力主起用袁世凯,扼杀革命。他赴彰德与袁密谋,代袁向清廷要求权力。11月,袁至北京组织责任内阁,夺得清廷的军政大权。徐退出内阁,专任军咨大臣,加太保衔。他表面上站在清廷一边,实际上仍暗中参与袁的机密,在袁逼迫宣统退位的过程中,扮演内线角色。1912年3月,袁窃据民国总统后,他托言“国变忧愤,力辞太保”[7],避至青岛,以掩饰其观望政治形势的本意。
当袁世凯镇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民主力量并解散国会以后,徐接受袁的邀请,于1914年5月出任国务卿,充当帮凶,被人称为“相国”。1915年,袁公开推行帝制后,老奸巨猾的徐世昌窥测出袁氏称帝,可能会引起政局动荡的危险,即于10月要求辞职。当袁劝他赞助时,他说:“举大事不可不稍留回旋之余地,若使亲厚悉入局中,万一事机不顺,无人以局外人资格发言为谋转圜矣,某当此时而求去,非为自身计也。”[8]随即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袁称帝后,封他为“嵩山四友”之一,特许不称臣,不跪拜。由于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起用徐为国务卿。他果然为袁效力,依照袁的旨意要求护国军停战议和;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绝,仅一个月即下台。下台前,他力荐段祺瑞为国务卿。6月袁病危,托以家事。袁死后,徐世昌虽有觊觎总统地位、继承反动事业之野心,但实力不足,乃故意表示淡泊,又回水竹村,自称“水竹村人”、“退耕老人”,等待时机。
1916年11月,徐世昌以北洋元老的资格应邀到京,调解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的权力之争,事后移居天津。他看到北洋军阀内部争斗的反复,认为有机可乘,曾一度图谋通过拥宣统复辟,由自己掌握北京政府实权。为此,1917年1月,他派人赴日本,试探日本政府对清室复辟的态度,又和复辟派张勋等人秘密串联。5月,黎、段之间的斗争因“参战”问题达到高潮,黎下令免段职后,拟以徐继任总理;段的党羽则计划在天津组织政府,推举徐为大元帅;徐都没敢接受。6月,张勋以调解黎、段冲突为名,带兵到天津,劝徐出山。当时,徐已得到日本政府全力支持段、并不赞成清室复辟的消息,乃幡然变计,力劝张勋暂时放弃复辟计划。7月1日,张勋在北京悍然发动复辟。徐被任为弼德院院长,托故未就职。张勋复辟失败后,徐始入京,向各方面活动,为清室和张勋开脱罪责,竭力主张维持对清室的“优待条件”。
1917年8月,直系军阀首领冯国璋任总统,直皖两系军阀之间矛盾激化,徐世昌又以“调和者”自居。1918年10月,冯国璋任满下台,皖系首领段祺瑞指使其控制下的安福国会“选举”徐为总统,因徐是文人,易操纵。同时,为缓和直皖矛盾,段也辞去总理职务,而由幕后操纵一切。徐出任“总统”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英等各国先后向北京政府和广东护法政府分别提出停战议和的“劝告”。因此,他上台后,极力标榜“偃武修文”,以文治总统自命。11月,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2月,又召开南北军阀分赃的“议和会议”[9],千方百计地企图取得广州护法政府对其地位的承认,但南方政府认为“安福国会”的选举是违法的,根本不承认他为总统。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起初,徐认为对巴黎和约“应行签字”[10],并下令逮捕游行示威学生,公开褒扬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体国公诚”[11],因此更加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后来,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他被迫免曹、章、陆职,并使其亲信钱能训辞去国务总理,以缓和全国舆论的攻击。
这时,新文化运动高涨,尊孔复古分子极为惊慌。徐世昌适应保守派的需要,于1919年10月下令举行秋丁祭孔,又支持其亲信张凤台等人于1920年5月创办“四存学会”;次年4月发行《四存月刊》。在这个刊物上,他发表《弢斋述学》等文章,攻击新文化运动,鼓吹尊孔读经,妄想“转移风气”,阻挡革命潮流[12]。
在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徐世昌一直以“调和者”的面目出现,而实际则效法袁世凯的故伎,操纵派系斗争以维持自己的权位。当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时,他支持段的亲信靳云鹏当总理,反对段的另一个爪牙徐树铮;同时又勾结奉系张作霖和直系曹锟,企图打破皖系对政府的垄断。1920年,直皖战争中皖系失败,奉直两系控制了北京,他又转而把自己的权位寄托在奉直两系的争斗上。但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后,张作霖败退关外,各系军阀的均势被打破,北京政府成了直系的囊中物,他就成了曹锟攫取最高统治地位的障碍。
1922年6月,曹锟、吴佩孚以恢复旧国会和黎元洪复任总统为名,逼徐世昌下台;1日,旧国会众议院议长吴景濂等秉承曹、吴意旨,通电揭发了徐的“种种罪恶”,宣布他为“伪总统”[13]。这个善于玩弄阴谋权术的老官僚智拙计穷,于2日称“衰病”辞职,溜回天津英租界私宅。
徐世昌用做官搜括的金钱,在辉县、青岛、天津各地购置大片地产。晚年,借助僚友门客编撰书籍二十余种[14]。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华北沦陷后日酋板垣、土肥原等曾拉徐下水充当汉奸,徐以年老多病拒绝,保持了晚节。1939年6月6日,徐病故于天津。
徐世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一片树叶的颤动
《一片树叶的颤动》是毛姆生前亲自编选的单行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六个以南太平洋诸岛为背景的短篇小说,素材均为作者漫游太平洋地区的见闻。在这些故事中,南太平洋诸岛的异域风光美丽而凶险,安逸而诡谲,赋予作品神奇而迷人的魅力。上至总督下至侍役,从贵妇人到街头妓女,这些在远东殖民地生活的西方人经历了在家乡舒适的生活中无法想象和体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波澜,展现出了鲜明而突出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满足、喜悦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慕,他们的软弱、伪善和空虚,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毛姆对复杂人性的追问和思考。
逻辑哲学论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生前出版的唯一的一本著作,也是他早期哲学的代表作。1921年出版。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奇书”,因为它既无章节,又无论述,整部书都是排列有序的格言式的短句。全书宗旨可以用作者在书中写下的一句名言来表示,那就是:“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一反过去哲学家们那种苦苦思索本体问题的做法,而把整个哲学问题归结到语言问题上。他认为一切所谓哲学问题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我们日常语言的背离逻辑,因而他要致力于建立一种完善的语言,研究出能够完善地表达我们的思想的符号体系之逻辑基础,一句话,就是划分清楚什么是可说的,什么是不可说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有两次提到美学问题,一次是说“美”、“善”跟大多数哲学命题一样,毫无意义;另一次是说,美学和伦理学一样是先验的,不能表述的。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将美一词看作不能说的命题,应该对它保持沉默;关于美的问题仅仅限于日常语言中的一种具体运用的形容词或感叹词而已,美、善一类命题属于语言批判之外的东西,所以是无须探讨的。维特根斯坦的这一套理论对于美学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观念,即摆脱对美的本质、规定性的研究,把这些当作“不可说的”,而将研究美学变为研究某种态度与日常语言运用的关系问题。追随维特根斯坦的方法和观念的人如莫里斯·韦兹(Morris Weitz)、肯尼克(W.E.Kennick)、保罗·齐夫(Paul Ziff)等等,形成了西方当代美学中分析美学一派。
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
明成祖朱棣编撰的文集,现存卷三、卷四两卷,明内府精抄本。卷第三为序,内容依次为:1.太祖高皇帝宝训序,2.太祖高皇帝实录序,3.永乐大典序,4.圣学心法序,5.大诰武臣后序,6.文革宝鉴序,7.性理大全序,8.为善阴骘序,9.为善阴骘后序,10.孝顺事实序,11.古今列女传序,12.太微济世经书序。卷第四为序二,内容依次为:1.普庵语录序,2.普庵实录序,3.金刚经集注序,4.道藏经序,5.传心妙诀序,6.传心妙诀后序,7.大齐瑞应录序,8.淮安施经瑞应序,9.报恩寺施经瑞应序,10.五台山施经瑞应序,11.神仙传序,12.神僧传序,13.水懴序,14.般若论序,15.喜金刚本续序,16.正宗大觉妙经序,17.四部经序,18.佛顶经咒序,19.大悲经咒序,20.华严经序,21.真实名经序,22.观世音普门品经序,23.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序。
崇祯长沙府志
10卷,明雷起龙修,吴道行纂。雷起龙,四川井研县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十二年(1639)任长沙知府。吴道行字见可,号嵝山,善化(今长沙)人,诸生,撰有《岳麓书院志》、《善化县志》、《嵝山集》等。是志为吴氏率二子于崇祯十一年始修,次年成书付梓印行,纪事止于刻印年。全书分20门62目,约40万字。体例因袭(《嘉靖)长沙府志》而内容稍有损益,类目简明,颇具典则,据事直书,史料颇为可信。为明代方志上乘之作。明崇祯十二年刻本原为10卷,今存卷1至卷3,卷5至卷9,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国学常识
本书分十三章,一百四十二节,卷首载有详细目录,颇便于参考:第一章概说,对国学作一轮廓的说明,尤其对清代以来的学术概况,特加指出;第二章至第四章,将考证学与考古学所获的成果,略加介绍,使读者稍微知道一点治学的工具和方法;第五、六两章为史学部分,因历史可以指示一切学术的背景,经史又素来是国学的重心,所以置于其他学术之前。而经书为占代史料,又系过去国学的总源泉,所以更列于普通史学之前;第七、八、九章为哲学部分,先诸子,次佛学,再次理学,系按时代次序排列,使读者容易看出演变的迹象;第十至十二章为文学部分,因诗歌是最早发生的纯文艺,故首说诗、骚、赋、词、散曲等属于诗歌一类的作品,而后说到散文与骈文。至于小说、戏曲及民间俗文学,因其发展最晚,且至最近方才被人重视,所以放在末了;最后第十三章,略述自然科学及艺术,以表示我们对于这些学术的重视。
淮南子
西汉淮南王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及其宾客所著的一部杂家著作。本名《淮南鸿烈》,自刘向校定后,称《淮南》,《隋书·经籍志》始题作《淮南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内21篇,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篇。该书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中心,但也杂揉了儒、法、阴阳诸家。提出“道”、“气”学说和宇宙生成学说。有“以道绌儒”的思想倾向,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相对抗。该书保留先秦原始资料甚多,其中的自然科学史资料颇为珍贵。《淮南子》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自成一家。它对以往文化的搜集整理,较之稷下学派和吕不韦规模更为宏大,概括水平更高。在保存先秦文化,反映汉初精神,开拓西汉中期以来文明等方面,都起了一定历史作用。它又是西汉时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当时哲学所能论及的各种问题作了概括和总结,在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以道连贯起来,形成有内在逻辑次序,前后较为一贯的理论体系。宇宙发生论和形神论超越了前人。在天文、地理、生理、物理等学科上有新创见,从而成为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书中所含有的天人感应、灾异禁忌、神仙长生、人生而静等观点,在当时与后世也都产生了消极影响。本书版本通行的有《二十二子》、《诸子集成》等本。其历代注本甚多,其中以近人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最为可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