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

严羽
  • 姓名:严羽
  • 别名:字仪卿,一字丹丘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严羽,著名的南宋文学批评家。字仪卿,一字丹丘,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不详。主要活动在宋理宗(1225-1264)年间,据间接资料,约略如下:羽也天资高,不肯事科举(戴复古《祝二严》),他一生未从事科举,也没做什么官。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他的家乡邵武地区暴发了一次农民起义,起义军有上万人,攻克邵武、龙岩、汀洲等地,严羽逃离家乡,在外漂泊三年,重返家乡时年约四十余岁,所谓:“三年走南复走北,岁暮归来空四壁,邻翁为我长太息,人生四十未为老,我已白发色枯槁”(严羽《促刺行》)。而后,严羽又经历了宋、金、蒙古三角战争的动乱,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南宋王朝与蒙古联合夹攻金朝,乘金亡之机,宋军收复两京(西京洛阳和东京汴梁)。但南宋王朝不图统一恢复大业,反纵容蒙古军南下,结果两京复失,宋与蒙古人又开战。晚年的严羽一直过着隐逸的生活,“残生江海去,老作一渔翁”(严羽《有感·其四》),曾隐居于樵川,和同族严参、严仁及江湖派诗人戴复古等诗歌唱和以自娱。除诗文之外,严羽并非两耳不闻天下事,他也有“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之感慨(朱霞《严羽传》)。综上所述,严羽大约生于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主要活动于宋理宗(1225—1264)年间。严羽一生虽有诗歌创作二卷,但于后人没有多大影响,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主要在于其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在于其《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是针对其时宋诗、特别是江西派的形式主义而发,推崇汉魏盛唐而力反苏、黄,并以禅喻诗。其主要诗歌理论有“妙悟说”,即诗歌创作要有长期修炼,于炉火纯青时,便会顿然领悟;有“别材”“别趣”说,即诗歌有自身的艺术特征和规律,“非关书”“非关理”,但又不排斥“书”与“理”;有“兴趣”说,即诗歌应该意境完美,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又应该摆脱理障事障,“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在诗歌批评方面,严羽极重风格的批评,包括个人风格批评和时代风格批评,他还把风格分为九品“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重在审美角度。在批评中,他标举汉魏和盛唐诗,以为前者有古诗人真挚自然,没有“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的毛病;而后者笔力雄健、气象雄浑,无矫揉造作的人工雕琢感。严羽的诗歌理论及批评,在中国诗史上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沧浪诗话》对明清两代文论颇有影响。研究资料可参见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福建通志》等。

严羽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伦理学

伦理学

《伦理学》(Ethica in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677年。 《伦理学》全名为《用几何学方法作论证的伦理学》,该书用几何学的方法写成,认为只有凭理性的能力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人有天赋的知识能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伦理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开始,最后得出《伦理学》的最高概念自由,为人的幸福指明了道路。可以说,自由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核心和最终归宿。

正杨

正杨

四卷。明陈耀文 (生卒年不详)撰。陈耀文,字晦伯,确山 (今属河南) 人。嘉靖进士,官至按察司副使。知识博洽,学治有据。著有《正杨》、《纪典稽疑》、《学林就正》、《天中记》等书。《正杨》四卷,共一百五十条,乃专为纠杨慎著作之讹而作。书成于隆庆三年 (1569),书首有李蓘序及陈耀文自序。杨慎素以博学见称,而所著《丹铅录》诸书,不免瑕瑜互见,真伪杂陈。耀文逐条考证其非,不使转滋疑误,亦诚有益于学界。盖以杨慎晚年谪云南,无书可检,著述唯凭记忆,未免疏谬之失,此书不为无功。然书中衅起争名,语多攻讦,常以敌对态度,丑化对方,“殊乖著作之体。”故《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观是书者,取其博赡,亦不可不戒其浮嚣也”。有《四库全书》本。

增修校正押韵释疑

增修校正押韵释疑

韵书。宋欧阳德隆、易有开撰,郭守正增修。绍定三年(1230),欧阳德隆、易有开辑成《押韵释疑》,取例于经史子集,参照省监科举程文,对官韵《礼部韵略》所收的字加以注释,辨析字同义异、义同字异者。此书为举子应试选韵用字提供了方便,书肆屡加翻刻,错讹严重。郭守正用原本和其他各种版本校勘,辨别字画本原,注明监注有无,考订注释、引文,正误辨疑,重加编次,增删各千余条,于景定五年(1264)编成《增修校正押韵释疑》5卷。袁文焴为之序。后书肆屡为刊刻,多所窜乱,守正因取德隆之书参以诸本,为删削增益各十余条,遂成《增修校正押韵释疑》。德隆原书不传,存世者为守正校订本。是书前载文焴序、守正自序。

内经评文灵枢

内经评文灵枢

医经类著作。清周学海撰。三十六卷。学海有《周氏医学丛书》已著录。是书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含《素问评文》二十四卷(附《遗篇》)和《灵枢评文》十二卷。依通行本《内经》之编次,用品评方式,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通过注文及旁注逐条评述。从文字及医理的角度,阐述撰者的见解,简洁明了。对学习及研究《内经》颇有裨益。有《周氏医学丛书》二集本及单行本。

前后七国志

前后七国志

长篇小说合集。包括前志《孙庞演义》和后志《乐田演义》。原为两部独立的讲史小说,书坊将其合刻在一起,称为《前后七国志》。前志20回,明代无名氏作。叙述战国时代孙膑、庞涓斗智的故事,采录民间传说而成,多有神怪成分,荒诞不经;文笔比较生动。后志18回,清代徐震(字秋涛、浙江嘉兴人)作。内容以演述战国时乐毅破齐、田单复国为主,多据史实写作,叙述呆板。有清代啸花轩刊本。《孙庞演义》另有明崇祯刊本《新镌全像孙庞斗志演义》等单行本。

四宗要义讲记

四宗要义讲记

《四宗要义》,摘译自土官呼图克图(八大呼图克图之一)的巨著《土官论》。土官,正名法日,乾隆时青海人。因他地位崇高,人尝有“掌印呼图克图”之称。《土官论》以三大段组成。前段述印度佛教宗派,中段述西藏佛教部别,末后一段也曾约略述及中国等处佛教的情形。这里摘译的《四宗要义》,即其关于印度佛教宗派之叙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