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魍魉世界

    魍魉世界

    《作者:丁玲 回忆录。丁玲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回忆1933年5月被秘密绑架,囚居南京以及最后“飞”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经历。揭露国民党的卑鄙无耻,鞭挞叛徒顾顺章、姚蓬子的卖身投靠,表现了丁玲的坚贞不屈和对党的忠诚。5个附录,搜集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历史资料,全面反映了丁玲被绑架和囚禁南京的情况,澄清了社会上一度流传的丁玲“自首”、“转向”之类的谣传和不实之词。

  • 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口述自传

    《作者:胡适《胡适口述自传》是由历史学家唐德刚根据胡适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口述录音及手稿整理编译,该书源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项目,唐德刚通过访谈与胡适合作完成,记录其晚年学术思想及生平经历。全书以胡适自述为主线,涵盖文学革命、思想史研究、新文化运动等议题,延续其早年学术观点。唐德刚以“传注一体”体例进行译注,结合史实考证与社会背景阐释,注释部分因多维视角和严谨考据具有独立学术价值。书中包含胡适对白话文运动、“问题与主义”论争等历史事件的反思,为研究近现代思想史提供重要参考。

  • 郁达夫日记

    郁达夫日记

    《作者:郁达夫日记合集,收录现代作家郁达夫1926至1937年间创作的日记,该书基于作者生前出版的《日记九种》《达夫日记集》等版本整理而成,系统呈现其创作高峰期的生活轨迹。全书包含《劳生日记》《故都日记》等篇章,内容涵盖社会动态、自然景物、文坛交往及个人情感,以率真质朴的笔触记录动荡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日记既有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也有对婚姻恋情的直白吐露,通过日常片段展现家国忧思与文学思考,为研究郁达夫创作及二十世纪早期文化生态提供一手文献。

  •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作者: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专著。陈恭禄著。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曾重版多次。陈恭禄(1900—1966),中国江苏丹徒人,历史学家、教授。毕业于金陵大学,先后在武汉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任教。主要著作还有《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本书初版由自序、正文和附录组成,约60余万字。记述自鸦片战争至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至成书时为止)的中国历史。自序简述成书经过并对编著方法的若干问题进行说明。正文分上、下两卷,共19篇。第1篇简述鸦片战前的中国情况。第2、3篇记述两次鸦片战争。

  • 红军长征记

    红军长征记

    《作者:丁玲《红军长征记》是1937年2月由丁玲主编的一本记述长征的书,原名初为《二万五千里》。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直到1942年,才由总政治部更名《红军长征记》,作内部参考印制发行,现已难见其踪。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由朱德亲笔签名赠给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军长征记》孤本并引起各方关注。《红军长征记》是极为珍贵的一本书,也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

  • 蒋经国自述

    蒋经国自述

    《作者:蒋经国收录蒋经国1937至1975年间撰写的日记、回忆录及散文等十余篇文献。内容聚焦作者早年苏联留学、赣南主政实践、随父迁台经历等关键人生阶段,涵盖对西北开发构想、与斯大林谈判等历史事件的回顾。全书以第一视角呈现作者政治理念的变迁轨迹,包含《我在苏联的日子》《训练日记》等核心篇章,着重展现务实革新与社会建设思想。文献涉及家庭教育、党政实践等领域,附录补充他人撰写的相关回忆文章。书中部分内容因历史环境存在删略或隐讳,但作为研究两岸关系及近现代史的原始文献,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陈克文日记

    陈克文日记

    《作者:陈克文日记体历史文献,完整收录陈克文1937年至1952年间撰写的私人日记。以编年体形式呈现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细节、国民政府行政院日常运作实况,以及汪精卫与蒋介石政治关系的珍贵记录。作为国民党中层官员视角的原始史料,该日记被学界视为研究民国政治史与社会史的重要补充文献,其未刻意发表的原始性特点使记录更具客观性。书中附录包含陈克文年表及回忆文章,为研究民国公务员群体生存状态提供了立体观察维度。

  • 南高小史

    南高小史

    《作者:陈训慈陈训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出版家和文史工作者。《南高小史》是他撰写的一篇关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 “南高”)对南高的优良校风进行了总结。陈训慈 1920 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1923 年毕业。在南高读书时期,他担任 “史地研究会” 总干事,《史地学报》编辑主任等职。在《南高小史》中,陈训慈将南高的佳风概括为 “诚、爱、勤、俭” 四字。他提到,“诚” 表现为上下相接真诚,教授多有 “身教” 之功,同学间存坦白诚挚之情;“爱” 体现为师生、同学之间互相关爱,课外联络频繁,相处融洽;“勤” 是指勤于治学的普遍学风;“俭” 则是大多数师生

  • 皇城与宫城:明清帝京的营造

    皇城与宫城:明清帝京的营造

    《作者:单士元明清北京城建设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集大成的理论思想,明清故宫作为代表重点体现的王城地京建筑规划理论,建筑技法和建筑理念。由于在城池的建设中还包括其他如社稷坛、天坛、王府、城门、团城等建筑群的设计和建造,这些运用中国传统技艺建造的艺术经典,构成了明清时期北京城的主要划分和功能区——皇城和宫城。因此,本书分为故宫的建设、故宫的建筑、其他古建、建筑工艺研究四个部分来分别讲述建筑文化。

  • 故宫旧档

    故宫旧档

    《作者:单士元1924 年,溥仪被赶出皇宫,国民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18 岁的单士元以北京大学史学系学生身份加入,参加了坤宁宫、交泰殿等多处的文物点查事务。1925 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因单士元在北大的研究课题为 “明清史及其档案研究”,他被分配在文献部从事皇宫旧藏历史档案的整理工作。单士元在故宫博物院文献部工作期间,面对浩繁的清代历史档案,提出建立档案目录,后逐渐形成了档案目录学概念。1936 年,他发表《清代档案释名发凡》,针对清宫档案数量大、类别多的状况,提出建立档案目录学的设想,使档案整理有了规范,也为档案学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他因此成为我国

  • 日清讲和谈判秘话

    日清讲和谈判秘话

    《作者:李鸿章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和伊藤博文举行会谈。日本狮子大张口,不但要求赔款,更要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岛。其要求简直是欺人太甚。在前三轮谈判中,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极尽羞辱之能事,而李鸿章则委曲求全,惟恐和议中梗。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采取拖延战术,不料他发给总理衙门的电文皆被日方破译,促使日方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清廷无法可想,电谕李鸿章在第六轮谈判中接受日本的全部要求,签署《马关条约》。本内容系李鸿章在前五轮谈判时的手记。

  • 梁启超年谱长编

    梁启超年谱长编

    《作者:丁文江丁文江、赵丰田编。根据编者原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1936年油印本修订而成。本书是一部研究梁启超的资料性著作,论述了梁启超一生的主要政治、学术活动情况。全书共分十二册。第一册,谱前,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一岁——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戍)二十六岁的情况;第二册,从1879年(光绪二十五年已亥)二十七岁——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二十九岁;第三册,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三十岁——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已)三十三岁;第四册,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三十四岁——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三十五岁;第五册,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甲)

  • 大清宪法案

    大清宪法案

    《作者:北鬼三郎本书为日本学者研究清末宪法的学术作品。作者在清末起草了一部《大清宪法》,共10章,76条。按照宪法草案的结构顺序,北鬼三郎给每一条都注明所参考的对象,并加上或长或短的法理说明,法律叙事皆植根于晚清的衰变,从多个面向剖析晚清中国动荡不安的历史剧变。《大清宪法案》出版后,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仅成为清末制宪官员的囊中书,而且还成为民初修宪者设计国家体制时的理论依据。本书可作为清末民初政治史、法律史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参考,也可见当时中日学术交流的情况。

  • 广名将传选译

    广名将传选译

    《作者:黄道周《广名将传》,又名《广百将谱》或《广百将传》,是在明陈元素编订的《名将传》的基础上,由明末著名学者黄道周加以注断的增广辑评本。该书所选将领共一百七十五人,大部分是将正史中的名将传记析出,删去与军事无关的内容或枝节,主要述其军事事迹,究其作战得失,并加四字韵文断赞,评其功过,以供武将学习了解之用。该书作为一部军事入门书,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本书对《广名将传》中一百七十五篇传记做了进一步的精选,共选出二十三篇,主要依据如下:(一)有兵书存世者,如吕尚、孙子、吴起、田穰苴、孙膑、李靖、戚继光、俞大猷等。(二)在当时产生过重大影响者,如白

  • 忆鲁迅先生三则

    忆鲁迅先生三则

    《作者:萧红本集由三则文字组成:《鲁迅先生记》《在东京》《回忆鲁迅先生》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在上海过世。当时,作家萧红正在日本东京,延迟知道消息,震惊之余,悲痛不已。写《在东京》一文以哀悼。 之后,萧红回国,与夫人许广平时常会面,到家里叙旧,家中有一尊灰蓝色的花瓶,里面种着万年青,一冬不死。萧红每次去,花儿长青,只是花瓶由随处摆放,最终安置在先生遗像前。 战火起后,人们搬家离开北平,花瓶被放到了鲁迅先生墓地,因为人们南渡,墓地失去照顾,墓草都长得很高,埋没了花瓶,也遮盖了先生的瓷像。但是无论走去多远,过去都少年,逝去的人都会被记在心上。 集中最后一

  • 近世欧洲史

    近世欧洲史

    《作者:何炳松中国近代史学家何炳松于1920至192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同名课程时编撰的讲义,该书以美国史学家鲁滨孙、比尔德的《欧洲史大纲》第二卷及《现代欧洲史》为蓝本,系统梳理近代欧洲历史发展脉络。全书时间跨度自17世纪初至20世纪初,分七卷论述欧洲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转型历程,涵盖宗教改革、三十年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等重大事件,兼及俄罗斯与普鲁士崛起、殖民扩张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内容。通过政治变革与思想潮流的交织分析,构建以时序为轴、聚焦制度变迁的宏观框架,呈现欧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演变的全景图式。

  • 曹汝霖回忆录

    曹汝霖回忆录

    《作者:曹汝霖《曹汝霖回忆录》,是他晚年寄居美国时完成的,原名《五四运动始末》,连载于香港《天文台报》。可见他写这部回忆录的初衷,是想洗刷五四运动中卖国贼的罪名。曹汝霖一生经历复杂,又长期处在最敏感、关键的地位,因此这部回忆录的史料价值也弥足珍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本书在香港出版,立刻受到史学界的高度重视。

  • 蒙古源流[重译本]

    蒙古源流[重译本]

    《作者:萨囊·彻辰原名《哈敦·温都苏努·额尔德尼·托卜赤》,简译作《宝贝史纲》。蒙古编年史。清康熙元年(1662)鄂尔多斯部(伊克昭盟乌审旗)蒙古族学者萨囊彻辰(萨冈彻辰)用蒙古文写成。乾隆四十一年(1776)喀尔喀亲王成衮扎布把家传抄本进献清高宗,次年奉敕译成满文,并由满文译成汉文,分八卷,名《钦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作者利用了《本义必用经》、《显异花蕾篇》、《阐释因果本原丹书》、《汗统记》、《发明诸贤心识之华萃》、《崇高至上转轮圣王敕修法门白史》、《古蒙古汗统大黄史》等七种蒙、藏文资料。内容以佛教的传播附会蒙古族的起

  • 舞台生活四十年

    舞台生活四十年

    《作者: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著。原书分三集。第一、第二集由许姬传记录、许来源协助整理,第三集由许姬传、朱家溍记录整理,第一、第二集分别于1952年和1954年由平民出版社出版。第三集又分别于1961年、1962年和1981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6年10月由该社合集再版。全书共50余万字。书前有梅兰芳像、梅氏所撰“前记”和许姬传的“编写说明”。本书记述梅兰芳自1950年以来对自己艺术生涯的回忆。内容丰富,记述了梅氏家世、学艺经过;早年排演《玉堂春》、《金山寺》、《穆柯寨》、《游园惊梦》等传统剧的情景;创演《邓霞姑》、《一缕麻》等时装新戏,探求京剧

  • 明代粮长制度

    明代粮长制度

    《作者:梁方仲梁方仲先生关于明代赋役与地方治理研究的奠基之作,系统揭示了 “以良民治良民” 的粮长制度如何在国家汲取与地方秩序的互动中发挥关键作用。该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深入梳理了这一制度的渊源、运作、演变及社会影响,构建了理解明代基层治理的重要框架。粮长制度的核心是 “民收民解”,即约以万石税粮为一区设立粮长,由田多、纳粮多且有威望的大户充任,总揽田赋的催征、经收、解运等职责,同时常兼劝农、掌乡政等事务,其设立初衷是减少胥吏与揽纳之弊,强化国家对基层的控制。粮长享有诸多特权,包括参与乡讼会审、赎罪、赴京受接见乃至授官等,这些优遇

  • 思旧录

    思旧录

    《作者: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晚年创作的追忆性著作,以117位明末士人的生平事迹为载体,通过史传结合的叙事方式展现明清易代之际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黄宗羲早年经历家难、参与复社活动及抗清斗争,积累了丰富的交友经历与历史认知。晚年隐居著述期间,在宁波证人书院讲学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史观体系。该书创作动机既包含对故友的追思,也隐含着通过人物书写保存故国记忆的深层诉求。该书既是对友人生平的真实记录,也承载着对忠义精神的表彰与历史反思,成为研究明遗民群体及浙东学派史学传统的重要文献。光绪年间经黄宗羲族孙整理校梓后,与《明夷待访录》等著

  • 郡县论

    郡县论

    《作者: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于17世纪中后期创作的政论文集,共九篇。该作诞生于明清鼎革之际,针对郡县制僵化引发的中央集权过度、民生凋敝等问题,提出制度改良方案。全书以“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为核心主张,主张合并行政层级、强化县级自主权,推行县令世袭制以稳定地方治理。提出通过裁撤冗余监察机构、赋予地方财政自主权、简化行政审批等举措,在中央集权框架内注入封建制灵活成分。文中以赋税改革、吏治整顿为切入点,强调官员长期任职可调动“私利”养民,并通过考核指标规范地方治理效能,构建“厚民生”与“强国势”的平衡机制。

  • 通史新义

    通史新义

    《作者:何炳松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何炳松著。1933年商务书馆出版。该书所述之原理大多采自法国史家塞诺波所著《应用于社会科学上之历史研究法》一书,其中除十一章增入“中国史学之发展”一节和部分章节名称稍加更动外,余多一本于原书,实际上是一部编译之作。全书凡四部分,标题如下:导言:历史研究法与社会科学。上编:社会史料研究法,共分十章:史料之理论,考订之原理,史料来历之考订,诠释之考订,诚伪及正确之考订,事实之利用,事实之编比,社会科学事实之编比,并时事实之编比,连续事实之编比。下编:社会史研究法,列有十章:历史之种类,社会史之现状,社会事实之编比,社会史之特殊困

  • 西南联大日记

    西南联大日记

    《作者:郑天挺全书收录郑天挺1938年1月至1946年7月的西南联大时期日记,缺1941年5-12月等部分时段,记录内容涵盖联大建校至停办的全过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正式建校,1946年7月31日停办,在抗日战争时期教学、研究不辍,保存了重要的学术资源,培养了大批未来的学术骨干。对这一过程,郑天挺先生参与始终,始以教授膺聘,自1940年起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此期间郑先生坚持记日记习惯,其日记起1938年1月1日,讫1946年7月14日,中阙1941年5月至12月、1943年3月22日至4月10日、1945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其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合大学相始终。其中1941年5月至12月是记

  • 晏子春秋校注

    晏子春秋校注

    《作者:张纯一张纯一校注,该书以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汇编《晏子春秋》为基础,综合元刻本与清代孙星衍、卢文弨等学者校勘成果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八卷,收录《谏上》《谏下》等篇章,系统呈现晏子劝谏齐景公治国、恤民及克己修德的事迹。校注以文字训诂为核心,吸收银雀山竹简等新出文献,逐字审校并疏通文义,兼顾思想阐释与版本考订。附录含校注者张纯一生平简介,详细记载其近代诸子学与佛学研究经历,为该书奠定学术基础。该书延续中华书局古籍整理传统,被纳入《新编诸子集成》体系,成为研究先秦政治思想的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的书

亚森·罗平的巨大财富

亚森·罗平的巨大财富

美国最大的犯罪学报纸的总经理阿莱米参加了一个秘密团伙。他年轻貌美的女秘书经常受到一个绰号“野人”的人的袭击。不久,阿莱米被杀,在此之前,他曾交给女秘书一个信封,瞩她六个月之后打开。这个信封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呢?那个“野人”是杀手还是团伙成员?

修辞学发凡

修辞学发凡

修辞著作。陈望道著,上海大江书铺1932年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1版。全书共分12篇。第一篇概述修辞现象和修辞学全貌,指出修辞有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两大分野。第二篇讲述修辞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第三篇分析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大分野的区别和联系。第四篇“消极修辞”,从明确、通顺、平匀、稳密四个方面论述。第五篇至第九篇“积极修辞”,分辞格和辞趣两大部分。辞格部分重点论述了材料上的、意境上的、词语上的、章句上的4大类38种辞格,辞趣部分论述了辞的意味、音调和形貌。第十篇阐述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一。第十一篇介绍各种文体风格。第十二篇为修辞学小史及结语。该书不仅对汉语文中种种修辞方式方法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归纳分析,而且从理论上对修辞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等作了科学说明,从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新体系。该书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修辞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现代文学论文。胡适作。发表于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胡适自《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进而认识到不能只否定旧文学,还必须建没新文学,为此而写了本文。文章把原先的“八不主义”归纳为肯定式的4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并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有生命的文言文学,因为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表情达意,达意达得妙便是文学。而用死文言的人,硬要把自己的意思翻成几千年前的典故,把感情译为几千年前的文言,所以“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该文以为要创立标准的国语,先要有国语的文学。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将是标准的国语。提倡新文学的人可先不必问今日有无标准的国语,而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可尽量采用古代白话小说的白话,有不合用的便不用,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充,有不得不用文言的就用文言来补助。又提出创造新文学的3个步骤:工具、方法和创造。文学的工具便是白话。要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要用白话作各种文学。文学的方法首先是收集材料,要拓宽题材,要注重实地观察和个人的经验,要有周密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其次是结构。要讲究剪裁、布局和描写。而获取高明的文学方法的道路,是赶紧多多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只有工具运用纯熟自然,又熟练掌握方法,才能创造新文学。本文对新文学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食物本草

食物本草

二卷;明薛己著。是以记载食、药两用植物、动物等为特色的本草专著,由于《食物本草》的作者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因此,该书至今仍是常用的中医食疗类著作的经典代表,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很广的读者认可。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原题「梁贞白先生(陶弘景)集,唐太史令李淳风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卷首有贞观六年(632)李淳风序,称此书乃齐梁古籍,符箓精妙。书分三箓:一曰《八卦内吉凶应箓》,有八卦神符八道,谓服符念咒,可召神真来告吉凶。又有「祖师入夜梦游诸境玉女迷魂法」,载十二种咒诀,谓诵咒可使人梦游诸境。 二曰《太上玄妙通神箓》,载五方诸圣咒、五方神咒、五方神印。谓念咒用印,可以行诸种法术,隐形通神。 三曰《太上玄妙千金箓》,内载十二时符,谓服食此符,启请神真,书写都箓、纳真等符,可与神对语。或求神营卫,或乞判吉凶,或求禄求财,凡有所求,无不应验。

水藻行

水藻行

短篇小说。完成于1936年2月26日,最初由日本作家山上正义译成日文,发表于1937年5月东京《改造》杂志19卷5期。原文发表于1937年6月15日上海《月报》1卷6期,署名茅盾。这是茅盾唯一的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先后收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的《烟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8卷、1980年出版的《茅盾 短篇小说集》、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9集。作品截取江南农村财喜、秀生叔侄微妙关系的一个横断面,表现他们在生活线上挣扎的艰难。作者说: “《水藻行》是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但不同于我的同类作品。我没有正面去写农村尖锐的社会矛盾,只把它放在背景上。我着力刻画的是两个性格、体魄、思想、情感截然不同的农民。……我写这篇小说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塑造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的形象,他健康、乐观、正直、善良、勇敢,他热爱劳动,他蔑视恶势力,他也不受封建伦常的束缚。他是中国大地上的真正主人。我想告诉外国的读者们: 中国的农民是这样的,而不是像赛珍珠在《大地》中所描写的那个样子。”行文如行云流水,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宛若抒情散文。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