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 姓名:胡适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绩溪人
- 出生日期:1891年12月17日
- 逝世日期:1962年2月24日
- 民族族群: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幼名嗣糜,行名洪骍,字适之,号冬友。铁花子。安徽绩溪人。1904年赴上海,先后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读书。加入“竞业学会”,任《竞业旬报》编辑。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入康乃尔大学读农科,次年改习文科。1914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留校研究哲学。次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受业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6年与陈独秀等以书函讨论“文学革命”,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主张文学革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参加编辑《新青年》,力倡新文学运动。次年6月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宣传改良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考据方法,在学术界影响较大。1920年8月,参加北京大学皖籍职员成立的驱除安徽军阀、改进皖省政治的“旅京皖事改进会”。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宣扬“好人政府”和“省自治联邦”的主张。次年1月主编《国学季刊》。1925年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中途退出,以抗议封建军阀分赃。曾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名誉秘书、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国民党大学院大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公学校长等职。1930年11月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37年7月赴美国,次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1942年9月辞职寓居纽约。次年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大会主席。1949年春去美国,侨居纽约,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管理员。1957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一生曾获得35个荣誉博士学位。其主要著作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戴东原的哲学》、《淮南王书》、《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胡适文存》、《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梁任公胡适之先生审定研究国学书目》、《国语文学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片羽》(水浒传考证)、《胡适日记》、《胡适留学日记》、《四十自述》、《南游杂记》、《庐山游记》、《藏晖室札记》、《章实斋先生年谱》、以及关于《水经注》版本考证的一组论文及手札。
猜你喜欢的书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原题「象川无名子翁葆光注、武夷陈达灵传、集庆空玄子戴起宗疏」,书成于元代。原书三卷,并附《直指详说》一卷,有《四库全书》本、《道书全集》本。又《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是书,分作八卷。据编首序文,此书注者翁葆光乃张伯端再传弟子,因有感于世传《悟真篇》版本舛谬,注解有违原意,乃据陆思诚家传《悟真篇》真本,「课解真文」。翁氏依《阴符经》分章之旨,将《悟真篇》丹法分作三卷:「上卷以炼金丹为强兵战胜之术,中卷以运火金液丹为富国安民之法,下卷以九转大还丹为神仙抱一之道,谓之三乘大法,以应《阴符经》之正义。」其注属南宗阴阳派丹法,对后世颇有影响。元人戴起宗又为翁注作疏,阐发翁氏未尽之义。复撰《金丹法象》一篇,解释有关内丹术语。并著文辨析世传「薛道光注」之伪。书末附录宋元道士所撰内丹诗文数篇。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
《上清胎精记解结行事诀》,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本篇言存神佩符,开解体内胞胎结节之法。其内容文字与《上清九丹上化胎精中记经》基本相同,疑系南北朝道士摘录该经改编而成。
混俗颐生录
混俗颐生录,北宋茅山处士刘词撰。《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卷首有作者序文,自称昔年酒食过度,痼疾缠身,后栖心修道,肆志林泉,渐致痊复,遂总结摄生经验,撰成此书。其书分十章,包括〈饮食消息〉、〈饮酒消息〉、〈春时消息〉、〈夏时消息〉、〈秋时消息〉、〈冬时消息〉、〈患痨消息〉、〈患风消息〉、〈户内消息〉、〈禁忌消息〉。各章分别论述饮食之调理宜忌,四时之补养将息,风痨疾患之治疗护理,房事生活之节制禁忌。大旨以克制情欲,顺情适性为宗,恬淡自然,保养和气,以祛疾延年。
大宋平蛮碑
北宋摩崖石刻。宋余靖(1000—1064),字道安,广东韶州曲江人,汉族,镇压侬智高的宋军副将)撰文。刻于桂林铁封山镇南峰西面半山石壁上,时间在皇祐五年(1053)。额篆书汉字,每字径9寸;正文楷书汉字,每字径2寸。内容记述侬智高起兵过程及狄青等率宋军前往镇压之始末,特别突出地描写狄青用兵的神机妙算,为宋军歌功颂德,也反映了侬智高起义军的某些侧面。为研究壮族史及侬智高起兵事件的参考文献。今碑保存完好,除原碑实物仍在原处外,其文收载于《桂林石刻》,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年内部刊印本。
资治通鉴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共有294卷,系宋朝司马光编撰。书中内容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周显德六年 (959年)止,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宋治平元年(1064年),光进《通志》,记述了从战国到秦二世年间的历史。宋英宗大加赞赏,命其再纂《历代君臣事迹》,并于始平二年(1065年)设立崇文院,选范祖禹、刘恕、司马康等为助手,使用龙阁、天章、三馆等所藏的书籍,采杂史诸书达222家,终于在元丰七年(1084年)编纂完毕,历时20年。 计有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宋神宗赵顼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光进后来另编有《考异》30卷,以辨正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目录》300卷,作为本书的提纲;《通鉴举要历》80卷,作为全书的简编。宋代王应麟编有《通鉴地理通释》,对《资治通鉴》中的地名沿革进行了考证。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元朝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的难字注 其音义编成《资治通鉴音注》,《考异》和《目录》中的历法、天文及其注解分别附于《通鉴》正文。《通鉴》补遗纠误,详考典制,所引史料均标明出处,所以其价值甚高。明朝有严衍《资治通鉴补正》270卷。通行刻本以清嘉庆鄱阳胡克家校刻附有胡三省音注之版本为最佳。1956年,古籍出版社以胡氏本为底本,标点印行。今有中华书局第四次印刷本。
观心论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观心论》是智顗劝戒弟子学法归心而作。其用意在于为诸学徒随记而载,对空无所获者令其置文,以此观察学法的用心程度;也是为外诸四众接受佛法,便于传授。智顗并以此来区别世俗人等,若于观心答此无滞者,当知此人即是五品第子中初随喜品人,若不能答此问者,即是天魔外道眷属,方处三界牢狱,未有出离之期也。此论在序言中,以问答形式说明造论的意思,并在答中有六十五行偈,论述十六因缘。在因问引中释不生偈云,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在约观中列有一念自生心,引发三十六问,使有三十六偈。一偈问原理,有两偈问见思二惑,有四偈问四教,有一偈问四三昧,有一偈问二十五方便,有一偈问十境,有一偈问十乘观法,有七偈问果证,有十四偈问起教,有四偈问归趣。劝人信佛,不但要从行动上,最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信服。其教化劝戒作用十分明显。现常见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载有 《观心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