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挺

郑天挺
  • 姓名:郑天挺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长乐县人
  • 出生日期:1899年8月9日
  • 逝世日期:1981年12月20日
  • 民族族群:

郑天挺(1899年8月9日-1981年12月20日),中国历史学家。原名庆甡,字毅生。福建长乐县人。1899年 8月 9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初四)生于北京。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五四"后的进步活动。1922年,在北大作研究生的同时,又在中国法权讨论会担任秘书。他曾利用该会的档案资料,在会长张耀曾指导下,撰写了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领事裁判权的罪行。次年以该会名义公开出版,获得社会上好评。30年代,郑天挺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学校秘书长。讲授《文论》、《古地理学》、《校勘学》、《魏晋南北朝史》、《中国近三百年史》等课程,并撰写《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墨勒根王考》、《多尔衮与九王爷》等清史及校勘学等一系列著名文章,一时饮誉史坛。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郑天挺以北大负责人身分亲赴警察局交涉,要求无条件释放被捕学生,并把他们接出监狱。"七七"事变时,北平沦陷,郑天挺不畏敌人强暴,保护师生安全离校,于是年12月与其他教授辗转至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受到师生欢迎。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次年,北大在昆明恢复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任副所长,主持该所日常事务。1940年开始兼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在此期间,他先后开设《隋唐史》、《明清史》、《清史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等课程,并结合西南地区边疆研究,发表了《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国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历史上的入滇通道》等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而制造的"满洲独立论",他写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1943)、《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1942)、《清史语解》(1943)等,用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清代皇室包含有满、蒙、汉三族的血统,在入关前就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入关后满、汉两族文化互相调融,相互影响,关系日益密切。这就有力地驳斥了日本侵略者的谬说。他后来将这些论文辑为《清史探微》一书,于1946年在重庆出版,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抗战胜利后,郑天挺为北大的复校工作竭尽全力。这时他仍担任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并任秘书长,还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主持校中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夕,他尽力保护学校财产及师生的安全。时值北大五十周年校庆(12月17日),学生自治会以全体学生名义,赠给他"北大舵手"的锦旗,称赞他在北大几十年廉洁奉公, 日夜操劳的业绩。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郑天挺任北大校务委员、史学系主任、秘书长, 并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两书出版。1952年,奉调南开大学,任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并在1963年任该校副校长。在南开大学期间,他先后讲授《明清史》、《明史专题》、 《清史专题》、《史料学》、《明清土地制度》、《清史制度》等十几门课程,并创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点《明史》,历十数寒暑。1961年夏,郑天挺任教育部历史教材编写组副组长,与翦伯赞共同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册; 主编《史学名著选读》六册, 并担任清史资料的分册主编。1980年任天津市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79年受教育部委托,开办明清史进修班,主编《明清史资料》作为教材。1980年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探微集》和《清史简述》。《探微集》中包括了他50年代以来撰写的《关于徐一夔〈织工对〉》、《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关于丝绸之路》等论文共四十三篇。1980年,他在天津主持召开了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了《清代的幕府》论文,受到与会中外学者的重视。同年,中国史学会恢复活动,他被选为常务理事、主席团成员,并任执行主席。他在晚年还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国务院学位委负会历史组负责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等。198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81年12月20日病逝。

猜你喜欢的书

钻石恒久远

钻石恒久远

讲述在生产钻石的南非一大批未经切割的钻石失踪了,而且谋杀案频发。这些异常现象引起了英国当局的高度重视,于是邦德来到了南非,以钻石批发商的名义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发现一切原来都是他的死对头魔鬼党的首领艾纳斯在背后操纵的,而艾纳斯追求的并不是只是金钱,而是企图利用这些钻石制造具杀伤力的激光卫星设备,用以达到自己邪恶的目的。于是,邦德开始了粉碎这个阴谋的行动。

基地与地球

基地与地球

《基地与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86年的科幻小说,“基地系列”第五部作品,归于“基地后传”,也是年代最晚的基地故事。银河的命运取决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人就是葛兰·崔维兹,而他竟然抛弃了伟大的谢顿计划,选择了盖娅星系。难道谢顿计划有重大缺陷?崔维兹坚信地球是解开一切谜团的关键,然而这颗源头母星早已不知所踪,茫茫星际间,他要从何寻觅?倘若真能找到地球,他还会选择放弃谢顿计划吗?银河众生又将何去何从……

吴普本草

吴普本草

又名《吴氏本草》共六卷,魏·吴普著。吴普约生于公元136—149年,卒于公 元250年前后。吴普,为华佗弟子,当时已为名医,精于本草,其著作除《吴普本草》外,尚有《华 佗医方》早佚。《嘉佑本草》称:吴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 内不复有,惟诸子书多见引录,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吴普本草》已佚(散佚时间大 致在宋代)。清·焦理堂有辑本。今人尚志钧等的辑校本系从《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得药物231 种,分列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六类。各药项下记载其别名、性味、有毒无毒、产地、采 集时间(有的还记载植物形态)、功能主治、忌畏等。其所记载别名和药性类集(类集诸家药性) 比较丰富。

旷野的呼喊

旷野的呼喊

短篇小说集。萧红著。1937年重庆大时代书局出版。收入 《黄河》、《朦胧的期待》、《旷野的呼喊》、《逃难》、《莲花池》、《孩子的讲演》等七篇作品。这是萧红投身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后出版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作品大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而创作。《旷野的呼喊》描写了松花江畔陈公公一家在抗日战争的不同态度。陈公公和陈妈妈反对儿子参加抗日义勇军,而他们的儿子却勇敢地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中。《逃难》则有力批判了某些人在抗战中自私自利的表现。中学教员何南生一向反对中国人,在逃难中他带着肥胖、胆小的太太和两个孩子及家中所有废物狼狈而逃,表现得极端自私。《朦胧的期待》表现了爱国军民积极参加抗日斗争的行动。女仆李妈暗恋着女主人的卫士金立之。金立之为抗战去参军。临上前线时,到女主人家话别。李妈趁金立之与女主人谈话之机跑出去为他买香烟,准备把自己的积蓄都给他。希望他做个有心人。等李妈回来时,金立之已经离去了,留给李妈的只是一些朦胧的期待。每篇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很紧凑,语言朴实、凝炼,人物性格突出。

说听

说听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陆粲撰写。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以为是陆粲之子陆廷枝撰,今据明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陆粲之甥王禹声《说听跋》称, 《说听》与志怪小说《庚巳编》均为陆粲所作。四卷。今存明万历刻本、 《烟霞小说》本(以上均为四卷)、 《古今说部丛书》本、《说库》本(以上两种均二卷)。与陆粲的另一文言小说《庚巳编》专写神怪不同,本书的重点却在人间,尤其是下层的小知识分子、商贩……三教九流,甚至乞丐等的生活习俗。

百论译注

百论译注

佛教论书。古印度*提婆著,后秦*鸠摩罗什译.2卷。全书分10品,即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破异品、破情品、破尘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无果品、破常品和破空品。继承龙树的中观学说,其特点为破而不立,全面破斥古代印度佛教以外的其它哲学流派。汉译本中,注有“修妬路”的段落是提婆的原文,此外是世亲的解释。此论传入中国后,成了三论宗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又间接影响了禅宗的思想。其推理方法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